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1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1
聖羅撒學校 跨科學習 帶領高小學生 認識中國傳統
(本報專題)當學生身處於二千多年歷史的建築群中,猶如置身古代去體驗前人的生活。聖羅撒學校逾一百位小六學生於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到西安考察,作跨科學習,認識當地文化與歷史,並參與領袖訓練活動,返港後在校園舉辦展覽,並當小領袖分享見聞。 在這次西安之旅中,學生前往兵馬俑複製工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秦皇陵、西安博物館、小雁塔、大雁塔廣場、鐘鼓樓廣場等地方,他們返港後整理所學,分為中文組、英文組、數學組以及視覺藝術組別,以展覽帶出西安旅遊景點與文化色彩,並於十二月中開放給學生及家長參觀。 製作三百多件兵馬俑 學校內重現歷史場景 在這次展覽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全級學生共同製作近三百二十個兵馬俑,並由視覺藝術組合製兵馬俑坑於校內展出,務求讓參觀者如同置身於兵馬俑博物館之中,讓同學欣賞文物的壯觀面貌。 視藝組學生黃靖茹表示,為求迫真,兵馬俑坑後排設置復修區, 展示於運送回港期間遭破損的兵俑,「有如仿製在兵馬俑博物館中所見的面貌」。 該組另一學生陳希琳於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馬俑製作過程:先以鐵線造成馬形肢架,再用報紙球包裹塑造成肌肉,以膠紙穩固馬的軀幹,再用黏土及泥塑工具造成四肢與五官部位;兵俑則於西安的兵馬俑複製工場製作,以泥土及兵模製成。希琳說,每位同學均製作兩兵一馬,共三百多隻兵馬俑梅花間竹排列。 學習成為小領袖 親歷其境認識歷史 該校舉辦的西安之旅展覽中,中文組以展板記錄五天的行程, 並以平板電腦展示網誌,向來賓分享學生見聞。中文組的陳貝翹同學形容,西安的遊歷令她感嘆於文化遺產的偉大,「尤其是看到秦陵兵馬俑的世界八大奇觀,同學目睹也嘆為觀止」。她表示親身到西安認識二千年前秦國的歷史與文物,加深認識中國歷史,「親身體驗好比單單看書本,印象更深刻」。 英文組的吳芊慧與同學製作英文版的西安旅遊小冊子,把景點介紹翻譯成英語,於展覽期間教導同學讀音。芊慧表示在網上搜尋資料時須加以查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向老師請教,「現場景緻壯觀,令我想再了解多一點」。她說,當走進華清池,認識唐代唐玄宗和楊貴妃使用過的溫泉遺跡時,場面令她難忘。 數學組的學生陳立鍶與另外二十多位同學介紹西安的氣候變化,立鍶說:「西安氣候很冷,日間只有三度,晚間跌至負七度。」另一組員陳卓嘉同學運用數學科的列表與複合棒形圖,對照香港氣候,顯示西安冬季的寒冷氣溫。 該校課外活動主任曾少萍老師指出,周年計劃以「培養學生領袖素質」為學習方向,故此整個旅程也著重領袖培訓,要求學生展示經驗。而西安的地理環境能幫助學生加深認識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她指高小學生以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共通能力,配合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室認識歷史文化,「學生需要多嘗試和表達, 才能應用所學」。 兵馬俑 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發現於一九七四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陵內陪葬的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七千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資料取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小五級學習粵劇藝術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聖羅撒學校小五級的跨科學習透過認識粵劇的中國傳統戲曲,融入中文科、音樂科、視覺藝術科等課程。學生認識粵劇的歷史;創作劇本;學習唱、做、念、打的基本表演方式;製作粵劇髮飾;創作白欖等。 該校參與「傳承『動』起來:香港小學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協助該校教師策劃活動,四班共一百一十三位小五生於一月二十六日校慶日演出《穆桂英》、《竇娥冤》、《孫悟空借扇》及《花木蘭》。 負責老師吳美賢副校長表示,粵劇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能藉此認識整個粵劇製作過程,喚起學習興趣,同時傳承這中國的文化藝術。她又說,學生學習以沙的、鑼、鼓等作為配樂,並學習白欖創作,能加強藝術與音樂培育。 