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投稿
2022.12.09
喜樂幼小-文章
難忘的一課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節視藝課的難忘時光。
那一節課,同學們歡樂地全情投入玩耍,整個視藝課室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張老師是我們班的視藝兼數學老師,教學認真,十分嚴格。但視藝課永遠是開心的。
那一天,老師安排了很多功課,同學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就像是快要累死的羊,雙目無神。張老師一進教室看到我們垂頭喪氣的樣子,不明所以,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功課,她恍然大悟,率先開口打破沉默:「看到大家精神萎靡的樣子, 這節課我們來製造玩具!」
此話一出,全班都沸騰了!剛剛還昏昏沉沉的我立刻來了精神!隨後她倒出零件,讓我們分組一起製作玩具。剛開始時,我們拿了一堆看起來非常酷炫但沒有用的零件,但折騰了半天啥也沒做出來。老師看到了異常,連忙前來問我們有甚麼問題,我們說出了情況。老師隨後語重心長的教了我們一句話:「同學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我們一開始不明其含意,在老師循循善誘下,我們終於明白了。
後來我們成功做出機器,獲得九十五分呢!這節課令我永生難忘,我不會忘記張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也不會忘記同學們在張老師走後仍然意猶未盡的神態。這節課永遠是我小學六年裡最難忘的一課。
胡碩希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5A
老師評釋:胡同學這篇文章妙趣橫生,充滿童真童趣,其中不乏學生的心聲,讀來真實動人。文章緊扣中心,首尾呼應,巧用細節描寫,又能援引論語,將同學們視藝課前後的變化寫得細緻入微,老師和學生的形象躍然紙上。結尾抒情,再次點名主題,是一篇生動有趣的佳作。-孫陽老師
記一次售賣明愛獎券的經歷
如果要我說一件在學校裡最深刻的經歷,那就要數這次在學校售賣明愛獎券一事了!
一個多星期前,老師邀請了參加基督小先鋒的同學向校內教職員售賣明愛獎券,得知這個消息後,我可是樂透了!隨後那幾天的晚上,我更是期待得徹夜難眠呢!
終於到了售賣明愛獎券這天了!老師先給我們一疊明愛獎券和一塊紀錄板,交代過一些注意事項後,便是我們大展拳腳的時候了!
剛開始,便有幾位老師主動過來向我購買。可是我也沒有因此而放鬆心情, 繼續到處詢問不同老師。我急著找老師,走著走著,我不小心撞到了梁副校長,她不但沒有怪責我,還大方地向我購買了五張獎券,我連忙紅著臉向她道謝。我心想:老師們可真熱心公益,我也要好好向他們學習。後來,在我們繼續積極尋找「客人」的時候,我們發現了校長的足跡。校長遠遠看見我們後,也主動走過來向我們打招呼,他不僅向我們買了數張獎券,還誇獎我們行善不遺餘力呢!
最後,在結算款項時,發現這次售賣明愛獎券的行動大獲成功!雖然大部分的善款都是老師們「自投羅網」,但我仍然感到十分自豪和滿足,希望收穫到的善款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弱勢社羣,讓這份愛能傳遞下去。
賴泓熹 福德學校 6A
我的小傳
我的名字叫黎逸晴,今年十歲。我一家四口人,有爸爸、媽媽、哥哥和我,還有一隻活潑的小貓。
我個子中等,留著短短的頭髮,還有扁扁的鼻樑。我是一個陽光女孩,特別喜愛做運動,例如:游泳、田徑運動和打籃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可能較擅長運動,可能較擅長學習,亦可能較擅長整理物件的…… 我們的長短處都伴隨著我們慢慢成長和進步。我喜愛打籃球,總是不忘身體力行,學習各種運球技巧,享受打籃球的樂趣。可想而知,我的長處就是打籃球了!
