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604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04
瑪利諾中學 林琪欣 林栢欣
姊弟倆並肩抵壘 互相勉勵
在瑪利諾中學就讀中四的林琪欣,及與她同校的弟弟、就讀中二的林栢欣,皆是香港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並肩學習壘球,一起練習、進步、成長。他們均表示,在運動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也會為求進步彼此勉勵。   兩姊弟在參與壘球以前,早已於小學一起打棒球, 姊姊琪欣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栢欣則由二年級開始,琪欣表示,最初是母親在補習社見到棒球興趣班的宣傳單張,被棒球運動服的造型吸引,於是鼓勵姊弟倆參與,兩人也逐漸被運動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吸引,栢欣表示,兒時也曾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總會被父親批評未能持之以恆學習,「唯獨是棒球和壘球,我們堅持到現在。」   轉投壘球 延續運動的樂趣   冠狀病毒疫情下,對年輕人造成很大的影響,琪欣和栢欣也不例外:學校停課、學習轉為網課、棒球訓練更全面暫停,琪欣有見及此,便開始在網上找其他運動參與, 找到壘球運動,「壘球和棒球的形式相似,於是便嘗試報名參加。」栢欣放學後也跟著姊姊到壘球場,觀看其訓練,當栢欣趁著場地無人訓練時也拿起壘球拋球,「我覺得挺好玩,於是也跟隨姊姊一起參與。」   他們參與壘球後,由於已有棒球的經驗,學習壘球很快便上手,他們形容兩者的模式相近, 也是在鑽石型的場地對壘,壘球場相比棒球場細;壘球所用的球比棒球大,球棒則較小而輕等,兩者也是兩支隊伍交替進攻與防守作賽。栢欣形容在壘球運動,他每次成功擊球也得到成功感,他擅長於外野位置,他總是在外野範圍盡全力跑,以期成功防守。   林琪欣現時是U15女子壘球代表隊,林栢欣則是U19 和U15男子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也是學校田徑隊成員, 琪欣參與擲項,栢欣熱愛短跑,他們認為,因著參與棒球及壘球後,提升上下肢的肌肉力量,栢欣說:「田徑訓練我腳的爆發力,令在短時間跑得更快。」至於琪欣長期透過棒球及壘球的鍛鍊,增強了上肢力量,更獲體育老師發掘,邀請她加入田徑隊,專注於擲項訓練。兩姊弟剛在中學校際田徑比賽D3第一組賽事上,為學校贏得四面獎牌:琪欣在女子乙組鐵餅奪得亞軍,栢欣在男子丙組短跑200米、400米,以及4乘100米接力勇奪三面金牌。   二人並肩訓練 彼此勉勵   琪欣和栢欣感到能夠在壘球上一起學習實在難得, 他們回家後,不時互相切磋球技與策略,栢欣認為藉著交流,有助提升技術與思考外,也能增進姊弟情;琪欣喜見得到弟弟的陪伴,使她在發展壘球運動不感孤單,她希望繼續透過港隊的操練,使自己在壘球有所成就。   瑪利諾中學過去57年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修會)辦學,來自美國的傳教士神父早年已把運動帶入學校,營造運動的氛圍,歷年來該校鼓勵學生參與運動,校長賴永春認為,欣賞琪欣與栢欣對壘球的熱愛,「能夠在運動找到樂趣,發展潛能。更從中發掘田徑上的才能,一展所長。」賴校長深信,運動有助青年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積極人生。(高)  
kjy07_20230319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3.17
瑪利諾中學柔道隊員巢浩銘
精力善用 自他共榮
柔道的基本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即藉著柔道鍛鍊出來的能力,應具備智慧地善用力量,在比賽中,不只勝與負,而是與對手一起共同進步與互助,使自己與他人也獲益。這份精神也是就讀於瑪利諾中學中二學生巢浩銘時常提醒自己的處事態度。   柔道訓練重拾自信心   小學時,巢浩銘經常感到自己技不如人,學業及能力也比其他同學遜色,小學階段甚少結識朋友,更難有交心的朋友,直至升上中學後,他仍然在學習上質疑自己的能力。自從接受柔道訓練,他說逐步培養鬥志與毅力, 在柔道隊結識了一群同樣熱愛柔道的同學,更成為好友。   「最初學習柔道要學習基本功『護身倒法』,當被對方摔倒或自己倒下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他說最初練習柔道摔技時,尤其雙手拍蓆,迅間會感到痛楚,「學習接受痛楚,習慣了便能忍受,為求進步自然會不斷練習。」   巢浩銘於本年1月參與陣內柔道邀請賽,奪得男子初級組(-70公斤組別)冠軍,該校於是次賽事中共派出20名學生參賽,連他在內共有14人在比賽上贏得獎牌。   巢浩銘在上述比賽約以1分30秒的時間勝出,他形容當時以「背負投」(S e o i Nage)的招式,把對手投摔在面前,裁判即時宣判巢浩銘取得「一本」(Ippon)全勝的決定性勝利。