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60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6.05
天主教普照中學
推動視藝傳遞愛
(本報專題)在天主教普照中學的校園各處不難發現學生筆下的學校景貌,校長李玳華指出,邀請學生一起集體創作, 共同建構屬於自己的校園。該校以學校英名簡稱PCCSS(Po Chiu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定下五個視覺藝術教育的範疇: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學科知識(Subject Knowledge),以及社會關愛(Social Care),推動視藝文化,培育學生以藝立人的精神。   從油塘港鐵站沿著扶手電梯到學校,遠處已看到學校外圍以色彩繽紛的仿教堂玻璃彩繪壁畫,這是早年學生一起參與的集體創作;學校正門由學生畫下善牧耶穌,有蓋操場的一幅巨型壁畫「德、智、體、群、美」,也是學生共同創作而成;去年因著疫情,邀請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設計一系列以關愛為題的網上貼圖,每幅貼圖的人物也是穿上該校校服的學生,展露出可愛的笑臉,表達他們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即使疫情反覆不定,學生只能從網課中學習,然而靠著善用科技媒體,也能向外傳遞關愛之情。   學生藉著設計表謝意   過去20年來,該校的學生手冊封面,均由學生設計──選自學生手冊設計比賽中的得獎作品。本學年及來年的學生手冊封面,分別由就讀中六的雙胞胎姊妹黃詩薏與黃茜蔓負責。妹妹黃茜蔓設計本學年的手冊封面,她分享創作時表示,以校訓「止於至善」及校園設施圖片配上幾何圖案作構圖,以暖色為主調,帶出正向價值,「學校給我家庭的感覺⋯⋯幾何圖案以圓形為主,帶出圓滿的意思。」   姊姊黃詩薏得悉自己負責設計新學年的學生手冊時,想到自己以畢業生身份,為學弟學妹設計手冊,遂以感謝為題材,「藉此感謝老師的教導,也希望把過去在校園生活的時光融合於設計中。」   視覺藝術科主任吳楚源認為,讓學生參與校內的藝術創作,一起為校園添上色彩,有效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成就感,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吳主任於2011學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藝術教育學習領域,他著重以藝術發掘學生潛能,不時鼓勵具視藝才華的學生參與校外的美術比賽,他深信創作沿自生活,「只要細心留意,便能在生活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校本評核作品獲獎項   新高中視藝科課程在公開考試外, 會以校本評核S B A (School-based Assessment)作為考生評量的工具,修讀高中視藝科的學生由中四起便要準備他們的視藝作品集, 黃茜蔓修讀視藝科,她的SBA作品「夢幻的『心』林」是以水墨拼貼的方式展現古今,古代元素如舊式亭臺樓閣、蓮花、山水畫、雲彩的元素,拼貼現今交通標誌、抗疫海報、現在樓宇及纜車等作交替,以表達女孩在不同時空的幻想生活。   吳楚源老師隨後推薦茜蔓把上述作品參賽,更於去年12月,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高級學生組山水風景或具象銀獎,其展品先後在中環及會議展覽中心Art Central中展出。而她的另一作品「維度空間」,剛在教育局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上贏得金獎,展覽將於6月11至22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展覽館舉行。   憑畫寄意引發共鳴   姊姊黃詩薏同樣修讀視藝科,不時在校方推薦下參與藝術比賽,3月初以「煙花」為題材的作品,獲香港城市大學「第七屆中學生傑出作品展」選為傑出作品;姊妹倆於同月在香港科技專上書院「WhatsApp貼圖設計比賽」上分別贏得亞軍及冠軍。   詩薏表示,疫情肆虐逾兩年多,畫下「煙花」憑畫寄意,希望疫情早日消退,「疫情令不少家庭被隔離,與親人分隔,作品中戴著口罩的少女手持蒲公英表達希望,藉著蒲公英演變成煙花,傳遞思念、希望與團聚,將快樂帶給親人,「當大眾受疫情影響時,我希望藉作品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天主教普照中學校長李玳華表示,十分欣賞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中學生於兩年前開始設計手機貼圖,她邀請學生在校長室門外以立體打印技術,設計卡通造型的學生圖像,掛在校長室門外,「貼圖公仔是穿上校服的學生,亦有十字架在旁, 展現出一所天主教學校。」她說,藝術創作除了自娛,別人的認同也為學生建立成功感及滿足感。(高)  
