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32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3.18
寶血女子中學 疫情下推動電子閱讀
(本報專題)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再次令全港學校未能實體上學,近日更要提前放特別假期,寶血女子中學為使學生能度充實的假期,向全校推動電子書閱讀, 學生只要擁有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便可以隨時隨地輕鬆閱讀電子書。 寶血女子中學多年來已在全校推動閱讀,定時在各科組推動閱讀及獎勵活動,剛在本學年校方參與香港教育城「e悅讀學校計劃」,訂購了200本電子書,身兼語文及閱讀推廣組組長的司徒美儀助理校長指出,在三至四月的特別假期中鼓勵學生在家閱讀,包括每月最少閱讀一本書籍並提交閱讀報告, 作為閱讀基準,並設有閱讀獎勵,學生每月完成兩本書籍可獲銅獎,三本可得銀獎,四本或以上獲得金獎,「學生從閱讀中擴闊視野、培養自主學習,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 電子閱讀生動有趣 「相比之下,電子書較傳統紙本書籍更生動有趣,好些電子書更設有聲音導航令內容更吸引。」在閱讀獎勵中獲得金獎的中五生陳煒喬喜歡閱讀散文與小品文集,每次睡前抽出半小時閱讀一至兩篇散文,現在網課學習讓她在家享有更多時間,每天花上一小時閱讀。 疫情下留在家裡難免感到生活沉悶,愛看科幻小說的中四學生袁煒琳表示,她在家中閱讀電子書,除了可解悶外,小說有趣的情節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可以跟著主角的腳步置身歷險中,閱讀時也培養推理及解難能力」。 「e悅讀學校計劃」設有不同的閱讀組合,事前由各科主任協助選書,學生可透過不同科目作延伸學習;學生除了恆常閱讀中、英文書籍,每學科也要完成閱讀課業。閱讀組合包括中國古典名著系列、英文經典系列、現代經典作家系列等,書籍類別包括文學小說、語言文字、自然科普、人物傳記、文化藝術、社會科學等。 閱讀體驗學習 給無緣出生的你 另外,該校每學年均推出閱讀體驗學習,在學期初定下閱讀主題,並為學生揀選與主題相關的書籍,例如本年是該校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創會100周年,校方遂以「耶穌寶血女修會百年誌慶」為閱讀主題,內容圍繞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修會精神,透過閱讀進行一系列的體驗學習。 逾50名女生在紙上寫上以「給無緣出生的你」為題的祝福語後, 再將紙條摺成心型,隨後到柴灣天主教墳場的天使花園考察時,將心型字條獻在墓園上,有分參與的中五生鄺曉晴寫下感想時說:「我很感恩和愧疚, 因為有些在母胎中不幸夭折的胎兒沒有機會出生,不能探索這個世界的美好。我感恩自己能夠順利出生、平安健康地成長。我誠心希望這些無緣出生的嬰兒,能在天國開開心心地生活下去。」 該校在本學年為中五學生舉辦生命教育閱讀活動, 首先安排學生閱讀《無言老師》,內容講述一位母親堅持誕下沒有頭骨嬰孩,出生十小時便離世,捐獻遺體作醫學研究,以及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生死教育講呢啲》書籍,再到天使花園考察。 對於失胎議題,中五生許鎵敏最初認為失胎或墮胎問題很普遍,她也對失胎沒有特別感受,後來她看過由學校推薦與生命相關的書籍,再到天使花園考察後對生命有另一體會,「原來失胎的家人經歷未能出世的嬰兒會是這樣傷心,當我到天使花園,看到眾多胎兒安葬在此,亡者父母在孩子的名牌放上小玩具作陪伴,使我很感觸,在體驗中明白尊重生命與愛惜自己的可貴。」 上述活動是本年度「耶穌寶血女修會百年誌慶」閱讀主題的閱讀體驗學習活動之一,圖書館主任及宗教倫理科科主任師欣欣表示,透過閱讀進行一系列的體驗學習,包括生命教育、社會服務、修會歷史等主題, 以實踐「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修會精神。 鎵敏從中回想到該校辦學團體寶血會成立初期已照顧修院門外的棄嬰,把嬰兒視為自己的孩子去照顧,讓她體會到,天主教一直幫助這群弱小者,而教會致力爭取為未滿24週胎兒得到妥善安葬,「正是實踐修會的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修會精神。」 另一中五生張嘉怡對於《無言老師》一書印象深刻,讓她明白無言老師不分年紀也可作出貢獻;她從不同層面認識生命教育,體會到生命的脆弱, 並透過修女的無私奉獻,感受到「修會不求回報,並體會上主對人的愛。」(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2030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3.04
