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917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9.17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大地的管家
(本報專題)位於東涌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靠近東涌河,附近擁有豐富及珍貴的自然生態環境,學生只要拿著手機,透過應用程式便可在校園尋覓、發掘及辨認不同的生物,使凡入讀該校的學生自動化身為公民科學家。不論學生擅長於藝術,或自小對科技創新感興趣,抑或是熱愛大自然,因著與大自然的連繫,也樂於一起愛護天主創造的大地資源,一起保護大自然。   「『我主,願祢受讚頌。』亞西西聖方濟在他《造物讚》這優美的讚歌中提醒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好比一位與我們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美麗的母親。」這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該校林志江校長認為,要使學生明白人人也是大地的管家。「天父創造人類,交託大地給我們管理。」   透過科技改善蝴蝶普查   在東涌灣的泥灘,仍能保持原貌的溪澗,黃龍坑的天然樹林及河溪等,這些皆是該校學生易於在學校附近見到,該校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形容學校的地理位置與大自然相連,校內生物多樣性豐富,以蝴蝶為例,在全港約有260種蝴蝶中,該校已發掘逾60 種,當中更發現全球鳳蝶中最小的燕鳳蝶;師生從校舍步行十多分鐘抵達東涌灣考察,已不難發現全港共七種的招潮蟹,當中一種非常罕見的擬屠氏招潮蟹,牠的雄性擁有一隻非常巨大的黃色螯足。   該校於十多年前成立蝴蝶園,種植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吸引不同品種的蝴蝶到校園採蜜;又定期讓學生走出校園,參與蝴蝶普查,學生在校內及東涌進行蝴蝶普查,增進對蝴蝶的認識;過去五個學年, 中一級的STEM課程及科學課堂中,運用iNaturalist流動應用程式進行校內生物普查,用以記錄及辨認生物。   就讀該校中六的方志傑及中五學生魏靖雯,早前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獲得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生物及健康(高中組)二等獎,魏靖雯是生物學會主席,曾參與蝴蝶普查員訓練課程,到過梅窩、東涌、水口灣等地尋覓蝴蝶足跡,她有見一般進行的蝴蝶追蹤,捕捉蝴蝶後在翅膀以麥克筆記下標記,待再次捕獲蝴蝶時看下標記才能掌握牠的飛行位置,魏靖雯希望以有系統及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蝴蝶普查,在老師介紹下,她認識了對科研感興趣的中六學生方志傑,一起合作研發切合蝴蝶追蹤的系統。   方志傑提議使用應用程式改善記錄蝴蝶的資料,設計出「Bu t t e r f l y Tag」應用程式,辨別已捕捉的蝴蝶,在系統內輸入相關資料,再製作出QR code,在翅膀面貼上QR code貼紙再放走,當其他裝設了「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的人士,透過程式內的鏡頭掃瞄QR code後,有關蝴蝶的資料在系統內一目了然,包括發現蝴蝶的日期、時間、地點,當地天氣環境等數據。   在香港,曾有人捕捉到來自熱帶地區的蝴蝶,有科學家指出,原本生存於赤道附近的蝴蝶卻來到香港,反映全球暖化問題加劇。然而,目前沒有足夠資料了解蝴蝶的飛行路徑,故希望此「Butterfly Tag」應用程式能為科學家提供有效數據進行研究。方志傑說:「科技不斷進步,可以衍生不同的創新方式,用QR code研發Butterfly Tag後,現構思以更精確的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收集蝴蝶行蹤資料,先在蝴蝶翅膀貼上晶片,只要蝴蝶在特定的範圍出沒,如在郊野公園範疇內,Rfid可以感應到蝴蝶的活動習慣。」   