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423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4.23
張振興伉儷書院
長跑選手高健 學習自律與感恩
「我有一班好隊友和教練與我一起,也看到自己仍有不少進步空間,只要凡事望高一點,想遠一點,追求更好的成績,應以自己為目標,而不是常把自己的能力與他人比較。」張振興伉儷書院中五學生高健(Ko Kin Sarao)從長跑中,學習常懷感恩之心和自律,向運動場上的目標奮進。   2月12日清晨5時45分,高健一副長跑裝束,與一眾跑手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的馬路上出發,他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渣馬)青年組半馬拉松賽,勇奪亞軍,這是他在長跑生涯中所獲得的最佳成績。 高健回想自己熱愛長跑,始於小學。由於他的居所近山,小學時最初以陪伴父親跑步瘦身,與父親結伴,在住所附近跑山,直到小學六年級,他經常從石澳道的山路練跑,沿著引水道,由大潭峽跑到大浪灣,再沿路折返。有時候練跑至黃昏,在山頂望著橙紅的天空和鮮紅的太陽,霎時間完全被美麗的大自然景色吸引, 「(美景)就像支持著我,為我打氣。」   朝向終點拼命跑   恆常的跑山鍛鍊培養了他對越野跑產生興趣,升中時他特意報讀設有長跑隊伍的張振興伉儷書院,中一加入田徑隊,並接受越野跑訓練,他首個得獎賽事,便是中二時參與全港中學越野賽中獲得第九名,逐漸建立起自信心與成就感,中二起他跟隨長跑教練接受培訓, 一週六天下課後也到運動場練跑及鍛鍊體能。   長跑路上,他常強調「珍惜每個參賽機會」,他認為比賽是動力的來源,「每個比賽也很重要,趁仍有機會,便要努力獲得好表現。」對於在渣馬賽事中的經歷,他現在仍歷歷在目,他說當時為了要完成25公里的路程,在賽道上拼命地跑,跑至最後三公里,他已感到力有不逮,「當刻,我感到心肺機能難以負荷,呼吸也有困難,當時我在想,我不能在那一刻放棄,而在比賽中,看到途人一直鼓勵我,終點在等候我。」他形容,當望見終點時,已見到朋友、隊友和教練,「我衝線後他們即上前與我擁抱,看到他們展露喜悅的神情, 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鼓勵和肯定,我為此感恩。」   長跑訓練意志與自律   他在過去一年,為求在長跑的成績更進一步,在鍛鍊以外他更注重健康飲食的習慣,戒吃零食、汽水, 練跑前多吃碳水化合物,事後以蛋白質食物恢復體能, 「學會自律,讓我感到追求健康很有意義。」   他說上學前晨跑半小時早已成為習慣,即使是長假期他也自覺早起練跑,他說這種持續練習的態度,是從比賽失敗的經驗中領略出來。他完成渣馬賽事後不足兩星期,隨即代表學校參與學界田徑賽,可是在1500 米及5,000米賽事失落獎牌,「因為兩項賽事的時間太接近,我的體能仍未恢復,當時感到失望,也一度質疑自己的能力。」後來,他明白到要認真對待長跑,不只為應付比賽,持久練習才是最重要,使自己保持良好體格。去年7月,高健因著在疫情中,在長跑運動上持續不懈的努力,在校內獲得「金校章」的榮譽,成為上學年的最佳運動員;而剛於三月底舉行的「全港中學學界精英越野賽」上,他在男子組6,000米長跑贏得個人第四名,也在團體賽上獲第五名。   他透過長跑看到自己的成長外,更感謝體育科主任黎志亮老師對自己不離不棄,他說初中時曾因紀律問題需接受學校處分,黎Sir見他一直在跑步上努力,認為他有能力改過遷善,主動為他向校方求情,「感激黎Sir對我不離不棄,助我改善問題。」面對長跑與個人成長和發展,高健會勉勵自己凡事盡力,不與人比較,個人的進步才最重要。(高)  
kjy07_20220116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1.14
西崇長跑好手梁德洋 別為自己設限追尋夢想
