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中學專題
2022.12.04
天主教培聖中學
創作卡牌遊戲 愛護與保育瀕危物種
(本報專題)讓青年與大自然連繫,能否喚起青年實踐及推廣環境保育?能夠使青年反思對大地的愛護,以至將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天主教培聖中學修讀地理科的學生走到海岸公園、米埔自然保護區、郊野公園等地考察,欣賞大自然之餘,並從中引發靈感,創作「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宣揚愛護及保育瀕危物種的信息。
該校五名修讀地理科的中五級學生何浩文、黃凱潼、甄婷、徐式渝及許靖晞於本學年獲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選拔,與其餘五所入圍中學的學生,於去年10月參與「Flow with Nature: 青年行動計劃」,參加者接受環境保育及正向情緒教育的工作坊,到訪香港不同的海岸及郊野地區,包括到海下灣海岸公園以自然的顏色及影像建構畫面甚至故事,拍攝了不少相關照片;在米埔自然保護區觀鳥、濕地觀察及欣賞日落;在大埔海濱公園及元洲仔自然保護中心認識自然環境及人與自然空間的關係;到有機農莊了解有機耕作及體驗農務工作,例如除草及烹煮芋圓;以及在郊野公園靜觀及冥想等。
隨後團隊花上半年時間,創作出「香港動物探索隊」卡牌遊戲,他們剛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Flow with Nature:青年行動計劃」中的第一期比賽中勝出,團隊將與帶隊老師一起,於12月17日赴台灣進行生態保育考察。學生亦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合作,把卡牌重新編制,稍後將印制成實體卡推出市場。
親臨大自然 感受生命力
學生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進行生態遊,以望遠鏡,靜靜地在觀鳥屋眺望黑臉琵鷺、小白鷺、黑翅長腳鷸、彈塗等蹤影;也用筆記本描繪當時的所見所聞;另外,學生在郊野公園進行靜觀及冥想時,感受大自然。學生徐式渝表示, 對於抱大樹的經驗感到新鮮,想像自己與大自然很親近,同時感到自己的渺小,她在靜觀期間閉上眼睛,感受當刻環境時,「聆聽到風聲與雀鳥聲,當刻不用說話,享受與大自然共存。」
「用雙手觸摸泥土,細聽風聲,脫掉鞋子在草地,透過皮膚感受大自然,原來當願意踏出一步,我也可以做得到。」學生許靖晞說,從沒想到自己可與大自然「對話」,這種感受有如向心愛的洋娃娃傾訴心事。另一學生黃凱潼也表示,抱樹與靜觀的體驗讓她確實體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透過遊戲保育動物
團隊在活動中到訪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進行培訓,當時欣賞了一個有關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藝術展覽,此行引發他們創意,以遊戲方式帶出動物保育課題,許靖晞指出,青年喜歡桌上(Board game)遊戲,因而構思以保育野生動物為題的卡牌遊戲,作為保育環境的行動計劃。學生搜集了共75項在香港發現的生物物種,製作成「物種卡」,包括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及昆蟲,並按物種的真實現況設計了十個「情境卡」,並加入九款「功能卡」以豐富遊戲的內容。
每張物種卡均以星號顯示野生物種在香港的瀕危程度,一粒星表示常見,三粒星表示瀕危,卡牌亦顯示物種類型、名稱、特性及棲息地等資料,負責活動的地理科教師陳婉婷指出,學生在遊玩過程中了解不同物種的資料及狀況,例如透過情境卡認識黃牛面對塑膠問題的威脅:「部分黃牛棲息地成為露營熱點,令草難以再生,而黃牛主要以草作為食糧,面對草量減少,加上黃牛在行山客的餵食下,對人類食物上癮,更因而誤食塑膠。」當遊戲參加者抽到一張「黃牛食膠」的情景卡卡牌,便須停止收集黃牛的卡牌,卡上的資料顯示黃牛的生命正面臨威脅,遭受人為的危害。
此外,在遊戲中,某些物種會有特別功能,例如:牛背鷺可以吸引並取去別人已收藏的的水牛物種卡,這是由於凡有水牛的地方,皆會吸引牛背鷺站在水牛背上食用牛身上的寄生蟲維生,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兩者是共生的夥伴。
「我在兒時曾經跟隨家人坐船出海觀賞白海豚,沒想到原來此舉已影響白海豚的棲息地及生態環境。」學生何浩文參與比賽,了解中華白海豚受到大嶼山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的填海工程影響,棲息地備受破壞而要遷徙至南部,過程中或會被船隻碰撞或受嘈音干擾,嚴重影響白海豚的生存空間。藉著活動令他明白到保育白海豚的重要,也令他關注如何平衡土地發展與保育。
另一學生甄婷專責搜集75幅生物物種圖片及轉換圖片的風格, 這豐富她對不同物種的認識,她在找尋香港的物種時發現,瀕危物種面臨絕跡的原因及數目逐年遞減,保育問題刻不容緩。
