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21002_fade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2.09.30
女皇的秘密
英女皇早前逝世,全球各地皆有民眾悼念。英女皇的形象深入民心,使她成為不少繪本的主角。有些繪本作家更借用女皇的形象,來跟孩子談一些難以啟齒的話題。這次我們共讀的繪本,就是一本幽默之作。   有一個小女孩,知道女皇快要探訪她就讀的學校,心中好奇女皇究竟會穿甚麼衣飾到訪。女皇有一個很大的衣櫥,裡面有很多美麗的衣服,另外有一個小一點的衣櫥,抽屜裡放滿了她的內褲。皇宮裡有僕人專責替女皇打理衣物,當她旅行的時候,還有一個特別的衣箱,載著她的內褲。一天,那個衣箱不見了,僕人大驚。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危機,於是各部門出盡辦法尋找,終於趕在十點新聞報道前找到了。原來那個內褲衣箱跟一個家庭的野餐箱調亂了。女皇擁有形形色色的內褲,在不同場合穿上不同的款式,例如女皇在外遊時,會穿著一款附了小型降落傘的,以防萬一遇上意外時可以使用,另外還有一款附有救生艇的。在她宣讀聖誕文告時,會穿上由瑞典專誠送來的聖誕特別款式,上面以新鮮的聖誕冬青葉作裝飾,因此女皇的聖誕文告通常比較短。最特別的一條,是皇室專用、價值連城的內褲,以真絲和金線造成,還鑲上了鑽石和其他寶石,據說是由維多利亞女皇開始傳下來的,現在已經非常殘舊了。女孩心想,女皇探訪學校時到底會穿哪一款內褲,原來女皇也十分懊惱,她特意要裁縫為她設計新的內褲, 但她通通都不滿意,最後選擇穿上平日的內褲,可是心裡卻擔心,這樣不符合她平日對衣著講究的態度。小女孩安慰女皇,其實根本沒有人會看見她穿了甚麼款式的內褲。女皇回到皇宮後,特意送了一封信給女孩作道謝,說那次探訪使她感到自在又舒適。   共讀指引 繪本厲害之處,是可以用輕鬆童趣的方法,來談一些尷尬但重要的事。孩子還小的時候,衣食住行都由爸媽包辦,媽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購買印有卡通圖案的內褲給孩子,但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對自我和身體的意識愈來愈強,會發展出自己對生活用品的特別喜好和選擇,父母難以再跟孩子談這些話題。這時候,共讀繪本就是一個好方法。繪本作家借用英女皇的形象,創作了一個誇張幽默的故事,藉此探討這個難以啟齒的話題。選擇內褲有時也是我們面對的煩惱,故事先讓讀者哈哈大笑,最後帶出簡單的信息: 內褲是貼身衣物,清潔衛生和舒適至為重要,款式和圖案其實只是次要。   繪本看世界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生於 1926年,今年9月8日逝世, 享年96歲。她在位時間長達70年,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深受當地民眾愛戴。貴為女皇,竟有繪本作家敢拿她來開玩笑?大概是因為她在當地民眾心中平易近人吧。叫人印象深刻的, 是她在2012年倫敦舉行奧運會開幕禮上粉墨登場,以戲仿形式, 由特務占士邦帶領,乘坐直升機,再「跳降傘」,只見英女皇徐徐步入奧運會場,可算是別開生面的奧運開幕儀式。   《The Queen's Knickers》 作者/ 繪者:Nicholas Allan 出版社:Red Fox ISBN:9780099281610
kjy11_20151018
icon59
香港故事
2015.10.17
華洋雜處的華洋分治
