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528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25
明愛培立學校
共創100隻小羊 善牧同行
(本報專題)「你們中間那個人有100 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而不把這99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路十五4)明愛培立學校全校員生,包校長、教師、女生和學校職員,以及家長、校董,和創立該校的善牧會修女共同創作100隻羊,把聖經中路加福音敘述牧羊人留下了99隻羊,去尋找一隻迷失的羊的「亡羊的比喻」呈現出來,從藝術與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中,帶出該校遵循耶穌善牧尋找迷途羔羊的精神。   明愛培立學校剛於5月中,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我是主的羊」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藝術展,展出100隻不同大小、不同造型的羊仔,該校詹燕玲校長表示,所有羊仔的作品代表學校全體成員,各自以藝術創作展現天主賦予獨特的品格,帶出善牧精神,也藉著創作,獻給「良善心謙的耶穌善牧,跟隨這位良師,效法祂的芳表。」   是次展覽是配合該校由2018學年起推動的品格教育,首三年以「忠誠勤樸、敬主愛人」的校訓,當中的「忠、誠、勤、樸、愛」為學生建立價值教育框架;至2021 學年,該校在香港明愛教育服務部帶領,組成「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框架,加入了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和教育局十個培育價值觀,以及加入了校訓中的「敬主」品格而成「品德同心圓2.0」。該校藉著創意藝術展,展現學生以「忠、誠、勤、樸、敬、愛」的範疇為學習品德教育的方向。   於1969年由善牧會創立的明愛培立學校屬於群育學校,協助在成長及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少女提供教育機會,至2002年把營辦權交予香港明愛。於5月4日的開幕禮上,香港明愛助理總裁盧伯榮神父與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何慕琪,在展覽場外將一隻「迷失的羊」送回羊棧,以表達出明愛培立學校致力「為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最失落無救」的同學服務。   同行共進 不離不棄   「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仁慈的耶穌善牧,感謝你帶領同學來到培立的羊棧,亦引領教職員作為牧人, 可以一同在培立成長。」明愛培立學校中學及小學代表、寶瑩和杏穎在「我是主的羊」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藝術展上帶領祈禱時說,這也是一眾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的心聲。   宗教科林傳亮老師說:「我們一直也視學生是羊,培立學校是羊棧,是次創作表達學生對品德的看法,以及敬主元素。」他指出學生創作羊仔時,邀請她們反思過去的經歷,他表示,學生最初入讀該校,各自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難關,「藉著同行共進,不離不棄陪伴學生走過(困難),過程中見證學生成長。」   100隻羊的創作由視覺藝術科、宗教科、個人及社化科共同協作, 視覺藝術科鄭卓聆老師指出,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個人學習檔案(Portfolio)建構「我是主的羊」羊仔,包括學習色彩學、構圖、不同的藝術流派的知識、線條運用、天主教的象徵圖案等。   鄭老師指出,學生設計的羊仔須具備三個條件,包括欣賞自己現有的品格、學生期望自己在該校就讀時,希望能建立的品格; 以及敬主元素。她期望學生從創作中表達出「欣賞自己,同時也有虛心學習的心。」   願意跟隨耶穌的羊兒   「我願意跟隨耶穌,成為被找著的一個。天主帶領我來了培立,這地方充滿愛與希望,令我有了很大的轉變, 重拾生活的色彩。」中一級學生曉柔在創作羊仔以愛及希望為題,是她在創作過程中得到的體會;中二的沁柔以開朗、開心和友愛塑造羊仔,她選用的色調代表自己的成長路:由羊的腳開始填上鮮紅色,逐步把紅色漸變到身驅變成純白色,她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個純潔的人。   中三學生寶瑩談到創作羊仔的歷程,讓她了解自己的改變,她為羊仔畫上代表著聖母瑪利亞的玫瑰,「選用玫瑰,源於聖母瑪利亞關愛世人,希望我可以多一點關愛家人,入讀培立後,我終於明白家人對我的重要。」   