黃應昌老師說:「每人也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為科學作出貢獻,希望此應用程式便利外界使用,一起進行全民記錄。」他指出,此舉可了解蝴蝶飛行路線,得知蝴蝶活動範圍,對將來規劃保育區也有幫助。兩名學生得獎後,校方現透過鳳園蝴蝶保育中心向漁護處申請牌照,允許捕捉蝴蝶作研究,給予領有牌照的專家或市民使用此程式, 以擴大蝴蝶普查,培養公民科學家。   藝術與大自然結合   中五學生王惠儀喜愛透過仔細的畫功繪畫大自然,也會從藝術角度關注氣候暖化問題,「細微觀察植物時會發掘許多,如繪畫校內種植及保育的土沉香,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微妙,樹幹受損會分泌汁液,汁液具備名貴中藥材成份,果實掉落,種子可以吸引胡蜂,把種子傳播開去。」她認為校內提倡珍惜大自然,也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她於去年中文大學胡秀英植物標本館主辦的植物藝術繪畫大賽中,畫下瀕危物種土沉香,獲高中組優異獎;而今年繪畫的百香果奪高中組季軍。   王惠儀在本年4月底參與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組舉辦的中學減緩氣候變化標語及海報設計比賽,贏得高中組冠軍。她的作品以擬人法畫下的人像代表地球,從畫中女主角的眼淚,表達人類對環境的傷害,「作為大地管家,讓我感受大自然的微妙。我希望用自己方法傳遞信息,以行動表達對環境的關注。」   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王文瑛指出,自2015年教宗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已向全校推動維護生命意義的活動,過去四年把信息落入倫理與宗教科校本課程,於學年內的兩星期,要求學生每日完成一些任務,例如是幫助家人、環保回收等,並在課堂中分享。每年舉行「環保校園巡查記錄」節能比賽,藉此鼓勵學生一起節能減排。   「人們是幫助天主託管地球,不可以辜負別人對你的信任。」林校長說,自小培養學生尊重生命與環保,人類是「大地的管家」的信息,建立愛護大地的價值觀,「當學生有此基礎觀念,在學習其他學科,如科學或生物科進行研究時,自然便有環保的意識與態度。」(高)  
kjy07_202306011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11
觀塘瑪利諾書院 黃皓嘉 袁均榮
師生保齡球 各司其職
觀塘瑪利諾書院本學年復辦保齡球隊,繼而發掘中四學生黃皓嘉在保齡球上的「塔冷通」,也燃起了該校10多年前已有的保齡球訓練,在師生共同合作與努力下,在保齡球運動發光發亮、發展所長。   去年暑假,學生黃皓嘉首次伙拍袁均榮老師,參與全港學界保齡球公開賽師生雙人賽,儘管最後跟獎項無緣,皓嘉賽後主動向袁Sir提議復辦保齡球隊,更邀請了數名同學成為隊友,於是該校於去年10月,重新成立保齡球隊,黃皓嘉是隊長,體育科主任的袁均榮老師負責校隊運作。   父親的引領 老師的同行   「去年約4月,爸爸在一個週末帶我到黃埔打保齡球消遣,自此每到假期,便與爸爸打保齡球。」黃皓嘉表示,最初由興趣轉為參與校隊接受正規訓練,一個月後,更參與香港保齡球總會主辦的「青少年保齡球重點培訓計劃」,現在他接受該培訓計劃及校隊的訓練,也會參與不同的本地賽事。剛在4月底舉行的第66屆體育節「2023保齡球錦標賽」男子U20賽事獲得第四名;他於本年5月底,再度與袁Sir參與全港學界保齡球公開賽師生雙人賽也贏得第四名。   學校保齡球隊設有教練培訓學生,但皓嘉也認為, 袁Sir是他第一位教導他打保齡球的老師,「他會提醒我在比賽時穩定情緒,調整心態面對一切賽果。」他一一銘記在心,特別是每次比賽,即使在其中一局失準也不會因此感到氣餒,「需要盡快找出失誤並作出調整,以應付其餘局數;若發揮理想,也要提醒自己不要鬆懈。」剛在體育節的比賽上,皓嘉曾在決賽賽事期間, 於第一階段首局落後至排名最尾,他隨即正視問題,接受教練指導下,未有受到失分影響情緒,「我由第一局只有167分,後來一連三局也有260至280多的分數,升上排名第二。」最終他的總成績獲得第四名,對於首次參賽已有此成績,他感到滿意。   