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20522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22
石籬天主教中學 手球運動員陳永曦
成敗得失 天主自有安排
手球講求節奏與速度,進攻或防守難免有肢體碰撞,如何在電光火石之間超越防守球員射門得分,是石籬天主教中學中六生陳永曦認為手球好玩之處。剛完成中學文憑試的他認為,作為運動員面對難關時, 以謙虛的態度面對一切,維持良好的心理質素很重要,在賽場上,他認為以正面態度面對輸贏與得失,是他在每個比賽上學習做人處事的態度。   起源於1898年的手球運動,最先由丹麥人Holger Nielson所創:在室內場地兩端設置龍門,各派七名球員以手傳和接球及射門。已參與手球運動逾十年的陳永曦形容,「手球入球頻率高, 節奏快,每次入球也有成功感。」   活潑好動的陳永曦小學二年級參與手球運動,最初視手球為課餘興趣,後來教練不時播放傳統手球勁旅石籬天主教中學的球賽片段,該校歷年在全港學界精英手球比賽常位列三甲,見到球員的精湛球技令他驚嘆不已,為延續學習手球, 他在升中時,把該校放在升中選校的首三個志願,最終如願以償。升上中一後更自薦加入手球校隊。   自薦加入手球隊 培養歸屬感 他形容學校的手球隊隊員很團結,團隊內的師兄亦提攜後輩,其中在他升上中二的那年暑假,有師兄自發與師弟練習球技,參與校外青苗訓練及球賽令他的球技突飛猛進,中三時,該校體育科主任兼手球隊教練王濤更推薦他加入手球港隊代表。手球運動幾乎成為他每天的活動,高峰期一星期訓練六天,課後在學校練習,晚上再參與港隊集訓。   2019年,他參與男子U16手球香港代表隊,分別到遼寧及安徽參與全國青年運動會(全青運)手球賽, 最後贏得亞軍;也曾代表香港遠赴瑞典比賽等。他說每次比賽也是裝備自己的機會。其中首次離港比賽的一次最深刻,他坐在後備席等候時心情已十分緊張,「直到教練召喚我出場,當刻已沒有時間讓我處理緊張的心情,而要專注於防守與射門、應付策動攻擊等戰術。」他說賽場上令他學習調節情緒及維持良好的心理質素。   不論陳永曦在校隊還是港隊,開球前或練習後也會喊口號;每次入球,全隊成員也伴著拍子高叫「士氣」以加強氣勢,他很享受這種團隊氣氛;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更推動他投入運動。永曦的母親十分支持兒子參與手球,經常抽空觀賽。某年在一個分齡賽上,永曦以一分之差輸掉賽事,當刻傷心痛哭,其母也抱著他一同哭泣,每次想起至親與自己分享在運動的喜與悲,令他非常感動。   虛心學習 令他能逐步成長 每當永曦出現失誤時,便容易心情煩躁,有時更會大力射走手球洩憤。「幸好教練王Sir常教導我凡事要冷靜,注意情緒。」他加入港隊後,逐漸明白從失誤中學習,才是積極去解決事情的辦法。   他感激教練除教導他球技也教他做人處世的態度,即使疫情下大部份賽事停辦,他應付公開試的同時仍希望繼續打手球。疫情期間他為保持最佳狀態, 在家中勤練體能和拉筋動作,強化肌肉,定時進行有系統的肌肉訓練,包括胸肌訓練再配合三頭肌訓練, 隔天進行背部肌肉和二頭肌鍛練、腳步及帶氧運動等訓練。   「教練時常提醒我,不要只做『波牛』,想持續參與手球運動,便要繼續以升學為目標。」手球讓陳永曦學習做人處事,他希望日後把手球的樂趣向外傳揚。(高)  
kjy07_20220515_fade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15
德望學校 羽毛球運動員 陸思穎
銘記外婆勉勵 永不放棄
三年前,羽毛球運動員陸思穎在中銀香港全港青少年羽毛球錦標賽上,奪得13至14歲組別女子單打冠軍,她說這比賽是她最難忘和感觸的一次。在思穎晉級八強當天,正是外婆的喪禮,當時她選擇留港比賽,而未有前赴廣州出席葬禮,她想到若然外婆仍在生,「她會對我說: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機會,特別在賽事中不可以中途放棄。所以,我選擇繼續比賽。」   現於德望學校就讀中五的陸思穎,小學一年級開始參與羽毛球運動,當年加入學校羽球隊,只為跟隨小四的哥哥一起參與,後來思穎繼續接受羽毛球訓練,反而哥哥未有繼續。在她童年時,同樣是運動員的外婆不時鼓勵她, 要成為一位傑出的羽毛球運動員,每當在訓練或賽場上面對困難時,外婆定會對她說:「思思,俾心機,別放棄!」令她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盡力而為,不要錯失任何機會。   良好心理質素 專注打好每一場比賽 陸思穎自幼打羽毛球時,教練已見到她的力量大,小學時已能在後場打出高遠球,她在球場上靈活變通,速度亦較他人快,加上自中一已參與長跑及越野跑訓練耐力、鍛鍊體能與維持跑速,以應付在賽場上敏捷地作出反應。   作為羽毛球員要具備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度、身體的協調、靈敏與敏捷度等的要素,思穎也一一兼備,她卻認為每次進行比賽時,氣勢與自信心更為重要, 「即使在『打逆境波』之時,教練提醒我要保持自信與氣勢,要集中精神,認真對待每一球。」