 「長跑看似是個人運動,只追求個人速度,但是在校內的長跑訓練,教我明白隊友的支持很重要,因為彼此互相打氣,成為我繼續努力爭取好成績的推動力。」現為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中六生的梁德洋說,長跑是他成長的歷程之一,由本著陪朋友一起跑步,第一次參加學界越野賽便得到第十名,後來對長跑愈感興趣,加入了校內長跑隊,至今六年,與隊友「由零開始、一起學習長跑,一起進步,也一起檢討, 很珍惜一起學習的時光。」 現年19歲的梁德洋,本學年正準備應考中學文憑試之際,他剛在去年10月底在香港馬拉松男子半馬組別賽事中奪得季軍,更以1小時10分26秒刷新香港青年紀錄。首次參加香港馬拉松便獲此佳績,他說是受到日本馬拉松長跑紀錄保持者大迫傑的名言「不要為自己設限」影響下,提醒自己別在意於成敗,要盡力跑,做到最好。 不要為自己設限 他自言對於馬拉松半馬賽事沒有信心,「因為那段時間要應付排山倒海的測驗與功課,練習與休息時間也減少,狀態欠佳,加上首次參加渣馬,要跑入隧道又要落斜,對於未知的路段也有擔憂。」然而,當他想起「不要為自己設限」時,便認為不能以各種藉口去逃避,「要學習面對當下,我便在賽前多休息, 比賽時全力以赴,不要想自己會得到甚麼成績。」 德洋感激教練王容儲每次的陪伴與鼓勵,在比賽那天更在清晨4時多已在起跑位置支持他直到衝線,「他的陪同,以及每次教我練跑不是只為獎牌,而是學習如何持久性地進步,也別為得獎而驕傲和自滿,更要相信自己有機會衝出國際。」 團隊訓練總比獨自練習好 他由在學界贏得獎牌,刷新紀錄;在公開組屢戰屢勝,刷新青年組紀錄,在長跑賽場上他差不多每次皆奪冠,背後花上大量時間練習。自中四開始, 他有系統地練習長跑,每週有五天清晨5時半起床晨跑,跑畢後才上學,有時黃昏也練跑;每週有兩天在運動場上間歇跑以鍛練體能,而週日他會進行每次20 至25公里的長距離跑步。跑步六年,他說要做到持之以恆不容易,有時也感到沉悶和寂寞,此時長跑隊的隊友們是他努力不懈的好伙伴。 沖繩環島長跑與隊友同行 中三時德洋的跑步能力在隊中已嶄露頭角,他也曾因此感到自滿,同年他參加該校長跑隊的五日150公里沖繩環島跑,這趟與團隊一起挑戰環島跑, 改變他過去對長跑只屬個人運動的想法。 「每天平均跑30公里,當時我因有腳傷而落後,起初我不甘心,然而每到一個終點站時,總見到隊友在等候我,我後來反省長跑不只著眼輸贏,過程中能與隊友一起完成,彼此扶持很重要。」 把握當下 改變未來 現時他先放下長跑運動,專心應考中學文憑試,他希望可考入大學修讀體育系, 繼續在長跑專業發展,日後成為全職運動員。德洋認為,現在備試的心情與鍛練長跑一樣, 在比賽時有良好的心理質素與發揮,盡力而為,現在則努力應試,因為「要把握當下,才可以改變未來」。(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1128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1.26
天主教佑華小學 以運動培養學生 建立正向人生觀
(本報專題)近年,天主教佑華小學的學生在不同類型的運動,例如足球,田徑等項目取得佳績,舊生梁德洋更在今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半馬青年組勇奪冠軍,學生的成功原來有賴校長及老師們在十年前開始推行運動發展,以運動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亦為香港體壇培育接班人。 佑華小學的校舍屬90年代類別,但毗鄰觀塘游泳池,足球場及網球場等不同運動設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促使林堅校長將學校發展成運動型學校,當中更包含一個奮鬥故事。 「魚腩」足球隊成就傳奇 「十年前,學校足球隊被稱為『魚腩部隊』!」林校長憶起當年學校尚未發展體育,足球校隊慘敗,遭當區其他校長調侃。適逢當時觀塘區展開重建計劃,優化各項體育設施,林校長靈機一觸,將學校定位「運動型」,讓學生鍛鍊體魄,並在學習方面帶來正能量。碰巧當時足球學校為基層學生提供訓練,在前香港男子足球隊隊長李偉文教練悉心教 導下,足球隊的成績突飛猛進,幾年間奪得多個校際及公開賽獎項,由「魚腩部隊」蛻變成區內勁旅,更代表香港區出賽,成功擊敗澳門隊伍, 創造傳奇。 首創電子體育課  善用當區體育設施 早在10年前,佑華小學已創辦「全天候電子體育課 」,讓學生在下雨天或空氣污染指數較高時,亦能上體育課,透過參與不同遊戲,了解卡路里的消耗,能量和步數等資料,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現時佑華小學開拓了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 並善用當區的體育設施,帶學生前往鄰近的運動場所進行體育課。另一方面,老師們在課堂的編排極富心思,為不同每年級的學生提供特色活動,例如劍擊、網球、非撞式欖球、攀石等,讓學生享受體育課的樂趣。佑華小學得到專業人士支持,為學生度身訂做體育改善計劃,學校亦邀得退役精英運動員到校任教,包括前香港女子足球隊隊長李美芬。 專業運動員到校指導 學校亦得到其他運動團體青睞,主動提出合作,例如桌球名將傅家俊與吳安儀曾經到校教授桌球技巧,推廣桌球普及化。