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20925 b_fade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2.09.25
新學年的目標
新學年開始,相信對於同學們來說,暑假實在還未有放完的感覺。雖然如此,新學年,我們還是要訂立目標,做好準備,善用一年時間讓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成長。   我知道同學們在訂立目標時,一般都會希望做到「考試100分」、「交齊功課」、「執齊書包」等。這些目標固然重要,而且值得欣賞,因為「用功讀書」是每一個學生的義務。想著父母辛勤工作,照料著你的背後,都是為了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你安心成長。我們要盡自己本分,回饋父母的愛護。   《德訓篇》記載:「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奉事生他的父母,猶如奉事主人。你當以言以行,以各樣的忍耐,孝敬你的父親,好使他的祝福,降到你身上,而存留至終。」當中所提到的「忍耐」,便是在盡自己義務時,努力克服當中的困難,使父母能放心,而且以你為榮。   除了在智慧上有所增長外,我們亦不要忽略在靈性及德性上的進步,要「做一個好人」。過往每逢開學時,我都會在班主任課,或第一節的宗教課堂,向學生解釋學校校訓要求——除了要兼顧學業外,更要學習以「仁愛」的心處事和待人。   學生偶爾會問:「那豈不是我們不可以犯錯?」我的回答會是:「犯錯是小孩成長必然面對的事情,重點在於,每一次犯錯後都要問一問自己:『我在這次犯錯學懂了甚麼?』、『對於受傷害的人,我可以如何彌補?』」   《德訓篇》記載:「聰明睿智的心,必戒避罪惡;在正義的工作上,必獲成功。」只要我們時刻自省,在修為上定有所進步。   「仁愛」待人,並不是指自己不可以犯錯,而是我們要常存善心,對人好之餘,亦不可以有傷害人的動機,例如不可欺騙愛護你的朋友、老師等。對於基督徒來說,這並不是嚴苛的要求,我們時常都要記起,耶穌曾對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我們除了愛身邊的近人,還要主動向貧弱者伸出援手,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傳揚福音,讓人能看見基督徒的善行。   新學年,祝願各位都能以「仁愛」的心處事和待人。  
kjy13b_20220612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6.12
教學給我最大的樂趣
我由入職起至今已有六年的教學經驗,在學校內雖然不算資深,但也有一部份經歷可以與新入職的同事以及學生們分享,特別是當中的苦樂。經驗告訴我,學生在畢業後會記得的,相比起書本內容,他們更會記住阿Sir在課堂上分享的生活點滴。   回顧這段旅程,我在五年前初出道不久,在《喜樂少年》專欄執筆寫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教學是一場遠遊》。現在重看,當年的「學生」,已經成為了今天的「舊生」,那個在課堂上趴著睡覺的女孩,今天已是病房內協助抗疫的護士;在籃球場上滴著汗水的那個男孩,今天已是高級酒店裡的調酒師。   偶爾相聚,他們還習慣地稱呼我做「老師」,我腦海會閃現當天離別時的畫面,然後,頃刻間會頓變成自豪與驕傲。   我的學生大多都是來自弱勢家庭,入大學並不是每人的志願。作為老師,我只會希望眼前這班學生可以無悔地過自己的人生;間或回想,當年令我最氣憤的,並不是看著他們趴著睡覺,擔心他們考不好DSE;而是我會擔心他們浪費可以實現自己的機會:我相信人生有不同道路,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去實現自己,讀書升學只是其中的一條。   我喜歡我的學生能過一個令他們自豪的人生,希望他們能為自己而自信,我著眼的,並不是成績表上那個分數。   感謝天主讓我可以成為教師,讓我可以有過這一段明媚的風光;感謝在路上扶持過我的前輩、同事、友好;感謝我的學生,他們都是我重視的人,是見證我成長、努力、挫敗、堅強,再一直往前走的重要他人。   執筆寫這一篇文章,也在倒數著我最後作為教師的日子。我希望在此特別感謝太太多年來的支持、郭Sir 16年來的兄弟情、當年一起入職的呂Sir,陪伴我度過許多個教員室的晚上。也特別感謝《公教報》給予我撰寫專欄的機會,希望《寓教於樂》有為大家在照顧子女、認識老師心境、了解自主學習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kjy13b_20220515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5.15
我們為何要責罵學生?