自我完善的運動   「如其說是我幫助他,帶他接觸保齡球(接受正規訓練),倒是說是他把我帶回保齡球場上。」袁均榮老師沒想到自己重拾保齡球後,那點火仍在燃燒。回想15 年前該校保齡球校隊在學界賽成績不俗,曾在隊際賽贏得亞軍,「直到保齡球場逐個關閉,球隊集中在黃埔練習,後來興建黃埔站,附近交通經常擠塞,學生抵達場館練習已很晚,回家已是晚上,家長也表達關注後,因參與人數愈來愈少而暫停球隊。」   本年保齡球隊復辦,袁Sir感激黃皓嘉對保齡球的熱誠,也影響其他同學相繼仿效, 袁Sir說:「皓嘉接受訓練只有一年,水平一直在提升,他的例子讓同學明白到,只要願意練習也會做得到。」 袁Sir每星期隨校隊到保齡球場陪伴學生受訓,皓嘉便邀請袁Sir 一起練習,「有時皓嘉會提醒我要保持穩定的姿勢,在互相提點下,在場上我不會是永遠的老師,當同學做得比我好,他也是我的老師。」袁Sir認為,保齡球是一項追求「自我完善」的運動,與學生並肩學習,一起改善技術, 彼此成長。(高)  
kjy16_2023060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04
參與海外無人機公開賽
張振興伉儷書院 體驗學習 實踐發明
(本報專題)張振興伉儷書院兩名中四學生李文碩及梁偉恒,早前代表香港到美國參與無人機公開賽中,憑著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平穩的駕駛技術勇奪兩大獎項,為香港及學校爭光。   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Nebraska Omaha)舉行無人機公開賽的最後一輪賽事,在美國時間下午時段進行, 香港時間相比美國快13小時,該校舊生及師生各自在家中收看由學校臉書的直播賽事, 靜靜地守候著李文碩及梁偉恒代表香港出賽。翌日,賽果出爐,兩人最終以總成績358分(滿分390分),在無人機公開賽Create Robotics World Championship的Create Drones賽事上勇奪Tournament Champion,同時在撰寫編程日誌、面試、參賽機件與賽事的設計配合度,成為全場唯一贏得Engineer Award的獎項的隊伍。   李文碩及梁偉恒與另一隊友於去年12月中參加香港青少年機械人學會舉辦「美國無人機公開資格賽(香港賽區)」奪得團隊冠軍,於本年3月25日至4月1日代表香港,到美國參加無人機公開賽。   赴美出賽前接近兩個月,他倆在校內進行飛行無人機訓練及組裝陸地無人機,差不多每天下課後也會走到禮堂練習,在場內放置柱架模擬比賽,當他們以為一切準備就緒,惟當親身作賽時,與平日練習有很大分別,「首天賽事名次已不斷落後,心情十分焦急,情緒難以平伏。」李文碩回想比賽歷程時說,在15隊參賽隊伍中,他們在首日排名第10位,當他們與隨隊老師賽後返回酒店休息時,眼眶已溢滿了淚水,頓時哭了起來,文碩為平伏心情外出一會,他後來得知二人一直悄悄地從後陪伴他令他感動,「當我返回房間時心情已平伏,便一起檢討賽事,到翌日表現逐步恢復。」   梁偉恒說,「這次比賽改善我在隨機應變的能力,正式比賽時許多狀況需要臨場發揮, 也按當時需要即時改良無人機的操作。」他也坦言,透過參與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正是鍛鍊自己的情緒與適應心態的能力,「最初十分緊張,手也抖震,差點連無人機也無法操控。」   直到4月1日最後一輪賽事當天,李文碩及梁偉恒在美國專心應戰外,陪伴他們赴美比賽的舊生兼教學助理陳皓男在現場拍攝, 讓張振興伉儷書院舊生會的臉書專頁作直播,校友及師生們在港即時觀看賽事,一起為他們打氣。   舊生集腋成裘 支持師弟赴美作賽   李文碩和梁偉恒均表示, 是次勝出,除了他們互相鼓勵,在港師生及校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李文碩表示,自從舊生會得悉他們在無人機比賽香港區選拔賽勝出,獲得美國參賽的資格後,一眾舊生會成員隨即為兩人赴美出賽著手籌款,短短一個月已籌得逾61,000港元善款,贊助他們的旅費。該校舊生會臉書專頁中,代表兩位同學感謝校友的支持:「感謝各位師兄師姐、振興人的慷慨解囊,我們承傳了張振興伉儷的芳表,好讓年青人可以透過知識看看世界,增潤自己。」   梁偉恒也感謝學校各持分者的支持,他更感激家人一直鼓勵自己參賽,「好使我愈來愈對編程感興趣,透過不同的比賽有助我發揮所長。」   