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121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12.17
不愛說話的孩子
憂心忡忡的父母帶著他們的男孩到精神科醫生的診症室求診,因為男孩就讀小學一年級已經一個學期,但仍然保持沉默寡言, 上課時幾乎不發一言,小息或午飯時也獨自一人,自開學以來,幾乎沒有交過任何朋友。學校的老師觀察到男孩這樣的行為持續,與班中其他同學之行為表現有很大不同,於是約見父母商討,建議父母帶男孩向醫生求診,進行詳細的評估,以了解他不愛說話之原因,希望能夠得到合適的介入和處理。男孩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從來沒有照顧其他孩子的經驗,而且他們平日的工作十分忙碌,將男孩的照顧交給家庭傭工, 而且從前的老師只形容他為一位沉靜的孩子,沒有留意他是否出現問題,小學老師的提點,令家長感到十分擔憂。   說話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說話除了可以反映孩子的表達能力外,也可反映其思考過程和分析能力。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的發展進程,但每位孩子的說話發展速度都可能有不同。有些孩子在出生後的說話發展較慢,但後期也能追上正常的里程碑。也有一些孩子的說話發展較快,較同齡的更能言善辯。假如說話的能力明顯較正常的範圍遲緩,便需要專家介入和處理。   自開學以來,男孩的小學老師觀察他的行為已經有數個月的時間,這反映了他不愛說話的情況持續,實在值得關注。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家長需要了解由孩子出生至小一這段期間的說話發展過程怎樣,了解這是否自出生以來一直持續出現的問題。假如這說話的問題自出生後一直持續,可能是由發展障礙所引致,例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智能障礙、讀寫障礙等。假如在幼稚園時期孩子的說話能力跟其他孩子的相若,而問題只出現於升讀小一後,原因可能不是發展障礙,反而可能是一些環境轉變導致的情緒行為表現,例如孩子可能出現焦慮症狀,假如焦慮症狀在社交場合較明顯,即可能是社交焦慮症。另外,家長也需要跟學校有緊密的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被欺凌,以致出現一些異常的行為情況。找到了原因,才知道如何介入和處理孩子不愛說話的問題。   重點: 1. 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有類似的發展進程, 但每位孩子的說話發展速度都可能有不同。 2. 假如孩子說話的能力明顯較正常的範圍遲緩,便需要專家介入和處理。 3.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適應外在環境改變之困難而導致行為異常, 也可能因為其他成因如發展障礙如自閉症譜系障礙,或情緒障礙如社交焦慮症等。  
kjy06_20190602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5.31
情緒波動很大是情緒病嗎?
家中7歲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大, 一時很高興,一時又很憤怒, 表現都很激烈, 請問如何處理他這問題,要由醫生處理嗎?  七歲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大,你提到一時高興,一時憤怒,表現激烈,但你沒提到是否有外在原因,令到孩子的情緒出現波動, 例如得到想要的東西,又或者遭到家長的責備令至情緒激動,如果沒有這些外在的因素,孩子卻出現情緒波動,那就要特別留意了。 其實,在情緒病的範疇中,情緒波動是指情緒的起伏很大,即這分鐘仍興致勃勃, 但下一分鐘卻愁眉不展,起伏的時間很短,而且沒有外在因素的影響, 起時可去得很高,而跌也去得很低,低的時候甚至會出現自殘的行為,你的孩子一時高興,一時憤怒,並不是情緒病的病徵,而且你抹殺了外在因素, 因此,不妨留意多些孩子的生活,了解他情緒波動的原因。 我曾經處理過類似的個案,那孩子真的有情緒病,他高興時歡天喜地,問他為何如此開心,他說因為今天是月尾,有工作的都出糧了,但瞬息間又悲從中來,原因是很多人失業,沒有糧出。試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對一些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卻由歡天喜地到悲從中來只在瞬息間,因此,他被轉介往精神科醫生治療。 處理一些情緒波動的孩子,社工會用行為管理的方法去改善,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對一些不良的行為予以否定,而一些正面的行為則給予獎勵,從而鼓勵孩子多做正面的行為而避免不良的行為。 最重要的,家長應在孩子面前樹立健康的榜樣,不要隨便發脾氣,學習多體諒和關心,很多家長看見孩子發脾氣,竟自己也發脾氣,命令孩子立即停止,以脾氣去壓制脾氣,是最不良的方法,可能孩子在威嚇之下而暫時停止,但下次他可能以更大的脾氣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耐性地去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及建議處理的方法。 徐邦雄 一位七歲孩子,容易情緒波動,容易表現激動和發大脾氣,父母擔心他有情緒病。