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20529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5.29
景林天主教小學
提供多元活動 助學生發展潛能
(本報專題)如果你今個週末沒有安排節目,不妨到石澳逛逛!石澳被喻為香港最美的小漁村,除了有沙灘,最近還多了一個打卡點,就是「穿上」景林天主教小學四年級學生龍家信藝術設計的戶外電箱。   家信早前參加了港燈舉辦的「減碳New Mission」戶外電箱設計創作比賽,從逾48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為小學組的季軍。他的作品最終在石澳大風坳的電箱中展出,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在社區推廣低碳環保的信息。   「這個作品以環保為主題,畫中有環保風車,也有由太陽能發電的高樓大廈;四周有很多花草樹木,可以令空氣更加清新。」家信介紹他的創作時說,他運用在常識科學習到的環保知識,透過作品向大眾傳遞環保信息。   參加比賽 發展潛能 在剛過去的特別假期,家信與父母及弟弟一起到石澳觀賞作品,看到畫作能被公眾欣賞,「這感覺特別不同,很開心。」   家信經老師邀請參加比賽,他感激學校提供很多機會,讓他發展潛能。例如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展,在禮堂展出全校學生的作品,當中也邀請低年級學生與家長一起創作,視藝科主任何嘉瑩老師說:「希望把藝術推廣至家庭層面,讓爸爸媽媽也參與。」   家信感恩學校的栽培,因此,本年被老師選為校園藝術大使後,他肩負起職責,「多參加視藝活動,也要努力讓同學知道視藝有多好玩!」   音樂、視藝、體育  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各人有自己的專長、興趣及能力。」校長何詠懿說。因此,為培養學生的潛能,學體藝活動組余顯宜老師及唐仲恆老師指出,學校每星期皆有「周三課外活動時間」,為學生提供管弦樂團、漫畫班、英文辯論、排球隊等不同活動,學生可按興趣,報讀不同課程,余老師說: 「即使家境貧困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課外活動。」   本學年,學校為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育他們對音樂、藝術及體育的興趣和潛能, 在低年級推行「MVP」計劃。   「MVP」分別代表「Music」、「Visual Arts」及「Physical Education」,一、二年級學生在音樂、視覺藝術及體育中揀選了有興趣的範疇後,便會參與學校安排的項目。何校長說:「MVP 也代表Most Valuable Player,希望計劃能幫助學生成就最有價值的自己」。   引起學生興趣 引導他們發展潛能 在「MVP」計劃中,音樂科為學生安排敲擊樂、小提琴及歌詠團的活動。音樂科主任古兆恆老師解釋,小提琴比較受家長歡迎;敲擊樂則能訓練學生的節奏,有助他們將來學習其他樂器。「音樂不一定是學習樂器。」另一位音樂科主任鄧穎妍老師補充,小朋友喜歡唱歌,而歌詠團活動除了能提升學生唱歌的技巧,也對他們說話能力有幫助。   視藝科主任蔡思慧老師指出,MVP中視覺藝術提供創意繪畫、輕黏土、塑膠彩繪畫、小手工、藝術家欣賞及創作,讓初小的同學接觸到不同媒介的藝術,「學生可以先發掘自己對哪一方面的藝術有興趣,到高年級可以選擇相關的活動」。   在體育方面,體育科科主任李樂恩老師介紹學校為學生提供籃球、花式跳繩、旋風球、射擊、地壺球。另一位體育科科主任吳紹紘老師補充說,活動中包括一些新興的活動,例如旋風球、地壺球,期望能引起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景林天主教小學為學生提供不同活動,發展潛能,學生的反應如何?三位五年級學生皆指出,他們參與了不同範疇的課外活動,讓自己得到全面發展。當中,學生陳玥寧參與田徑運動,經常隨校出戰60米、100米的跑步賽事;李可晴參加藝術體操和古箏等活動,感恩學校給予許多演出的機會,挑戰自我;洪紫熙除了參加藝術體操、躲避盤等體育活動,還學習小提琴,「我在節日中,也會彈奏給父母聽,與他們分享我的學習成果。」三位學生在分享學習成果時,充滿自信,可見計劃幫助他們,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吳)  
