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 20240421 BIG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4.21
聯校街頭福傳初體驗
復活節「廟街耶Show」 (上)
(本報專題)不少人都會趁著復活節假期,吃喝玩樂或外遊消遣,但在剛過去的復活主日,來自六間中學和一間小學的數十名學生,卻選擇到油麻地參與由慈善團體「慈悲香港」(MercyHK) 舉辦的「廟街耶Show」福傳活動,透過街頭歌舞表演、藝術攤位和派發小禮物,向街坊和途人分享耶穌復活的喜訊和希望,為天主獻上他們的「第一次」。   由MercyHK營運的「慈悲香港食堂」店長梁美玲表示,「最適合『講耶穌』的節日就是聖誕節和復活節」,他們於去年聖誕節與教區青年合辦戶外福傳派對,反應良好,今次由中學生牽頭舉辦活動。歷時兩小時的活動,由聖保祿中學、藍田聖保祿中學、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下稱「蕭明中學」)、聖若瑟英文中學、聖言中學、九龍聖芳濟書院和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合辦,從節目籌劃、內容編排到現場演出均由同學負責。蕭明中學校長郭明英修女喜見同學充滿熱誠,願意付出時間投入福傳。   歌舞表演宣揚主愛   「願復活的主耶穌降福大家身體健康,復活節快樂!」MercyHK創辦人之一的胡頌恆神父以祝福為活動展開序幕。打響頭炮的是蕭明中學,同學先教授現場觀眾一些簡單舞步,再配合讚美歌詠「Shine Jesus Shine」與觀眾一同跳舞,令全場氣氛熾熱。有份表演的中四學生李芷澄認為,活動雖處於街中一角,但透過音樂和高聲歌頌,能宣揚主已復活的訊息,更令她意識到每個微小的善舉也可能改變別人的生活,希望可延續「廟街耶show」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福傳使命。   聖保祿中學的同學則透過韓團風格的勁舞,演出宣講耶穌戰勝死亡的「Risen」等曲目,希望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 也明白復活節的意義。就讀中一的鄭秀慧說,這是團隊第一次在街頭表演,排練時各人均感到緊張,擔心會跳錯舞步,特別祈求天主眷顧,幸而最後也發揮穩定。   為了在這次福傳活動上獻藝,聖若瑟英文中學數名中五學生與宗教及道德教育統籌主任曾啟賢在一星期內組成「E c h o s」樂隊,隊員王祉喬解釋,隊名寓意希望他們的歌聲和所選樂曲的歌詞能帶來迴響,感染觀眾跟著一起唱。曾啟賢稱,同學不但體現了「力行仁愛」的校訓,也感受到復活節的意義:「他們以往經常遲到, 做事偶爾會有缺失,但今次很用心地做好這件事,短短數天便已完成排練,好像把舊我埋葬後,復活了。」   感受聖神臨在   藍田聖保祿中學樂隊「Eternity」雖已有多次演出經驗,但走到街頭獻唱也屬首次。中四成員曾美欣形容這是個特別的體驗:「我們平常只在學校飯堂或有蓋操場演出,觀眾都是老師和同學。今次來到廟街,可以接觸更多不同的觀眾,包括老人家、小朋友,甚至嬰孩。」她們選唱了<凡星>、<樹洞>等流行曲,前者歌詞帶出每個人都是天主心中閃耀的星星, 後者以樹洞比喻天主,讓人放心交託煩惱和憂愁。   此外,還有聖言中學的霹靂舞表演,以及蕭明中學與九龍聖芳濟書院的合唱。參與合唱的蕭明中學中五學生方梓盈謂,第一次在街頭表演難免緊張,但看著不認識的人用心聽他們唱歌,為他們打氣,使她感受到聖神的力量, 可以更放鬆地享受表演的時刻。   除了現場表演, 也有同學於當天早上預先焗製曲奇餅,拿到現場派給小朋友;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的同學則協助大會向街坊派發內有日用品的「福袋」,傳遞耶穌復活的愛。會場亦設置了藝術攤位,由同學為途人繪畫人體彩繪、教小朋友裝飾復活蛋等,參與的聖保祿中學代表均說很高興能幫助福傳。藍田聖保祿中學校長王美德在活動中致辭時謂,同學們以舞蹈、歌聲和藝術分享復活節的快樂,希望街坊離開時能帶著一份內心的熾熱,在生活裡繼續感受耶穌的臨在。(黎)  
kjy05_20240421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4.21
身體對我說甚麼?