尤其當分數與對手拉遠,只要專注打好每一球,把失誤拉到最低,仍然有機會挽回比賽的局面。   思穎說就讀德望學校五年,十分珍視隊友間的友誼,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尤其在比賽中得到隊友的支持,常令她在賽場上懷著鬥志為學校爭取勝利。她說,曾試過在賽前進食了不潔的食物,比賽時感到不適,「當天肚痛難當,隊友不斷為我打氣,又送上暖水,隊友對我的關懷,給我信念定要打完這場比賽,不可以放棄。結果我成功晉級。」   在疫情中受訓,賽事經常被迫暫停,思穎對上一次參賽,是在去年年底參與全港羽毛球錦標賽,在中級組贏得女子單打亞軍,原本可以代表香港到海外作賽,礙於疫情而取消, 她坦言對此感到可惜,但是她未有因此疏於訓練,反而經常翻看自己訓練時的影片, 不斷重複訓練動作,定期參與網上訓練, 進行體能鍛鍊、揮拍、練習步法等,她也定時練跑,經常由黃埔的海旁來回跑至尖沙咀,當球場開放時,便相約羽毛球教練切磋球技。   獎牌送給天上的外婆 無比的意志力成為了思穎致勝的關鍵,她指出,每次練習長跑時,要戴著口罩跑完16次200米,再慢跑30分鐘, 有試過在精英賽前約一至兩個月,她相約隊友長跑,當跑到最後400米感到非常疲累,她便與隊友一邊跑步,一邊想著自己在賽事中打至平手時,堅持與否成為致勝關鍵,「我們便是憑著這信念一起跑下去,彼此的鼓勵教我凡事不要放棄。」   回想三年前帶著外婆離世的傷痛作賽,她說外婆教導自己要懷著意志努力做到最好,「外婆患病時,堅強面對疾病,她無比的意志力給我動力,做好本份。」直到現在,她仍常銘記外婆的勉勵「俾心機,別放棄!」專注每一場比賽,在賽場上取得最好的成績,獻給外婆。(高)  
kjy07_20220508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5.08
香港鄧鏡波書院何梓熙
花式跳繩 領略成事在天的道理
只有一條繩,如何跳出千變萬化的花式動作?香港鄧鏡波書院中三學生何梓熙說:「作為花式跳繩運動員每次學習新的花式,學成後令我有很大的成功感,持續鍛鍊教我做任何事也不能半途而廢。」   花式跳繩運動員在短短數分鐘內演繹一段花式跳繩動作,當中包含多個花式種類,動作講求敏捷及準繩度,何梓熙表示要練好每個動作,需要懷著無比的毅力與堅持,持久練習才能做出好成績。   何梓熙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花式跳繩運動訓練,他稱當年見到高年級同學表演花式跳繩,運動員在繩子之間做出倒立、空中翻身與彈跳等動作令他著迷,到小四更獲選為港隊代表。   他就讀小六時,先後於2018 年11月到泰國曼谷參加「東南亞跳繩錦標賽暨泰國國際跳繩公開賽」,贏得30秒單車跳及4人花式(16歲以下)冠軍,及於2019年8月在韓國仁川「亞洲及太平洋跳繩錦標賽」上,贏得4人花式冠軍及2人花式(16歲以下)亞軍。   鍾情單車跳 享受跳躍的速度感 梓熙首個學習的花式跳繩, 是前繩及單車跳,累計至今他已掌握接近40項花式,他說:「每次學習新的花式也很有成功感。」然而要練好每一個花式並不容易,平均一個新的花式要花上三至七日去掌握,再用上兩至三星期密集式訓練才能熟練整套動作。   在芸芸花式跳繩的動作中, 梓熙最喜歡單車步跳繩,左右腳輪流交替地跳動,雙腿有如摩打般快捷,他表示訓練過程能夠與隊友一起競爭,在有限的時間下跳出最多下數,彼此提升水準。目前他在單車步跳繩的最佳成績是30 秒右腳91下數,較同齡跳繩運動員一般在80多下的成績為高。   目前是港隊成員的梓熙經常進行一系列的體能鍛鍊:跳高、掌上壓、倒立跳等,他坦言並不喜歡,可是體能鍛鍊對於花式跳繩運動員很重要,「我本身氣量不足,昔日練習跳繩沒多久便感到疲倦, 容易被繩絆倒,然而,鍛鍊體能有助我增強耐力與肺活量。」為了在花式跳繩上得心應手,他也堅持做好體能鍛鍊。   現年15歲的梓熙,七年來學習新花式的成功感,以及得獎的滿足感,鼓勵他堅持不懈地訓練;他又形容花式跳繩的美麗之處,便是在空中做出不同的動作。運動員在空中跳躍時,繩子立刻放置在挎下,又或在空中作出交叉動作後立刻轉回前繩動作等,動作需要快而準,是一項展現運動員極高靈活度的運動。   跳繩學會凡事盡力而為 當梓熙遇上難以掌握的花式動作,甚至因練習辛苦而想過放棄時,教練總會對他說:「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收穫,但凡事只要盡力去做便可以。」從花式跳繩運動中,他明白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盡力作好本份,在跳繩上遇有難題便向師兄師姐請教,「我曾經花上一年多的時間練習倒立跳動作,才掌握純熟的技巧,也不時請教前輩,他們表示我的手臂力量不足,我便多練掌上壓強化臂力。」   長年在花式跳繩下苦功,成就何梓熙成為專業花式跳繩學生運動員,他說,從比賽學習到即使表現不如理想也別氣餒,他試過比賽時被繩子絆倒,當刻表現失準但未有放棄,而是盡力完成賽事,「因為未到比賽最後一刻,也有機會反敗為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