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221120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11.20
喜樂幼小 - 動態
聖母幼稚園•創校70 周年啟動禮   (本報訊)「悉心育苗七十載,生命綻放頌主愛。」短短幾個字訴盡了聖母幼稚園創校70年以來,母佑會修女們和合作者的努力。 在創校70周年啟動禮上,老師和學生手牽手走上啟動禮台前(圖),象徵著傳承、生命影響生命的精神—一份傳承了70年,日後將會繼續延續下去的慈幼精神。   操場上的聖母像,和學校一起經歷了將近70個年頭。修女及教師會秉持著母佑會的精神加上現代環境的需要,繼續服務幼童,將天主和聖母的愛種植在每一位學童及其家人心中,在她們將來的人生路上,相信天主會使之發芽成長。   學校期望將來,他們中也有不少舊同學願意回來這個園地,加入修道或教育行列,將他們在學校讀書時所接受到的愛延續下去,給他們身邊的人以及下一代。(喜)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向聖方濟.沙雷氏致敬活動   (本報訊)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民神父宣布2022年為「紀念慈幼家庭主保——聖方濟.沙雷氏主教逝世400 周年」。聖人是慈幼會、作家、新聞工作者主保。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為回應總會長,特別舉辦小作家培訓活動(圖)。學生於10月12日進行「考察團—— 我的明報」,參觀明報各部門如資料室、編輯部、分色部和電腦排版,認識報館工作細節,並參加扮演主播讀財經新聞聲明比賽。同學都認真地做筆記,大開眼界。   此外,學生進行「考察團——走進中大」,在香港中文大學找到寫作靈感;並進行「慈幼博士教小作家」,由師兄分享創意寫作心得。   聖方濟.沙雷氏常說:「如果你要捉蒼蠅,一匙蜜糖勝於一百桶酸醋」,表示鼓勵和讚賞遠比懲罰有效。學校因而舉辦「聖鮑思高徵文比賽」,用蜜糖的甜美、比賽的勝利來激勵同學多閱讀多寫作,使其在愉快、鼓勵的掌聲中自信地學習。(樂)   聖方濟愛德小學• 60 周年校慶啟動禮   (本報訊)聖方濟愛德小學於10 月18日舉行「60周年校慶啟動禮」(圖),當天五年級學生實體參與整個活動過程,而其他級別則以網上直播形式共享喜悅。   啟動禮前,大會先播放師生的恭賀片段,並由校長王澤純唱出於上年度已完成的「甲子數白欖」及「舊曲新詞創作」的冠軍作品。其後全體學生一同戴上生日帽,見證王校長、副校長、主任及學生代表進行啟動禮剪綵儀式。台上以氣球砌出校名縮寫「SFACS」及數字「60」,象徵學校邁向60周年。之後,由王校長代表進行切餅儀式,此「蛋糕」由學生共同製作;全校學生齊唱生日歌慶賀,表現投入。   最後,王校長發動啟動禮施令,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正如校慶主題「感恩‧承傳‧展翅飛」, 學校將陸續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活動,期望學生能秉承「愛德」的優良傳統,成為優秀的愛德人。(少)   獻主會小學•追思已亡諸信者感恩祭   (本報訊)獻主會小學於11月1日舉行追思已亡諸信者感恩祭(圖),為煉獄中的煉靈祈禱及為亡者求恩,以助他們早登天國。   感恩祭由校監簡立和神父主禮,馮景豪執事襄禮, 參與者包括校長王志聰、公教教師、教友學生和家長。簡神父與各參與者在先人名冊前獻上鮮花和燭光,以示對亡者的思念和尊敬。   簡神父的講道指出,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通往永恆的生命。在世者藉著祈禱、奉獻彌撒和行善工,可以幫助亡者,特別是那些被遺忘的靈魂早日脫離煉獄之苦,進入永生,與天主一起共享天國的福樂。公教教師及學生亦讀出信友禱文,為眾亡魂祈禱。(年)
kjy16_20221106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1.06
香港鄧鏡波書院
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下一代