地理科科主任袁施琪指出,由學生作主導,親身認識香港不同物種的保育,從中更懂得愛護及珍惜大地資源。該校過去在課堂教學,發掘具潛能的學生提供專科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並為資優學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包括參與是次比賽,以及與其他環保團體的協作。例如本學年中二及中四學生參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實驗計劃,於校園種植菱角,準備於12月把菱角移植到米埔,藉著菱角吸引水雉前來米埔生活。她表示體驗式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主教培聖中學以聖方濟各亞西西作為學校的環保主保,陳婉婷老師表示,學生關注本地生態,正好發揮該校學校「培聖人」的環保精神。(高)


小學投稿
2022.11.27
喜樂幼小 - 小學投稿
記一次捐款的經過
幾個月前,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經過了一個早上的辛勞工作,媽媽給了我十塊錢,我心想:終於可以買到我夢寐以求的巧克力了。
我快速穿上鞋子,乘坐升降機抵達地下。待媽媽下來後,我三步併作兩步急忙尋找功克力店的影蹤,手裡還握著一張簇新的十元紙幣。「滴嗒滴嗒」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總算是找到了巧克力店。
就在這時,我的餘光看到了一個肢體不健全、年紀老邁卻笑容滿面的老人。他正不緩不急地呼籲途人捐獻,還高聲喊道:「請捐款支持傷健同行,你的捐獻對我們意義重大。」此刻,我心裡盤算著: 難得能買巧克力,當然不管他啦!突然, 他誠懇的眼神異常灼人。念頭一轉,我肢體健全,當然要幫助弱勢社群來回饋社會。我立刻問媽媽要兩百塊,然後衝過去捐款。他看見有人捐款,笑得合不攏嘴, 還說:「謝謝!」而我則深深鞠躬。雖然我的捐獻微不足道, 但聚沙成塔,一定能讓他們生活更好。
這件事讓我獲益良多,我感受到了「助人為快樂之本」和「施比受更有福」。
王思皓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6E
老師評釋:這篇文章運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包括外貌、語言、行為及心理描寫,描繪得細緻,令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也有不同的心理變化,配合不同的句式去描寫,形成強烈的對比,令文章富生命力,能感染讀者,最後若能加入媽媽的反應及評價定會更佳!
蔡玉珠老師
學校開放日
星期六,風和日麗,樹上的鳥兒唱出甜美的歌,我的心情也像燦爛的花兒一樣,因為今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開放日。
當我到達學校,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布置得色彩繽紛的學校大門口,周圍掛滿了彩色的氣球,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個有兩層樓高的充氣小丑,它的雙手一伸一屈,隨風擺動,像一個舞蹈員,揮著手,扭著腰來歡迎來賓。滑稽的小丑帶給了小朋友的歡樂,也為愉快的開放日拉開了序幕。
老師邀請高年級的同學擔任服務生,而我負責介紹宗教展室。我興致勃勃地拿著平板電腦,等待第一位賓客的到來。看,第一個來賓是一位小小的幼稚園生進來了,我選了一個程度較容易的拼圖遊戲給他玩,只見他聚精會神地在平板電腦上拼砌。完成後,他的臉上展現了滿足的微笑。
我最興奮的時刻到了,作為服務生的我們可以自由活動。我到各式各樣的遊戲攤位試玩,我玩了「夾球機械人」、「方程式賽車」……之後,我看到很多同學手上都拿著七彩繽紛的氣球,原來雨天操場角落有一個人在派發不同造型的氣球,我拿了一個花朵氣球。操場上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獎品區的歡呼聲更像一首快樂的歌曲,在學校每個角落裡迴盪著。
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老師的精心安排, 同學的熱誠招待,把學校的活力演繹出來。
陸俊燁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5C
一件寶貴的往事
今天我收拾書櫃時,不經意翻出我和爸媽去海洋公園的照片,這令我回憶起一年前去那裡學習的寶貴往事。
一年前,因為我在中文默書中獲得優良的成績,所以爸爸媽媽獎勵我,帶我去海洋公園遊玩,海洋公園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當我們到達海洋公園後,便立即學習保護動物的知識。那裡的環保人員就滔滔不絕地教導我們要學懂環保,我有幸能上了這寶貴的一課。當我知道我最心愛的海豚快要面臨絕種的危機時,我頓時感到很傷心和後悔以前沒有為環保出一分力,導致海豚面臨絕種的問題。
這是寶貴的經歷,令我明白到很多動物都面臨瀕臨絕種的危險。自此以後,我決定不再浪費地球的資源,我也因而變得更環保、更珍惜大自然的物資。
鄭譽朗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6C


心讀繪本
2022.11.06
蛋裡的大餐
你見過剛生出來的鴨蛋嗎?你知道蛋經過孵化後會成為甚麼嗎?這次共讀的繪本裡,有一隻饞嘴的狐狸,決意要把鴨蛋孵化成小鴨,再吃牠的肉。到底最後牠能否享用一頓美味的大餐?
