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本報專訪)半個世紀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在觀塘創立聖若翰學校,讓區內適齡學童接受教育,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80年接手管理該校。及至2003年,該校上午校遷往九龍灣現址,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本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50周年,於5月1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邀請(圖,左三及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及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主禮。學校特別製作金禧劇,近百位教職員、學生、家長和校友參與演出,以歌舞傳達信息——剛毅求真,共融感恩。   互助互勉 聾健手牽手  訪問當日,正值是典禮前的總綵排,校舍每一個角落,師生、家長忙於準備表演項目。金禧劇《剛毅求真,共融感恩》以該校校園生活為藍本,內容關於一群聾童和健聽的孩子如何攜手衝破障礙,建立共融學習環境,學生以校訓「剛毅求真」的態度,實踐天父愛的旨意;校園不單是學習的樂園,也好比一個溫暖的家。該校四位有份參與金禧劇的同學,手口並用,與本報讀者分享演出的興奮心情。 劇中,兩位聾童莊怡豐(4A)和陳芷瑩(5A)與七位健聽同學擔當主角,帶領觀眾漫遊校園學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導師黃怡安陪伴在怡豐身旁,以手語和口語翻譯。表情多多的怡豐打手語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舞台演出,心情雀躍。對他而言,排練的過程並不困難。文靜的芷瑩能應付簡單的對答,她更為記者簡介該劇內容。金禧劇長達一小時,共分十個場次,健聽同學梁嘉穎(4C)最喜愛第三場「同學互勉」:「我是St John七俠之一,名叫蘭花。我們七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自己,開解兩位聾童,逗他們開心。演員在每一場都會參與跳舞部份,我努力地謹記舞步。」芷瑩的同班同學林穎汶,負責口語配音,這位愛笑的小妮子自一年級學習手語,平日也會為聾童作翻譯:「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在劇中,我為聾童演員配音,讓觀眾明白她所表達的意思。」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自2007年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一至五年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童一同上課,全校現有31位聾童。就讀共融班的穎汶分享與聾童相處心得:「若他們打手語太快時,我跟不上,便會提點他們,我們溝通之道是互相協調和包容。」嘉穎感謝怡豐和芷瑩:「我並不是就讀共融班,他們教了我不少手語,方便我與他們溝通。還有,在排練的休息時段,怡豐常常扮鬼臉逗一群演員發笑,他真是一個開心果!」   有教無類 師生心印心 小朋友的真情分享,令在旁的吳潔蘭副校長和家教會主席王志德醫生深受感動。負責籌備金禧劇的吳副校長指出:學校聘請校外舞台製作單位,製作金禧劇。自去年5月始,挑選小演員,組成金禧劇演員組。由於演出共分兩場,演員分為兩組,在5月14日晚上及5月15日下午演出,她說:「參與的學生十分勤奮,他們在每星期排練兩天,更要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看到聾童演員藉是次演出,不但認識了其他同學,更加強了自信心,發揮個人潛能,就如怡豐,他表情十足,演出十分精采呢!」王醫生點頭回應:「這個小男孩很會演戲,表現出色。我看到所有演員都積極投入,劇中歌舞連場,為師生來說並不是易事。我在劇中飾演家長,分享對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感受和意見。雖然對白不多,但這次演出足以令我緊張萬分。」 王醫生的女兒王雪盈就讀該校四年級,他談到學校各成員為聾童付出愛心,感觸良多:「我和女兒十分幸運,在生命中經常遇上善心的人。我十分欣賞天主教會辦學的理念,雪盈在學校建立自信,結識好朋友,又參加舞蹈組,她十分快樂。這群聾童雖在身體和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們都擁有不同的才華,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在這所學校裡,我體驗到『愛與接納』的精神,深深被感動,所以我也想為學校出一分力。」這時,可愛的穎汶用力地點頭,表示贊同王醫生所說。  