(本報專題)八名青年透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保育,去欣賞及珍惜傳統文化, 天主教徒學生李曦賢說:「明白萬物也由天主創造,藉著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明白更需要保育及珍惜其價值。」學生期望透過保育,世代相傳現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確保非遺的生命力。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香港鄧鏡波書院八名中四學生於上學年參與由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主辦的「歷史文化學堂──非遺零距離」比賽,派出三組作品均獲獎項,包括李曦賢、利景希、黃孝賢及李泓羲在「茶樓點心與蒸籠」專題報告獲得亞軍;陳業林及張祖爾在「海陸豐麒麟」專題報告,以及勞健朗及賴浚維以「麒麟」為題的手工╱ 模型作品比賽上獲優異獎。   茶樓文化 懷念推車仔情懷   「蝦餃、燒賣⋯⋯叉燒包、奶皇包⋯⋯」上茶樓品茗、吃點心,職員推著點心車叫賣,茶客上前圍著點心車挑選點心;天還未亮,點心老師傅以精湛的手藝,在茶樓廚房製作粵式點心,讓早上到茶樓的食客能夠品嘗熱騰騰的點心。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景?該校作「茶樓點心與蒸籠」專題報告的學生,在研究茶樓文化時親身到茶樓品茗,他們形容,現今茶樓品茗文化漸趨息微下,形成一種「頻臨絕種」的體驗。   同學們分別到兩間傳統茶樓——蓮香樓和蓮香居考察後,蓮香樓剛於本年8月宣布結業。他們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在茶樓「買少見少」的情況下,甚至即製點心的傳統手藝也減少,不少酒樓已改用在工廠製成的急凍點心。   住在蓮香樓附近的利景希說,平日甚少到茶樓品茗,主要是家人感到茶樓不及新式酒樓整潔,當他進行專題研習而到茶樓品茗,卻發現在茶樓有不少香港文化特色:茶樓樓高兩層,下層賣餅,上層飲茶,推點心車叫賣及焗茶盅等風格,這些是他在新式酒樓難以看見的特色。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資料顯示,「茶樓點心製作技藝」以及「蒸籠製作技藝」早於2014年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組長李曦賢表示,在研究上述傳統文化時,才發現「點心」一詞早在唐朝出現,他對於這非遺連繫著每一代人,希望能繼續傳承下去。   黃孝賢及其餘組員也不是修讀中國歷史,在考察非遺的飲茶文化過程中感到很有趣,「我喜歡了解點心的歷史,例如蘿蔔糕出現於抗日戰爭,中國人痛恨日本人,稱他們為『蘿蔔頭』,將蘿蔔剁成蓉,並加以煎炸,成為蘿蔔糕⋯⋯這是很有趣的歷史。」   學生父親傳授紮作工藝 傳承後代   在香港,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隨著時間逐漸息微,其中碩果僅存的麒麟紮作傳統工藝,曾有資深紮作師估計,在香港現只有大約30位麒麟紮作師。在另一專題報告「海陸豐麒麟」中,學生訪問紮作師傅對於保育麒麟紮作的看法, 紮作師慨嘆現今青年追求創新與高科技, 對於保育文化不感興趣,他認為麒麟是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承傳,然而在愈來愈少人認識此工藝下,憂慮技藝總有一天會消失。   住在長洲的學生勞健朗的父親一直對麒麟紮作感興趣,並有多年麒麟紮作的經驗,勞健朗年幼時常見到父親在傳統節慶如太平清醮傳統活動前,忙於紮作海陸豐麒麟。這次他在比賽中與隊友賴浚維以「參半麒麟」為題,參與手工藝的製作, 特意把麒麟紮成一半,只見麒麟的骨架, 另一半已貼上紗紙及上色的麒麟完成品, 帶出紥作麒麟的四個步驟——「紮、撲、寫、裝」:即是先紮骨,遂貼紗紙,後施彩、裝飾。   勞健朗表示,希望藉此讓公眾了解麒麟紮作的過程,同時邀請眾人共同創造未完成的麒麟,吸引大眾了解紮作的傳統工藝。   勞健朗先得到父親教授紮作技巧,再回校教導同學,組員賴浚維首次接觸紮作工藝,他說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例如難以貼穩紗紙,製作每個部驟也要十分細心才能完成。至於參與「麒麟」專題報告的陳業林及張祖爾,從文字帶出麒麟紮作過程、麒麟的由來、紮作傳承等問題。   張祖爾及陳業林在專題報告中提到麒麟象徵吉祥,相傳民間有驅邪趕鬼、麒麟獻瑞之說。在研習時他們從觀察同學製作麒麟紮作,更了解紮作技藝的傳統文化。   電台錄廣播劇 宣揚非遺   同學在「茶樓點心與蒸籠」及「海陸豐麒麟」專題報告上,獲選為50支優秀隊伍的作品,學生早前到新城知訊台錄音,稍後於電台節目中播出。   利景希表示,透過廣播劇形式,闡釋一個家庭到茶樓飲茶時閒話家常,帶出茶樓和點心的歷史,並引用蓮香樓的歷史和建築設計,喚起聽眾重視茶樓與點心的文化遺產。該校中史科主任李曦璇指出,學生在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考察與探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將傳統保存下來。(高)
