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40303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3.03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舉辦環保市集 推廣可持續發展
(本報專題)天氣乍暖還寒,曾經整個星期潮濕大霧,地球先生病了!保護受造界,大小朋友必須同心協力才行。「綠色學校」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下稱「港天」),多年來致力推廣環境教育,除了將觀念貫穿各科教學,亦定期舉行大型活動,由學生出發再引申到社區教學,它舉辦的環保市集就是其中一個最佳例子。   在港天有蓋操場舉行的「PETER換樂」環保市集,內容包括攤位遊戲及環保藝術作品展,當中最搶眼的,要數大約80厘米高、長度大約50厘米的「諾厄方舟」。就讀四C班的蔡智康、謝可桐談起該「方舟」,表現興奮又隱約帶點無奈。   他們之所以開心,就是由於該艘以回收玩具砌成的擺設,漂亮有趣而且素材豐富,如智康喜歡甲板上的恐龍動物雜薈,可桐則喜歡仿如領航員的卡通狗;而遺憾的原因,就是他倆早前錯過捐出玩具的時間,以致錯失貢獻共建方舟的機會。   市集內有其他活動, 「學生環保大使」智康難忘「綠在鴨脷洲」攤位,因為讓他認識到如何將垃圾分類,而身為「校園小記者」的可桐就喜歡漂書環節,並從中換到一本心儀的小說。當問及參與環保市集帶來甚麼得著,智康與可桐不約而同表示,課堂上有學習類似的環保知識,平日生活亦會學以致用, 如洗澡5分鐘、多使用風扇代替冷氣,及用洗米的水澆花等等。智康與可桐在農曆年假過後,也將年糕盒及利是封「轉廢為用」。   「PETER換樂」負責人之一林司騫主任指出,環保市集中的回收校服攤位很受歡迎。至於「諾厄方舟」的製作,學校在去年10月開始徵集舊塑膠玩具,然後交予五年級生創作,在過程中老師僅擔任輔助角色。林主任補充說,該校於2月22日舉行「主愛滿家」65周年校慶,其中包括小型賣物會,收集了全校學生家中未用過的物資進行義賣,所得的淨收入一半會捐贈予同區的聖伯多祿堂。她補充,這也是環境教育及信仰培育活動。   主理校外聯繫的高子瑜主任稱,校方致力推廣環境教育,在各科課程中訓練同學用五感觀察四周,從而提升覺察力。她以中文科為例,過往農曆年假期過後,收集學生由家帶回來的蘭花,在校內聖母花園再次重新種植,名命為「吾蘭復眾」,美化校園之餘,學生又可從中領悟中國的傳統美德。   侯麗珊校長表示,去年度校內行政小組決議舉辦環保市集,旨在讓學生明白在全球暖化問題下,年輕一代應當立志做好地球的管家,愛惜天主給予我們的資源。舉辦市集正好有效宣揚可持續發展之重要,從回收校服攤位之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而環保市集名為「PETER換樂」是因為學校的主保就是聖伯多祿,「換樂」就是點出分享家裡資源的意思。   侯校長並表示,環保市集除了是對校內學生進行教育,也有連繫其他學校及社區。過往曾邀請聖伯多祿中學的學生開辦工作坊,教導將紙盒飲品的包裝製成零錢包, 亦邀請區內幼稚園生及家長前來參與。侯校長說,市集是環保範疇,屬校內重點的環境教育一部分。環境教育的著眼點還涉及全球暖化、碳中和等配合國策的議題。她透露,港天正與南區其他學校一起與海洋公園合作推動保育先導計劃,港天負責海洋保育,以保護珊瑚為重點。   蘇健勝主任說,該校推廣環境教育已有20年,在舊校舍時代已開始進行。而新校舍於2007年曾獲「香港綠色學校獎小學組冠軍」。他期望每位學生在六年小學的學習生活裡,在充滿環保氣息的校園裡生活,然後成為良好的地球公民。他指出,該校在3樓走廊放置動物標本櫃,收藏品是過往向漁護署申請而得來,旨在讓同學認識瀕臨絕種的動物。   在可桐和智康談及平日與昆蟲相處的點滴。然後正準備進入學校園圃旁邊的太陽能智能溫室時,有一隻鴿子搶先飛入,副校長楊文健藉此提醒兩位小朋友與動物相處之道,這情景正好讓兩名同學體驗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真締。(曾)  
kjy11_20221002 B_fade
400400喜喜閣
喜喜閣
2022.09.30
愛護受造界
kjy01_20210926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9.24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環保教育 培育學生愛護生態