一談到情緒波動,很多人會想到躁狂抑鬱症( 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另一名稱是兩極性情緒病(Bipolar Disorder),患者的情緒猶如過山車,出現高低起跌的情況,有時候患者的情緒處於低落的狀態,常常悶悶不樂,感到焦慮煩躁時會發脾氣,有時候會情緒高漲,甚至表現激動,可能出現脾氣暴發甚至暴力行為。患者感到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身邊人。 躁狂抑鬱症很少發生於七歲的孩子身上,一般較早發病年齡為十多歲,就是在中學階段。因此,假如七歲的孩子有情緒波動的問題,不用太擔心他有情緒障礙,反而需要留意他有沒有其他的發展障礙徵狀,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智能障礙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因為衝動的症狀,可能出現不少人際關係的問題,在人與人相處和日常學校生活中,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性情可能較為固執,假如日常生活被打亂,和別人不依從他的規則行事,可能出現情緒爆發。智能障礙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有一定困難,這種溝通上的限制令生活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因此容易受生活上不同的事情困擾,也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假如家中這年紀的孩子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家長應該留意情況出現前的一些引發原因,例如家中有沒有出現變化、在學校有沒有不愉快經歷、有沒有被欺凌的情況出現等,建議家長可進一步跟學校的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時的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嘗試從行為調節方面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假如情況嚴重或持續,便需要盡快向醫生求助。 黃宗顯
kjy06_20190526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5.24
經常哭鬧的孩子
三歲的孩子經常哭鬧, 每次都大喊大叫,發很大的脾氣,問他想要甚麼,他卻不回答,只不停地哭, 請問可以怎樣處理,這是情緒病嗎?  經常哭鬧的孩子,的確使父母非常煩惱,這位家長沒有提及孩子因何哭鬧,是有原因的哭鬧,抑或無緣無故的哭鬧,處理的方法都不同,因為這孩子才三歲,相信問題不會太嚴重,我不妨就有原因和無緣無故哭鬧,作簡單的回答。 對一個三歲的孩子而言,哭鬧的原因大多是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希望藉著哭鬧而取得,而家長因為怕孩子煩,每每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 便給他所要的東西,正如我在上兩期提及,孩子如果覺得哭鬧可以得到所要的東西,下次便會依樣葫蘆,遇到想要的東西,但父母好像無意給他,於是便大哭大鬧,直至父母給他為止。做父母的, 真的要學曉硬心腸,說不給就不給,不買就不買,斷不會因孩子哭鬧便就範,事後,更要對孩子解釋哭鬧不是要東西的方法, 而是做一個乖孩子,聽父母的話,才可得到所要的東西。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曉得聽道理,便放棄與年少的子女說道理,父母不要忘記,說道理不是突然而來, 而是從小開始的。 有父母會投訴孩子無緣無故的大哭大鬧,問他甚麼事又不回答,父母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不會是毫無原因的,只是家長沒有覺察到,因為三歲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要講也講不清,因此,家長的觀察力就非常重要,應多留意孩子的生活習慣, 並留意身體狀況,因為孩子不曉得講述身體不適的詳情;孩子以為父母明白他,但事實卻並不如是,結果是孩子表達不到,家長又覺察不到,反而家長卻追問發生甚麼事,最後孩子便愈哭愈厲害。 其實,做父母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抽時間去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但今天的雙職父母,抽時間認識孩子是昂貴而近乎天方夜談的事,但孩子能在我們身旁,讓家長去了解的時間並不長,一旦機會過了,是無法追回的,我奉勸各位家長,要好好珍惜孩子仍在身旁的時間。不要在孩子成長後,諸多埋怨孩子不聽話,不理解孩子心裡想甚麼?其實家長錯失了認識孩子的良好時機。 徐邦雄 三歲的小朋友經常大喊大哭, 父母問他甚麼事,他卻沒有任何回應,這樣的情況令父母摸不著頭腦,感到難以處理。三歲的孩子有發脾氣的情況,並不是罕見的行為,但假如發脾氣的頻密度太高,而且每次的程度嚴重, 這便需要父母緊密的監察留意,有需要時甚至要帶孩子向專業人士求助,讓孩子得到適切的評估、診斷和支援。 在家庭的層面,父母需要對孩子大哭大鬧的情況作簡單的分析,例如大哭大鬧時的環境,以及這行為的前因和導火線,然後細心觀察每次大哭大鬧時的情況和相關行為,例如有沒有自我傷害和傷害到家人或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以及評估身邊人的反應和父母的應對措施,和孩子對這些反應的進一步回應。