kjy12_20221016 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10.16
喜樂中學-動態
元朗及屯門天主教兩中學. 學生田徑裁判研習班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及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元朗區中學分會早前舉辦元朗區學生田徑裁判研習班兩天課程(圖)。 田徑裁判研習班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技術及裁判委員會委員葉祐淳,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中學執行秘書嚴鎮明主講。元朗天主教中學及屯門天主教中學是第一批報讀裁判研習班的中學學生。 兩天裁判課程內容為了令同學對田徑賽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及理解,期間播放多條國際比賽的影片,向同學介紹各項比賽規例。同學完成兩天課程後,將會到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的小學田徑及游泳比賽擔任學生工作人員。 另外,元朗天主教中學飛鏢隊早前在多項公開飛鏢比賽獲取佳績,其中在元朗區青年節2022「青年飛鏢共飛翔」獲多個團體及個人獎項,以及在童軍知友社主辦「Quit Party」飛鏢邀請賽,分別獲得銀組團體的冠軍及殿軍,以及金組團體亞軍。(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中草藥苗圃開幕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中草藥苗圃於早前開幕(圖),由荔景天主教中學的生物科及園藝組,聯同九龍中扶輪社合作的發展。透過研究及培植,讓學生認識中草藥的歷史、形態、藥理,以至應用理論。 校長劉廣業在開幕禮上表示,透過中草藥苗圃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草藥的培植作進一步研究,學校也有畢業生現正修讀中醫課程,可為中草藥計劃注入最新的專業元素。此外,該校的圖書館也增加了有關中醫及中草藥等的館藏,部分書籍由九龍中扶輪社慷慨捐贈。 另外,該校早前有學生到訪南昌邨「仁愛之家」作義務工作及探訪服務,讓同學們能從活動中體現耶穌的仁愛精神,學習關愛弱小。現時就讀中四的何佩詩自中一起參與「仁愛之家」的義工服務,她表示,每次派飯前也會跟隨修女一起祈禱,「這正好讓大家感受到耶穌與我們同行,並能夠讓未有信仰的人認識天主教信仰。」(教)   玫瑰崗中學•體驗學習日   (本報訊)玫瑰崗中學早前舉行體驗學習日(圖),在後疫情時期走出課室學習,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經驗。 該校為初中同學舉辦各項活動,包括為中一學生舉行攀石和繩網陣活動。透過STEM同樂日,中二同學認識了如何進行無人機編程,並進行氣墊船比賽。中三同學在北潭涌渡假村參加領袖訓練計劃。學生十分投入參與充滿活力的團體活動,從中提升學生彼此合作、溝通、創意和解難能力。 至於高年級同學方面,中四同學在校內體驗了擴增實境閃避球和躲避盤活動。翌日,同學參加學校與香港懲教署在馬坑監獄合辦的領袖訓練營。中五同學分組實地考察粉嶺、灣仔、大澳漁村和昂坪市集的文化景點。學生透過攝影、短片製作、街頭訪問、雜誌出版和口頭匯報,與其他同學分享考察成果。 校方透過體驗學習日,讓學生跳出課室的框架,成為「自主學習者」。 (教)   梁式芝書院•靈修交談初體驗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早前舉行靈修活動(圖),由校監溫國光神父為校內公教同學擔任周年退省神師,並帶領同學體驗靈修交談。 是次周年退省旨在重塑同學教友的身分,重燃同學的信仰心火。同學在交談中,分成小組,當中有同學分享了自己對疫情中失去與同學相聚機會的失落感,亦有同學表示感恩自己擁有教友的身分,令人欣慰。過程中,同學都全情投入,積極參與。 溫神父亦鼓勵同學可以與朋友、同學、家人等進行靈修交流,藉此模式,可以多了解和明白別人,從而更懂得包容和接納對方。 最後,周年退省以感恩祭作結,同學藉著祈禱,向上主祈求,希望有能力及勇氣把天主的愛在社會中傳揚。(教)  
kjy16_20220508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08
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地理考察欣賞上主創造