我的缺點就是固執、堅持己見,不接受他人的建議,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辦事。有一次,媽媽提醒我要早點睡覺,我沒有理會,以為調較了鬧鐘便會準時起床。殊不知,第二天上學,我遲到了。
古語有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一句名言也是我的座右銘,因為成年人經歷的事情和挫折比我們多,所以他們善意的提醒,對我們來說是受益匪淺,終生受用。別人對我的善意批評,我必定銘記於心,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加以善用。
黎逸晴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5D


中學動態
2022.10.16
喜樂中學-動態
元朗及屯門天主教兩中學. 學生田徑裁判研習班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屯門天主教中學及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元朗區中學分會早前舉辦元朗區學生田徑裁判研習班兩天課程(圖)。
田徑裁判研習班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技術及裁判委員會委員葉祐淳,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中學執行秘書嚴鎮明主講。元朗天主教中學及屯門天主教中學是第一批報讀裁判研習班的中學學生。
兩天裁判課程內容為了令同學對田徑賽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及理解,期間播放多條國際比賽的影片,向同學介紹各項比賽規例。同學完成兩天課程後,將會到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的小學田徑及游泳比賽擔任學生工作人員。
另外,元朗天主教中學飛鏢隊早前在多項公開飛鏢比賽獲取佳績,其中在元朗區青年節2022「青年飛鏢共飛翔」獲多個團體及個人獎項,以及在童軍知友社主辦「Quit Party」飛鏢邀請賽,分別獲得銀組團體的冠軍及殿軍,以及金組團體亞軍。(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中草藥苗圃開幕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中草藥苗圃於早前開幕(圖),由荔景天主教中學的生物科及園藝組,聯同九龍中扶輪社合作的發展。透過研究及培植,讓學生認識中草藥的歷史、形態、藥理,以至應用理論。
校長劉廣業在開幕禮上表示,透過中草藥苗圃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草藥的培植作進一步研究,學校也有畢業生現正修讀中醫課程,可為中草藥計劃注入最新的專業元素。此外,該校的圖書館也增加了有關中醫及中草藥等的館藏,部分書籍由九龍中扶輪社慷慨捐贈。
另外,該校早前有學生到訪南昌邨「仁愛之家」作義務工作及探訪服務,讓同學們能從活動中體現耶穌的仁愛精神,學習關愛弱小。現時就讀中四的何佩詩自中一起參與「仁愛之家」的義工服務,她表示,每次派飯前也會跟隨修女一起祈禱,「這正好讓大家感受到耶穌與我們同行,並能夠讓未有信仰的人認識天主教信仰。」(教)
玫瑰崗中學•體驗學習日
(本報訊)玫瑰崗中學早前舉行體驗學習日(圖),在後疫情時期走出課室學習,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經驗。
該校為初中同學舉辦各項活動,包括為中一學生舉行攀石和繩網陣活動。透過STEM同樂日,中二同學認識了如何進行無人機編程,並進行氣墊船比賽。中三同學在北潭涌渡假村參加領袖訓練計劃。學生十分投入參與充滿活力的團體活動,從中提升學生彼此合作、溝通、創意和解難能力。
至於高年級同學方面,中四同學在校內體驗了擴增實境閃避球和躲避盤活動。翌日,同學參加學校與香港懲教署在馬坑監獄合辦的領袖訓練營。中五同學分組實地考察粉嶺、灣仔、大澳漁村和昂坪市集的文化景點。學生透過攝影、短片製作、街頭訪問、雜誌出版和口頭匯報,與其他同學分享考察成果。