你平常有沒有留意自己身體的反應?有時候身體會出現一些特別的狀況,連我們自己也無法理解箇中原因,可能是身體向我們發出訊號,叫我們保護自己。今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女孩,漸漸學會從身體反應理解自己的情緒。   在學校門前,媽媽給得嘉一個擁抱後便離開。得嘉的手微微發抖,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到了遊玩的時間,得嘉覺得自己的腳已準備好往外跑,她最喜歡戶外活動。她和同學傑克森玩鬼抓人遊戲,傑克森當鬼,對得嘉窮追不捨。開始的時候是嬉笑聲,但當傑克森愈跑愈近,得嘉的心跳也越快,即使她臉上還有笑容,眼角卻泛起淚來,手臂也不自覺地顫抖起來。當傑克森抓到得嘉的瞬間,她不自覺地轉身一手把他推開,大家倒在地上,哭個不停。畢老師看見了便過來,得嘉擔心老師怪責她。畢老師觀察入微,他留意到雖然得嘉臉上保持笑容,但表情卻顯示她被嚇壞了,明白她心裡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於是引導她說出身體的感覺,聽聽身體向她說的話。得嘉最初不明白,身體根本不會說話,但經老師的解說後,她明白到發抖或哭是身體在告訴自己事情不太對勁,代表我們有所需求,或是遇到危險。至於確切的訊息是甚麼,我們可以請教身邊信任的大人。回到教室後,同學各自帶來自己喜歡的物品作分享,一位同學拿出閃閃發亮的高跟鞋,她覺得穿起來就像會跳舞一樣。得嘉說她不喜歡這種鞋子,因為覺得穿上後很容易會跌倒。原來對於同一件事物,兩個身體可以告訴我們完全不同的訊息,這是很正常的。當我們感覺開心和安全的時候,身體也會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是放鬆的。如果時間太緊湊,行程太匆忙,我們就沒法注意到自己身體的反應了。   共讀指引   《了解自己身體的反應,才能保護自己》主要是教導孩子察覺和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設立身體界線,也讓成人明白孩子有權說「不」,這樣才能好好保護孩子,免受不良的身體接觸,甚至侵害。除此之外,我認為這繪本的內容有更深層的意義。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可能無法深入認識自己。例如一個內向者身處喧鬧派對,可能會感覺身體被虛耗甚至有點暈眩,事實是喧鬧環境和頻繁社交活動會讓他們感覺疲倦,他們比較喜歡寧靜和獨處。又例如自覺身體不適或煩躁不安時,應避免做決定,並減少不必要的對話,以免與人爭執。待身體的需要獲滿足後,如睡覺和吃飽後,情況通常會得到改善。如果孩子能察覺和理解自己的身體反應,從而了解自己的狀態和性格,便能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發展方向,減少情緒上的虛耗,也能在自己感覺良好的環境中盡量發揮潛能。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以跟孩子探討,他們在緊張和不安時會有怎樣的身體反應。   《了解自己身體的反應,才能保護自己》   作者: 莉迪亞.鮑爾斯 繪者伊莎貝.慕紐茲 譯者張家葳 出版社: 大穎文化 ISBN : 9786269672721  
kjy01_2024031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3.17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全方位撒下信仰種子
(本報專題)「我喜歡耶穌的勇氣,他雖然要被釘十字架,但也沒有害怕,因為要替人類贖罪。」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六年級生周珮芝娓娓道來。同是六年級的葉梓凌補充,欣賞耶穌服從天主的說話,願意犧牲性命被釘十字架。兩位同學雖然不是教友,卻都是校內資深的基督小先鋒,除了參與校內的宗教推廣活動,回家後還與父母分享聖經故事。   周珮芝自覺在天主教學校唸書,須增進對宗教的認識,故一年級起已加入基督小先鋒,一做便是六年。她說耶穌的勇氣能幫助她的學業:「有時補充作業、工作紙的題目我可能不懂得做, 但也會嘗試去做,就算錯了也不要緊。」二年級起受宗教老師啟發而當上基督小先鋒的葉梓凌則稱,會效法耶穌的服從幫助母親做家務:「媽媽叫我洗碗,我就馬上洗,不會拖拖拉拉,洗衣服和摺衣服也一樣,如果我摺得不好,她會要我重新再摺,很麻煩, 但我還是會聽話。」   學校現時有七位學生是教友,將有一位同學在今年復活節領洗。屬全校「七分之一」的何利文也是基督小先鋒的一員,她說耶穌的善良最能觸動她,「不論病人是骯髒還是整潔,他也會幫忙醫治。」所以她也會多點幫助別人,例如買旗、捐錢、教弟弟做功課等。   濃厚的宗教氛圍   葉梓凌和何利文不約而同說耶穌「撒種的比喻」是她們印象最深刻的聖經故事。校長蕭茵充當「撒種者」的角色,希望靠耳濡目染,在校園加強天主教信仰的氛圍。甫踏進學校校園,便會見到聖母山和真福八端的字句,校內不同樓層也張貼了聖經金句,禮堂亦有14處苦路的畫像。除了每天由校長及老師輪流帶領祈禱,學校亦舉辦學生拜苦路、聖母月玫瑰摺紙、聖誕祈禱禮和聖誕劇表演等活動,宗教氣氛濃厚。   蕭校長期望,可以用「合適的土壤,加上灌溉,讓信仰的種子慢慢發芽。」她相信這些「種子」在不少學生心裡經已發芽,至於結果會是怎樣,就看天主的旨意了。她又會提醒學生多思考在活動中學會了甚麼,並與家人分享感受,靠小朋友把「種子」帶回家。   如此看重宗教培育,只因蕭校長認為,知識和技能可在校外學習,在小學階段,首要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是考第一、全部100分就算是人才呢?作為校長,我覺得不是…… 學習耶穌的德行,將來回饋社會、幫助別人,把愛傳出去,這才是我心目中的棟樑。」   推動持份者信仰   學校也積極為教職員、家長和訪客等營造宗教氛圍,讓持份者感受校方對天主教的重視,例如教職員會議、家長教師會甚至幼小銜接的活動都會有祈禱環節,近年亦舉辦全體教職員的朝聖活動,到訪西貢鹽田梓、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等。   