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71203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12.02
學校裡的Jesus Trail
從香港坐上飛機,跨越高加索地區,取道土耳其,經過約十小時的航程,便到達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本古里機場,旅客可先到特拉維夫或耶路撒冷,然後再往北走到納匝肋朝聖。 在納匝肋,旅客可選擇乘車,於一天內遊畢五餅二魚堂、加里肋亞湖、八福山等著名聖地。可是,這種朝聖方式未必符合每個人心目中的期望;因此, 既然來朝聖,有些人會希望能實在地、親身走耶穌走過的路。從納匝肋到迦百農的路途,當地有機構配合這種朝聖方式,把這段路命名為Jesus Trail。這段路修得工整,補給也方便,沿途標示也清晰。因此,不少人願意花上四至六天的時間,跨越時空,追隨耶穌的步履, 默想基督的教導。 在靜修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如何從分享中,讓學生接受並追隨耶穌的足印?」我深深明白只透過每星期的宗教課堂,實在是不容易,因為宗教教育並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的觸動,學生能在當中感受生命中所欠缺,領悟生命中靈性滿足的需要,這才能成為追尋信仰的動力。 可是,如何做得到呢?  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外出宣講及行善,是為了讓人認識天國,從而認識天主對人的愛。在學校裡,老師作為學生認識耶穌的橋樑,也應擔當這角色。年青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需要同行者,作為分享的對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學生這方面的追求,甚至低估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於師生關係裡,與學生一起走這段信仰人生路,每一處都會是讓學生接觸信仰的機會。
kjy12_20171008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10.07
教學是一場遠遊
站在三十多位學生面前,手握著粉筆,每一個全新的概念字,我與學生之間對答著,來來往往,教學日子,每天大同小異。 「張Sir,為何每個國家的麥當勞餐都不一樣?」 「哦,這是因為麥當勞要迎合每個國家不同人的口味。」 「若是如此,為何德國麥當勞有啤酒賣,而香港則沒有?香港人也喝啤酒啊⋯⋯」 學生的問題顯示出當中曾深思熟慮,在頃刻間,我也無法想出一個很滿意的回覆,而我會選擇於下一堂才再作補充。所以,每天的師生互動,都是我不斷學習的機會。然而,我很深的體會到,知識的學習尚是容易,靈修的旅途卻是充滿挑戰,特別是遇上學生的挑戰。 阿強是一名高中學生,那天他在小息時違規使用手機作私人用途,剛好遇上我當值,我便要求他交出手機。那刻他有很大的情緒,不願交出,後來更對我說了些不太禮貌的話。我把事件轉交訓導組同事處理,而他在陳述事件過程時,作了與事實不符的陳述,這使我很生氣,令我一直未能放下這件事。 我們經常念天主經,要求上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可是,當我們反躬自問,自己一直執著於別人的過失,又無法放下時,究竟是甚麼原因令自己寬恕不了別人?當天耶穌被假見證中傷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他選擇寬恕時,又是如何放下呢?他為何能做到為傷害他的人祈禱?  每天的教學經歷都促使我不斷反思,通過基督的事跡省察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終有一日能真正地明白「寬恕」的意義,這不只是認知上真正明白,而更是靈性上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