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01108_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11.06
看見骨頭
骨頭藏在我們的肌肉內,平常我們是無法看見的,但當我們的骨頭可能受傷、移位或變形時,便要以X光來照看骨頭的影像,以診斷骨頭是否真有不妥。你有照過X光嗎?這次我們就一起讀讀有關X光和骨頭的繪本吧!  《恐龍X光》 恐龍們在醫院焦急地等待醫生,劍龍一臉愁容,牠背上的大骨板使他行動遲緩,其他恐龍還取笑牠是笨蛋;慈母龍以為自己生病了,因為牠愈來愈消瘦;劍角龍媽媽帶著頭上腫了個大包包的孩子來看醫生。幸好照過X光機後,醫生發現大家都沒事。劍龍的大骨板是用來調節體溫的,是正常的結構;慈母龍只顧照料孩子,忽略了自己, 所以不斷消瘦,媽媽以後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了;小劍角龍頭上的包包不是打架得來的傷,牠的頭骨本來是蠻厚的。 作者慶惠媛在一次訪問中提到,她創作這繪本的靈感,源自一次她在醫院候診時的經歷。她希望用有趣的故事,減輕孩子到醫院看病的恐懼,明白醫生診治的過程和了解X光機的運作原理。書中用X光機拍出來的恐龍「照片」來介紹各種恐龍的骨骼結構,也讓小小恐龍迷透過故事學習恐龍知識。  《骨頭》(《Bones》)  骨頭是所有脊椎動物共有的身體結構,骨頭是活的,會跟著動物的身體一起生長。骨架可以支撐身體,要是沒有了骨頭,這些動物就會變成軟趴趴的一團東西了。不論是人類的手,還是其他動物的前肢, 原來都由相同的幾個部份組合而成。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有關骨頭的知識,後段更展示了成人體內的206 塊骨頭,然後再組裝成整副人體骨骼,把一堆骨頭化成有趣易懂的知識。 繪本中展示的骨頭,原來都是作者以剪紙和拼貼的方式創作而成,看來栩栩如生,是不是很神奇呢?書中除了展示骨頭的形狀,還會注明圖像與實物間的大小比例,讓讀者能更具體地想像骨頭的大小。骨頭每天默默地挺著我們的身體,我們也該好好認識它,愛護它,讓這副健康的骨骼陪伴我們到老。  繪本看世界 於1895年11月8日,德國科學家Wilhelm Röntgen在實驗中意外發現了X光,他更因這項發現而獲得19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X光被廣泛應用在醫療上,為影像診斷學奠下了基礎。X光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高能量電磁波,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但對密度高的物質穿透能力較低。以人體為例,X光可以輕易穿透密度較低的肌肉和器官。骨骼的密度較高,因此X光在穿透時會被減弱,形成清晰的影像,這些影像有助醫生診斷病人的症狀。病人在X光檢查中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不高,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不過,放射技師有時也會利用鉛片,為病人覆蓋不需要診斷的身體部位,以減低「散射輻射」對病人的影響。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b_20201025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0.10.23
言語治療師(下) 提供口肌訓練
明愛樂進學校有三位言語治療師,照顧全校約130位學生。言語治療師除了走進課室進行訓練外,他們亦會把握時間,安排個別學生到言語治療室接受訓練。 就如上期提及,言語治療師主要提供六個範疇的治療訓練, 但他們怎樣辨別學生的不同需要呢? 原來,每年開學前的暑假, 他們會逐一會見學生,然後給他們設計最適切他們的治療計劃。 若發現學生肌肉協調能力較弱,言語治療師便提供口肌、吞嚥訓練治療。肌肉協調能力弱, 會引致咬字發音不清晰,亦可導致學生控制不到舌頭,出現吞嚥障礙,而要進食免治餐或糊餐。 言語治療師會趁著用膳時間,訓練舌頭協調能力弱的學生,請他們舌頭向左、向右移動,模彷進食時食物在口腔內移動; 期望提升口肌力量後可以正常進食。 曾經有一位學生經常流口水,需要長期咬著或拿著毛巾外出。家長要帶這學生外出,也不方便。 言語治療師楊思琪與同工便要找辦法幫助這學生:「是因為學生不喜歡口水,才不吞嚥?還是他口肌能力薄弱?」楊思琪設想過不同原因,包括訓練學生口肌, 讓他自行吞口水。她教學生「吞」的動作,又每隔十秒鐘,便要學生去吞口水,讓他聽到「吞口水」的指示,便有反應;這便可慢慢養成吞口水的習慣。 治療過程中,楊思琪與學生家長一起追查原因後,發現學生流口水不是因為口肌力弱,而是心理問題:學生某次剝智慧齒後,吞口水便痛,所以便忍著不吞口水,慢慢這成了習慣。經過訓練後該學生已會自行吞口水,家人不用在與他外出時帶備毛巾,變相解決了一個家庭的生活小難題。 由此可見,言語治療師不但幫助學生的「言語」發展,也可從而幫助學生改進生活。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_20201011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0.10.09
如何令孩子用心網上學習?