(本報專題)溫室效應、海嘯、旱災……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紛紛說出各種氣候變化所帶來生態禍害的例子,並指出這些都是大自然提示人要重回環保生活的警號。9月1 日至10月4日(聖方濟瞻禮)「關愛受造界時期」,我們可以怎樣度環保生活,去關愛這個由天主所創造的生態呢?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常識科設有校本課程,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涯內,每年會用大概六至八節課去學習不同主題的環保教育課程。 常識科科主任郭文楓說:「我們會走出課室到校園不同地方」, 因為校內有不同的設施,扣連不同的課程主題,讓學生在校內也能認識生態課題。 踏單車發電 認識清新能源 六年級學生余靖雯踏著學校二樓「清新能源教育中心」內的發電單車時說,這部單車十分受同學歡迎,每逢小息都會吸引同學排隊輪候。學生在踏發電單車,牆壁上的燈會相繼閃亮,在運動消閒之餘,又學懂動能轉電能的再生能源原理。 要費力踏單車發電,也讓余靖雯體會到產生電力不容易,從中也明白要節約用電。這亦啟發她嘗試用其他方法產生電力,例如是跟著資料用薯仔發電。 清新能源教育中心還展出學生的再生能源展品,讓學生透過實物去學環保,這包括以太陽能發電的電動車;更有一間水冷伺服器室。副校長連雲龍指出,伺服器從早到晚運作,會產生大量熱能, 而水冷伺服器透過水的流動,加上散熱風扇、水泵以及大型的水箱,把熱能從伺服器帶往屋外,減少冷氣機製冷的用電量。 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可再生能源」課題時,便會從清新能源教育中心及天台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中,近距離接觸可再生能源系統,並了解能源危機以及香港再生能源情況。 園藝達人服務智能溫室 這間綠色校園還設有智能溫室、再生紙中心、環保飯堂等,讓學生實踐所學。 在小息時,六年級的陳柏盛會到智能溫室的工具架,拿起水壺或戴上手套,為植物灑水又或拔雜草,因為他是學生環保團體園藝達人的一員。學校有綠化天台花園和智能溫室,在這裡學生可水耕或泥耕種植,而園藝達人、一班對園藝有興趣的學生,日常便幫忙農務。 每星期內,10多位園藝達人輪流當值,打理溫室,例如在播種後、收成前的主要職責便是為植物灌溉及拔雜草。別看拔雜草這工作繁複沉悶,這竟是園藝達人楊耀輝最投入的工序。 「拔雜草時,我會順便去找怕醜草( 含羞草)。」六年級生楊耀輝,喜歡觀看怕醜草被觸碰時葉子閉合的反應,被這有趣的植物所吸引, 而每次拔雜草時去找含羞草,也成為了他忙裡偷閒的時光。 要控制溫室的溫度,園藝達人陳梓韜特別介紹水簾冷氣板。「水向下流時,當風吹過,便會使室內的溫度下降」。學生種植蘆薈、香草、辣椒種子等,而這些植物也於早前校內的義賣活動中售出,十分有意義。 除了園藝達人外,學校還有多個學生環保團體, 包括環保大使、堆肥大使等。環保大使林迪在學校負責推廣環保活動,也「向同學宣揚保育動物的信息」;而其他團體則管理堆肥活動、負責監察午膳廚餘等,多方面在校內推動環保。 從生活細節培養環保習慣 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我會用洗淨了的杯麪杯來種植物」、「我會用零食罐頭裝文具。」兩位六年級生余靖雯和劉珈汝,分享他們如何在家中實踐環保生活時,都提到環保的一個主要方法——「循環再用」。 近年學校推行STEM教育,其中便教導學生「循環再用」這概念。課程發展主任殷潔瑩老師指出,課堂中也會教導學生重用物資來製作新物件,包括利用環保物料例如膠樽、廁紙筒及飲品盒分別來製作船隻及車。 如果大家日後有機會參觀聖文德天主教小學,便可看見到用飲品鋁罐改造成的花盆、以破爛相架化身而成的鏡子,以至用上舊網球來包裹的椅腳保護地板。連副校長說,學校帶頭重用物件,「從細節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環保的習慣」。 「聖方濟亞西西強調人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署理校長李國釗表示,學校一向致力培育學生效法生態主保聖方濟,學懂愛護大自然。李校長希望,學校的環保教育能讓學生從學校生活,領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3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3.22
教區學校聯會研討日 培育兒童愛護大自然