一隻狐狸餓得快要死了,迷迷糊糊地昏睡去。醒來以後,胡亂找了點黑莓子吃下,後來牠在池邊的草叢裡,發現一個巨大的白色鴨蛋,當牠正打算把殼咬破,吞下可口的蛋汁時,牠想到只要把鴨子孵出來,就能吃到鴨子肥嫩的肉,這樣比較划算,於是牠嘗試用各種方法孵蛋,牠想過一屁股坐上去,但這樣會把蛋壓破。牠又嘗試找來兩塊木頭放在地上,分散身體的重量,再朝下趴著用肚皮覆在蛋上,但這姿勢難以維持。狐狸又嘗試用脫落的樹皮把蛋纏在腰間,但樹皮鬆脫使蛋滾落了。狐狸有點不耐煩,想乾脆把蛋吃掉算了,正當牠把蛋放進嘴裡,牠又想到一個好主意:不如
用嘴來孵蛋吧!這裡既溫暖又安全,唯一的困難是牠要忍著不把蛋吃掉。牠整天含著蛋,只有在吃東西和睡覺時才把它拿出來。狐狸有了嶄新的體驗,以往牠獨來獨往,很少微笑,但現在的生活變得有趣,牠會用舌頭跟蛋玩遊戲。一天,蛋殼突然破成兩半,鑽出了一隻毛茸茸的小鴨,狐狸期待已久的食物終於出現了。小鴨子輕聲的叫喚「媽媽、媽媽」,狐狸突然不懂反應,鴨子對狐狸無限信任,而且牠真的很愛這個「狐狸爸爸」。狐狸最後也被小鴨子感動了,視牠為兒子。牠們一起把野莓子吃掉,靠在一起睡去。狐狸終於有了個會說話的伴。
共讀指引
這繪本開宗明義叫《狐狸孵蛋》,對年紀稍大的孩子來說,可能會帶來疑惑。他們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也許會對故事質疑。家長跟孩子共讀時,可先解釋這是創作出來的童話故事,讓他們稍釋疑慮,一起進入故事。書中的狐狸先是不懷好意,希望孵出鴨子後吃掉牠,卻意外地
在過程中與鴨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後得到一個可靠的同伴,比起原來預計的一頓大餐,更加值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展,有時也會出乎意料之外。孩子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最初與某同學非常生疏,甚至有點嫌隙,卻被編在同一組,必須合作。如能寬懷一點,用輕鬆的心情對待,也許能認識到這位同學可親的一面,成為朋友。孩子在求學的階段,較少牽涉實際利益,也是結交摰友的最好時機。這故事也許能為他們帶來一點啟發,破除交友上的偏執與煩惱。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哥哥: 如果我是狐狸,我會把蛋炒來吃,因為我喜歡吃炒蛋。在學校裡,我也曾被編配和不太喜歡的同學在一組,期間我也有放下成見,與對方作完成功課,可惜經過合作和深入了解後,也無法改變我對他的看法。
弟弟:一看標題我便心想:狐狸是哺乳類動物,為甚麼會孵蛋呢?讀了故事之後, 我認為如果我是狐狸,應該會在一開始便把蛋吃掉,不會花力氣把牠孵出來。萬一如故事的發展,真的把鴨子孵了出來,吃掉牠的話感覺會很奇怪,但把牠養育成大鴨又要付出很多,真是兩難。
《狐狸孵蛋》
作者
:
孫晴峰
繪者
:
南君
出版社
:
步步出版
I S B N
:
9789579380485


小學專題
2022.10.16
長洲聖心學校
愛主 愛人 愛動物