1841年, 英國人佔領港島,馬上著手管治,並將英國的法律制度移植到香港來。當時的香港行政官義律與英軍總司令伯麥聯名發布了兩個公告,說香港居民如今是英王子民,田畝房舍家具斷不輕動,鄉約律例亦無絲毫更改。在英王另降諭旨前一概照「大清律例」規矩,但廢除拷刑。至於英國人或其它人民,則由英國法規管轄。 約法中的華洋分治 公告傳到北京,道光皇帝大怒,在抄件「香港居民是英王子民」句邊用朱筆畫上直線,批曰: 「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中國的皇帝向來都把天下當作私產,他的家就是國,國就是他的家,百姓不過是他腳下螻蟻,豈容他人染指?換了管治者,香港居民最重視的當然不是能否繼續做滿清的奴才,而是能否安居樂業。在他們眼中,義律公告就是港府的承諾,是華洋雙方的約法。兩千年來,中國雖然是一直是「官字兩把口」,但也潛在著「約法」觀念。每當改朝換代,某些開國皇帝會向民眾許諾一些德政,換取民眾臣服。如漢高祖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唐高祖與民約法十二條,辛亥革命後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憲法,稱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而不稱憲法,顯然也刻意製造政府與民眾約法的印象。 亂世用重典 急病亂投醫 義律的公告也許出於務實或攏絡民心,但華洋兩個世界全然不同的法律觀,怎可能共冶一爐? 開埠時港府曾審判過一幫海盜,因證據不足當庭釋放。廣東俗語說:「有殺錯,毋放過」, 港方剛放人,駐九龍城的中國清廷官員便把他們捉了問斬,兩種法律觀的分野立見。義律的公告其實也埋下伏筆。他許諾的不過是未有英王另降諭旨時一切照舊,當英女皇金口一開,義律許諾過的諾言,還算得甚麼? 香港開埠,除了吸引外商,不少華人亦來尋找機會,此地不久便龍蛇混雜,黑道橫行,不法勾當甚為猖獗。英國人開始嚴刑峻法,殺雞儆猴,急病亂投醫,竟向中國律法中一些不人道刑罰「偷師」,例如給罪犯戴腳鐐木枷遊街、鞭笞等,獄卒更用能使人皮開肉綻的九尾鞭行刑,但收效甚微。十九世紀末,本港人口不足二十萬, 判罪者超過一萬。那時監倉擠迫,部份犯人要終日戴著枷鎖,不少人因坐牢終身殘廢。港府為強化管治,竟將執法、司法和懲教化作「一條龍」式運作。例如第一任香港首席裁判司威廉.堅同時管理監獄和警署。這些事若發生在英國本土, 一定匪夷所思。 亦曾烏龍百出   1843年,港府成立定例局(立法局前身),它所通過的第6 號法例, 訂明香港法律以英國法律為依歸,但一些華人習俗則屬例外。譬如根據英國法律,洋人只能有一名妻子,但根據中國習俗,華人娶正室外還可納妾,這習慣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被立法禁止。此外,法律對華人和洋人可不同處理,連死罪處刑,洋人按英國法律被判繯首,華人按《大清律例》被判斬頭,因為兩種文化存在兩套價值標準和兩種法理觀念,便給主觀和不公的判決留下許多灰色地帶。香港高等法院成立於1844年,在十九世紀特別是開埠之初,這司法機關常偏袒洋人,其不公連英國人也不恥,《泰晤士報》指「香港高等法院為東方的最大公害。」其中一例是英國海盜芬頓一案。1851年,芬頓在中國沿海搶劫並殺害了兩名葡萄牙軍官,清朝水師將之逮捕後移交港府處理,法庭卻將芬頓輕判,即使後來在葡萄牙政府施壓下重審,最終亦只需服苦役三年。反觀同期一名華人持刀傷人,卻被判十五年徒刑及流放。香港法制其實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一步步邁向完善,最初亦烏龍百出。  
奇妙大自然
2014.03.09
牧牛高手 哥基犬
   高高豎起的大耳朵、圓圓短短的身軀,加上溫馴友善的外型,讓不少人深深地愛上威爾斯哥基犬(Welsh Corgi)。還記得數月前遠足時,遇上了「哥基五兄弟」,主人帶著五隻模樣相似的哥基犬,牠們走路時搖搖擺擺的, 非常可愛。這五兄弟把我們一眾人的腳步停住了,我們紛紛蹲下來摸摸牠們,逗逗這隻,摸摸那隻,根本忘了要繼續行程。 哥基犬這名字來自威爾斯語,「c o r」是侏儒的意思, 「gi」則解作犬,正好反映牠身材低矮、結實的特徵,也表明牠的原產地。然而,哥基犬的身份並不止於寵物犬,牠更是歷史悠久的工作犬和皇室愛犬。