與老師一起探索創作靈感時,中二學生晞彤構思到為羊的身上以格子畫上不同顏色,代表自己在生活上的轉變,「羊身以格子展示,因為我在培立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更有規條和整齊,已沒有過往混亂的思緒,更清楚自己的未來。」她也在羊的背部畫上十字架及愛心,這是反映「背後很多人在我身上花上功夫,令我走入正軌;十字架是耶穌的生命,藉此作記錄。」她感激老師在她難過的時候,主動交談與慰問,作出無微不至的關懷。   中一學生秋榕在小小的羊仔身上,繪畫了白晝和黑夜,這是她入讀該校以後的體會,她在作品簡介中說:「白天的稻稈代表在上學時有教職員及同學陪伴我;黑夜的仙人掌則代表自己有如仙人掌般堅毅、努力不懈地過每一天。」   亡羊的比喻 我是主的羊   詹燕玲校長回想是次展覽, 是她在其中一個難以入睡的晚上,從祈禱中構思出來, 她說學校向來以「善牧精神」為服務宗旨, 不時向學生講述「我是主的羊」的故事, 「校內師生及其他學校持分者,豈不是正好有『100隻羊』?」她構思到每人也製作一隻羊,向外界帶出善牧意念。   唯一在羊棧迷失的的羊仔藝術品,由詹燕玲校長提供意念並由流體畫老師張允僑創作,在羊身上畫上耶穌善牧與羊在一起, 帶出善牧精神,展現明愛培立學校的服務信念,跟隨祂的步伐,尋找那些迷失的小羊。詹校長指出,將聖經故事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帶出善牧精神,「藉著學生以藝術創作而成的羊,展現每個學生獨特的品格。」(高)  
kjy01_202305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07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愛 喜樂 網球天地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校門外掛著一幅大型橫額,主角是贏得多個網球比賽獎項的網球校隊隊員。他們整齊劃一地穿著隊衣,拿著球拍,自信滿滿的笑容,吸引街坊、家長及學生的注意,拿出手機與他們「打卡」合照。   「學校網球隊在差不多八年前成立,當時主要想舉辦一些活動,讓小一學生也可以參與,甚至有機會代表學校比賽。」網球隊領隊教師歐家文解釋,當時開展「小型網球」活動,邀請有興趣及具潛質的一年級學生加入小型網球隊,開始了該校在網球上的發展。   學生加入港青訓練   小型網球是專為初學網球的小朋友,而設立的一種正規網球預備項目。這項運動使用較輕便的裝備,包括較短的球拍、較低的網,歐主任說:「球也較正規網球的軟,球速較慢,讓小朋友有更多時間準備,做拉板的動作,成功擊球。」即使場地規模較小,學生也可以酣暢淋漓地進行小型網球比賽,建立自信,享受這種運動的樂趣。   四年級學生廖曉彤在「2022香港網球總會全港小型網球校際周年錦標賽」的「女子9歲或以下單打組別」中奪得冠軍。驕人的成績使她早前獲香港網球總會的教練邀請,加入港青訓練。   曉彤從一年級開始被老師發掘,加入小型網球隊,「這項運動教會我堅毅不屈的精神。」在一次決賽中,曉彤取下第一盤勝利後,第二盤被對手從後趕上。她表示當時也很緊張,但也知道自己要努力堅持,便立刻調節心情,並獲得隊友的打氣,取得最終勝利。   另一位同樣接受港青訓練的六年級學生朱蔚晴,自四年級起接觸網球,至今已參與了逾100場賽事。其中最難忘的一場比賽中,蔚晴面對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在第一盤比賽時由於很晚才進入狀態而落敗。雖然在第二輪比賽中,蔚晴急起直追取得勝利,但還是輸掉第三盤比賽,「我當時因為失望而哭泣。」蔚晴還記得教練在比賽後,與她分析改善之處,媽媽也鼓勵她「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學習。」這使她重新振作。   課程加入小型網球  發掘學生潛能   學校對網球的發展,提供了不少支援,其中為了普及校內的網球文化,參與賽馬會及香港網球總會合作的「樂動網球訓練計劃」,在一年級至三年級課程中加入小型網球課程,讓學生更全面接觸網球。學校也從網球總會聘請兩位教練,負責學生小型網球的訓練。除了小型網球外,學校也發展網球校隊,讓高年級學生繼續學習網球。   此外,校內亦設有室外及室內的小型網球場,並每年舉行社際網球比賽,可見學校支持學生對網球的熱愛。   家長的支持   二年級學生歐勺菲感謝學校對網球活動的支持。她自幼稚園時,見到就讀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哥哥打網球後,便燃起對網球的興趣,也在幼稚園時開始學習網球。她享受打網球的時間,直言從中獲益良多。   除了學校對學生的愛,該校網球校隊人才濟濟,同學有時在比賽中會遇到同校的隊友,但這從沒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反而互相鼓勵和一起進步。一年級學生杜愷瑜也高興在校隊中,認識到很多朋友, 學習到克服困難及與同學相處。   學生的成就全賴不斷的練習,每次學生的訓練、比賽時,都會見到家長在場邊為子女打氣的身影。