(本報專題)教師專業發展日除了為學生帶來一天假期外,可有想過它帶給學校更多有趣的學習題目?今年天主教教區幼稚園老師在發展日探討有關大自然與生活學習的範疇,以培養孩子去愛護大自然。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三月八日假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舉行教育研討日,加強老師教授科學的知識和技巧, 讓他們與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與生活,十七間教區幼稚園逾二百八十名教師及校長參與。 研討日,上午時段主題為「與幼兒一起探索大自然與生活」,由小園丁工作室總監郭建玲主講,讓與會老師體驗科學的趣味;下午部份則由東華三院教育科學務主任鄺美詩及東華學校校長及教師分享,讓與會教師轉化所學並實踐於教學中。  培養幼兒好奇心:  觀察、愛護、探索大自然 當天上午,講者郭建玲指幼兒科學教育並非著重於教授原理,而是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建立觀察、愛護和探索大自然及物質世界的客觀而開放的態度。 郭建玲說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是觀察和學習分類。她舉例說,向幼兒講解物件浮沉時,「不用提及密度原理, 因為在實驗過程中,小朋友自會從中找到類同的地方」。她舉例說,糖融入水中、香蕉出梅花點的變化,都可以成為課堂的例子。 在幼兒教育裡,郭建玲認為教師須教導他們應有的學習技巧與態度,技能即觀察、探索、預測及提問;態度即愛護大自然及生活、勇於探索等。她指幼兒富有探索精神,應讓他們「嘗試種植, 在小、中學時再學習植物生長背後的原理。」 老師也比賽 動手做科學 在當天上午的研討日中,郭建玲亦為在場教師安排了「動手做科學」的環節,「一方面讓教師享受、領會科學動手做的樂趣;並親身體會讓孩子親手做科學實驗的重要」。 在「STEM創意比賽之安全降落大行動」實驗中,教師製作「可展示跳躍式下降的圖形」,放在橡筋上測試下降速度,現場教師運用一樣的材料,做出獨一無二的圖形, 如蛇、魚、心形,並走到禮堂台前, 比拚誰的作品下降時間較長。此外,教師運用錫紙、波子等物料製作「跳豆精靈」,即簡單帶出科學原理的小玩意。 藉照顧小動物 欣賞受造界 談到學校的科學教育經驗,赤柱的聖德蘭幼稚園校長李月嫦對本報說,去年十一月中,他們從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取得馬蹄蟹卵,並在馬蹄蟹旁裝上放大鏡, 讓學生與家長上學時,每天一起留意牠們的變化, 並用手觸摸及目視,再把觀察所得畫下來,「小朋友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馬蹄蟹,所以每幅畫作中的馬蹄蟹都不一樣」。 該校又經常帶學生到區內參與活動, 在剛過去的新年前,教師與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沙灘,閉上眼睛,聆聽風聲,李校長說,「有時我們太依賴眼睛」,故此希望藉此讓小朋友透過聲音觀察四周,有些聽到風「呼呼」的聲音;有些則聽到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科教教育融入愛德價值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校長傅慧玲說,學校融入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於大自然與生活的課程活動中,例如要每位學生在一星期內,照顧兩隻雞蛋,「上課,吃飯、洗澡亦然」。她指此活動讓學生了解懷孕母親,照顧胎兒的經歷,明白當中的辛苦、疲累,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感謝他們。 至於認識大自然,她說學校與學生到維多利亞公園, 「觀察樹葉是如何從樹上掉到地上」,認識葉的變化、樹幹的紋路等。此外,教師亦會安排「風車活動」和「吹泡泡活動」等校內活動,讓學生留意風車在風的吹動下的活動過程,又可以在陽光下,並從泡泡中留意到顏色的變化。 愛護天主的創造 天主教甘霖幼稚園校長陳栢琪說,他們讓學生在屋邨內的公園接觸動植物,而各級都有不同的戶外活動,而最近以「春天」為主題,讓幼兒班學生觀察動植物;低班學生則與教師,步行至牛池灣公園,途中留意天氣的變化或交通工具的種類;高班學生則會到有較多物種的香港動植物公園。 陳校長說,活動前會告知學生相關概念,並以照片和書籍作引導,學生從圖片多只有單一體會,而在親身經歷的時候作出不同的觀察與提問。 陳校長說,大自然與生活這主題會連扣至天主教的辦學理念上,「從動植物身上了解天主如何創造生命」,從而學習去愛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