kjy16_20220529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29
聖言中學學生營商創業
銷售原創產品活學活用
(本報專題)你是「HKiddo」嗎?以「HK」(香港)與「Kiddo」(孩子)結合而成的一個新興品牌,是聖言中學26名中三至中五學生早前成立「HKiddo」公司,設計出一系列潮語T恤,透過創業一嘗「營商」滋味。   HKiddo的CEO(首席執行官)黃韋程、營運部主管梁仲賢,以及負責產品設計與科技的何鎮淏表示,公司名稱是以港孩的概念構思HK+Kiddo,配合現今青年喜歡引用的潮語,推出的產品也以潮語為題材,與品牌互相呼應。   聖言中學學生早前參與慈善團體「青年成就香港部」(JAHK)主辦的 「JA學生營商體驗計劃」,在計劃中獲得最受歡迎社會創新亞軍。上述計劃為青年提供學習創業的機會,學生通過擔任公司的老闆和行政人員,體驗企業經營之道。   該校共26名參賽的學生大部份均來自經濟學會及企業、會計與財務學會的成員。他們自組公司,規劃業務發展,生產及營銷產品,把公司分成五個部門, 包括市場銷售、營運、財務、人力資源、設計與科技。   推出潮語T恤 盼望引起共鳴 參賽團隊揀選以原創T恤作為銷售產品,以白色的棉質布料,印上凸字印花製成T恤,分別以繁體字、粵語拼音及插圖印製出三款潮語T恤:「唔好啦」「錦鯉有咩高見」「你係好人」。   組員在製作潮語T恤前,各自向身邊朋友諮詢意見,亦從網絡上搜尋較多人使用的潮語,包括依據潮語的話題性,使用的普及度,或是在朋輩中常講論而感到有共鳴的潮語,最後由組員商討後挑選出來。   此三款潮語的意思: •「唔好啦」的短語曾在大型選秀節目中出現,是評判對其中一位參賽者的負面評語,節目播出後, 此話在網絡廣傳,後來用作代表抗拒或反對的說話。 •「錦鯉有咩高見」與「咁你有咩高見」同音,當提出此疑問時,可以此話句增強在提問時的尊重程度,當穿上此產品時不用說出口已向對方說明一切。 •「你係好人」是一個常用拒絕別人的愛的藉口,以此話婉轉拒絕追求者。   中三生何鎮淏在網上分享潮語T恤的創作意念時期望,設計與香港流行文化相關的產品,能喚起香港人對本土文化的關注及興趣。而在產品上寫上粵語拼音, 即使不認識中文的人,也可以跟著拼音讀出潮語。   親身體驗營商過程 何鎮淏仍在選科階段,這次營商經驗引起他對經濟及企業、會計與財務方面的興趣,「特別在營運一所公司在管理方面需要有許多注意事項,既要掌握營銷計劃、組織等,對外銷售時如何使人對產品感到興趣和接受,或與同事和客人溝通方式等也是學問。」   「HKiddo」共印製數百件潮語T恤,分別於2月19日在網上香港青年創意實驗概念店銷售,以及在學校恢復實體授課後,分別於5月5至6日,及5月10至11日, 於課後在校內發售。   在計劃中專責營運的中五生梁仲賢在高中選修科修讀經濟,在團隊中協助生產商品,網上物色符合公司預算的廠商,製成後負責送貨、經營IG Shop網上商店、貨倉存貨等物流安排。他表示首次接觸廠商及物流服務,過程令他親身體驗營商的過程,了解香港市場、經濟的結構,營商程序等知識。   梁仲賢指出,貨品運送期間仍要聯絡倉庫方面,直到貨品抵達的前一天才找到合適的存倉服務,從中他明白到營運最需要良好的溝通技巧,「要不厭其煩與廠商、物流或顧客等溝通,好使貨品順利銷售。」   修讀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的中五生黃韋程,在營商體驗中擔任CEO,他說營商經驗讓他實務地學習市場管理,營運公司時訂下目標、業務架構與營運策略等,更重要是他在擔任領導角色中,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觀察「同事」之間的強弱項,如發現有些人處事較被動,便要多提出意見,帶領團隊討論氣氛,一起建設公司。(高)  
kjy16_2022052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22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手語口語並用平等學習
(本報專題)「聾人懂得說話嗎?」「聾人如何聽到聲音?」「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聾生與健聽生相處愉快嗎?」就讀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對於上述問題並不陌生,因為全校每級也有聾生與健聽生一起學習與成長。校長唐嘉明表示,學生透過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帶出「互相關懷,平等共融文化的理念。」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每年也會向學生詢問這問題,學校在過去九年來,平均每級約有三至五名聾生就讀, 本學年全校共有23名聾生在各級的共融班學習,與健聽生一起上學,讓聾生融入主流學校的生活外,更向全校推廣聾人文化,讓學生從小認識聾人社群,彼此成為朋友。   