天主教培聖中學與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 合辦歷史文化考察
(本報專題)在元朗區不同的村落,聚居了不同族群和擁有獨有建築,區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屬於香港首條文物徑的屏山文物徑是鄧族的聚居地之一,可窺探新界的傳統面貌及宗族生活;而同樣是鄧族發源地、位於錦田的水頭村,村內不少古舊建築更被評為法定古蹟或一級歴史建築。天主教培聖中學及元朗天主教中學兩校學生化身成「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走進具百年歷史的建築群,在區內探索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 兩校去年合辦的「探古尋元」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計劃,此計劃得到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以及教區人文學科教育委員會支持,由大學教授及大學生培訓20多名中學生成為導賞員,並帶領小學生進行社區歷史深度考察,活動吸引八間小學共70多位小學生參與,參與攝影、短片及導賞路線設計比賽。 香港首條文物徑 由天主教培聖中學步行約10至15分鐘便抵達屏山文物徑,14位中一至中三學生在法定古蹟鄧氏宗祠認識箇中歷史,也到清暑軒親嘗古人建築設計的智慧。導賞員中二級生施心怡說:「我們去年七月底到屏山考察,當時天氣炎熱,進入寺廟已滿頭大汗, 當抵達清暑軒待三至四分鐘,便立時感到清涼,流汗也停止了。」 公民教育副統籌教師伍億浩指出,學生親身考察時,感受古代樓宇建築的獨特地方,例如學生親臨清暑軒體驗天井建築的功用,參與過後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蘊,驚歎古人的建築智慧。 另一擔任屏山文物徑的導賞員中二級生鄧韻姿認為,透過活動更能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她從中觀察到在屏山不少宗祠的中央設有天井,除了儲備雨水,也有防曬及消暑用途,她與家人居於錦田的圍村,生活多年也鮮有聽聞有關圍村的特色,「每到農曆年三十至年初二也會隨家人到宗祠拜神,初一會茹素,卻一直不知道原因,在認識有關歷史後,才了解這是圍村人的傳統。」 施心怡說,在家附近也有留意古舊的建築物,然而一直沒有考究其用途:除拜祭祖先外,也用作學習及住宿之用;而每次進入也要遵守傳統的習俗,例如進入祠堂時,要分清楚「男左女右」,男士以左腳先行去跨過門檻,女士則用右腳,也不可以雙腳踏在門檻上,這樣做是不尊重祖先;在宗祠內不可大聲喧嘩,桌椅也不能亂碰等。 該校的歷史科教師杜展周表示,考察大使計劃推出後,已為中一歷史科的中國傳統文化承傳單元,引入屏山文物徑作為校本教材,讓學生認識圍村歷史與文化特色,課程亦加設中、英文及烏都語字幕,以照顧非華語學生需要。 元天中設虛擬導賞 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的二帝書院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又名知稼堂的泝流園,由錦田鄧氏二十七世祖鄧權軒於18世紀末年興建;也有供奉鄧氏歷代祖先的廣瑜鄧公祠等。該校礙於疫情,學生未有機會前往實地考察,遂以虛擬導賞,展示水頭村各項的建築特色。 元朗天主教中學地理科科主任及人文學科領域統籌何家健指出,16名修讀地理、中史、歷史,以及旅遊與款待的高中生製作簡報,當中加入了地理科的實地考察技巧,例如教導學生閱讀地圖,以Google Map規劃路線,「當要為長者設計旅遊路線時,從地圖中找出活動起點,沿途觀賞路線的行程,也要顧及當日的季節與氣候,時間限制等」, 讓學生活用人文學科的元素。 