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3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3.22
教區學校聯會研討日 培育兒童愛護大自然
(本報專題)教師專業發展日除了為學生帶來一天假期外,可有想過它帶給學校更多有趣的學習題目?今年天主教教區幼稚園老師在發展日探討有關大自然與生活學習的範疇,以培養孩子去愛護大自然。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三月八日假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舉行教育研討日,加強老師教授科學的知識和技巧, 讓他們與孩子一起探索大自然與生活,十七間教區幼稚園逾二百八十名教師及校長參與。 研討日,上午時段主題為「與幼兒一起探索大自然與生活」,由小園丁工作室總監郭建玲主講,讓與會老師體驗科學的趣味;下午部份則由東華三院教育科學務主任鄺美詩及東華學校校長及教師分享,讓與會教師轉化所學並實踐於教學中。  培養幼兒好奇心:  觀察、愛護、探索大自然 當天上午,講者郭建玲指幼兒科學教育並非著重於教授原理,而是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建立觀察、愛護和探索大自然及物質世界的客觀而開放的態度。 郭建玲說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是觀察和學習分類。她舉例說,向幼兒講解物件浮沉時,「不用提及密度原理, 因為在實驗過程中,小朋友自會從中找到類同的地方」。她舉例說,糖融入水中、香蕉出梅花點的變化,都可以成為課堂的例子。 在幼兒教育裡,郭建玲認為教師須教導他們應有的學習技巧與態度,技能即觀察、探索、預測及提問;態度即愛護大自然及生活、勇於探索等。她指幼兒富有探索精神,應讓他們「嘗試種植, 在小、中學時再學習植物生長背後的原理。」 老師也比賽 動手做科學 在當天上午的研討日中,郭建玲亦為在場教師安排了「動手做科學」的環節,「一方面讓教師享受、領會科學動手做的樂趣;並親身體會讓孩子親手做科學實驗的重要」。 在「STEM創意比賽之安全降落大行動」實驗中,教師製作「可展示跳躍式下降的圖形」,放在橡筋上測試下降速度,現場教師運用一樣的材料,做出獨一無二的圖形, 如蛇、魚、心形,並走到禮堂台前, 比拚誰的作品下降時間較長。此外,教師運用錫紙、波子等物料製作「跳豆精靈」,即簡單帶出科學原理的小玩意。 藉照顧小動物 欣賞受造界 談到學校的科學教育經驗,赤柱的聖德蘭幼稚園校長李月嫦對本報說,去年十一月中,他們從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取得馬蹄蟹卵,並在馬蹄蟹旁裝上放大鏡, 讓學生與家長上學時,每天一起留意牠們的變化, 並用手觸摸及目視,再把觀察所得畫下來,「小朋友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馬蹄蟹,所以每幅畫作中的馬蹄蟹都不一樣」。 該校又經常帶學生到區內參與活動, 在剛過去的新年前,教師與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沙灘,閉上眼睛,聆聽風聲,李校長說,「有時我們太依賴眼睛」,故此希望藉此讓小朋友透過聲音觀察四周,有些聽到風「呼呼」的聲音;有些則聽到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科教教育融入愛德價值 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校長傅慧玲說,學校融入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於大自然與生活的課程活動中,例如要每位學生在一星期內,照顧兩隻雞蛋,「上課,吃飯、洗澡亦然」。她指此活動讓學生了解懷孕母親,照顧胎兒的經歷,明白當中的辛苦、疲累,以及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感謝他們。 至於認識大自然,她說學校與學生到維多利亞公園, 「觀察樹葉是如何從樹上掉到地上」,認識葉的變化、樹幹的紋路等。此外,教師亦會安排「風車活動」和「吹泡泡活動」等校內活動,讓學生留意風車在風的吹動下的活動過程,又可以在陽光下,並從泡泡中留意到顏色的變化。 愛護天主的創造 天主教甘霖幼稚園校長陳栢琪說,他們讓學生在屋邨內的公園接觸動植物,而各級都有不同的戶外活動,而最近以「春天」為主題,讓幼兒班學生觀察動植物;低班學生則與教師,步行至牛池灣公園,途中留意天氣的變化或交通工具的種類;高班學生則會到有較多物種的香港動植物公園。 陳校長說,活動前會告知學生相關概念,並以照片和書籍作引導,學生從圖片多只有單一體會,而在親身經歷的時候作出不同的觀察與提問。 陳校長說,大自然與生活這主題會連扣至天主教的辦學理念上,「從動植物身上了解天主如何創造生命」,從而學習去愛護它們。