另一方面,父母也可想想家庭中,有沒有其他成員在孩童階段出現類似的情況,以及有沒有一些患有發展障礙。 假如孩子持續地大哭大鬧, 但父母又找不到背後的原因,亦不能以教導的方法處理此行為時,父母可帶孩子接受評估。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孩子患上發展障礙,這種情況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父母可留意孩子在出生以後的發展里程碑,是否符合一般孩子的速度,或跟其他孩子相若, 假如家中只有一位孩子,父母可能較難作出比較,在懷疑的情況下可請教醫護人員。這些發展的患者,於三歲時可能症狀表現不太明顯,但不停大哭大鬧和出現行為問題,也可使這些情況於小時候突顯出來,因此不容忽視。假如孩子被診斷患上這些發展障礙,愈早的介入,可讓他們有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不宜延遲評估。 黃宗顯
kjy06_20190512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5.10
愛動手的孩子
當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便出手打其他人,請問可以用甚麼方法改善呢?是否有情緒病? 需要看醫生嗎?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例如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便大發脾氣,動手打人。由於你沒有說你的孩子有多大,我假設你的孩子仍很小,他的破壞力仍然有限,所以這位家長來信尋求方法,希望情況有所改善。 孩子的行為,在社工的眼中,是學習得來的;可能有家長會反對我的看法,因為家長肯定不會教孩子動手打人, 也不會示範打人的行為,孩子從那裡學會發脾氣和打人呢?但家長不妨仔細想一想,曾幾何時,孩子想要一些東西, 家長本想不買,但奈不住孩子的吵鬧,最後就範,給孩子買下想要的東西。於是孩子就學曉了:如果想要所想的東西,只要哭鬧,便可得到,假如哭鬧仍得不到,做些破壞力更強的事,例如打人, 父母必定就範,所以,大家在玩具店中,經常看出孩子哭哭啼啼的,要這要那,如果家長心軟,抵不住哭哭啼啼而就範,對不起,家長往後便輸定了,孩子會依樣葫蘆地向家長索取想要的東西。 所以,我經常提醒家長,在與孩子交手時,一定要學會心硬,說了不買就不買,不要因為孩子的吵鬧而順從他,一次失守,便釀成日後的煩惱。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在公眾場所哭哭啼啼、吵吵鬧鬧的很丟臉,家長應對孩子說:丟臉的是孩子,不是父母;因為人家看見哭的是孩子,並且覺得這孩子沒有教養。如果孩子想哭,就讓他在那裡繼續哭,家長不要理會他。孩子覺得奸計不得逞,最後只能乖乖地收聲。如果家裡有長輩的話,事情可能麻煩得多,你說讓他哭吧,但長輩經常說不忍心孩子大哭大鬧,便插手處理,事就這樣弄塌了,因此,家長也應同時知會長輩,說明你的方法,並希望他們一起合作。 至於這位打人的孩子,家長要學習硬心腸,不要因為孩子的惡習而就範,並在適當的時候,指出孩子的不是和家長的態度,只要家長能堅持一兩次,孩子的惡習定必收歛。這位家長,不要害怕孩子不開心,或怕他發脾氣,人在社會中,不也是經常面對挫折嗎?讓孩子學習以正面的態度去克服挫折,才是正確的管教方法。  徐邦雄 假如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便出手打其他人,父母因此而擔心孩子患有情緒病或其他精神心理障礙。首先,醫生要了解孩子的年齡,因為出手打人這個行為,在不同年齡的孩子中,有不同可能的導致原因,沒有一個原因能夠解釋不同年齡出現的打人行為。出手打人背後的不同原因,包括不能控制憤怒情緒、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而表達不滿、對別人表現出仇恨、不擇手段地想得到自己的東西、習慣以拳頭來解決問題等。因此, 孩子出手打其他人,父母不應立即把此行為歸咎於精神心理障礙,應該先對行為作詳細了解。 當孩子出手打人時,父母應該立即注意安全問題,包括孩子以及被攻擊對象的安全,首先阻止孩子繼續訴諸暴力,以決斷的方式教導孩子,讓孩子清楚知道這種行為是不正確和不容許的。然後,父母可以留意除了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外,暴力前的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看看有沒有其他觸發暴力的原因。另外,可以看看這種行為過往的頻密程度,以及行為以外的情緒表現。假如情況嚴重而需要求診時,這些資料能夠幫助醫生作評估和診斷。 假如孩子的年紀較小,出現過多的暴力行為時,醫生需要評估孩子有沒有發展障礙,例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因為患有發展障礙的孩子, 有時會出現容易激動的情況,較難控制自己的脾氣,有些孩子在得不到東西時,可能會用打人的方法來取得自己想要的。當孩子的年紀較大時,例如小學或中學時期,醫生需要判斷孩子有沒有患上情緒病,例如躁狂抑鬱症、抑鬱症、焦慮症等。假如這種行為不是經常出現,屬於單一性的,那麼孩子未必患有任何精神心理問題,家長應該調節自己的管教模式,讓孩子知道這不是一種有效得到東西的方法。 黃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