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402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4.02
順利天主教中學 夢想沙龍
推動正向教育
(本報專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的家長晚會上,中三級的家長齊集禮堂等候子女進場之際, 學生均穿上自己從事職業的服飾,手持「成人證」,列隊進入會場。學生李嘉維的母親看著禮堂大門打開時,已從遠處見到兒子結上領呔、穿上醫生袍,李嘉維表示,「母親在我的『成人證』貼上印章,鼓勵我無忘初心,繼續以醫生作為目標。她的認許,鼓勵我要努力達成醫生的夢想。」   順利天主教中學本學年為中三級學生舉行夢想沙龍「成人禮」,學生由本學年初開始,由推動正向教育的導師,為全級學生提供合共五節的正向心理學工作坊,學生透過遊戲、心理測驗、小組討論、個人反思與個人練習等,體驗成功需具備的條件;認清自己的個性及方向; 導師運用Coaching(教練術)方式向學生提出多個提問,藉以引發學生反思自己的動力來源、人生範疇與目標。   課程中,每位學生需要製作「我的生命線」,學生計劃自己10年後從事的行業或路向。更邀請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的家長晚會上,展示自己預想10年後從事的職業;學院導師為家長提供講座後,然後學生手持成人證步入禮堂與父母會面,父母在學生的成人證貼上勳章以示肯定其志向。全級中三學生於夢想沙龍「成人禮」活動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在造型師協助下,裝扮成自己希望從事的職業:足球員、飛機師、老師、律師、醫生、獸醫、歌手、廚師、音樂人等,由專業攝影師為學生拍照;學生須拍下兩分鐘短片, 講述學生在10 年後(2033年),重返母校,分享職業、家庭生活、愛情及價值觀等感受。   努力實現夢想   「我想成為醫生,幫助更多病人,更希望成為心臟科專科醫生,我希望能醫治姊姊心跳過快的問題。」中三學生李嘉維參與正向教育活動時,發現自己很希望成為醫生, 治癒更多人,「使人人也記得我,更為家人帶來驕傲。」   李嘉維在短片中,拍攝10年後的自己:「我感謝10年前的自己,一直努力讀書,沒有被娛樂或外在事情誘惑,終達成夢想。」他為達成從醫的決心,已選定理科作為中四選修科,計劃中四暑假時申請參與醫院義工,盡早接觸醫護行業。   該校校長李婉萍指出,這一屆的中三學生,由中一開始已受疫情影響,期望藉著推動正向教育的概念,讓學生從價值觀教育了解自己,學生正值面對中三選修科目的階段,「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性格強項,更能訂定個人目標,再加以發揮,對於未來選科會更清晰。」   夢想成為國家運動員   「2033年的我,正在中國國家羽毛球隊當女子單人及雙人的正選主力,同時正修讀北京體育大學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的運動訓練教育學士學位課程。」中三的郭懿晴在「成人證」上,貼上她的羽毛球運動員造型照,旁邊寫下她未來10年的人生:中四考入香港體藝學院接受羽毛球訓練,繼續在順利天主教中學學習,大學已是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修選體育學學士,希望終有一天成為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隊長。懿晴說, 為能圓夢,早已加入校內的羽毛球校隊,也努力參與校外的球會訓練。   另一中三學生陳鎧童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武術,擅長中國傳統武術龍形, 小學時跟隨師傅表演武術,對於習武, 她認為外界視武術為暴力、打架、容易受傷,甚少認為武術可以保護自己、增強體格的好處,故此她一直甚少說出自己希望成為武術教練的夢想。本學年參與正向心理學活動後,懿晴從中發現自己始終也鍾情於武術運動,這次活動讓她終於鼓起勇氣向別人說:「我長大後想成為武術教練。」   家長陪伴孩子成長   在「夢想沙龍」成人禮晚會,校方揀選部分學生短片於會上播放,「正向價值是學生透過尋找目標,帶出正面的信息,為達到目標,會認清自己。當學生懷有希望時,自然流露出堅毅與不放棄的精神。」梁翠茵主任指出,學生從活動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與使命,邀請家長前來見證,是對學生發展自己時的肯定,「家長對子女說的一句話很重要,讓學生感受到家人的陪伴與支持。」   李婉萍校長肯定價值觀教育能幫助學生成長,校方計劃明年再為中三學生舉辦「成人禮」活動。孔德文副校長指出,學生在尋找目標前,曾為中三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個人的具體目標感到模糊,學生接受正向價值教育後,培養正面思維外,也加強學生認真思考個人目標。(高)  
