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604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04
瑪利諾中學 林琪欣 林栢欣
姊弟倆並肩抵壘 互相勉勵
在瑪利諾中學就讀中四的林琪欣,及與她同校的弟弟、就讀中二的林栢欣,皆是香港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並肩學習壘球,一起練習、進步、成長。他們均表示,在運動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也會為求進步彼此勉勵。   兩姊弟在參與壘球以前,早已於小學一起打棒球, 姊姊琪欣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栢欣則由二年級開始,琪欣表示,最初是母親在補習社見到棒球興趣班的宣傳單張,被棒球運動服的造型吸引,於是鼓勵姊弟倆參與,兩人也逐漸被運動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吸引,栢欣表示,兒時也曾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總會被父親批評未能持之以恆學習,「唯獨是棒球和壘球,我們堅持到現在。」   轉投壘球 延續運動的樂趣   冠狀病毒疫情下,對年輕人造成很大的影響,琪欣和栢欣也不例外:學校停課、學習轉為網課、棒球訓練更全面暫停,琪欣有見及此,便開始在網上找其他運動參與, 找到壘球運動,「壘球和棒球的形式相似,於是便嘗試報名參加。」栢欣放學後也跟著姊姊到壘球場,觀看其訓練,當栢欣趁著場地無人訓練時也拿起壘球拋球,「我覺得挺好玩,於是也跟隨姊姊一起參與。」   他們參與壘球後,由於已有棒球的經驗,學習壘球很快便上手,他們形容兩者的模式相近, 也是在鑽石型的場地對壘,壘球場相比棒球場細;壘球所用的球比棒球大,球棒則較小而輕等,兩者也是兩支隊伍交替進攻與防守作賽。栢欣形容在壘球運動,他每次成功擊球也得到成功感,他擅長於外野位置,他總是在外野範圍盡全力跑,以期成功防守。   林琪欣現時是U15女子壘球代表隊,林栢欣則是U19 和U15男子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也是學校田徑隊成員, 琪欣參與擲項,栢欣熱愛短跑,他們認為,因著參與棒球及壘球後,提升上下肢的肌肉力量,栢欣說:「田徑訓練我腳的爆發力,令在短時間跑得更快。」至於琪欣長期透過棒球及壘球的鍛鍊,增強了上肢力量,更獲體育老師發掘,邀請她加入田徑隊,專注於擲項訓練。兩姊弟剛在中學校際田徑比賽D3第一組賽事上,為學校贏得四面獎牌:琪欣在女子乙組鐵餅奪得亞軍,栢欣在男子丙組短跑200米、400米,以及4乘100米接力勇奪三面金牌。   二人並肩訓練 彼此勉勵   琪欣和栢欣感到能夠在壘球上一起學習實在難得, 他們回家後,不時互相切磋球技與策略,栢欣認為藉著交流,有助提升技術與思考外,也能增進姊弟情;琪欣喜見得到弟弟的陪伴,使她在發展壘球運動不感孤單,她希望繼續透過港隊的操練,使自己在壘球有所成就。   瑪利諾中學過去57年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修會)辦學,來自美國的傳教士神父早年已把運動帶入學校,營造運動的氛圍,歷年來該校鼓勵學生參與運動,校長賴永春認為,欣賞琪欣與栢欣對壘球的熱愛,「能夠在運動找到樂趣,發展潛能。更從中發掘田徑上的才能,一展所長。」賴校長深信,運動有助青年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積極人生。(高)  
kjy10_20221127 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11.27
喜樂幼小 - 小學動態