kjy01_20220313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3.11
華德學校 禪繞畫課程 關注學生心靈
(本報專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確診人數持續上升、暫停面授課堂、防疫物資不足……疫情每日在變化,令不少人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你會怎樣令自己放鬆下來,使心情得以平復呢?  「上網課時遇到不懂的題目,難以即時問老師,我會感到焦慮」;「最近經常留在家中,與家人見面時間增多,爭執多了。」華德學校四年級學生吳卓敏及五年級學生羅燊悠, 分享疫情下的感受時,皆認為生活中出現了不同的壓力及負面情緒。但他們不約而同表示,出現負面情緒時,會拿出畫紙、鉛筆、紙擦筆、水筆等工具繪畫禪繞畫,使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視藝課加入禪繞畫課程   強健學生心理素質 華德學校自本學年起於四年級視藝課堂中,加入禪繞畫課程,藉此強健學生的心理素質,創造正能量的氛圍。 視藝科主席劉曉萌老師說,四年級課程會先介紹禪繞畫及繪畫工具,向學生講解禪繞畫的基本步驟,再讓學生在畫紙上繪畫禪繞圖案;下學年起則在五年級課程中加入禪繞畫教學,邀請學生把禪繞畫的基本圖案,重新組合成為一幅禪繞畫;並在再下一個學年,加入於六年級課程中,讓學生在繪畫時加入禪繞元素,豐富他們的創作。  劉老師說,早年的高年級視藝課中,也曾與同學畫禪繞畫, 「但當時只著重創作手法」,但新課程不再只著重藝術美感,更是從心靈教育方面教導學生。另一位視藝科主席李靜欣補充,畫禪繞畫的工具簡單,通過重複又簡單的曲線、幾何圖形,便可組成圖案, 「即使畫畫不好的學生也可以順著靈感, 用一張紙一支筆畫下來,懂得欣賞自己。」 親子禪繞畫活動  學生吳卓敏一直喜愛畫畫,她認為禪繞畫與水彩畫、廣告彩的不同,在於畫禪繞畫時心情特別舒暢及平靜。而在創作期間,禪繞畫亦給她自由發揮的空間,用簡單的線條便可以組成圖案。 學校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亦著重教師及家長的身心靈健康。學生羅燊悠便與媽媽早前參加學校舉辦的禪繞畫工作坊,雖然每人單獨創作一幅畫,但過程中她會與媽媽商討,彼此鼓勵與欣賞,增進親子關係。 早會靜觀   營造校園的正向氛圍 「疫情下有許多未知之數,學校希望透過活動,帶寧靜給學生,讓他們在寧靜中,找到自己和天主。」華德學校校長盧淑儀指出,該校近年的其中一個關注事項,是透過豐富的學習經歷,鞏固天主教核心價值的培育,建立正向樂觀的文化。 除了禪繞畫外,學校今學年早會時會與同學進行靜觀,由學生敲響磬,然後師生收拾心神一起祈禱。雖然學生最近在家上網課,學校仍安排師生在每天上學前,一起靜觀三分鐘及祈禱。「師生平日很少時間可以靜下來,透過影片中的聲音導航,聆聽四周小鳥、汽車的聲音,慢慢放鬆自己。」盧校長指,學校希望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方法,舒緩日常壓力。 在疫情以前,學校每年都會在文化中心或在校內舉行藝術展覽,展出學生作品;去年亦改以網上形式進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的同時,亦讓他們懂得欣賞他人的作品。在網課期間,學校繼續與學生上音樂、體育的網上課;老師亦會發放網上展覽的資訊,讓學生在家也能參與不同活動,在抗疫期間,也能輕鬆減壓。(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2022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2.25
聖伯多祿中學視藝學生 設計穿戴式裝置 融入科技與生活