這個題目在上一期已經談過,但有家長仍對我說:孩子原本很喜歡用電腦,但在上電腦課時卻無精打采,有時甚至打瞌睡,為何孩子會有雙重表現,家長明白上電腦課有些沉悶,但那是必要的,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 孩子閒暇時用電腦跟上電腦課是兩碼子的事,如果你問孩子喜歡上電腦課嗎?我肯定大部份孩子都不喜歡,原因都是太悶,不能和同學談話,甚至不明白老師在教甚麼。其實,網上上課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老師在設計課堂時大都借用實體課作藍本,忽略了互聯網的局限,使上網課變得沉悶和缺乏生氣,試想想,你看一套電影,三十分鐘內鏡頭動也不動,一直都在說話,你感覺會是怎樣,孩子上課就是這樣,如果一天節數多的話,孩子會喜歡嗎? 所以,家長督導孩子網上上課時,必須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切不可令孩子感覺到被迫上課,家長可以用獎賞的方法令孩子耐心上課,例如上完一課後,讓孩子把該課的重點說一遍,然後予以合適的獎賞,而獎賞必須是孩子喜歡的。 在完成一天的課後,或者在較長的小息時,家長可以要孩子好好的休息一下,不要立即要孩子完成老師所給予的家課,除了給孩子精神復原的機會,也使孩子有動力再繼續上網課。 此文見報之時,學校已經開始實體課了,希望孩子對實體課更有動力,家長再不需為孩子網上上課而煩惱。 本期重點 1. 家長應了解孩子上網課缺乏動力的原因。 2. 網課後,給予孩子休息時間,以恢復動力去繼續。 3. 合適的獎賞對孩子非常重要 徐邦雄 在這篇文章刊登時,大部份學生已經回復在學校上課,但仍有一些學校選擇安排一些課堂在網上進行。 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至今,不少孩子都需要透過電腦進行網上學習,平日不用電腦的,也因為這種改變,而變得對電腦操作熟悉了。在電腦上學習,有很多方便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例如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在電腦上學習時,不能專注於學習,反而會偷偷地瀏覽其他的網站,又或在電腦上打機。也有些孩子在網上學習時,沒有開啟鏡頭,在上課時發白日夢,不能專心,大大減低了學習成效。 其實在網上進行教學有一定難度,因為不是置身課室現場,老師無法直接監察學生的投入和專注程度,而且缺乏課室的集體學習氣氛。雖然網上有其他同學一起學習,但孩子都是坐在個人電腦前獨個兒學習,減少了很多學習上的互動機會。 要處理以上的問題,老師可以考慮用較有趣的互動方式進行教學,預備多些雙向的問答環節,使孩子多些機會主動參與。另外,老師可於課堂中安排小休時間,在小休時可安排一些伸展運動。因為長期望着電腦屏幕,可使眼部感到疲累,老師可鼓勵孩子進行一些眼部活動,讓他們紓緩眼部肌肉疲勞。 老師也可安排一些獎勵計劃,就是在網上課堂開始時準備一些問題,鼓勵孩子在課堂的講解中尋找答案,然後在課堂結束前讓孩子作出回應,能夠給予答案的可得到獎勵。 家長也需要留意孩子會否因為在電腦上學習,而增加了在網上打機的時間,假如發現這個問題愈趨嚴重,便應該及早為孩子設定限制。 本期重點 1. 網上進行教學有一定難度,因為不是置身課室現場,老師無法直接監察學生的投入和專注程度。 2. 老師可以考慮預備多些雙向的問答環節,使孩子多些機會主動參與。 3. 老師可於課堂中安排小休時間,在小休時可安排一些伸展運動,或進行一些眼部活動。 4. 老師可安排一些獎勵計劃,在網上課堂開始時準備一些問題,鼓勵孩子在課堂中尋找答案,然後給予獎勵。 黃宗顯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05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5.08
嘉道理農場網上教材 幫助孩子認識野生動物
(本報專題)剛過去的四月廿二日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教宗方濟各為此鼓勵我們要保護地球這共同家園。大自然在為我們提供豐富產物的同時,我們又認識它多少呢?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最近在網上推出《和大自然揮揮手》教材,讓小朋友足不出戶,也能透過繪畫及製作動物紙偶、創作大自然故事及製作天然黏土等等,認識和接觸大自然。  製作紙偶 了解動物習性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坐落香港的最高山脈——大帽山的北坡, 位於大埔市附近;山坡上設有不同主題的植物園、菜園和梯田農圃,以及各種保育及教育設施,鼓勵大眾關心生態及永續生活課題。 《和大自然揮揮手》向小朋友介紹赤麂和中華穿山甲等兩種在港生活的野生動物,並教授繪畫牠們的技巧,讓小朋友製作動物紙偶,想像牠們的名字、年齡、居住集性,再在紙上為牠們創造「夢想之家」;家長可藉此引導子女,認識動物住在哪裡?喜歡吃甚麼?  運用想像力創作故事 此外,教材亦邀請家長與小朋友從大自然取靈感,創作故事,例如在家中找一個可以安全靠近的窗,讓小朋友分享他們看到第一件與大自然有關的東西,並以此作為故事開首創作故事, 享受發掘與創作的過程。 你的家中有種植植物嗎?除了每天為植物澆水,教材亦建議家長可以陪同小朋友,每天「探望」植物,例如輕輕觸摸她的不同部份,例如莖、花瓣、泥土等,培養小朋友關懷的心,打開感官,透過細心觀察盆栽,洞察大自然的生命力。 而玩黏土的過程亦可以訓練幼兒的肌肉,教材便教授了製作天然黏土的方法,運用家中普遍的材料:麫粉、鹽、熱水及油, 便可製成天然黏土。(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