學校更特意訂製適合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高度的桌球枱, 與當區幼稚園合作,發展桌球課程。隨著學校推行「愛運動,好健康」運動計劃,二年級學生可以從劍擊、芭蕾舞及花式跳繩選取一項, 免費獲得10堂專業指導,體驗平日較少接觸的運動。 參與同學樂在其中  盼望為學校爭光 五年級的陳梓欣加入足球校隊並擔任守門員,梓欣經常奮不顧身將球撲出,毫不害怕弄髒自己,她對足球充滿熱誠:「我除了參與訓練,亦會瀏覽YouTube,觀看家姐的比賽片段。」原來梓欣的姐姐陳曉熳亦是佑華小學的校友,現為香港女子足球隊(U16級別)隊員。 六年級的郭嘉誠除了參與足球隊,亦是田徑隊員,他記得「某次田徑比賽忘記攜帶外套,當日天氣很寒冷,自己準備不足,導致比賽未能奪獎」,他汲取是次教訓,現在每次出賽皆作好準備。嘉誠表示,近兩年礙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所有校際比賽被逼停辦,對此感到遺憾,但強調升中後仍會繼續做運動。二年級的鍾展坤及三年級王梓琳亦有同感,兩人雖是足球隊隊員,卻從未參與過學界比賽,他倆盼望疫情早日過去,可以參與足球比賽,為學校爭光。 致力播下運動種子  培育體壇明日之星 佑華小學作為「運動型學校」的先驅經已10年,家長由反對及質疑學校當日的轉型決定,到現在非常支持學校致力推廣體育運動。的確,有校友成為港隊成員,在體育項目取得佳績,這正是佑華小學在學生的成長路上,播下運動種子,燃點他們的運動心火,讓運動幼苗茁壯成長,祝願學生們在體育賽事上繼續發光發亮,說不定他日的奧運比賽獎牌得主也是佑華小學的畢業生! (盧)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_20170917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7.09.16
以色列(一) 沒「聖」怎「朝」?
朝聖,大家會想起甚麼?去法國,一定要到巴黎鐵塔?到韓國,必定要行首爾購物街? 還是飛台灣,特地進小巨蛋追明星?朝聖就是用一顆仰慕期待以久的心,特意到訪一處神聖的地方。觀光沒有不對,消費也沒有問題,每人對「聖」的理解都不同,自然對「朝聖」的演繹也有分別吧!  在起行前,我告訴一位同是天主教的醫生, 我將往以色列朝聖的事,他卻質問︰「那裡沒有『聖』又怎樣『朝』呢?」我反問他︰ 「那麼,你認為哪裡能朝聖呢?」他想了想答道︰「羅馬吧!」他大概的意思是耶路撒冷現在已是四分五裂的地方,曾經出現過的聖人已不存在,反而羅馬才是現在充滿天主教色彩的城市。他的「聖」是指活著的聖人嗎?難道不是死了以後才會被封聖嗎?既然曾經出現了,不就是有「跡」可「尋」嗎? 事實上,「朝聖」這詞很容易理解,就是尋找耶穌以及追隨祂及祂的宗徒等人之足跡吧!故此,這片土地亦被稱為「聖地」。 那麼,我到聖地朝聖的導火線是甚麼呢?首先,我在上年年頭被聖堂青年組安排了要分享一本六百多頁,關於《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歷史書,但書還沒讀好,便邀請了對聖地有相當認識的林勝文神父,為我們作聖地分享,我也開始對她有點概念。年中時,我偶然認識了一位曾兩度到訪聖地的台灣作家, 彼此還交換了遊記,使我對聖地帶給人的心靈啟發更添好奇。年尾,得知方濟會的夏志誠主教邀請甘寶維神父,帶領青年往以色列朝聖。雖然我享受獨遊,但第一次到訪聖地,我認為是需要跟有相同宗教背景的團體去的。加上能跟隨一向隨心而行,給青年自由度的「浪子神父」朝聖,這個機會不常有呢!說到底,還是 耶路撒冷在不斷呼喚著我,  我怎能不回應?  雖說「沒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但親臨的體會更真切,故事更動容,甘神父在旅途上常常提醒我們往聖地朝聖,是要讓大家「看見、相信、宣講」,簡單來說,就是把從那片土地感受到的分享給別人,就讓我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慢慢娓娓道來吧!  聖地 VS 方濟會 順帶一提,為何要著眼於「方濟會」?因為耶路撒冷是許多宗教的聖地,各家各派都對此聖城垂涎,而方濟會多年來一直為天主教教會堅守此地,方濟會會士亦於六百多年前被當時教宗正式欽點為聖地的保管人,在那裡眼見的天主教地方皆為方濟會所管理,關於這所四分五裂的聖城,因篇幅有限,我們容後再談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