(本報專題)根據非正式統計,「實地考察」是吸引學生修讀地理科最主要的因素。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校長鍾智遠說:「20多年前我來到郊野學園參與五日四夜的課程,感受至深一定是與同學考察時的經歷,第一次從望遠鏡觀星看見土星,此記憶仍然印象深刻。」   位於長洲的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專門為高中生提供地理科與生物科實地考察課程,可是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學生無法外出考察,郊野學園因應反覆的疫情先後發展出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提供學園實地研習課程、到校課程或網上課程等。其中於本學年推出的「學園實地研習課程」的模式上,安排學生在郊野學園內進行一系列模擬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體會考察的樂趣。   模擬場景參與考察 在郊野學園報讀地理考察課程的學生,每人手持考察儀器,在戶外的河流橫切面模擬場景進行河流考察; 在實驗室掛上河流上、中、下游模擬場景的相片,學生模擬採集推移質,(bed load,即在河流周邊的石頭與沙石),並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推移質大小,觀察推移質磨圓度;在郊野學園測量樹木,學生在操場放設的草皮上,統計底層植物覆蓋率, 並到實驗室進行土壤肥力測試實驗等。   郊野學園地理科主任曹頴欣指出,以上只是部份在郊野學園進行的學園實地研習課程,以應對因疫情學生無法戶外考察的問題。她表示,該校的地理科教師會親身到不同的考察地點,拍攝影片及搜集考察時所需要的考察資源,例如教師親身前往深涌,拍攝河道上、中、下游的面貌,在河流搜羅推移質,再印製成與河流1:1大小的河流橫切面模擬場景,「學生進行模擬考察時,運用拉尺及米尺量度河流的闊度與深度」,學生也可以分析推移質特徵,了解河道環境。   地理考察加油站 為考生打氣 本年DSE地理科於5月7日考試,郊野學園遂於三月至五月在臉書新設「地理考察加油站」專頁,因應本年DSE地理科的「實地考察為本問題」考核單元以河流為主題,每星期在專頁上載兩至三個帖文,透過實地考察短片及相片等,向學生呈現河流實地考察的情景。   加油站附上儀器實物的相片介紹儀器的應用、在河流環境蒐集數據的方法、測量河流流速的不同情況等。曹主任指出,透過圖表幫助學生掌握在河流考察時可使用的工具與方法。例如學生在研究河道坡度時,可以使用手水準儀、米尺、測距桿、水平尺等;計算河流流速,則以流速計、秒錶、乒乓球作漂浮物及米尺;亦可以運用游標卡尺、顆粒大小分類表及米尺, 研究推移質的大小及磨圓度。   遇上有學生不清楚如何讀取游標卡尺的數據?加油站便以圖像介紹使用游標卡尺的方法,老師更親身走進河道,以影片向學生示範運用考察工具測量河道寬度及深度的流程,讓學生有如親歷其中,「今屆考生在整個高中課程也受到疫情影響,期望藉此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   全校推動環境教育 鍾智遠校長指出,踏入五月郊野學園接受其他學校報名,參與該校的地理及生物科實地考察課程,該校亦協助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舉辦生物科及地理科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他希望學生透過實地考察增加對環境教育的認識。   本年初,該校在位於山上的聖方濟校園的廣場設置全天候相機,24小時拍攝上空並定時上載至學校網頁,實時顯示天氣數據, 從全天候相機觀察雲層、星空銀河等現象。鍾校長說,在長洲推動環境教育,隨時也會發掘出有趣的事情,早前郊野學園的臉書專頁上載從全天候相機拍攝到貓頭鷹褐漁鴞站在鏡頭前的相片,生物科老師透過分析貓頭鷹的足部、眼及心口紋等辨認其所屬品種。   鍾校長表示,長洲遠離市區不受光害影響,觀星十分理想。在春天的夜空,可以見到大熊座、牧夫座、處女座及烏鴉座 ,亦可見到獅子座。   透過環境教育喚起青少年對可持續發展的醒覺及關注,是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的願景。曹頴欣主任指出,長洲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是理想的考察地點:學生可善用長洲的海灘如東灣及觀音灣進行海岸探索,認識海岸地貌;在長洲芝麻坑路認識林地生態; 在長洲島上進行天氣研究等,「學生在島上考察時善用儀器,既能學以致用,也能夠在趣味中學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