廖曉彤的媽媽說:「看著他們打球也是一種享習。」她表示雖然女兒練習多,但這反而使她更珍惜讀書的時間,在課堂中專心聽課 。   歐勺菲的媽媽也提到在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即時作出判斷面對挑戰,從中她見到女兒的成長。   價值教育   早前,網球總會到校進行探訪時,前香港職業網球手張玲也與同學分享她每天的訓練過程、日常生活, 校長劉敏怡說:「她的分享讓小朋友知道要怎樣堅毅和自律,讓小朋友明白這些重要的態度及價值觀。」因此,劉校長提到網球運動,也為學生提供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校訓為「愛」,而從網球中,見證到學生、學校及家長對彼此的愛。(吳)  
kjy16_2023040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02
順利天主教中學 夢想沙龍
推動正向教育
(本報專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的家長晚會上,中三級的家長齊集禮堂等候子女進場之際, 學生均穿上自己從事職業的服飾,手持「成人證」,列隊進入會場。學生李嘉維的母親看著禮堂大門打開時,已從遠處見到兒子結上領呔、穿上醫生袍,李嘉維表示,「母親在我的『成人證』貼上印章,鼓勵我無忘初心,繼續以醫生作為目標。她的認許,鼓勵我要努力達成醫生的夢想。」   順利天主教中學本學年為中三級學生舉行夢想沙龍「成人禮」,學生由本學年初開始,由推動正向教育的導師,為全級學生提供合共五節的正向心理學工作坊,學生透過遊戲、心理測驗、小組討論、個人反思與個人練習等,體驗成功需具備的條件;認清自己的個性及方向; 導師運用Coaching(教練術)方式向學生提出多個提問,藉以引發學生反思自己的動力來源、人生範疇與目標。   課程中,每位學生需要製作「我的生命線」,學生計劃自己10年後從事的行業或路向。更邀請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的家長晚會上,展示自己預想10年後從事的職業;學院導師為家長提供講座後,然後學生手持成人證步入禮堂與父母會面,父母在學生的成人證貼上勳章以示肯定其志向。全級中三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活動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在造型師協助下,裝扮成自己希望從事的職業:足球員、飛機師、老師、律師、醫生、獸醫、歌手、廚師、音樂人等,由專業攝影師為學生拍照;學生須拍下兩分鐘短片, 講述學生在10 年後(2033年),重返母校,分享職業、家庭生活、愛情及價值觀等感受。   努力實現夢想   「我想成為醫生,幫助更多病人,更希望成為心臟科專科醫生,我希望能醫治姊姊心跳過快的問題。」中三學生李嘉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時,發現自己很希望成為醫生, 治癒更多人,「使人人也記得我,更為家人帶來驕傲。」   李嘉維在短片中,拍攝10年後的自己:「我感謝10年前的自己,一直努力讀書,沒有被娛樂或外在事情誘惑,終達成夢想。」他為達成從醫的決心,已選定理科作為中四選修科,計劃中四暑假時申請參與醫院義工,盡早接觸醫護行業。   該校校長李婉萍指出,這一屆的中三學生,由中一開始已受疫情影響,期望藉著推動正向教育的概念,讓學生從價值觀教育了解自己,學生正值面對中三選修科目的階段,「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強項,更能訂定個人目標,再加以發揮,對於未來選科會更清晰。」   夢想成為國家運動員   「2033年的我,正在中國國家羽毛球隊當女子單人及雙人的正選主力,同時正修讀北京體育大學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的運動訓練教育學士學位課程。」中三的郭懿晴在「成人證」上,貼上她的羽毛球運動員造型照,旁邊寫下她未來10年的人生:中四考入香港體藝學院接受羽毛球訓練,繼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學習,大學已是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修選體育學學士,希望終有一天成為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隊長。懿晴說, 為能圓夢,早已加入校內的羽毛球校隊,也努力參與校外的球會訓練。   另一中三學生陳鎧童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武術,擅長中國傳統武術龍形, 小學時跟隨師傅表演武術,對於習武, 她認為外界視武術為暴力、打架、容易受傷,甚少認為武術可以保護自己、增強體格的好處,故此她一直甚少說出自己希望成為武術教練的夢想。本學年參與正向心理學活動後,懿晴從中發現自己始終也鍾情於武術運動,這次活動讓她終於鼓起勇氣向別人說:「我長大後想成為武術教練。」   