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40225 a 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2.25
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
隨著互聯網十分流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愈來愈普遍。社交媒體讓使用者在一平台上,互相交流文字或多媒體訊息,從而建立溝通和關係,是面對面社交以外的另類社交溝通。市面上流行不同種類的社交平台, 青少年只要有手機,便很容易隨時隨地加入使用。但是,有些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互聯網的社交平台上,令家長都十分關注。表面上,社交平台可令青少年擴闊他們生活中的社交圈子,但這些始終是虛擬平台上的溝通,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少問題,而青少年未必留意到這些潛在情況,這也是家長在管教時需要留意的。   當青少年長期使用社交平台時,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他們需要留意的地方。首先,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另外,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家長和教師應該提點青少年需要提防網絡詐騙的情況,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或將個人的重要資料交給陌生人。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 這對他們的學業、家庭和生活構成嚴重的影響。此外,青少年有機會受到別人的說話和分享影響,例如曾經有青少年發生傷害自己的行為,然後把有關照片上載至社交平台, 這有機會使其他看到的人出現情緒上的困擾,也擔憂其他人可能會模仿有關行為,作出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社交平台上的資訊可能沒有嚴謹的監管,而青少年很容易接觸到這些平台上不同的資訊,有機會對他們個人的心理發展構成影響。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妥善運用社交平台,避免出現成癮或其他問題。     重點: 1.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 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 2. 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 3.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會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
kjy13a_20240128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1.28
沉迷手機的迷思
自從智能手機面世後,我們的世界出現了十分大的變化,不少家長或老師都留意到孩子出現沉迷智能手機的現象,當智能手機愈普及,沉迷手機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沉迷手機的問題對孩子的生活甚至他們的家庭構成了顯著甚至嚴重的衝擊。坊間興起了這個熱門話題後,不少專家或學者嘗試深入探討和研究這個難題,希望找到箇中的原因,並找出有效的應對方法,也出現有不少教育講座, 希望能夠改善智能手機對孩子的影響。目前雖然不少專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沉迷手機仍然是不少孩子出現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構成孩子跟家長吵架或打架,出現家庭關係緊張或破裂,也令孩子的生活發生了嚴重的改變,例如失眠、情緒控制問題等。   當我們把放大鏡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有沒有想過父母或照顧者在這問題中擔演的角色呢?很多孩子的問題,都跟他們的成長環境和經驗有密切的關係。首先,孩子最初接觸或擁有智能手機,都是跟家長有關,即使孩子從朋友或媒體知道有智能手機,假如父母不給孩子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那麼孩子便不會出現沉迷或成癮的問題。另一方面,假如孩子跟父母一起時,例如在吃飯時,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見到父母不斷地看著手中的智能電話,沒有跟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觸,減少甚至沒有與孩子作出任何互動溝通,於是孩子便可能感到被父母忽略和感覺孤單,隨而模仿父母玩智能手機的行為,這樣的家庭氣氛發生後,大家都會習慣自己的行為模式, 實在難以改變。孩子十分容易模仿家長的行為,有時甚至認為家長的行為一定是對的。另外,父母可留意會否過度地利用智能手機跟孩子進行平日的溝通,而取代了面對面的溝通,令孩子習慣了某種溝通模式。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沉迷智能手機的問題時,可以先看看自己生活中手機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個人應用智能手機的習慣。家長應該留意平日跟孩子相處時,有沒有將智能手機的優先性放在孩子之上,也不應過度倚賴智能手機作為日常溝通的模式。另外,家長亦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個人的問題以及自控能力,決定何時可放心地給孩子一部智能手機。   重點: 1. 假如孩子出現沉迷手機的問題,這可能跟家長的問題有關。 2. 假如家長出現沉迷手機的問題,孩子可能會作出模仿,甚至認為家長的行為是對的,漸漸養成難以自控的習慣。 3. 家長平日跟孩子相處時,應該放下智能手機,珍惜跟孩子一起的時間,不應被智能手機取代面對面的溝通。  