kjy16_20230305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3.05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正向教育日 助學生抗逆解難
(本報專題)「我相信天主創造人也是珍貴,儘管每人也有缺陷或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要緊,正因著不完美,更教我們要鍛鍊個人能力。」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在一次生活教育課中分享「我的正向人生」時,以自身患有弱視的經歷勉勵學生抱著不放棄的精神,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繼續嘗試的人」。   「我在小時候遇到意外導致弱視,視力未能發展,我是一位視障人士,患有弱視……左眼只餘下兩成視力,右眼也不多於五成視力。」陳校長透過片段向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時帶出正向的人生觀,她時常記起母親鼓勵她:別只著眼自己視力問題便選擇放棄,應妥善掌管自己的生活,盡力找方法解決困難,「我相信自己要比其他人勤力,更練習到過目不忘的能力,非常專心學習,並抱著不放棄的精神。」   該校自2021學年推行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以全校參與模式「持續推動價值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人生觀」作為首要關注事項,培養學生抗逆及反思能力,掌握情緒管理並學習以正面態度解決困難。   負責學生生活的顏青霞副校長指出, 校方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 沙利文博士( Dr 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幸福理論作為推動價值教育的基礎: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 (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hievement)。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由上學年起,為中一至中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的生活課中認識價值教育,及認識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生命、愛德、家庭和義德;本學年集中認識「正向人生」的正向教育。剛於1月18日,向全校舉辦「正向教育日」,學生走遍校園每個角落,體驗與正向價值相關的遊戲與活動。   全面體驗正向人生 在活動開始時,學生代表在台上以手語帶領全校師生跳唱校歌,顏副校長認為, 校歌最能代表學校對學生的期望,有分於台上跳唱校歌的中四學生李偉文也對校歌內容有所感悟,「校歌中的一句『共為人類締殊光』,教我要做好本分,努力為社會帶來貢獻。」他希望藉著校園生活,學習更多助人的價值。   正向教育日為各級設置主題,中一級舉辦「擁抱失敗日營」,要求學生接受不同挑戰:限時砌出最高的積木,或是掀桌布、拋水樽等遊戲,從挑戰遊戲中不斷嘗試,學習正向的成長思維。 中二至中六各級共同完成6米乘3米合共72幅以正向價值為題的巨型數字畫。首次與同學合力拼砌大型壁畫的中三學生李鎧彤表示,與同學一起繪畫時互相討論畫成後的圖像是怎樣,她說製作過程中互相分工,即使繪畫時出錯,也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該校為推動正向教育,持守正面價值觀,在正向教育日推出選擇劇場「同守無欺」,劇中圍繞校園欺凌,帶出拒絕欺凌,學習互相尊重,推動防止校園欺凌教育。中三學生周意晴認為,劇中內容使她印象深刻,她憶述年幼時曾受欺凌感到難過,但此劇場提醒她反思人與人之間需要和平相處,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PERMA幸福理論   當天校園圍繞著五項PERMA幸福感元素設置拍攝區域,邀請學生重新認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   平日由操場步上校舍的樓梯,天花上升起多個彩色繽紛的氣球,每個氣球掛有一張彩虹卡,只要抬頭一望,便見到多個由同學寫上一件自己快樂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時」、「假日與母親一起繪畫」、「今天上學沒有遲到」、「成功約會朋友打羽毛球」等;在球場的羽毛球網架,貼上學生寫上自己的天賦才能及閃亮點,這些也從學生第一身角度帶出正向關係以及全心投入的正向價值元素。