校方透過體驗學習日,讓學生跳出課室的框架,成為「自主學習者」。 (教)
梁式芝書院•靈修交談初體驗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早前舉行靈修活動(圖),由校監溫國光神父為校內公教同學擔任周年退省神師,並帶領同學體驗靈修交談。
是次周年退省旨在重塑同學教友的身分,重燃同學的信仰心火。同學在交談中,分成小組,當中有同學分享了自己對疫情中失去與同學相聚機會的失落感,亦有同學表示感恩自己擁有教友的身分,令人欣慰。過程中,同學都全情投入,積極參與。
溫神父亦鼓勵同學可以與朋友、同學、家人等進行靈修交流,藉此模式,可以多了解和明白別人,從而更懂得包容和接納對方。
最後,周年退省以感恩祭作結,同學藉著祈禱,向上主祈求,希望有能力及勇氣把天主的愛在社會中傳揚。(教)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9.30
德蘭中學學生張惠貞
推鉛球 擲鐵餅 集合技術力量與速度
「我喜歡推鉛球和擲鐵餅,兩者之中鉛球會是第一位,在鉛球運動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每次擲出好成績,更成為我努力向上的動力。」德蘭中學中六學生張惠貞是推鉛球及擲鐵餅的校隊成員,六年的訓練,她認識到為取得好成績需要努力不懈的去訓練, 「只要盡力做到最好,令自己無悔。」
德蘭中學的學校主保是聖女小德蘭,多年來教導學生學習主保聖人信靠上主、純樸平實、明辨是非、捨己為人、永不氣餒的芳表,實踐校訓「慎思明辨」的精神。田徑運動員張惠貞表示,每一次在比賽上創出佳績,都驅使她持續向上,學校的教導更鼓勵她從運動中培養堅毅精神。
張惠貞在上學年的中學校際田徑比賽(第二組)獲得女子甲組鉛球季軍及鐵餅亞軍,上月初她在香港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女子18歲組別鉛球項目獲得第四名,更在剛於9 月24日的屈臣氏田徑會周年大賽推鉛球U18 組別比賽上,刷新了9.71米的個人紀錄。
技術型運動 講求技巧與速度
張惠貞形容田徑擲項並不是女生熱門的運動,一般人認為只有身形健碩、肥胖的人才會參與,外形並不討好,「我卻認為是屬於技術型的運動。每個動作均需要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在投擲區運用整個身體的力量推出鉛球。」
以鉛球為例,運動員要在直徑2.135米的圓形投擲區內,在一至兩秒之間完成整個預備動作,她形容推鉛球是一項速度與力量型的運動,既要學習上下肢協調,推球過程在最短時間爆發身體的潛能:用右手掌心承托鉛球,擺出側身姿勢並向後擺,同時配合轉腰、左大腿向後、右腿蹬腿並沿地面迅速滑行,前臂及手腕要快速向前推球,她表示要把球擲得更遠,需要不斷練習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擲球是一瞬間的動作,要顧及身體不同部位,每次擲球時,我也會大喝一聲,這股聲勢幫助我保持當刻的最佳狀態, 同時為自己打氣。」
熱愛繪畫 動靜皆宜
惠貞自幼喜愛繪畫,直到中四她選修視覺藝術科時,不少作品也與運動相關。其中她的一份作品,便以她擅長的擲項為創作靈感:一條一事無成、看似沒有目標的「鹹魚」在運動場找到自己的多項,鹹魚站在田徑場上大放異彩,擲標槍做出驕人成績。張惠貞說,作品是對自己的一番勉勵,「只要發掘個人才能,便有目標,一定會做到最好。」
張惠貞表示,本學年是她中學生涯的最後一年,面對即將來臨的公開試,她坦言也有許多憂慮,幸好她多年來在田徑場上學會不放棄的態度,她現在每週持續接受擲項訓練外,也為自己設下溫習時間表,以運動員的精神,「朝著目標堅持到底。」(高)


中學專題
2022.09.30
德貞女子中學
德藝結合. 跨出校園 學習殘疾運動員自強不息精神
(本報專題)過去有不少殘疾運動員衝破身體的障礙,敢於挑戰極限,發揮所長,成就夢想。同樣,德貞女子中學透過藝術教育,以「突破殘障」為主題,讓學生關注殘障人士在社會的情況,更以殘障運動員不屈不撓的堅毅精神作為例子,向學生灌輸正能量。