天主教培聖中學助理校長洪昭隆指出,藉著活動讓學生認識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他表示會繼續舉辦相關計劃,屆時主題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認識。(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2022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2.18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弱能人士見牙醫 絕不簡單的消費
(本報專題)你有沒有每半年到牙醫診所洗牙作為牙齒護理?每次進入牙科診所,聽到洗牙時儀器的轉動聲,牙齒被刮的聲音會使你感到雞皮疙瘩和不安嗎?一般人見牙醫的時候,或會因著以上檢查而感到恐懼,更何況是社會上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當自閉症患者或弱智人士需要看牙醫時,他們又會面對甚麼困難呢?  「我記得有親人患有自閉症,兒時見到他接受牙科服務時的掙扎、不適和不愉快的經歷,更試過被拒接受治療的情況,一般人認為只是普通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是非常恐怖與難受。」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的中六生陳映言希望探討弱能人士,使用牙科服務的消費處境,了解他們以及其照顧者遇到的困難。她上學年便與另外三位同學梁凱晴、沈思賢及黃珮儀一起,參與由消費者委員會及教育局合辦的「第22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以《艱難 —— 考察弱能人士與監護人找尋牙科服務的消費處境》奪得冠軍及最佳選題獎。  弱能人士只求不要蛀牙  四名學生從訪問五位人士:牙醫、家長及在弱能人士院舍工作的人士,探討弱能人士在接受牙科治療與牙齒護理方面所面對的障礙。 在進行研習時,令黃珮儀回想自己小時候第一次剝牙的經歷,「感到很恐懼,見到牙醫診所很多的設備會感不安,但在父母陪伴及細心解釋下也懂得學習忍耐」,她難以想像弱能人士的境況,可能會因為不明白而感到焦躁難耐。 當她們訪問牙醫時發現,弱能人士甚少因為外觀而使用牙科服務,他們只是進行口腔檢查、洗牙的基本程序。相比一般人,他們已經要用上好幾倍時間,更遑論接受箍牙或戴牙套等治療; 當遇上牙科疾病時, 大多會選擇直接脫牙;亦有弱能人士需要全身麻醉才能接受牙科服務,陳映言表示,單是全身麻醉便要花上兩萬港元,「當我們訪問家長時,他們也感到十分無奈,每次帶著弱能的孩子去洗牙,只為了他們不要蛀牙, 其實是很困難。要讓孩子全身麻醉對一般家庭而言,根本是難以負擔的消費。」  被忽視的一群 梁凱晴說,進行研習的過程並不容易,她們前後共發出20多封電郵,最後才有兩位牙醫回覆願意受訪,而要找到弱能人士的群組作此消費的研究也是一大難題, 「他們是社會上被忽視的一群,當想到這裡便教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訪問中,她們發現部份私營牙醫拒絕向弱能人士提供相關牙科服務的原因,與設備的限制、診治的風險,以及診症時間較長有關,即使政府有為弱能人士推出護齒計劃,要找尋相關資料並不容易。沈思賢最深刻的,是聽到牙醫為弱能人士檢查牙齒前的歷程,「頭兩次的『治療』,第一次只能引領弱能人士站在診所門口,第二次引導他進入診所,坐一會便要再等下一次再試,直至令他感到安心才能進入治療室檢查,這些耐性令我感到佩服。 」 透過這次研習,四位同學皆表示從校訓「純潔仁愛」學習到愛自己、愛身邊的人、也要愛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和學會感恩, 在訪問中,她們見證牙醫的無私付出,願意犧牲私人時間,參與義務服務,照顧弱能人士的牙科護理;更有家長的弱能子女早已因病離世,仍繼續參與學前弱能家長會的服務,希望幫助其他正面對照顧弱能人士牙齒健康的家長等,其行為令她們感動。沈思賢說,「我們關注的護牙議題只是冰山一角, 弱勢社群仍面對著許多問題,有待我們去關注。」陳映言則希望日後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通過不同的生物醫學研究,或是研發相關應用程式,去幫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人士。(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20213_s