顏副校長認為,當學生閱覽其他同學的看法,也是一個學習歷程,「其實快樂也可以互相學習。」   早在正向教育日舉行前,學校已舉行不同的價值教育活動,希望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及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中二學生郭婥然記起母親為她準備的生日會令她最開心,「母親預先準備生日布置,也悄悄地邀請我的朋友到家中,當我回家時朋友也向我送上生日驚喜。」現在再回想,她說母親為自己製造的驚喜很難忘,也為母親對女兒表達的愛表示感恩;中二學生陳兆君在生活課寫上「一件令你流淚的事」時,憶起小學曾經歷長輩離世的悲痛,在喪禮上泣不成聲,「現在回想,我更明白珍惜眼前人。」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組長蕭婉雯老師稱,希望學生多從生活中了解自己,從發掘自己或回顧往事中,懂得感恩,建立正向思維。   欣賞自己的天賦與價值   只要學生認同自己是最佳朋友、最細心、最正面、最幽默風趣、最勇敢等,學生也可以手持寫有以上榮譽的獎盃,站在領獎台上拍照留念,藉此肯定個人成就感。顏副校長認為,一般外界介定的成功,只局限於學術或體藝的能力,學生應多角度思考, 「每人也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成就,學生應多欣賞自己,學習正向思維。」   該校計劃於2023學年設立校本價值教育框架,並參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支援同行計劃」,繼續在全校推動價值教育,結合校訓「謙愛勤誠」、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以及教育局近年推動的價值觀教育: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以上元素已導向學生正向的人生。」蕭婉雯老師表示,期望學生在六年的中學教育,塑造成為一位「崇真人」。(高)  
kjy01_20221113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11.13
樂華天主教小學
師生響應節能 保護地球
(本報專題)地球是我們的家,你會怎樣保護它?樂華天主教小學的師生為了減少能源消耗,實行環保生活,一同實踐節能行動—— 離開班房前關掉所有電器、冷氣機溫度保持於攝氏25.5度等—— 成功將耗電量減少接近一成,並獲中華電力有限公司頒發「綠優校園認證計劃」的「最優秀表現獎」金獎。 為鼓勵學生積極響應學校的節能行動,該校近年推行計劃: 校長及老師在轉堂、放學後檢查各班是否做到關燈、關冷氣等, 完成的班別便可得到一張貼紙;只要集齊30張貼紙,全班學生便會獲得獎勵:「體育室放題」。   「『體育室放題』即是我們可以在體育室,挑選想進行的體育活動,有籃球、羽毛球、豆袋等。」五年級學生盧淑儀便曾經成功與同學集齊30張貼紙,在體育課中獲得獎勵,並與朋友選擇了打羽毛球。   在這計劃中,雖然每班皆有一位環保先鋒負責關電器,但因為全班學生都會有獎勵,所以同學會互相提點,一起養成省電的好習慣。   製作風車模型 學習再生能源   除了節約用電,校內亦放置回收箱,讓學生回收膠樽、紙張等;另一位五年級學生張啟歡更表示,每個班房內均有一個紙張回收箱,收集只用了一面的紙張, 待學生在做數學題時,能重用作算草紙。   此外,啟歡指出雖然學校在攝氏24度以上才能開啟冷氣機,「但我們打開兩邊的窗口,讓兩邊空氣對流,也很涼快!」   樂華天主教小學推行環保教育多年,校內放置風車發電,為校門的電子螢幕、園圃灑水器等設施供電。老師亦因材施教,透過風車、太陽能板教導學生再生能源。其中,在四年級的專題研習中,學生便製作風車模型,了解風力發電。   啟歡與同學用紙杯、膠樽、飲管、雪條棍等,製作風車模型。在完成後,他把風車放在電風扇前,期待地等著風車轉動,使燈泡發光,「當看到它成功亮起來,我與同學都很高興。」   為推廣環保信息,課外活動統籌周可怡老師指出,學校亦邀請學生拍攝短片,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環保知識;學生組織「環保大使」也會在校內向同學分享回收物品的信息。而為了讓學生具體知道學校省電的成效,學校也曾舉辦講座向學生講解節能,「當學生知道只要節省十分之一的消耗,一年下來,省卻的金錢便可以買到20張乒乓球檯,或15,000個豆袋,他們都很驚訝。」   周老師指出,老師也跟學生一起節能,例如開會後關掉房間的電器,期望以身教,教導小朋友節約用電。   走在樂華天主教小學內,會見到許多花圃、園圃,種植花朵、楊桃、香蕉、檸檬、蘿蔔等。近年由於疫情緣故,學生鮮有參與種植活動,五年級學生黃諾言便十分期待,希望有更多機會參與種植活動,「我想種更多花朵,因為很漂亮。」   打造綠色校園 愛天主、愛人、愛地球   校長邱寶祺表示,家長經常回校打理園圃,種植了不少蔬菜水果——家長也參與學校的環保活動。此外,邱校長說,學校現正設計具宗教氣氛的花圃,期望優化校園環境,打造綠色學習環境;並計劃在常識科進行水耕種植、魚菜共生等學習活動。   邱校長指出,學校推行的環保計劃,配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期望在活動中教導小朋友「愛天主、愛人、愛地球」。(吳)