哥基犬分為兩個品種,一是卡迪肯威爾斯哥基犬(C a r d i g a n W e l s h Corgi),二是彭布羅克威爾斯哥基犬(Pembroke Welsh Corgi)。驟眼看來,兩個品種分別不大;實際上,兩者來源不同,至於牠們外型上主要的分別就在於尾巴。卡迪肯哥基犬長著狐狸尾巴般的長尾巴,彭布羅克哥基犬則長著短尾巴。 卡迪肯哥基犬是古老的犬種,相信起源於公元前1200年,威爾斯的古老傳說中也有牠的蹤影。昔日,牠們是佃農的好幫手,擔任牧牛犬。或許你會好奇,體型嬌小的牠如何勝任這份工作。事實上,牠利用嬌小的身軀擠進牛群,跟在牛的腳跟後,甚至咬住牛的下肢,驅散牛隻。此時牠也充分利用強壯發達的頸部肌肉和後肢。牲畜分佈的土地面積愈廣,佃農便可佔有愈大的空間,因此卡迪肯哥基犬的角色十分重要。到了後來土地私有化,牧牛犬的工作式微,牠們便被委派擔任牧羊犬。 彭布羅克哥基犬的歷史較短,但在國際間卻比較有名,這是因為彭布羅克哥基犬是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愛犬。英女皇自登基以來先後飼養過逾三十頭哥基犬,也會帶同牠出席不同場合, 例如:外訪、倫敦奧運等,不少皇室畫像也有哥基犬在內。   哥基犬體型雖小,但十分勇敢,吠聲洪亮, 而且速度敏捷,是很活潑的小狗。毛色方面有紅褐色、黑貂色、淡黃褐色等,並在胸、頸間長有白毛,頭部一般會有一道窄的白斑。此外,既然哥基犬曾是馳騁山間草場的牧牛能手,自然也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主人必須給牠運動的機會,否則牠容易有過重的問題。
kjy04b-20131013
icon59
香港故事
2013.10.13
廉政能堅持到底嗎?
    七十年代初,香港仍貪腐橫行,黑幕重重。市民使用公共機構服務,賞茶錢成為慣例:救護人員接送病人往醫院前,會向病人家屬索取「茶錢」,消防員開水喉救火要收「開喉費」,留醫病人要給醫院照顧員(「阿嬸」)賞錢才可取得開水和便盆。即使是輪候公屋、子女申請入學等,任何要勞煩公職人員高抬貴手,都得託人情,行賄賂(「駛黑錢」)。 廉署成立之初,對警方調查著力甚重,並非其他公共服務系統較警隊乾淨。只因警權膨脹,缺乏制衡,犯罪分子氣焰張狂,貪官過分炫耀,惹人側目。而新成立的廉署,職員有不少是從警界轉任的,對醜聞瞭如指掌,港府要殺雞儆猴,先拿警隊開刀,便是意料中事。1977年發生警廉衝突,港督特赦之前的貪污活動,雖不免虎頭蛇尾,卻成了轉捩機會,讓一切公務人員可重回正軌,之後警察和公共機構的作風愈來愈向廉潔和接近市民轉化。八十年代,隨著代議政制的逐步展開,港人也逐漸增加了歸屬感,新一代的自我意識也逐漸覺醒,知道香港是我家, 我們都有權生存在一個較健康和健全的社會裡,人們也愈來愈習慣了對不公義發聲。 廉署和香港的許多改革都是在七十年代啟動的,許多行動都和當時的港督麥理浩有關。廉署能扭轉歪風,威力全在「港督特派」:港督代表英女皇施政,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家,政府是民選的,皇室和當政者都得視聲譽為命根。香港廉署掛起這招牌,等於把英國政壇及皇室的信譽押在國際視聽上。首任廉政專員姬達可以對本地的一切人脈和錢脈全不賣賬,是因為這權力來源與一切既得利益者無涉,不必瞧任何人臉色。英國人為何一直對香港官場的腐敗視若無睹(「隻眼開隻眼閉」),到七十年代才認真起來?全因九七大限臨近,要想安然度過,就不能不攏絡民心,而麥理浩做的其實也很有限。但肯做點事總比不做好。香港這彈丸之地和因各種原因聚居於此的港人,不是從來就只在借來的時間和空間裡,掙扎求存的嗎?港人所有的一切,哪一項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博奕結果?香港的廉政能堅持到底嗎?廉署也是由人運作的, 它能否起作用,起甚麼作用,全看當家的是甚麼人和大多數港人的意願,如果這世道又再變得走後門和利益輸送成風,香港的廉政會否變成美好回憶,就很難說了。 (「香港的廉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