家長陪伴孩子成長   在「夢想沙龍」成人禮晚會,校方揀選部分學生短片於會上播放,「正向價值是學生透過尋找目標,帶出正面的信息,為達到目標,會認清自己。當學生懷有希望時,自然流露出堅毅與不放棄的精神。」梁翠茵主任指出,學生從活動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與使命,邀請家長前來見證,是對學生發展自己時的肯定,「家長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很重要,讓學生感受到家人的陪伴與支持。」   李婉萍校長肯定價值觀教育能幫助學生成長,校方計劃明年再為中三學生舉辦「成人禮」活動。孔德文副校長指出,學生在尋找目標前,曾為中三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個人的具體目標感到模糊,學生接受正向價值教育後,培養正面思維外,也加強學生認真思考個人目標。(高)  
kjy01_20230326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3.24
嘉諾撒小學
禮儀之「嘉」
(本報專題)嘉諾撒小學校園內,三、五位同學在小息時,聚在一起朗朗上口地念著「我哋要禮待自己,要活得有意義」、「我哋唔單止要愛自己,我哋更加要愛埋人哋 」、「天地萬物都係天主創造,山、樹、海洋都係咁美好,對人、對物都要咁有禮」……原來他們在說唱由校長孫福晉創作的《禮的主題曲》,短短數句歌詞便訴說出該校本年的主題 —— 禮。   副校長賴雲潔指出,學校著重價值教育,所以每年都會設有不同主題,環環相扣地重視學生在靈性上的培育。該校本年便期望透過正規及非正規課程,從內到外塑造學生成為有「禮」的孩子。   關詠茵主任表示,學校在全學年分三階段推廣禮的文化,首階段是禮待自己,然後是禮待別人,最後是禮待天地萬物, 「讓同學愛和欣賞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好;在生活上,以言以行禮待別人;天主創造世界,所以同學要在敬愛天主外,也要愛護環境,保護世界。」   《禮的主題曲》歌詞正正帶出禮待自己、禮待別人及禮待天地萬物的訊息,涵蓋禮文化的重要元素,成為學校推廣禮文化的主題曲。孫校長早前更親自指導學生進行錄音,再由德育組製作音樂影片,隨著悅耳的歌聲及精采的視覺享受,把禮文化傳遍校園。   禮待自己、別人、天地萬物   有份參與錄音的六年級學生朱朗延表示,最喜歡的歌詞是「我哋要禮待自己,要活得有意義」, 他解釋說:「天主創造了獨特的我,而這歌詞教我要欣賞自己,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豐盛。」   參與錄音的同學聚集在校長室,戴上耳機,站在錄音設備前高歌,這對於第一次參與錄音的朗延來說,非常難忘。過程中,由於掌握不到歌唱時的語氣,而需重錄多次,「我最初唱的時候很粗魯, 唱不到禮的感覺。」後來,得到校長和教師的指導,他終於找到禮的感覺,「就是要溫柔地唱。」   五年級學生徐焯然得悉獲得教師邀請參與錄音後,便努力在家中及學校練習,最初有些音調拿捏不準,便在小息時尋求老師的幫助,最終在錄音時,一次便順利完成。她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禮待自己,禮待別人,無分你、我、他」,因為這教導她不單要善待自己、別人和天主,也不要選擇性地禮待別人。   至於四年級的李鈺瑩,她最深刻的歌詞則是「天主的愛, 逢人亦會禮待」,「這告訴我天主愛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也要以愛還愛,禮待天主, 禮待他人和自己。」她說,這首歌曲也在生活中,時刻提醒她要禮待別人,例如在早上會主動向老師、同學打招呼。   孫福晉校長昔日在學校教授音樂,這次高興能發揮音樂上的塔冷通創作歌曲,透過容易上口的歌詞,讓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也能跟隨音樂歌唱,認識禮的文化。他提到歌曲除了在學生心中播下禮的種子,也教導學生敬主愛人,「希望有一天在學校埋下的信仰種子, 能發芽,多點小朋友能尋找到天主。」   教導祈禱的禮儀   學校就著禮的主題, 舉行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整個學年都沉浸在禮的文化中,包括在圖書館內舉行禮文化的書展,欣賞音樂劇等。當中,學校亦舉行「禮的主題曲急口令大賽」,讓學生以急口令方式,朗讀主題曲的歌詞,加深學生的印象。   吳慧雲主任指出,學校亦舉辦不同宗教禮儀,邀請學生時時祈禱,「為自己祈禱,也為別人代禱,關心自己和四周人士的需要。」宗教科組也與校園電視台合作,製作了兩套有關祈禱禮儀的短片,例如教導學生劃十字聖號的正確方法與態度,潘嘉儀老師指出,透過這些有趣故事,令學生更重視祈禱,並透過祈禱達致禮待天主。(吳)   《禮的主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l-wJxFq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