(本報專題)隨著科技發展,智慧型穿戴式裝置愈來愈普及,手錶、眼鏡、衣著等服飾也可以包含穿戴式的電子裝置,而聖伯多祿中學12 名修讀視覺藝術科的學生,嘗試以創意,並應用由科技開發出微型及輕便的裝置,設計出不同的穿戴式生活用品,把科技結合美藝當中。 該校參與由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及OC STEM Lab創意工作室合辦的「穿戴式科技運動服裝」活動,計劃下共有五間中學逾60多名中學生參與,中學生在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紡織服裝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系,和職業訓練局學生的協助,認識穿戴式科技,設計及製作出運動穿戴式科技的製成品,把知識實踐於生活之中。 參與該計劃的聖伯多祿中學共12名學生,分組參與設計:有組別設計內置LED燈與耳機的風褸,幫助運動員晚上跑步時增加安全性;有組別設計專為晚間使用的跑步鞋,鞋子附有LED燈可調較光暗,鞋踭彈弓幫助跑步或散步時更舒適,鞋頭的反光物料配合LED燈增強美觀;設計裝置LED燈的溜冰服裝,以閃燈效果突出服裝線條等。 有份參與計劃的舊生叶偉欣及洪婧怡,與另外兩位同學李佩樺及黎以澄設計夜行風褸,洪婧怡介紹產品時指出,此風褸專為晚間跑步而設, 在運動服的帽邊裝上發光的藍光燈帶,透過開關掣設有三種不同的發光模式,此燈帶幫助在夜間識別位置,避免在街上跑步時發生意外;而可拆除式的喇叭置於風褸之中以代替耳機, 用作接駁電話或音樂播放器等裝置。 叶偉欣表示首次把電子科技與服裝設計融入,在學習把電子儀器置入衣物時也有難度,需要不斷調較與反覆嘗試才成事;洪婧怡表示,過去認為藝術設計只限於時裝展的產品,而且側重藝術元素,這次可以學習設計具實用性的產品,設計外也要配合科技材料,「要把電子產品融入衣物中,在研發時發現接觸不良而未能發光,燈帶的外型也要顧及是否襯托風褸的設計,過程中需要不斷調較。」 她們嘗試近五次後,最後找來冷光帶的燈飾載入衣物中,製成一件智慧型穿戴式風褸。而婧怡在中學文憑試的視覺藝術科的作品也融入了科技元素,以加強作品的多元化。 為高中視藝科設燈飾製作 另外,該校於本學年為中四生的視覺藝術科提供燈飾產品設計課程,視覺藝術科主任陳美詩指出,會集中教授學生學習智能照明的設計,如何把照明系統設計應用於家居之中,塑造現今逐漸普及的智能家居裝置, 例如學習以人體感應的燈飾開關功能,亦會學習使用環保物料作為設計題材,「把藝術融入生活,是將來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美觀的藝術品也兼具實用價值。」 陳美詩表示,學生對於把服飾加入科技元素很感興趣,希望學生能善用可持續材料來設計智能照明, 把STEM融入藝術中。(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b_20220213_s
400 400 愛火燃燒校牧心
愛火燃燒校牧心
2022.02.11
追「星」
時光流逝,自己仿如進入福德學校數月,卻不知不覺地踏入了第三個學年,心中有著一份感恩,感恩天主、聖母媽媽、修會、神師、許加路校長、黃健超校長、同事……我給這些年的牧民工作一個肯定:牧民工作是百分之一百的福傳事工, 且非常有意義!  若問自己在服務中的心態有何改變, 第一直覺的答案是完成每一項的工作中多加了一個考慮因素:這項福傳活動對學生的靈性生命的成長有怎樣的幫助?願自己的牧民工作『划向深處去』,讓每個福傳使命能帶動學生與主的關係走得更親密。 當韓國歌星團隊「BTS」來到香港開演唱會時,吸引著無數的青年去搶購入場券;甚至天主教的青年也傾慕他們。這引起我的反思:我們怎樣吸引學生去追尋更高的嚮導?天主聖神推動梁雁瑩副校長提出了,本校應為學生豎立心中的「聖人之星」。在黃校長的支持下,黃麗桐主任和我便開始著手選擇年級主保聖人,也放進聖經科會議中一起探討。黃校長提示我們要將年級主保聖人結合於校本課程,讓學生認識聖人的芳表,每位聖人都標出一個突出的德行,這樣,容易讓學生學習其美德。從而開始了全校性地推動認識年級主保聖人的課程計劃和活動:(1)每級聖經科課程於9月教授其主保聖人。(2)製作六位年級主保聖人的Icon,且掛於有蓋操場。(3)從新學期起, 校園電視台每一學期製作和播放一級主保聖人的影片。(4)在每個課室設立「宗教角」, 並在「宗教角」展示其班級的主保聖人畫像及簡介。(5)與視藝科合作,於1至2月期間舉行一至三年級「主保聖人填色比賽」和四至六年級「主保聖人繪畫比賽」,藉此使學生深入認識主保聖人的特質。 福德除了學校主保聖母瑪利亞外,還多了五年位級主保聖人:聖女小德蘭、聖方濟各·亞西西、聖若望保祿二世、聖德蘭修女和聖保祿作為主保,這是多麼蒙福的事!  福德學校   彭詩君修女 本欄由教區學校供稿,總結學校牧民助理於2020-2021年度的體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