kjy16_20220918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9.18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推動課外活動課 建構身心與健康
(本報專題)在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每到星期五的最後一節是課外課,會見到幾乎全校學生走出課室,雀躍地走到不同的活動室、操場等參與自己心儀的課外活動課。新學年剛開始,該校學生可以藉著課外活動課,調適繁忙的學業及校園生活。   課外活動主任湯瑞燕老師指出,本學年共有30多個聯課活動,每一項也有學習的意義,包括近年新設的線上單車小組,學生可以在活動室使用「室內功率訓練單車」健身,亦可以在戶外踏單車;亦設有模型研習社,學生在組裝模型過程,發揮創意,並學習使用不同的組裝工具; 或一嘗咖啡師的工作,在專業咖啡師指導下,學習沖煮咖啡、咖啡拉花設計等。   湯老師指出, 有學生為自我增值,會選擇學科類別的會社,如高階數學研習、科學、IELTS考試預備班等;心靈及宗教方面,設有身心靈活動的會社、歌詠團或慕道團;體育類別則有足球、街跑、羽毛球、花式滑板等;興趣性質為主的例如是沙畫、結他、模型、編程機械人等,也有體驗不同行業的會社:如髮藝、手造皮革、專業咖啡師等。   沙畫體驗融入藝術 在林林總總的課外活動中,總有一項是學生心儀或有興趣的項目, 其中已舉辦逾三年的沙畫班,由天主教徒沙畫藝術家胡藹的教導學生把視藝融入生活,帶領學生學習「以沙畫說故事」。   上學年受疫情影響,學校曾長時間改在網上授課,儘管如此,也未有阻礙課外活動的進行。沙畫班導師胡藹的形容, 在疫情下課堂「也如流沙一樣學習變通」透過網上教學,有的學生帶備燈箱及沙回家上網課,亦有部分學生受環境所限,她便請學生以黑色卡紙取代燈箱學習沙畫。   由中一開始參與沙畫班的中三學生袁卉芝,自小已喜歡繪畫,升中後得知美術學會設有沙畫班,便希望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 體驗藝術的樂趣,「平日繪畫只需拿起畫筆繪畫創作,接觸沙畫時,才知道要用整隻手才能完成每個沙畫技巧,感覺很有趣。」她舉例指出,如用沙展示雲朵,要掌握撒沙技巧;也要以手指刮掉沙,突出圖案的輪廓等;每次完成沙畫,過後一掃圖畫便會消失,她說不會因此感到失望,反而讓她多思考圖畫的創作空間。   身心靈樂緣學習放鬆 三位參與「身心靈樂緣」的學生,在祈禱室內躺卧,閉上眼睛,再把厚甸甸的書籍逐本放在身上,每本書代表著自己面對的壓力,學生事後分享表示,這以書籍的重量代表壓力,才覺察到自己正面對學業的壓力,導師引導學生時提醒學生放鬆的重要。   身心靈樂緣負責老師之一蕭婉雯指出, 該校一直著重身心靈教育,認為藉著覺察自己,學習把生命的陰暗面轉化為光明的一面,需要恆常進行身心靈活動的練習,包括身心鬆弛、學習安靜等。尤其面對現今社會,學生藉此提升自處與自省等能力。   花式滑板建立自信 滑板教練張恆達, 學生稱呼他為達達Sir,他透過與青少年一起玩滑板,灌輸滑板文化,向青年細說人生,「玩滑板一定會跌倒,但是如何從跌倒中學習,最重要是願意多作嘗試。」他時常鼓勵學生,不要只想,不去行動,要嘗試才知自己的能力,這是他時常向學生灌輸的觀念,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滑板以外,願意把想法付諸實行。另一項滑板文化是互相尊重,達達Sir認為玩滑板也要懂得尊重,不可以有少許不滿或意見便出口傷人或說粗言穢語。   中六學生陳家齊自去年加入花式滑板班,在教練鼓勵下學習放膽嘗試。他表示這無形中提升對學習的自信心,有助自己準備中學文憑試,「在疫情下時常面對學習的困難,有時也感到迷茫,達達Sir時常鼓勵學生抱正面態度,啟發我凡事盡力而為的重要。」   湯瑞燕老師表示,課外活動課自2012學年教育局推出的新高中課程後推出,當年全港學校也要加入其他學習經歷(OLE),該校便把過去在課後舉行的聯課活動會社,改為在課堂上進行,以中一至中五學生為對象,讓他們從中尋找興趣與專長。她表示, 曾有參與課外活動課的學生,畢業後繼續向這方面發展,例如曾參與美術學會的舊生, 現時是藝術家;昔日曾參與街跑的舊生,現返回母校實習,擔任運動助理;亦有銀樂隊成員畢業後開辦音樂中心教授樂器。她說能夠及早讓學生接觸不同種類的活動,成為了另類的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尋找個人發展路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