他表示,在對手一直向前推進之際,他借用對方進攻的力量,在電光火石之間捉緊對方破綻,取得對方的重心移動,憑著速度與力量,以後轉身使用「背負投」作出攻擊,把對手摔倒,當刻全場歡呼,「當聽到我得到『一本』勝出,也難以相信。」   師徒關係傳承下一代   瑪利諾中學的柔道隊自2006年開始成立,由自幼已學習柔道至今的體育科教師陳愷慈發起,「我希望把自己最喜愛的運動與學生分享,我相信學生藉著參與柔道必然有所成長。」   陳愷慈身兼柔道教練,該校的柔道隊由她兒時已跟從的柔道教練彭國林師傅,以及首批在該校學習柔道的舊生一起帶領,師徒關係一代傳一代,首批柔道畢業生羅永健, 曾有五年時間獲選柔道香港隊成員,現在他不時到母校陪伴學生訓練。他說,喜見仍有學生投入柔道運動,他也希望分享自身經驗,從訓練中多鼓勵柔道隊成員,願意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對於個人成長也有幫助。   陳愷慈老師說,多年來在學校推廣柔道時,也會向同學分享自己參與柔道帶來的改變。她回想自己中一學習柔道前,個性內向與害羞,柔道訓練可強身健體,而該運動以自我防衛為主,不屬於攻擊的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險時,可以柔道作自我保護,「從中鍛鍊出不放棄的精神,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無形中提升自信心。」   巢浩銘也認同柔道鍛鍊出自我肯定的能力,而每次與對手互相切磋柔道的過程,不論是摔倒對方或是被對手摔倒落蓆,也是學習的時機,「成功摔倒對手固然好,即使自己倒下,若遇上好的對手,對方會主動說出如何找出破綻,令我多了解自己的弱點。」這份互勉與自強不息的精神,讓他學習從挫敗中重新振作,養成堅持與不放棄的生活態度。(高)  
kjy15_20211121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11.19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11.21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瑪利諾日 (本報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學部及小學部於10月22日慶祝瑪利諾日,瑪利諾會亞洲區會長麥基義神父提醒學生要持守校訓「真理忠貞」,以活出瑪利諾精神——行聖經中學懂真理和忠於天主、近人和自己。 在中學部慶典開始時,師生共同詠唱《中國聖母》,以紀念修會在中國的傳教工作。麥神父帶領祈禱後,學校便播放瑪利諾神父創會和來華傳教的影片,又介紹瑪利諾神父如何尊重中國傳統和使用中式建築風格。其後,便由麥神父為瑪利諾歷史漫畫創作比賽頒發獎項。 小學部的活動中,學生透過攤位遊戲,了解校徽的含義,認識神父來華傳教所經歷的困難,從中提醒學生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當天,小學部也為瑪利諾中學在安達臣道籌建新校舍進行募捐,表達瑪利諾會屬校的團結互助。(教) 天主教新民書院•主保瞻禮彌撒 (本報訊)天主教新民書院10月8日假聖德肋撒堂舉行主保瞻禮彌撒,由黃君右神父主禮,祈求聖紐曼樞機聯同天上諸聖為學校代禱,引領師生秉持校訓,臻於至善。 黃神父於講道中,引領學生反思參與彌撒的意義,冀望他們投入彌撒,好讓主保彌撒成為日後成長路上的重要回憶。他亦鼓勵師生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實踐真理。他指出力量有時看似微小,但卻能夠為人帶來光明;只要願意付出,必能為他人帶來幸福與希望。 彌撒中亦進行了本學年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派遣禮,黃神父勉勵幹事們以「愛」服務同學,並鼓勵全校學生積極參與宗教活動,認識天主。 彌撒後,師生在聖堂了解聖德肋撒堂歷史及聖女小德蘭事蹟。(教) 荃灣聖芳濟中學舉行彌撒•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派遣禮 (本報訊)荃灣聖芳濟中學於10月20日舉行平日彌撒暨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派遣禮。 彌撒由荃灣葛達二聖堂主任司鐸馬崇義神父主禮,並邀請了校內公教教師及學生參禮。  馬神父在彌撒講道中,勉勵天主教同學會的幹事學生,希望他們能勤讀聖言,作一個天主教徒的好榜樣,向校內的同學宣揚基督的喜訊。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學校重視防疫措施,彌撒原定於校內小聖堂舉行,當天則改在葛達二聖堂舉行。(教)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和諧粉彩靈修體驗課程 (本報訊)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的天主教同學會由10月23日起,舉辦一共五課的和諧粉彩靈修課程,照顧師生的身心靈健康,並透過重溫聖經啟示,與主相知相遇,逾70位師生透過線上或線下形式參與。 課程以聖經故事作主題,第一課課題便是初行奇蹟「加納婚宴」。課程由和諧粉彩課程的認證導師葉碧琪主持。活動開始時,參加者先祈禱,然後聆聽聖經章節作默想,再根據聖經啟示,繪畫加納婚宴。完成作品後,導師帶領參加者默觀和祈禱,反復細味聖經的領悟。 上智天主教同學會本年福傳主題是「關係」,希望透過不同活動,讓師生互相更深入認識,也與天主建立更深厚的關係。(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170305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03.04