該校於上學年透過視覺藝術科,以「突破殘障」主題,在藝術與德育帶出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犧牲、修和,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視覺藝術科主任張偉賢指出,整年主題以「德藝結合、跨出校園」為方向,課程上訂下關心弱勢社群作為全年主題,初中以素描及剪紙的藝術媒介,描繪殘障運動員的形象,學生在作品中加入對殘障運動員感覺的詞彙等。
「Powerful、Cheer、Peace、Hope、Fearless」,以及「堅毅、勇氣、刻苦、堅強」等字眼,是學生形容殘障運動員的精神與特質,張偉賢指出,視藝科老師在教授文字藝術設計時,鼓勵學生藉作品說出欣賞殘障運動員的話。
中三學生傅詠恩以紙本粉彩及木顏色創作西洋書法時,認為「Fearless」好能代表殘障運動員面對無畏無懼的精神,以綠色設計代表山,字體畫上兩個人正在攀爬,配上藍色的絲帶,意味著正束縛著運動員面對的困難,絲帶也代表著大海,她希望作品帶出傷殘人士無畏的精神,「他們不怕面對困難,堅持實現夢想。藉著認識殘障運動員,鼓勵我學習以正面態度看事情。」
師徒傳承 以藝術進行德育培育
高中生方面,以藝術家師徒的方式舉辦「德藝傳承——藝術家師徒計劃」,同樣以突破殘障的主題,由學生跟隨藝術家創作,共同創作繪畫和立體的藝術品。張偉賢表示,藝術家向學生傳授藝術技巧, 同時學習從藝術傳揚德育信息。
透過知識脫貧
參與繪畫組的學生聯同繪畫藝術家許婉汶以布本塑膠彩,一起繪畫「突破殘障」的三連畫創作,中五學生蕭潔泳為能描繪出殘疾人士的面貌,事前與組員搜尋相關資料,作品中刻畫了患有不同殘疾的肢體殘障人士,在他們的旁邊也伴著向日葵作點綴,她解釋說:「向日葵朝著太陽生長,反映殘疾人士不受自身殘疾影響,永遠積極向上面對前路。」
另一有份參與繪畫創作的中五生鄧琇文事前與家人觀看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以香港殘疾運動員奧運田徑賽金牌得主蘇樺偉的電影,在跑步場上找到人生的奮鬥事蹟,令她深受感動,開始留意香港殘疾運動員不屈不撓的精神,「失去雙手也可以參與劍擊運動,行動不便的竟然也可以是籃球運動員,令我反思自己不要時常為微不足道的事情煩憂。」
「把陶泥放在組員的身上,放在肩膊、腰間、手肩等位置,再用風筒吹乾塑造形狀,等待固定形狀時身體動彈不得,令我聯想到殘疾人士因身體缺陷面對的困難。」中六學生陳若琳與同學一起跟隨陶藝藝術家陳翹康參與陶瓷創作,作品已在7月假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德貞藝術展」中展出時,她在開幕禮上見到主禮嘉賓之一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主席吳家榮醫生,吳醫生少年患上骨癌而要截肢,殘疾沒有影響他成為醫生的志向,「他給我很大啟發,尤其我在製作陶瓷創作中,學習到把缺陷化成美麗的藝術品。」藉著藝術創作啟發她多發掘藝術,展示社會上美麗的事情。
秉成校訓「禮義廉恥」
該校在學年內舉辦突破殘障的活動,包括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德貞藝術展,其他藝術活動包括彩繪工作坊、到訪鐘錶設計公司、安排學生與當代繪畫藝術家交流等。
校長許燕姍指出,藝術教育上每年定下學年主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以及學生活動的學習氛圍內,體會到愛與關愛、常懷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等,推展正向教育。她期望在校內培養學生關注弱勢社群,建立正向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明禮義、知廉恥的德貞人。」她相信學生在學術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彰顯該校校訓「禮義廉恥」的精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