kjy02_20180930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9.28
旅遊作家上田莉棋 遊走非洲 當動物保育義工
(本報專題)每年的十月四日是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瞻禮,也是普世教會響應教宗方濟各所定「受造界時期」的最後一天,鼓勵人去愛護受造物、度簡樸生活。有青年為了解天主創造自然界的美麗,遠赴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關懷瀕危動物,同時反思地球暖化問題。 上田莉棋是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及書院舊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旅遊雜誌記者,後來辭掉工作到中南美洲厄瓜多爾及哥斯達黎加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當義工,也到過南非了解犀牛盜獵情況等動物議題。去年四至十一月,她到非洲的納米比亞、南非、馬拉威的動物保育中心當上動物義工,「動物保育不止是直接照顧動物,還要協調野生動物與當地村民之間的衝突」。 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是? 選擇隻身到非洲,是受中小學的宗教培育所啟發,「宗教教育教我在生活中追求向善、愛與關懷的精神:這包括對人及動物友善,因最終受益的也是人類」。 上田莉棋說,保育中心會使用紅外線偵測相機追蹤動物出沒,或為動物套上頸圈追蹤儀器為動物提供「不在場證明」。 保育動物 人類社會同樣受益 非洲農民為避免野生動物入侵,會自製陷阱去保護家園,而面對連年乾旱難以耕作,惟有牧放牛羊採食灌木。然而,受著地球暖化影響,好些野生動物如羚羊數量減少,肉食性動物便轉到農村內吃掉牛羊充飢;飲水量大的大象為尋找水源而走進農村的儲水池喝水,並毀掉水池以方便小象喝水,或吃掉農民種植的柑橘。 當農民認定野生動物影響其家園,會視之為「問題動物」而殺掉牠們,「保育員要設法協助大象轉換棲息地,避免農民因損失慘重而殺死象群」。   從狒狒反思對動物的愛 在義工體驗中,上田莉棋體會到,人類對動物的愛應不分外表、特性、瀕危與否,也應用心去愛護。她曾照顧一歲以下的年幼孤兒狒狒,牠們喜歡在她的頭上捉蝨;晚上需要共睡以代替媽媽的身份,可是年幼狒狒非常活躍,她每朝醒來會發現,整個房間留下大小二便,更試過被咬致全身瘀痕。 為何仍要照顧牠們?上田莉棋說,狒狒並非瀕危動物,更會入屋「搗蛋」而傷害到農民,農民也不喜歡牠們。「照顧狒狒因為失去了原本的棲息地,沒有糧食便到民居覓食。為何他們會有今天的局面?這是因為人類破壞環境,故此我們有義務去幫助狒狒。」 「我們很可愛,但不是寵物」 本年六月,上田莉棋寫成《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我在非洲野生動物保育現場》一書,紀錄她在動物保育中心的所見所聞。在保育中心內,不少動物獲救前被人當作寵物非法飼養,例如是狐、疣豬、非洲艾虎、箭豬、岩蹄兔等,「儘管有些野生動物體形細小,但仍不能當作寵物,牠們有一定攻擊性,飼養也是剝削牠們的自由空間」。 談到動物保育,她認為一切自有天主的計劃,「大自然與萬物也有其獨特之處與由來,例如禿鷹頭上沒有毛,為方便把頭伸入動物屍體啄食,不用清潔頭毛,亦避免滋生細菌」。她希望紀錄這趟旅程,讓更多人關心動物保育與環保課題,「日常生活對於大自然的消耗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氣候暖化,不止影響自己,事實上在地球的另一邊,以至整個地球也會受苦」。(高)    動物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聖方濟是動物、商人及生態保育者的主保, 他於一一八二年在意大利亞西西的山城出生,父親從商、家境富裕,年輕時揮金如土,更為晉身貴族而參戰,可惜戰敗兼患病,其後他返回亞西西時,從祈禱中尋求指引下轉變其思想,愈發去關懷貧困與邊緣人士,甘願度清貧生活,他熱愛萬物,視動物為兄弟姊妹。聖方濟於一九七九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環保主保。     
kjy01_201709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9.16