青苗天地 2017.03.05
假如情感消失了 王嘉儀 嘉諾撒書院 四丙 人生下來就是一副虛殼,而感情則賦予我們靈魂,給予我們去愛的機會。感情也彷如人生的調味料,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帶來一片絢爛的景象。但你可曾想過感情好比一根被無情的火焰所吞噬的蠟燭,明亮的瞬間變得黑暗,瞬間從我們身上,不留痕跡地消失了。 親情,使冰冷的世界變得溫暖,使暗淡的星空變得璀璨奪目。不論是天破曉時的一句「早安」,還是黑夜時的一句「晚安」,都蘊藏著親情之愛。這份恆古不變的親情又是失意時的港灣,總會在我們遇到坎坷時,向我們伸出一雙溫柔的手。但慢慢我們都習以為常, 使它或許漸漸消失,沉入至那恐怖孤寂的海底中一去不復還。若家人間唯一的連繫消失了,家庭會變得破碎。家人間再沒有噓寒問暖,只剩片言隻字。假若親情開始變質,甚至腐爛,父母望向子女的眼神會變得空洞,不再見到舐犢情深,菽水承歡之景。 友情,像一陣風,輕輕沁入我們的心靈。陪伴你渡過多個春夏秋冬,與你編織多個回憶。在你失意的時候,在背後扶你一把。在你傷心的時候,傾聽你的苦衷。在你開心的時候,陪你傻傻的笑。偶爾,不經意的關懷、無意間的幫助、日常的點頭微笑,往往成就一段友情。但如果這陣時而熱烈激情,時而憂鬱纏綿,時而寒冷刺骨的風慢慢消失了,朋友間不再聯絡, 久而久之,他將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過客,剩下的只有孤獨的背影。 愛情,是一朵虛幻飄渺的鮮花。當你漫步在群花之中,欣賞著飄舞的花瓣,聆聽著芬芳的氣息;而你的視線卻只停在那一朵飄渺朦朧的鮮花上,彷彿時間在此刻凝固。它點燃了你的生命,為你帶來淚水與歡笑。但如果這朵在你人生中放肆盛開的鮮花,到了凋零的一天,生命便不再擁有色彩,人與人之間便會築起一層層的隔膜。彼此間不再擁有青澀的初戀,不再擁有忐忑的等待,不再擁有甜蜜的相伴,生命變得平凡。 人與人之間以感情作連繫,但隨著人的長大,這份感情開始變淡,漸漸消逝。假如感情真的消失了,剩下的只會是一片灰暗,毫無生氣的世界。其實能夠在茫茫人海中,成為彼此的家人、朋友及情人,已經是很難得的緣份,一定要珍惜彼此間的情意。不要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對地鐵縱火案的點點看法 黎梓晴 瑪利諾中學 一C  最近從通識課中,認識到香港地鐵縱火案,我很關心這件事,而我見坊間的評論都是在責怪精神病患者,其實社會可以做甚麼來幫助他們,及防止同類事情再次發生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吧。 首先,政府可以調配資源去幫助一些比較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例如可以多安排一些社工幫助他們,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另外,政府可以透過廣告、海報、雜誌、書刊、宣傳單張等媒介,呼籲人們不要歧視有精神問題的人,要接受他們,接納他們,不要讓他們感到孤單,無助。這有助他們融入社會,減少反社會行為。 第二,精神病患者的家人應該多關心他們,例如對於年老的精神病患者,可以多跟他們談談在老人院的近況,了解在老人院裡,會不會有人欺負他們、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等等關心他們的問題。此外,雙方的關係可以更密切一點,例如放工後或在放假時,多陪伴他們,可以跟他們吃飯、下棋等,以幫助他們減輕壓力,而且家人也應該留意他們多一些、關心他們,例如了解清楚他們的病情,從而去做一些幫助他們的事情,令他們感受到世界上有很多人關心他們,這樣做便可以減輕他們自殺和傷害別人的機率。 最後,社工也可以多探訪精神病患者,與他們傾談心事,例如與他們談談自己的前途,讓他們可以不用害怕面對將來或者前途,不用為自己的未來而擔心,從而減輕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傾向。社工更可以通過讚賞他們、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來提升他們的自信與自尊,令他們有成就感。當他們再被別人取笑和歧視的時候,便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說話。 總括來說,其實社會是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防止有類似意外事件發生,而且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歧視他人。希望看到這則新聞後,社會大眾能關心他們而不是指摘他們。只要大家都出一分力,就可以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