事實上, 該校在過去八年來致力推動STEM 教育, 自2015 學年開始已鼓勵對STEM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相關工作坊及比賽,舉辦STEM考察團,教授編寫程式、組裝無人機等的創客課程;於2018學年為中一及中二級新設「設計思維與科技科」,在學校全面推動STREA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宗教(Religious)、工程(Engineering)、人文教育(Arts), 以及數學(Mathematics)。   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科主任傅金添老師認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擴闊視野,不同形式的STREAM教育自初中開始,恆常課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該校在過去兩學年,中一級學生參與社企「歷耆者」的長者體驗活動,中二學生羅朝旭上學年在體驗活動中,曾飾演行動不便的長者,穿上裝有鉛塊的衣物,及使用會使人駝背的肩帶,模擬長者的生活狀況,該次體驗令他多關心長者;另一中二學生鄧詩琳也認為,在設計思維與科技科的學習,為長者設計口罩扣,紓緩長期戴口罩耳背痛的情況。她對於能夠製作出便利長者的用品,感到很有意義。   「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引發同理心,更容易投入創作科技產品。」傅老師指出,學生過去學習在升降機的無觸按鈕技術、可放置於輪椅的機械臂協助搬運重物或幫忙開關門戶等, 也有同學近期設計智能求救平安鐘家居拖鞋(智能拖鞋),也是善用STREAM教育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學習科技教育的機會,最終希望他們將來能貢獻社會。」   從體驗學習到實踐發明   梁偉恒同學有份參與智能拖鞋創作,他希望繼續藉著發揮對編程的興趣,關心長者的需要;中四學生吳文曄指出,初中的體驗式學習,引發他對科技創作產生興趣;中二學生黃子建及中一學生黃武嬌也先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STEM比賽,在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賽事給人帶來成就感。   該校於本學年新設「福若瑟社會服務團」,學生於學年內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 隨後在課程學以致用,發揮出同感心及同理心,設計相對應與科技、生活、宗教有關的產品。   張振興伉儷書院的辦學團體喇沙會,一向為貧困及有需要的兒童辦教育,副校長何泰安指出,校方教導學生認識學校主保聖若翰喇沙的精神——為有需要的人作出貢獻與服務,配合現今科技教育的發展,加入宗教元素,推動STREAM教育,使學生感同身受,為有需要的人構思及設計發明。(高)  
kjy01_202305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聖母月為生命喝采
(本報專題)「大家知道這個長度只有6厘米的胎兒(模型),是受孕了多久的小生命呢?」葛達二聖堂堂家組劉凱琪醫生於5月5日應邀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為該校主持聖母月培育講座, 高舉胎兒模型發問,學生踴躍舉手回答——雖然學生未必猜中,那是三個月大的胎兒,但他們皆深信:生命從受孕一刻已經形成,小朋友要回應聖母媽媽的邀請,關愛所有生命。   因應近年本地學生上視像課時或缺乏了老師的指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近年推動「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策略,讓學生挑選學習課題,同時引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探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該校學生於5月5日的講座上聽過劉醫生分享維護生命主保「瓜達盧佩聖母」在墨西哥顯現的事跡後,將新知識與宗教科及德育所學融匯貫通。   