在獻主會聖母院書院裡,健聽生和聾生一起上課、學習、玩樂,聾健學生會以手語或口語溝通。入讀該校的初中生,普遍對聾人的疑問:「聾人可以說話嗎?」的確,大部份的聾人不是啞巴,可以用語言溝通。   學習說話對外溝通 「手語是溝通的方法,可以讓我與聾人和健聽生交流。」患有嚴重聽力損失的聾人學生張嘉豪戴上人工耳蝸後,可以聽到八成的聲音,他自幼稚園已入讀於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育的主流學校,平日與健聽的家人和朋友以口語對話,但是他認為打手語才是最自然和舒服的溝通方法。他在共融班學習時,會看著手語老師打手語, 也會聆聽老師講學作輔助,藉此訓練自己說話能力,助他融入生活, 「社會上很多人不懂得手語,唯有透過說話才能與人溝通。」   該校自2013學年開始,與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為聾生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學,至今已有17名聾生畢業,為推動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校內約有25至30名聾生及健聽生擔任「共融大使」,在學校集會、宗教禮儀或大型活動中擔任學生手語傳譯員,推廣手語和口語雙語等。   唐校長指出,照顧聾生學習上的需要,正好符合該校辦學團體獻主會與弱勢社群同行的信念,聾生在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下,在愉快的環境下成長,唐校長說,聾健學生彼此平等學習,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天主給予每個人獨特才能,聾人在聽覺上面對障礙,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校方為他們造就不同的學習機遇,也培育健聽生關顧聾人的需要。」   兩文四語 手語也是一種語言 該校為中一及中二生開設手語班,課程內容包括認識及介紹手語、打手語的語法、手語與動作的比較、手語名的取名方法、與聾人用手語溝通要注意事項等;也會推動聾人文化,例如聾人靠著助聽器是否能夠明白內容,靠看讀唇能看得明白對方的說話等, 亦會邀請舊生向初中生教授手語,即使大部份健聽學生並非入讀共融班與聾生上課,也能認識基本手語。   中二的健聽生梁嘉怡本學年轉讀共融班後,結識了聾生,因而開始對手語產生興趣,她試過相約聾生外出遊玩,因不懂得手語難與聾生溝通,於是她在上課留意手語老師手語教學,從中學習不同手語語句的打法,藉此以手語與聾生溝通。   志願成為手語翻譯員 共融大使中五生勞茵儀志願是成為一位手語翻譯員,她天生患有高度至深度嚴重程度的聽力障礙,小一首次接觸手語令她大開眼界,「打手語時不用發聲,已知悉其他人所說的話,感覺很神奇。」   茵儀說,手語是一種語言,當中包含不同元素,包括手形、表情、方向、位置等,例如要打「快樂」手語時,需要展現喜悅的表情,以代表語氣,即使不懂手語的人,見到表情或會猜想表達快樂的意思;同一個手勢放在不同的方向也可以代表不同意思;翻譯時透過轉換不同的位置,同時演繹多個角色。她在學校擔任聾人傳譯員,例如在學校早會作即時手語傳譯時,便與健聽傳譯員合作,先看健聽傳譯員的傳譯,再以自然語法的手語表達。   小學時代已對手語很感興趣的中二生鍾萓怡,小學時與聾生一起讀書,也曾參與手語興趣班和手語歌比賽,她喜歡學習手語,以便能與聾生溝通,近日她與聾生一起拍攝學校宣傳片,與聾生一起手語口語雙語並用介紹學校設備。   聾人老師陪伴聾生成長 兩位聾人老師張珮賢及美籍華人林沛淇在校內既是老師,也是聾生的同行者,她倆希望透過自身經歷陪伴聾生成長。   任教高中聾生英文科的林沛淇在美國長大,校內師生稱呼她為PaiPai,學生知道她來自美國,經常問及美國文化的問題,她表示聾健師生不分語言也能共融,「健聽學生不是以同情的眼光對待聾人,而是易地而處與聾人建立友誼。」校方不時向學生推動聾人文化,認識聾人的生活模式。例如聾人喜歡在圓桌用膳,因為可以看得見對方打手語;當聾人之間以手語溝通時,不宜在他們中間行過,因為這樣會打斷手語的對話;當聾人老師在班上「按動燈掣」時,全班學生便知道老師有說話要向學生說明。   聾人老師張珮賢認為,學生早已在聾健生一起學習的環境下建立共融文化,但是要使聾生融入社會,需要多鼓勵他們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尤其生活在一個主要以說話和聆聽的社會裡,外界習慣聆聽,少有眼神接觸,好些人對於聾人的表達方式感到不耐煩,我便和學生交流處理手法作參考。」她希望藉著與聾生同行, 陪伴他們成長。(高)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 Q: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 A:讀唇、身體動作、口語、書寫、社交軟件如WhatsApp。   Q:如果聾人聽不到我叫喚他╱她,可以怎麼做? A:揮手、請附近的人幫忙、輕拍桌子(聾人會感受到桌子的震動)、輕拍聾人膊頭。   Q:手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A:手語並不是國際共通的語言,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各自的手語。例如香港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 •資料取自共融大使  