kjy01_2012041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15
德信學校 鼓聲咚咚 觸動童心
  這是一個充滿鼓聲、笑聲和孩童聲的下午!十多位來自德信學校的高小學生,施展渾身解數,表演西非鼓樂。他們揮動雙手,忘我演奏,面上展露滿足的笑容;瞬間,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被那音色清脆雄渾、節奏強勁的鼓聲打破⋯⋯   (本報專訪)細心傾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令人神往,非洲鼓樂的節奏也是源於大自然的律動。這群熱愛西非鼓樂的男孩子,最近參加了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事務處舉辦的「音樂裡的點點綠」學校聯演,並獲當日聯演的表演獎。鼓聲迴響於耳之際,該校非洲鼓校隊隊員已經圍坐在旁,急不及待接受訪問。   鼓樂建友誼 提起西非鼓樂,六年級學生李諾然充當小老師,為記者介紹他們演奏的手鼓(Djembe)和低音鼓(Dunun):「在初學階段,我們先從Djembe入手,這種鼓以手掌拍擊發聲,可作伴奏或獨奏樂器。整組低音鼓包括體積大小不同的鼓,即Dununba、Sangban和Kenkeni,均以鼓棍敲擊。我在表演中演奏Dununba,是低音鼓裡體積最大、音色較低沉的鼓。在演奏時,Kenkeni就像音樂拍子機,拍打節奏,而Dununba和Sangban的鼓聲互相對答,互相呼應。」隊員中年紀最輕、Djembe鼓手李雋文同學補充說:「我喜歡演奏手鼓,鼓聲千變萬化,我可以與其他的Djembe鼓手即興合奏,這有助加強同學間的合作精神,樂趣無窮!」Kenkeni鼓手高文軒同學分享學習經驗:「除了看樂譜外,我也用心背誦樂曲的節拍。我一直學習鼓擊,這與Kenkeni相同之處是同樣用鼓棍敲擊,所以我在學習非洲鼓時,能應付自如。」 當日,該校音樂科科主席張自劻老師陪伴隊員,他看著小男孩們積極發表心中所想,流露欣慰之情:「以往,我曾在校內發展不同的傳統西方樂器班,但學生反應一般,我在想:大部分男孩子都活潑好動,喜歡動態的活動,何不考慮發展敲擊樂?就這樣,我們自2007年聘請一位校外的非洲鼓導師教授學生。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雖然佻皮,但他們用心學習非洲鼓,努力克服困難,過程中,我看到他們成長了,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而且他們十分享受鼓樂呢。」張老師坦言在學生心目中,他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是次聯演,我吩咐學生設計服飾,讓他們承擔責任,這也是學習的過程。」   音樂擴眼界 音樂無疆界,小學生雖未曾到過非洲,但透過非洲鼓樂初步認識這片土地,嚮往當地文化。架著眼鏡的林晉禧認真地說:「在我印象之中,非洲是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我從導師口中得知非洲鼓的製造過程,又在互聯網上搜尋相關資料,我十分佩服當地人民做手工藝術的技巧。」諾然展示導師購自非洲的頸鍊,他珍而重之:「導師曾到非洲學習打鼓,她買了這些手造的頸鍊贈送給我們,手工十分精細啊!」這條小小的頸鍊引起一陣哄動,隊員熱烈討論起來,有的說將來要當非洲鼓導師,又有的說升讀中學後,仍會繼續學習非洲鼓⋯⋯這次對談中,他們坦誠分享,互相補充,不知不覺間展示了純真的兄弟情誼。 是次聯演的主題是「歌頌大自然、珍惜地球」,該校演奏兩首西非曼丁族的傳統樂曲:Balakulandjan及Morribayassa,前者只在古時非洲男士的成年禮上演奏,後者是指西非村落的許願樹,女士一生中可向許願樹許願一次,若願望實現,她會伴以鼓手演奏Morribayassa,圍著村子跳舞作還願。由於兩首歌曲的結構相似,故在現代的西非鼓樂表演中,常常一併演奏。雋文認為非洲鼓樂能帶出來自大自然的原始氣色,他嘟起小嘴:「雖然我們沒有獲得其他的獎項,但我覺得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表演很精采呢!」 小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都會發出回心微笑,展露快樂的心情!雖是初次見面,本報記者被這十多位小男孩,對音樂自然流露出來的熱情所感動。同學們,你也找到自己喜愛的一片音樂天地嗎?(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