「天主與聖母媽媽最喜歡純潔的小朋友。」劉凱琪醫生表示,墨西哥原住民聖狄雅哥(Juan Diego)雖然只是一位年長農夫,但心靈純潔,才被聖母媽媽委託,向主教轉達聖母的信息,她勉勵學生保持謙虛與純潔,效法聖狄雅哥完成聖母媽媽給予愛的任務。   關心普世受苦生命   瓜達盧佩聖母的餘蔭,一度令南美洲恢復和平,劉醫生於席間詢問學生,刻下有哪些國家正處於戰事之中,學生紛紛提及烏克蘭與蘇丹等國,展現他們對世間疾苦的關注;當被問到可以怎樣幫助那些受苦的人時,有學生答道:「我會為他們祈禱。」這份宗教情操與同理心,贏得全場掌聲。   學生郭正軒學會更積極去尊重生命,希望主動關心鄰居,讓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愛。另一學生張伊琳希望讓受苦的人感受到聖母媽媽的關懷,而看見別人滿足,她亦感受到喜樂。正軒與伊琳不約而同地堅信,這份關懷別人的動力,是來自聖母媽媽,他們享受與其他同學於聖母月內,在校內聖母山前為生命祈禱的時光。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於5月上旬,從葛達二聖堂借來一座瓜達盧佩聖母神龕,這面有一本教科書大小的神龕安放在該校宗教室,龕上印有聖母像與禱文,幫助學生從維護生命的角度祈禱。該座神龕早前已轉送到其他公教學校作巡迴祈禱。   當天另一位講者「爾臨媽媽」分享她照顧現年三歲、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兒子爾臨的經歷。爾臨這名字取自舊版天主經「爾國臨格」,意思為「(願)祢的國來臨」。爾臨媽媽明白到,自己要承行主旨,接受生命這份由天主所賜的禮物。   以母親的心推動宗教教育   「我於講座前擔心,學生不懂得跟爾臨相處,這煩惱最後一掃而空:爾臨爬高爬低時,學生擔心他跌倒,便上前攙扶, 又如朋友般相待。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正在開苗,是學生給我的一大禮物。」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蕭茵校長(小圖)席間看見孩子的窩心舉動流下驚喜的眼淚,因為她想起自己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下懷孕的忐忑心情,「這經歷驅使我更積極將生命幅度置於學校教育之內⋯⋯老師透過小故事及生活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導他們珍惜生命。」該校以度身訂造方式製作英文科繪本,滲入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   該校於聖母月期間,亦在不同學科善用有關母親的繪本,幫助學生體會聖母以至媽媽對子女的愛;除了校長及老師於早會全校誦唸聖母經,基督小先鋒則協助帶領祈禱活動。   此外,生命教育亦滲入德育、學科以及校園生活之中。「我們鼓勵學生愛惜媽媽,就如愛惜聖母一樣。」低年級學生於聖母月製作玫瑰花手工,送給聖母媽媽,高年級學生於母親節前夕向已為人母的教職員致送玫瑰花及心意卡。   家校合作鼓舞青少年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家長愛心爆棚,與學校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該校家長教師會主席高志超感激養父母給予他無條件的愛,「令我更用心分享父母的愛,也明白到家長一定要盡更大的努力,維持家庭的愛。」曾擔任職業足球員、現為教練的他,與學校老師合作,為學生提供足球活動, 讓校隊以外的學生亦能夠「跟操」,不拒絕任何學生。   「我們尊重每個生命,讓孩子發揮強項,而非只讓他們滿足別人的期望。」蕭茵校長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因為她深信,「小朋友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為自己選擇將來的路。」(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