kjy13a_2024011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1.14
2024年孩子 新計劃
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因為是新冠疫情後社會復常的時間,孩子在學校學習上的安排有很大改變,需要面對不少適應上的挑戰。2023年剛剛過去,不少人都會回顧過去,家長可以在此時此刻,跟孩子一起回顧過去,檢討過去一年的成長經驗,包括個人成長、身體健康、家庭、學校、社交生活和信仰生活的點滴,以及當中的進步和挑戰。除了美好的事情外,家長也可跟孩子討論一些未如理想的事情,或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表現,就像年終的成長進展回顧,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可以此為基礎,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定下一個清晰的方向和指引。假如2023年對孩子來說是不愉快的一年,可以教孩子這是人生中的一個學習機會,能夠透過學習經歷更完善自己和讓自己進步。另外,孩子需要明白不愉快的事情已屬於過去,需要學習放下,不應過分想著過去的不愉快,讓過去的不愉快經歷繼續煩擾和影響自己。   除了回顧過去的2023年,家長更需要跟孩子一起展望2024年,為未來一年定下一些計劃。假如孩子沒有甚麼方向,可以根據2023年的事情為基礎,去建立2024年的年度計劃。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他們在個人成長、身體健康、家庭、學校、社交生活和信仰生活的願望,可鼓勵孩子建立短期和長期的目標,計劃短期目標在未來六個月內達到,而長期目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可能為孩子設定一些方向,定立的目標需要清晰、具體和實際可行。家長可跟孩子討論怎樣改善從前的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表現,假如孩子的改變動機不足,家長可以將孩子的改變計劃連接一些鼓勵和獎賞,以促進孩子的改變動機,以致增加達到目標的成功機會。關於2024年的計劃設定,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寫在自己的記事簿內,這可成為不定時的提點,家長也可在2024年的不同時間跟進孩子這些計劃的進展。   重點: 1. 2023年剛剛過去,不少人都會回顧過去,家長可以在此時此刻,跟孩子一起回顧過去,檢討過去一年的成長經驗。 2. 除了回顧過去的2023年,家長更需要跟孩子一起展望2024年,為未來一年定下一些計劃。 3. 家長可鼓勵孩子建立短期和長期的目標, 計劃短期目標在未來六個月內達到,而長期目標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可能為孩子設定一個方向,定立的目標需要清晰、具體和實際可行。    
kjy13a_2023121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2.17
不愛說話的孩子
憂心忡忡的父母帶著他們的男孩到精神科醫生的診症室求診,因為男孩就讀小學一年級已經一個學期,但仍然保持沉默寡言, 上課時幾乎不發一言,小息或午飯時也獨自一人,自開學以來,幾乎沒有交過任何朋友。學校的老師觀察到男孩這樣的行為持續,與班中其他同學之行為表現有很大不同,於是約見父母商討,建議父母帶男孩向醫生求診,進行詳細的評估,以了解他不愛說話之原因,希望能夠得到合適的介入和處理。男孩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從來沒有照顧其他孩子的經驗,而且他們平日的工作十分忙碌,將男孩的照顧交給家庭傭工, 而且從前的老師只形容他為一位沉靜的孩子,沒有留意他是否出現問題,小學老師的提點,令家長感到十分擔憂。   說話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說話除了可以反映孩子的表達能力外,也可反映其思考過程和分析能力。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的發展進程,但每位孩子的說話發展速度都可能有不同。有些孩子在出生後的說話發展較慢,但後期也能追上正常的里程碑。也有一些孩子的說話發展較快,較同齡的更能言善辯。假如說話的能力明顯較正常的範圍遲緩,便需要專家介入和處理。   自開學以來,男孩的小學老師觀察他的行為已經有數個月的時間,這反映了他不愛說話的情況持續,實在值得關注。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家長需要了解由孩子出生至小一這段期間的說話發展過程怎樣,了解這是否自出生以來一直持續出現的問題。假如這說話的問題自出生後一直持續,可能是由發展障礙所引致,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智能障礙、讀寫障礙等。假如在幼稚園時期孩子的說話能力跟其他孩子的相若,而問題只出現於升讀小一後,原因可能不是發展障礙,反而可能是一些環境轉變導致的情緒行為表現,例如孩子可能出現焦慮症狀,假如焦慮症狀在社交場合較明顯,即可能是社交焦慮症。另外,家長也需要跟學校有緊密的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被欺凌,以致出現一些異常的行為情況。找到了原因,才知道如何介入和處理孩子不愛說話的問題。   重點: 1. 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的發展進程, 但每位孩子的說話發展速度都可能有不同。 2. 假如孩子說話的能力明顯較正常的範圍遲緩,便需要專家介入和處理。 3.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適應外在環境改變之困難而導致行為異常, 也可能因為其他成因如發展障礙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或情緒障礙如社交焦慮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