有份飾演穆桂英的學生張曉暄介紹花旦必用的頭飾「片子石」以及製作技巧,「共有七塊放左前額的頭髮上,用上金線抽出棉線,再插入鐵線造出花奔圖案」。她喜歡簡約花卉,在學習製作片子石時她揀選荷花,代表純潔。白欖創作方面,她說須配合三字句、五字句及七字句,並要求押韻,她會在網上搜尋相關句子作參考靈感,創作時配合故事內容,難度高但學習過程甚為有趣。 負責《竇娥冤》劇本寫作及旁白的鄧凱蕎說,同學的演出令她很滿意,創作過程甚有滿足感。凱蕎說,校方安排學生到油麻地戲院看粵劇,令她對粵劇有新的看法,「過去認為粵劇只適合長者觀賞,不適合兒童,不過花旦化妝後很漂亮,吸引我去繼續認識」。(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全港共有四百八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的二十個項目,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資料取自:康文署) 
kjy04_20181028sb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8.10.26
中醫的世界(上)
中學時我發覺自己特別能照顧病人。高考後JUPAS頭兩位選了西醫科, 而第三就是浸大中醫科。我本身對中醫不多認識,未看過中醫,卻因為中醫也能醫治病人而不反感。結果高考成績不俗,達到西醫科的入讀要求,可是面試後卻緣慳一面,入讀第三志願中醫科。因為入學成續突出,我得到多於兩年學費的獎學金。 從懷疑、慌亂到自信 雖然有獎學金的榮譽,但新生年的我只有「如何最快學好中醫?」這困擾。那年我沒有很享受,只是伏頭苦幹於考試之中。成績是不錯的,但沒有對中醫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對「讀中醫」 這決定抱著懷疑。 浸大中醫課程要讀五年,其中包括很多西醫科內容,入學就要早上學陰陽五行,下午學肌肉解剖。五年間驚險的事情有很多,有一次與同學練習針灸時,一位女同學在我面上入針,但角度不準確,觸碰到面部神經,結果我右邊面部僵硬了一整天。 中、西醫的理論很不同,中醫很多名詞如心、肝、脾、肺、腎都不是指體內器官,「臟腑」還會包括一些情緒、 感覺等功能。從古至今的中醫學習時只能讀醫書,幸運的可能有師父教導。但每位中醫都是一天一天的思考理論、吸收,最後能診症。 在這過程中,中醫思維的學習成果不會有考試分數反映,學習進度也沒有分為初、中、高班。我是個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在大學模式下迷失了自我,只靠考高分數去填補信心的不足,以為考好成績就有好醫術,是一種錯誤的執著。原來我沒有虛心去學習全新的中醫醫學、認識中醫世界。 後來我下定認識中醫的決心,放下了急於學成的執著,真正投入學習的氣氛。 修讀中醫五年間,與同學一起保持赤子之心去學習,我從中得到成為醫者的自信。(待續) 
kjy01_201806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6.22
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長心聲--"白頭人送黑頭人是福氣"
(本報專題)「白頭人送黑頭人是我們的福氣」──這是電影《黃金花》的對白。電影講述的,是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的故事。 「白頭人送黑頭人」,意思是子女比父母先回歸天鄉,這情況在傳統中國以至普世社會都被視為悲哀的事;但偏偏有一批家長,因為子女有特殊需要,竟會希望自己比子女長壽,免得因為自己早逝而令子女乏人照顧。 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與照顧者同行系列講座」,其中包括六月九日假聖十字架中心舉行的「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責任與壓力」講座,講者張超雄博士席間提到這些家長,包括他自己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而最讓他們灰心的,是眼前根本看不到出路,「我自己也是照顧者,雖然我很樂意和享受照顧我的女兒,但最近都要『跪低』,為她排殘疾院舍,一等就要十多年,我也不知道到時有沒有能力照顧她」。 講座中,莊潔瑜姊妹則分享作為照顧者的經驗。人稱「John媽」的她,其幼子John今年十六歲,在他約三歲時被確診患有自閉症。除此以外,John媽在兒子三個月時, 發現他的頭經常偏向一邊,慢慢更發現他全身乏力,肢體軟弱無力,「像棉花糖一樣」。她憶述:「當時我腦裡第一句話是:將來怎算? 難道兒子要終身坐輪椅?」 「當時我腦海空白一片,但感謝主承託著我, 令我沒有陷於崩潰。」John媽說:「天主派遣很多天使幫我。當時兒子九個月大,做過很多次物理治療,但頸部仍然無力。另一邊廂,長子有鼻敏感,我去聽一個相關講座時,竟意外認識到一位脊醫,他叫我下一課帶幼子來給他看看, 那一刻我感到聖神的臨在;之後,他教會我一個如何可以用五毛錢重量的力,就能為幼子的肌肉活動力帶來改變的方法。」Jo hn媽會上多番說「感恩」,因為John的情況竟慢慢好起來,由最初全身無力,至後來頸、腰和肢體慢慢有力,到最後更加學會走路。