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20313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3.11
任何學生都需要鼓勵、愛與包容
在教學生涯裡,我都不會吝嗇對學生的鼓勵與讚賞:做得好的,我們要嘉許,不是一粒糖或是一支筆;而是我們要去肯定學生在過程中的努力付出,我們需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付出,老師是看得見的;至於有些學生未盡全力、學習態度未如人意的,與其責備、晦氣,我會選擇給予更多的支援與鼓勵。畢竟,責備與晦氣,這只會加劇師生之間的衝突,並不會有助給予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對於教育,華人社會信奉「知恥近乎勇」、「激將法」。因此,有時在面見家長時,有些家長少不免會在我面前談論孩子的短處,有時甚至更會當著子女面前激動地說:「老師我已經放棄咗佢。」   每當我聽到這裡,我都不禁心中嘆息:每一個家長都疼錫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可以積極向上,將來可以出人頭地;每一個子女都渴望被父母愛與包容,希望有父母支持,走好人生的第一段路。但有時,礙於一些傳統觀念,思想枷鎖,家長不懂得去表達心中的著緊,反而會誤放狠話,令雙方愈走愈遠,使大家無法得到心中所想要的結果。 我並不相信學生「讚得多會讚壞」,前提是我們在每一次表達鼓勵與欣賞前,都一定要經過細心思考,我更會向學生具體地描述出,我從哪些方面看出他們的努力,使他們在接受我這份欣賞時,亦能感受出我在當中的用心。   有時候,同事會困擾於處理態度懶散的學生,因為我們明白,要令學生在態度上有所轉變,除非人生遭逢突變,否則這是需要經年累月才可出現的成果:我們怎可以要求學生「一夜變乖」呢?   因此,許多時候,我都會給予他們一個更容易的起步點,特別是在功課上會經過調適。只要他們願意做,即使質量未盡如人意,我也只會就著做得好的地方打剔,同時在文章後,我也會寫一段評語,重點在於鼓勵他們,並邀請他們讓我有下一次批改他們功課的機會。   同時,如果他們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我更會在課堂上特別抽取他們的部份作「佳作」展示。我相信,正面看待我們的學生和子女,遠比盲目地發放負能量來得更有意義。畢竟,不單是學生,任何人其實都需要鼓勵、愛與包容。如果我們有能力分享,就和其他人分享這份信念與愛吧。
kjy13b_20220213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2.02.11
家長日-我們應重視甚麼?
前天是學校的家長日,一如以往,家長及學生在收到成績表後,都會就著自己的成績點評一番。在不長的面見時間內, 我都會與學生聊聊校內的學習情況、社交情況,也會邀請家長分享一下他們所關注的事情。家長在這些時候大多都會向老師抱怨,抱怨子女對比上年度的成績平均分少了幾分,或是某一科成績不及格等。   作為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自是理所當然。然而,我經常都會向家長分享,家長的思維習慣會不自覺地影響子女,因為這也是教養的一部份。負面的家長會令子女變得負面;反之亦然。   面對同樣是成績下滑的情況,家長固然可以責備子女。但我經常都會提醒家長,如果家長只把焦點放在成績下滑,子女只會接收到挫敗和氣餒,甚至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納。這些負面情況其實並無助於幫助子女積極調整自己的學習情況;反而心平氣和地與子女了解學習的困難,專注地聆聽他們的需要,在有需要的情況下為子女尋找其他資源,並時刻都給予愛與關注,嘴裡說著鼓勵的言辭,這些正面積極的力量終能化出子女勤奮向上的動力,剩下的,只是讓時間去證明。   許多時候,家長都會向我說:「老師,我真係唔識教。」每當我聽到,我都不忘提醒家長,或許教育理論是一門專業,但給予子女鼓勵、聆聽子女、關心子女需要,只要我們願意把心交出來,其實便能簡單做到。子女感受到被接納,才能有動力繼續向上;否則只是著眼於幾分的退步,然後否定自己能做到更好,恐怕並不是有助他們建立積極向上人生的有效方法。
kjy13b_20211219_fade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1.12.17
對學生有充分尊重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12月初的時候,我出席了一場由賽馬會、中大及浸大舉辦有關「自主學習」的講座,他們邀請我就「自主學習」這一個題目分享一點教學心得及看法。席間有老師在提問環節時舉手發問:「面對難教『頑固』的學生, 我們應該怎樣讓他們『自主學習』?」   在過去數年裡,每當我分享「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時也遇過不少類似提問, 我的回應往往並不會從教學出發,而是提醒大家,我們切不要忘記,「師生關係」是「教學效能」的根本基礎。沒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一些能力較高的學生,他們或會因為「自我實現」而「自己讀」,與老師扯不上很大的關係;但面對較弱勢的學生,要求學生在缺乏師生基礎下「自主學習」,這樣的期望顯然會有點離地。   試想像,弱勢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這並不是一時三刻的問題,而是長年累月挫敗感的累積而致。很多時候,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中,我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學習樂觀的人,他們會覺得由於自己的能力不高,老師並不會注目他們,甚或可能會對他們有些「晦氣」;對於學校的獎項,他們從來都沾不上邊;在家中,父母會因為對他們的期望落差而時有衝突,結果,他們的生命中會產生很強烈的不被尊重感,從而對「學習」感到負面。   我經常都會與老師們分享,這些學生每天所面對的挑戰是重覆而實在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以高壓的方式去驅使他們學習明顯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更會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學生的苦厄,我們理應是由心出發,給予他們作為「人」的基本尊重, 逐少逐少地扶持,每當他們能完成一小項的學習任務,我們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讓他們知道老師是能看見他們的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存在並沒有令老師遺忘,而且一直默存在老師心中。我的經驗是,積年累月, 他們會知道老師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也會願意為老師要努力,這才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所以,「教學」是「後者」;「關係」是「前者」。
kjy13_20211121s
400400寓教
寓教於樂
2021.11.19
再難教的學生也會用心學
在日常的教學裡,少不免會遇上兩三個比較活潑的學生。這些學生有一些共同特性,就是喜愛問一些看似與課題相關但又有些無聊的問題、不喜歡沉悶的抄寫練習、喜愛表現及表達自己。有時他們容易成為老師煩惱的根源。   近年我再三反思,為了促進他們的學習,我嘗試更改教學法。一直以來,我們老師都會認為只有「講過」,才算「教過」。可是,在這樣的教學設計裡,我們容易低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我經常跟不同教師好友討論,大家都得出一個結論,既然大家都明白老師「講過」不一定會令學生「學到」;但我們仍然會執著於趕課程,「不停趕」,其實背後本質,我們只是在通過講學來紓緩自己的不安感。同時我們亦容易有一些埋藏在心底內的假設:未教的,學生不會識。這樣的假設會引領我們花上許多時間於為學生提供知識,或當他們遇上困難時給予答案。   這一種「餵入口」的做法,背後其實需要一班極高紀律的學生,一步步地按著老師指示,完成每一個教學活動。可是,我們都可以想像得到,這樣的班別在現實上其實並不常有,一班內總會有一些特別活潑的同學。因此,我們需要的是透過教學設計,釋放學生的活力,給予他們更多自主權地去學習。   我經常提醒自己,教學是要把「句號」轉變成「問號」,來引發學生思考而令他們投入參與課堂。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一節課堂想像成流水式地講授;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具質素的問題,在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亦鼓勵他們自己尋找答案。情況就如,我可以很直接地講出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施政,亦可以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認識唐太宗的成就。學生在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或到網上尋找資料,都是可行的教學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