英文科主任許子聰本身認同天主教的理念和學校「以愛還愛,彼此相愛」的校訓,但就是欠一下「push(推動)」讓他決定領洗: 「多得校長常常談及天主,提醒我做決定時多從天主的角度去想,這決定是否建基於愛,還有後來做了我代母的宗教科主任,她們都在我迷失的時候push我,叫我嘗試走近天主一點。」他終於在數年前加入慕道班並領洗, 現已是宗教科老師之一, 希望能成為「push」到學生走近天主的人。   被蕭校長「push」到的,還有家長教師會主席高志超。他以往只認識基督新教,覺得天主教給人的感覺是「拜聖母」。直到兩名兒子入讀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蕭校長跟他解釋天主教和基督教同宗同源,都以主耶穌基督為中心,更鼓勵他參加慕道班:「有一晚校長致電給我,說替我找了慕道班。我還回答說,校長我不跳舞的啊。她說,是『慕道』(不是『舞蹈』) 班,報讀後可以認識天主教。」剛完成收錄禮的他初次參加彌撒,感覺不俗,慶幸有機會能重新認識在天主教的基督。(黎)  
kjy01_20240204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2.04
獻主會溥仁小學
同心嘉年華 推廣共融精神
(本報專題)獻主會溥仁小學早前舉辦「同心嘉年華」,有「並駕齊驅扭扭車」、「民族手繪樂」、「以歌會友 busking」、「獻主會士多義賣」等活動,家長、學生及街坊包括少數族裔家庭踴躍參與,傳遞共融的信息。二年級學生陳卓琳當天參與了民族手繪樂,見到少數族裔為自己畫上印度手繪時,大感新奇,直言當天的活動十分有趣。   獻主會溥仁小學一直推行融合教育,歡迎非華語、有特殊教育需要等學生入讀,提供適切的教學活動。現時學校的非華語學生大約佔兩成,包括印巴籍和泰籍等。卓琳的班上也有其他國籍的同學, 他們在學習時也會互相幫忙。   在「同心嘉年華」中,學校邀請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擺設攤位和講座,介紹支援少數族裔的服務,例如功課輔導班、中文適應課程等;家長及學生也幫忙擺設攤位活動,鄭兆琦老師及梁曉晴老師欣見不同單位的參與,認為這凸顯共融的信息,而活動除了讓本地人士更加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外, 非華語學生及家長也藉此知道更多社區服務,與社會接軌。   連繫社區 傳播共融信息   四年級學生陳卓盈最喜歡當天的「並駕齊驅扭扭車」及「lego」活動,她說在活動中,認識到更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卓琳及卓盈的媽媽高興見到女兒在學校推廣共融文化的環境下,學習尊重及關顧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在相處中有所成長。   二年級學生鄭嘉希、五年級學生鄭梓言及四年級學生鄭仲喬也有份參與嘉年華活動,除了協助主持攤位活動外,也有參與遊戲, 學習到運用不同語言來打招呼,也試穿不同的民族服飾。嘉希的媽媽樂見孩子學會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共融相處,接納及包容彼此的不同。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作為社區群體的一部分,一直向學生傳遞共融的信息,期望藉此嘉年華活動,推廣共融精神,連繫社區,發揮天主教教育的角色。   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 展現才華   張寶珊老師表示,為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習,學校特設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在中文課中,為低年級學生進行小組抽離教學,在高年級的中文課中,教學助理則會入班進行支援。而在課後支援上,學校也為非華語學生安排星期六的中文小組及課後拔尖補底小組等,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其中一位泰籍六年級學生李世文表示, 每當在學習遇上不明白的地方,老師都會熱心解答問題,幫助他跟上學習進度。   另外兩位泰籍學生:分別就讀六年級的陳初二及四年級的錢貝儀都表示,學校給予他們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及服務,例如中文班、跳舞班、風紀等,所以很喜歡學校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為促進共融及幫助非華語學生及家長與學校接軌,學校也設有不同的校本共融活動,例如伴讀大使,由高年級華語生夥同低年級的非華語生閱讀;學校也設有翻譯服務,在家長講座中提供翻譯,也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翻譯明白學校的文件。   學校於本學年停收小一學生, 現只設小二至小六級,校方將其中的課室改為非華語學習室,展示了非華語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獲得自信心。曾韻暉主任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 我們希望在小朋友年幼時播下共融的種子,讓他們知道面對每人的不同特質時,要學會互相尊重。」 余校長補充,學校一直用不同教學方法,支援具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期望讓他們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展現才能及展現基督的愛。」(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