今日的John,連參加跑步比賽也沒問題了。  家人訕笑說: 「你是巫婆阿媽。」 John 媽又指出,做父母的,最心痛不是孩子有殘障, 而是旁人取笑孩子、揶揄自己的說話:「家人見我帶兒子見脊醫,回家又練習按摩和物理治療的方法,覺得好像很怪力亂神,取笑我說: 『甚麼時候開始當了巫婆阿媽?』幫助幼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旁人指指點點,可以一笑置之;但遇到弟妹、翁姑、身邊的家人都取笑自己, 感覺很難受。」 長大後的John,由昔日的「棉花糖」,由昔日自卑得連照鏡也不敢,進步到今日與一般孩子無異── 賽跑、參加制服團體、當彌撒輔祭。不過談到做輔祭, 卻發生過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John在彌撒中當輔祭有特權,可以吃餅,也可以畫圖畫,這惹來另一位輔祭的羨慕。記得有一次聖週六,John負責手持蠟燭將燭光傳給教友,他當時被蠟淚滴下的過程吸引,開始玩蠟,並把蠟淚滴在地上;那位小輔祭見狀亦模仿起來,一起玩蠟。彌撒完結後,小輔祭的父母很不悅,雖口裡沒說甚麼,但從那天開始,小輔祭便遠離了John一家,再沒有任何交流。 一次又一次因為幼子的發展問題, 和旁人的冷言冷語打擊信心,然而John媽和其他「A仔家長」一樣,一次又一次感到天主和聖神的臨在。 走過了這麼多路,看見孩子一天比一天進步,甚至有能力照顧別人,是一份恩寵。 John媽的分享就似另一講者屈淑美修女所引述盧雲神父的說話,修女提到這群家長面對問題的第四個階段──受傷的治療者;正如John媽,她接受自己人性的軟弱,開放地分享經驗,與其他有相同經歷的家長同行,就如耶穌基督一樣親身受過傷痛,才使全人類得救恩;這群照顧者讓殘疾人士真正由「一無所有變成一無所缺」。 若你問他們,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孩子是不幸嗎?也許,他們會告訴你:他們都覺得感恩,多於不幸。(達 / 妤)  難忘幼子的動人說話 某年,John媽獲得一個到美國讀書的機會,一個學習照顧自閉症兒童的課程。當時她捨不得孩子,立刻推卻。但身邊有很多人都鼓勵她不要放棄機會,於是,她跟幼子商量。 母:如果媽媽到外國讀書,你覺得怎樣?  子:如果你讀有關自閉症的課程,你去吧!如果讀其他東西就不要去了。 「我根本沒有跟他提及我讀甚麼課程,但他的說話成了我的推動力,因為我覺得這是天主藉他的口,告訴我要行這一步。」John媽說。 另一個故事中,幼子的另一番說話亦令John媽感到天主聖神的臨在。John小學四年級時,經常被同學欺凌,John媽不得不為他安排轉校。有一晚,母子倆睡前祈禱。 母:你快要轉新學校,到時沒有人欺負你,可以重新開始了。 子:媽媽,我不想轉校。 母:你給我三個理由,為甚麼不想轉校?  子:我覺得這學校像我家。 (母心想:這學校裡,你常被欺負,到了一個不得不轉校的地步,怎麼你竟然說學校像你的家?)  John媽向筆者說:「這話令我感到聖神在兒子身上。」 子:加上我要保護另一個A仔(Autism自閉症),因他被欺凌得更慘。 (當時John媽心想:你連自己也保護不了,竟說要保護別人?)  子:另外,明年的學校周年,我應承了學校的牧民助理,要勸服另一位同學一起做輔祭。 聽了第三句,John媽給完全降服了:「平日的他怎會如此伶牙俐齒?一定是聖神又臨在他身上。於是翌日我打電話給校長, 告訴他因為這三個原因, John 不轉校了。」
kjy12a_20180107s
KIDS
童心童趣
2018.01.06
兩歲看世界(一)
女兒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喜歡觀察四周事物,而且開始表達和分享她看到的事物,尤其是一些她感到興趣的人物、動物或物件。 前陣子每次坐地鐵、巴士或在商場見到《蜘蛛俠》的電影廣告,女兒都會興奮莫名,指著叫:「Spiderman!」跟著學蜘蛛俠用手腕射出蜘蛛絲。起初我也不明白女兒如何認識這個漫畫人物,或許是家人帶她出街時曾看見廣告;可能是因為她看到蜘蛛俠服裝的鮮明顏色,紅色和藍色是基本顏色,十分搶眼。而且電影鋪天蓋地式的宣傳,連一個兩歲孩子也被吸引, 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家中,有時候也嚷著爸爸媽媽跟她一起扮演蜘蛛俠遊玩。而且因為這個遊戲,女兒花了一點時間學習,總算能把食指和中指同時屈起來扮射蜘蛛絲,實在是個不錯的小肌肉訓練。 某天我和女兒路經一幢正在進行外牆維修的大廈,見到有建築工人正在搭棚架。女兒竟然指著大叫:「Spiderman! 嘩⋯⋯好高呀!小心呀!」哈哈,真的想不到在女兒眼中,搭棚師傅靈活的身手在竹棚上上落落,就如蜘蛛俠一樣厲害。我們便停下來欣賞建築工人搭棚,一邊給女兒解說工人叔叔要上堂經過訓練,而且有用安全帶才可以在竹棚上爬高爬低;一邊稱讚女兒的同理心,知道爬高有危險,還會提醒別人。當然我也趁機提醒女兒不要在家裡爬高爬低,否則會跌倒受傷。另一方面,我還是驚訝女兒的想像力。後來棚架搭建完成後,加上綠色的安全網,看起來真的有一點似蜘蛛網。 從小孩子角度出發,往往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事物,使身邊的平凡事,也會變得活潑精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