愛主• 愛人• 愛大地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 肯定他們在受造界內的責任,以及他們對大自然和造物主的義務,都是他們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64)  人生命的基礎建立在三個相互交織的基本關係上:與天主的關係、與近人的關係,以及與大地的關係。 (66)  (本報專題)在漫長的暑假中,有沒有走進大自然,欣賞天父創造的萬物?有沒有發現,原來大自然正面臨人類的破壞,造成生態危機?為著大自然和人類的福祉,我們應如何面對及保護自然環境?炎夏期間, 「愛主愛人愛大地」展覽於聖母領報堂舉行,活動包括展覽會、主題講道與分享、香港魔術義工隊表演、福傳話劇、歌唱、問答遊戲等活動,讓參加者學習做一位「愛大地的新世代教友」。 綠識傳人主席鄭生來神父(小圖)多年來一直努力不懈, 透過不同講座與活動,向大眾推動環保信息及生活。鄭神父指出是次展覽傳揚「愛大地」, 及實踐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說明「愛大自然的責任與義務,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祂所愛的,包括人與大地。天主、人、大地彼此互相緊扣,當中存著最基本的元素── 愛」。鄭神父深信兒童擁有天真的特質,教導他們愛主愛人的同時,更要鼓勵他們愛大地。 是次活動策劃及執行人、聖母領報堂關社組的組員許佩文(小圖),曾多次出席鄭神父主講的環保專題講座,神父的分享與行動令她大為感動,「我是年青的一代,願意為傳揚環保出一分力。我更希望能保護天真獨特的小孩,給予他們一個美好的世界。」半年前,她嘗試走出第一步,籌備「愛主愛人愛大地」的展覽活動,加上各方的協助,她認為「不需要擔心,只要把事情交託給天父」。 在小教友話劇「創世紀之一班細路去旅行」表演中,以小學生到郊外旅行為題,引發觀眾對大地的興趣,繼而帶出人類要欣賞天父創造的一切,把《創世紀》中愛大地的信息灌輸給家長及孩子。許佩文直言:「希望家長們認真想一想,他們是否只顧現在的喜樂與便利,而忽視子女的將來?除此之外,小孩也有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愛護大地,培養責任感,這才是天父的意旨。」 家長陳嘉麗是慕道班及主日學導師,她表示透過是次福傳話劇,明白「天主愛人愛大地」的信息,更指出過往在傳揚天主教信仰時,一直欠缺灌輸保護環境這資訊。「我們應把信仰與環境的關係廣傳開去。我希望在來年的慕道班中,向慕道者傳播『愛大地』的種子,再由他們帶領子女,在家中實行環保生活」。  家長廖詠賢直言,現今大多數兒童認為享有大自然是「應份」的,而且也欠缺環保的概念。她的兒子黃卓謙和黃卓晞透過飾演是次福傳劇中的角色,除了學習環保意識之外,更明白自己應有的責任,並承諾在家中實行減廢行動。哥哥卓謙透過福傳劇導師的講解,認識聖經《創世紀》中,天主創造世界,人類要愛護大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會帶手帕出街,減少廢物,支持環保。」雖然街上店舖出售很多美麗的餐具, 但弟弟卓晞認為自己已擁有一套,沒需要再買新的,而他更有自備環保袋和食具上街的好習慣。 另一位負責福傳劇的導師Joyce認為, 家長和老師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們須灌輸多角度的正確資訊給兒童,例如愛護大自然,當中也包括在大地生活的動物、昆蟲、植物等」。她分享過往在家種植的經驗, 「我曾因為害怕而趕走正在採蜜的蜜蜂。但現時的我會定時走到窗邊看看,以期盼的心等待蜜蜂的到訪」。「早上,我會與兒子用感恩之心去欣賞窗外的事物,時常牢記著要多欣賞、珍惜、愛護及尊重其他動植物。」Joyce說。 鄭神父提醒,大眾要成為「愛大地」的「新世代教友」,便應對大地持有新態度: 一、不用即棄用具,自備可再用的食具; 二、不用樽裝水;三、每月為低窪地區祈禱。香港素食會會長孔慶玲認為:「要堅持推行環保,只須作出少許改變,已可影響這個世界。」 鄭神父表示,若可淘汰世上兩種東西, 「我首選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另一種是塑膠。因為燃燒化石燃料時,會排放大量空氣污染物;燃燒塑膠則會產生二氧化碳及毒素,危害孕婦及胎兒健康。」鄭神父續說:「我希望跟十年後的人類說聲『對不起』,這世界的破壞,是由現今的我們所造成。但雖如此,十年後的人類仍要繼續努力,因為持續奮鬥是可以改變這個地球的。我也對自私及只顧個人利益的人說聲,破壞環境是不道德的行為,必須要徹底改過。」 愛大自然的責任與義務,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為擁有完整信仰,作為基督徒,我們要保育地球,珍惜資源;人類與地球的關係必會更和諧、更美好。(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