kjy16_20220515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15
嘉諾撒培德書院倆學生
研發智能購物系統 幫助長者輕鬆購物
(本報專題)「學校位於香港仔,聚居了不少長者,經常放學途徑商場時,見到不少長者在超級市場的收銀台前大排長龍,也不會選擇使用自助收銀機,當時想,若能夠設計一款容易結賬的購物系統,便可以疏導人流。」就讀嘉諾撒培德書院的中三生蔡慧喬說,近日她與另一中三生韓以趫研發了一套「智能購物系統」,幫助長者輕鬆購物。   只須三個步驟:把貨品放進「智能購物系統」購物籃,在籃子內裝置的平板電腦輸入貨物的數量,再按下結賬便完成購物。這套由蔡慧喬及韓以趫研發的「智能購物系統」,在「創協盃」創意科技機械人大賽電子科技創新設計比賽榮獲高級組冠軍,以及高級組最佳智能科技應用獎。她倆均認為,參與STEM比賽,認識到把科技應用到生活,提升自己對科技教育的興趣。   幫助長者生活需要 南區人口持續老化,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居於南區的65歲以上長者,由2018年的42,900人,至2021年上升至52,400 人,數字在同區相比其他年齡層最高。蔡慧喬和韓以趫留意到南區人口老化的情況,顧及到長者平日外出購物,經常花上很長時間排隊付款的不便,部份店舖設置的自助收銀機服務因程序繁複令長者卻步。   為方便長者,縮短購物輪候時間,將智能購物系統安裝於購物籃或手推車,顧客只須把貨品放置在設有智能購物系統的籃子上,不用排隊便可以結算付款,吸引長者使用科技。   生活科技活學活用 韓以趫說明智能購物系統時指出,顧客先將貨品放置於購物籃的背景板前,便會由內置的微型電腦Raspberry Pi的AI圖像識別系統,透過小型鏡頭偵測以識別貨品,當AI成功識別貨品後,資料傳送到雲端,運用ObjectBlocks讀取資料,最後使用編程計算需要的價錢,在Dashboard(儀表板)中顯示貨品價錢和貨品數量,消費者可從Dashboard中選擇數量再付款。   韓以趫指出,製作智能購物系統時運用在STEM教育課堂中學習到的微型單板電腦及微控制器,「例如在STEM教育課堂中學習Raspberry Pi偵測貨品及編程,ObjectBlocks建立雲端數據庫及貨品購買的紀錄。」她們更在研發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科技知識, 包括學會運用機器學習工具Teachable Machine訓練AI圖像識別系統。   初中設STEM教育課程 2019學年開始,嘉諾撒培德書院為中二及中三級設立STEM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對科技教育的知識,校方期望把創客文化帶入校園,STEM學會統籌利昆諭老師指出,學生藉著參與科技創新比賽,善用所學達致「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他說:「比賽中常遇上不同問題有待學生逐一解決,如何善用過去所學的知識,甚至是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研究中,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構思作品時,會協助學生思考產品的需要與功能,產品達到的效果、受惠對象及研發產品的目的,繼而再尋找合適的技術以完成。   科研過程反覆嘗試 研發科技的過程,總是要反覆嘗試才能成功,她倆也不例外,韓以趫表示,在使用Raspberry Pi的配置鏡頭偵測物品時,發現光線及背景會影響掃瞄物品的準確度,經過多次嘗試後,發現拍攝時需要燈光一致,最後使用綠色畫紙作背景,並以不同角度拍攝物件,提升偵測物品的準確度。   利昆諭老師補充說,學生研發時應用科技外,也涉及科學知識,例如以綠幕作拍攝背景可提升偵測物品的準繩度,是由於綠色與其他顏色的對比度較大,突顯辨認物件的輪廓。   透過STEM教育課程,利老師期望可以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砌成機械車、裝置感應器、以iPad學習編程等,從製作中認識科學與科技的原理,達至學會學習。   蔡慧喬及韓以趫表示從研發科技產品產生對科技教育的興趣,「智能購物系統」面世後,她們認為仍有改善的空間,日後可研究把系統放置於不同類型的商店,亦可與不同的支付平台合作,使智能購物系統能廣泛使用,成為一項新興的購物工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