喜樂中學
2022.02.11
喜樂中學 動態 2022.02.13
教區兩校合辦•聯校歷史考察活動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及元朗天主教中學得到香港樹仁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支持,在去年度首次合辦「探古尋元」元朗區多元歷史文化考察大使計劃。 計劃以推廣地區歷史文化為目標,由大學教授及香港教育大學準教師培訓中學生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與計劃的高小學生進行社區歷史深度考察。活動期望讓參與計劃的學校及高小學生可以在課堂以外,掌握本地特色的歷史文化,並透過不同的媒介展現所學,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學會對本地歷史及跨文化的尊重和包容,進一步關心社區及盡責承擔社區的文化承傳責任。 計劃包括舉辦專題講座、網上導賞等,另外天主教培聖中學人文學科室拍攝技巧培訓及屏山社區進行實地考察活動,最後參與計劃競賽項目的一眾高小學生參與「探古尋元」系列比賽,作品包括相片,影片及導賞路線簡介近100份。參與計劃的大、中、小學歷史文化大使逾110人。 上述計劃的頒獎典禮已在天主教培聖中學舉行,由香港樹仁大學羅永生博士主禮,羅博士稱讚項目成果豐碩,讓大學生獲得教學實踐機會,更讓中學生擔任導員,並帶領小學生製作出優秀的歷史研習作品。(教) 潔心林炳炎中學•50周年校慶感恩祭 (本報訊)潔心林炳炎中學早前在聖方濟各堂舉行50周年校慶感恩祭,該校以「慶金禧 展異彩 創新貌」為校慶主題。 主禮嘉賓夏志誠輔理主教在講道中以潔心林炳英中學創校時的香港大事作引言,指出這些都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大事,而該校亦是其中之一。他勉勵學生懷著「潔心」一心一意、乾淨的心,認清自己是上主所揀選的,在生活中發現上主的恩典,努力在生活中實踐校訓:「明心明德 潔己潔人」的精神。 奉獻禮上,校方獻上校舍模型、記載了該校十年來,自主學習「學與教」教育改革之旅的自主學習文集、恩臨牆匙扣及花籃。其中校舍模型是校友與學生共同製作,以3D模型設計軟件繪畫及鐳射打印切割機切割並拼合而成,寓意同心協力,薪火相傳,並將創新科技,帶入校園。 該校中六生在禮儀中領唱《鹽與光》action song,以示學生在生活中成為「地上的鹽,與世界的光」,呈奉自己的生命,為主服務。 禮成詠前,校監潘雅惠修女將象徵校訓的蠟燭傳給本屆學生會會長蔡宛容,寓意潔心修會修女們建立學校,將福音精神及愛主愛人的使命交給同學,由同學把學校的優良傳統一直薪火相傳,並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教) 天主教南華中學•75周年校慶 (本報訊)天主教南華中學於去年12月10日假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75周年校慶感恩聖祭,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祭。 夏主教在講道中提到2021年正是天主教在香港傳教的第180年,也是主教座堂建成第133年,邀請大家在這份歷史感下,一同好好感受創校75周年的恩典。回顧南華創校的1946年,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廢待興之時,南華中學正是依著天主教辦學理念為照顧社會需要而創立。 校監葉定國神父致辭時表示,75年對於一間學校來說是一段相當悠長的歲月,學校本學年的主題是「擁抱挑戰、感恩回饋」,面對教育制度不斷的改革,以至近年的疫情影響,經營教育事業實非易事。 最後,全體一同開心高舉耶穌和羊仔卡通牌大合照,象徵大家都是追隨天主的羊,謹記基督的精神和愛,實踐立己立人的校訓。(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