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 • 基督小幼苗承諾禮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幼稚園早前為基督小幼苗隊員舉行承諾禮,各位隊員在團長、隊長和家長的見證下,承諾做一個敬主愛人、事事關心、熱心服務及常懷感恩的基督小幼苗。   承諾禮完結後,隊員與家長共同製作「天主給我快樂家」手工,在音樂盒底座上,放上家庭合照,並以黏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其後,進行「耶穌大追蹤」遊戲,每個家庭抽出一張追蹤耶穌圖,參加者憑圖中所示的多個耶穌圖畫,在校外「上主庭園」和聖安德肋堂裡,找出耶穌所屬的畫像,然後每個家庭需與畫像自拍合照(圖)。過程中,家人手牽手,歡樂的笑聲此起彼落,讓大家確切地感受到天主給了各人一個快樂的家庭。(樂)     聖若瑟英文小學 • 戶外學習日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小學師生早前到上水展能運動村,進行戶外學習日(圖),希望讓學生在疫情下,放鬆心情,享受在戶外活動的樂趣,並享受與同學一起活動的時光,為師生增添更多美好回憶。   園內設施包括:籃球場、足球場、攀石、大型充氣彈牀等;學校亦設計了不同的遊戲讓學生參與, 如:棒球、哥爾夫球、飛鏢、無人機活動等。另外, 每班都會有集體遊戲時段,讓老師和學生有更多溝通、合作的機會,增進師生關係。學校更特意準備了禮物獎勵參與活動的學生。因此當學生到達目的地後,已急不及待前往各遊戲區,參與多姿多彩的活動,贏取豐富的禮物,最後學生都樂而忘返,並紛紛表示希望來年可再參與此活動。(喜)     樂華天主教小學•親子遊戲日   (本報訊)樂華天主教小學於10月底舉行了小二親子遊戲日,當天出席的家長及學生逾130多人。學校感謝天主賜下的恩典,讓家長和學生能一同在校園內度過一個樂也融融的早上。   親子遊戲日以親子互動活動為主,需要家長及學生同心合力走到校園內的不同地方,完成九個項目。各個活動富挑戰性又別具意義,包括加強親子間了解的「神秘任務」、需要合作的「二人三足大挑戰」(圖)、考驗默契的「神奇筆」、講求溝通的「極速 A-Z」等。   家長的參與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學校期望家長和學生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增進彼此間的了解,營造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少)   玫瑰崗學校小學部及幼稚園 • 聖母像出遊   (本報訊)玫瑰崗學校小學部及幼稚園早前舉行聖母像出遊(圖)及獻花給聖母活動。   由於玫瑰聖母是玫瑰崗學校的主保,學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敬禮聖母的習慣。除了在月會中由道明會沈卓時神父在小聖堂,向全校師生講解聖母經的來源之外,亦在校內舉行聖母像出遊及獻花給聖母。   在道明會安東尼神父帶領開始祈禱之後,由校長張冬波神父帶領,宗教科老師和輔祭護送聖母像,從室內操場到花地瑪聖母山,聖母像出遊時,師生在沿途重覆詠唱聖詠「花地瑪聖母」。   最後,每位師生在聖母像前奉獻玫瑰花給聖母, 並且誦念聖母經,以表對聖母的孝愛之情。(年)
kjy07_20211017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1.10.15
無堅不摧 唯快不破 羽毛球運動員關博匡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 天下沒有不能摧毀的東西,唯獨速度快則難以攻破。你可知道,哪項球類運動的球速最快?答案是非常輕巧的羽毛球,球員扣殺時速逾400公里。今年剛畢業於高主教書院的關博匡娓娓道來:「的確,羽毛球球速快,運動員的體能要求亦相對較高,特別是四肢的力量,我每週進行一小時體能及器械訓練, 一般舉5公斤或10公斤啞鈴作為鍛鍊,另加半小時至一小時戶外跑步,每次訓練後非常疲憊。」 從棒球到羽毛球 注重飲食習慣 關博匡自小學一年級經已接受羽毛球校隊訓練,自言起初純粹出於興趣。少年時候的關博匡亦習棒球,當時父親擔心兒子容易受傷及無暇兼顧,遂改為專注羽毛球運動。關博匡作為運動員,當然需要注意飲食: 「儘量少吃煎炸食物,亦聽從教練提點,多吃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另外,比賽前不宜吃得過飽,我亦嘗試戒吃漢堡飽和薯條,減少吸收熱量。」 羽毛球在人生中價值滿分 直言羽毛球運動在生命中佔據著重要位置的關博匡表示,它陪伴著自己成長,訓練期間認識了許多朋友,與隊友一起練習,互相交流球技和心得,樂在其中。