因著特別假期的緣故,留在家中的時間多了,也因此令我有更多反思自己的機會。隨著教學的日子久了,與學生之間相處的生活片段也多了;作為老師,有時我都會反省自己:究竟我在成為學生的「學習對象」時,當中會否曾有不足之處?   答案是有的。   有一些令我難以釋懷的片段,特別是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我曾經憤怒過,鬧過學生,傷過學生的心。   記得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並不是從事教育工作,而是在大學裡從事研究及項目管理工作。在那一段日子裡,經常都會有國內及海外的學者來訪,而我也要負責接待工作。因此,以友善態度對待任何人,除了是個人修養的自我要求外,還有的是在工作上的需要。   當我由大學的工作崗位,轉職成為教師,學校在第一年編排我作低年級的班主任,並與另一名資深同事協作。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作為「新仔教師」,特別是對著低年級的「BB」,少不免會被學生捉弄及取笑,這是人之常情,我也能夠理解。起初我都忍著情緒,因為在工作場所,「發怒」是一個我未曾試過的事情。直到後來,當問題愈來愈多,而情緒積壓到一定數量時,我便會因憤怒而責備學生。   每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後,我偶爾都會質問自己:以情緒主導作為處理學生問題的方式是否必要?我有沒有其他方法都可以達致相同的目的?如果我可以選擇其他方法,而非「發怒」,這是否代表我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不夠成熟?   我會因自己的不成熟而祈禱,為自己的軟弱承認過失。我知道,我的「發怒」除了是因為「不理性」所致,更深的,是帶著一種「驕傲」。我驕傲地自以為作為教師,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受教」,但我沒有「以理服人」。《箴言》裡第29章第23節裡提到:「驕傲自大,使人屈辱;虛心謙下,使人受榮。」學生們很聰明,他們在被老師責備後,並不會「甘心受辱」,因而會創作出許多教師們的「表情包」,或在通訊群組內互相宣泄不滿,所以,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其實都是「雙輸」,輸掉了「教育的機會」,更是「輸掉了關係」。   我會很誠實地在班上向學生承認過失,因為我知道這也是修補關係的機會,也是教育的契機。我也希望我的學生,在與別人爭吵前,或在準備「情緒爆發」前,都能記起張老師的自我反省,好能在生活上能警惕自己,少一點後悔。   如果你有任何感受希望分享,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聯絡。我會盡快給你回郵。  
kjy13b_20220410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4.08
陪伴與聆聽是「愛」的表達
第五波疫情下,我們身邊難免總有一些朋友患上肺炎。張老師有一位朋友的親人因肺炎而不幸離世。由於這位朋友性格隨和,人緣很好,因此在事情發生後,有許多好友致電關心慰問。我知道我們在許多時候,出於一份關心,都會希望了解更多哀傷者的現況,從而希望盡朋友的責任,提供支援,「有咩幫手隨時開口」。可是,在這些過程中,我們也要體諒,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希望不斷向人重複又重複傷痛的經歷。這只要將心比己,我們便會了解箇中因由。因為,在哀傷者不斷地重複傷痛的過程中,萬一我們處理不慎,其實有機會對他們造成「二度傷害」,因此,讓專業人士協助幫忙處理會較好。   那我們作為朋友,是否完全「甚麼都不用做」呢?張老師認為,其實只要陪伴在側,少一點說話,多一點聆聽,真誠地聆聽哀傷者的感受,便已經足夠。每一個人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當下的感受一定是惶亂、手足無措。他們需要的並不是被人「調查」、「尋根究底」地追問,而是需要依靠與安慰。我們只要靜候,陪伴在側,當對方有感受時,認真地聆聽,並顯示出自己是明白的,這其實已是對哀傷者一份很重要的支持。   每當我傷心、無助時,我都會想起《聖詠》裡的一段:「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凶險,因你與我同在。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暢。」(詠廿三4)   我們作為教友,當遇上困難時,可以通過祈禱,把感受與天主分享,而我們相信,這位創造萬有,陶造我們的上主,一定會明白,而且祂會透過聖言來撫慰我們軟弱的心;可是,對於還沒有認識天主的朋友,我們作為基督徒的責任,除了是因為朋友之愛作關懷外,還有更重要的是要讓世人在我們身上看見天主。我們要記得在《瑪竇福音》裡有關「地鹽世光」的一段,耶穌提醒我們「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五16)願我們時常都記起作為基督徒的責任,並好好保守自己的信德,把天主之愛在生活當中傳揚開去,讓人在我們身上看見天主。   如果你對於文章有任何感受及分享,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