(本報專題)風光明媚的早上,十多位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帶同「特別嘉賓」到長洲花地瑪聖母堂參與禮儀,這特別嘉賓就是學生心愛的寵物。花地瑪聖母堂早前舉行聖方濟瞻禮,學生與參禮者帶著寵物圍圈站立,堂區主任司鐸馬浩恩神父(Josekutty Matthew)向動物灑聖水,五年級的公教學生鄭焯豪當天帶著兩隻烏龜參與禮儀,「我希望牠們能長命百歲,身體健康!」這是焯豪第二年參與聖方濟瞻禮,他期望心愛的寵物都能健康成長。
聖方濟特別喜愛大自然及動物,除了被稱為「環保主保」外,更是「動物主保」。近年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舉行寵物祝福,以彰顯天主創造萬物的大能,參禮者帶狗隻、烏龜,甲蟲及蜥蜴等寵物參與,場面熱鬧。
烏龜、蜥蜴、甲蟲。 學生寄望寵物健康成長
學生不論宗教信仰,都帶同寵物出席禮儀,期望牠們能得到神父的祝福。六年級的非公教生黃雪盈同樣帶著烏龜參與祝福禮。她已飼養烏龜一段時間,每天負責給牠們餵飼, 「看著牠們在地上爬來爬去,十分有趣。」
雪盈憶述一次與烏龜相處的趣事時說,一天早上醒來時,發現牠不在飼養箱內,緊張之際,聽到積木屋傳來聲音,原來烏龜爬到玩具裡。她表示當時感到驚訝,及後又因為找回烏龜而歡喜。在飼養烏龜的過程中,雪盈學會要負責任,細心確保牠們的安全。
另一位三年級學生鄭紫妍帶了家中的最新成員——18厘米長的蜥蜴參與祝福禮,寄望這剛加入家庭四個月的蜥蜴,能得到祝福,「我看到神父灑聖水時,感到很高興。」
除了蜥蜴,紫妍家中還養了很多動物, 其中包括與她同年出世的烏龜,「我們都是八歲,又是女仔!」鄭紫妍日常除了會餵飼寵物外,還會跟牠們分享心事,她表示寵物是她的好伙伴,也是良好的聆聽者。
二年級學生潘知悦從寵物店購買了一隻翼子不能閉合的甲蟲,「因為牠的翼子不能合上,而沒有找到主人。」雖然這隻甲蟲身上有缺憾,但其閃亮的外殻十分美麗,所以知悦亦帶同甲蟲參與禮儀,接受神父的祝福。
培育愛德精神
「神父灑聖水時,學生趕忙地打開蓋子,或舉高桶子, 他們擔心寵物沾不到聖水。」牧民助理黃德芬表示,很多非公教學生參與是次禮儀,而從學生的小舉動中,看到他們的愛心及珍惜與寵物之間的關係。
長洲聖心學校毗連花地瑪聖母堂,與堂區關係緊密, 堂校之間經常舉辦活動,學校又會發通告邀請學生參與聖堂活動。黃德芬指出,在活動中,學生亦有機會與其他寵物主人交流飼養心得。
該校近年集中培養學生包容和接納別人的心,強調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的培育,「所有事情都是以愛來維繫。」校長伍麗英指出,是次寵物祝福禮也是讓學生實踐關愛萬事萬物的機會。
為培育學生的愛德精神,建立同理心和關愛校園,學校近年也舉辦多項活動。例如,在去年四旬期,學校邀請學生分擔家務,以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老師在疫情下也透過陽光電話,關顧學生在家的情況;每間課室擺放一棵祈禱樹, 讓學生張貼祈禱意向,並在宗教課中分享、彼此代禱。
伍校長期望透過邀請學生在家庭、學校實踐關愛,培養他們包容及接納別人的心,在社區繼續關愛鄰人,「使人們在街上憑著行為認出他們是長洲聖心學校的學生,亦想起傳教士最初來到長洲傳教,以愛還愛的精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