關博匡如數家珍般訴說羽毛球運動的優點,特別是個人處事方面,變得更有紀律:原來他昔日比賽曾經遲到,明白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帶來嚴重的影響,當然給教練和隊友責罵,亦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自此之後,制定練習及出賽時間表,避免重蹈覆轍犯錯。 關博匡同時參與羽毛球單打及雙打項目,前者由自己全盤控制大局,自由度較高;後者則講求拍擋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關博匡在2019年全港學界精英羽毛球比賽(中學男子組雙打)贏得亞軍,原本寄望2020年在同樣賽事中,再創佳績,並希望收復單打項目的失地,誰料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 最終取消賽事。關博匡坦言非常失望,但另一方面,自己為了準備賽事,毫無間斷地進行特別訓練,在能力和狀態上大幅提升,總算是不錯的收穫。 處事冷靜 沉著應戰 參加競技比賽的運動員當然希望勝出比賽,但冠軍只得一個,面對沉重的壓力,有何減壓妙法?語調溫文的關博匡表示:「比賽前不會想太多,從沒為賽事而失眠,臨場時只會專注於每一球,一分一分去打。我盡可能放鬆心情,希望發揮應有的水準,享受努力訓練的成果和當刻比賽氣氛。」可能是性格使然,關博匡氣定神閒,一副「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態度。不過,他每次得悉父母抽空前來觀賞自己比賽時,很自然會打得特別起勁。 勝不驕 敗不餒 對運動員來說,「勝不驕,敗不餒」非常重要,關博匡笑言,輸掉比賽當然感到不開心甚至自責,然而,他強調絕對不會因此埋怨隊友:「所有隊友已盡力打好每一球, 大家的目標一致,互相鼓勵支持,從沒因為輸掉比賽而吵架。」他的傷心情緒只會維持半天而已,然後收拾心情,再次投入練習。 盼望他日為人師表 推廣運動樂趣 目前在大學就讀心儀的體育系,關博匡承認同時兼顧學業與運動並不容易,現時每星期有4至5天前往球會及大學校隊,每次練習兩小時,幸好功課方面尚能應付。關博匡希望日後成為體育教師,「自己喜歡運動之餘,亦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運動帶來的樂趣:運動打破人與人的隔閡,結交朋友,發揮個人潛能。藉著與他人較量切磋,從而有所進步。」 關博匡刻下正積極為大專羽毛球比賽, 及第八屆全港運動會18區羽毛球運動員選拔賽作好準備,因為參賽者的年齡層面較學界比賽及分齡賽事廣闊,當中更有香港羽毛球隊的成員,坦言不敢鬆懈。關博匡希望從中學習他人的球技和戰術,好好發揮自己的殺球絕招: 「點殺」,享受高強度的比賽氣氛。 (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7a_20190602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9.05.31
帽子、圍嘴和孭帶
時下香港的男孩喜歡戴各色各樣的西方帽子,如網球帽、棒球帽,甚至漁夫帽或韓國國民帽……舊時代的港孩常戴甚麼帽?答案是「虎頭帽」,因為人們相信老虎有威鎮邪氣和鬼怪的力量,能保護小孩。也有添上毛茸茸的兩耳,做成狗頭樣子的,叫「狗頭帽」。這類帽還會加上許多漂亮的裝飾,以示喜慶。有些背後還加上一幅布,讓小孩的頸部保持溫暖。左圖改畫自一幀老照片,這些昔日鄉間港孩常戴在頭上的帽子,在七十年代仍時有所見,尤其在蜑家或客家人當中。 畫中小孩肩上還戴著一塊布料做成的東西,叫「圍嘴」(又稱涎水兜、涎兜,口水肩)用來承接嬰兒嘴巴不時流下的口涎,或進食時掉到嘴外的食物,免得弄髒衣服。圍嘴常裁成梅花狀,通常有五瓣, 每瓣都繡上吉祥圖案。也有做成如虎、狗之類的動物圖案或其他形狀的,用意都不外光鮮漂亮,圖個吉利,讓小孩平安舒服。 在老香港或珠江三角洲各城鄉,人們養育小孩最離不開的設施要數孭帶,那是一塊方形的大布加上四條布帶,包裹著嬰孩固定到母親背上。兩條布帶越過肩頭放在胸前,另外兩條則穿過腋下也繞到前面來一起打結,這樣母子就可以一起到處走動,媽媽還可以騰出手來做事。每條孭帶在正方形的上方有個布摺的三角形,是個吉祥標誌,有說除非父母一方已死,否則孭帶是不能反過來用的。現代父母若不用孭帶,就要用BB車。但老港人大多都是孭帶孭大的。如今西人也喜歡用孭帶,但習慣把嬰兒孭在前面。但不管在前或在後,有說用孭帶孭的嬰兒最舒服,因為聽到媽媽的心跳聲,最有安全感。當然囉,在老香港,用孭帶孭小孩的未必一定是媽媽,許多家庭的小孩,都是兄姐、祖母或外婆孭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