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2.09.14
擁抱孩子的心靈 教育事務處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 新學年寄語祝福與信靠
(本報專訪)新學年開始,校園再度充滿朝氣。同學們都成長不少,再次步入校門,升上更高年級。隨著新學年到來,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與履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剛滿一年的葉成標暢談。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計劃,葉成標向所有師生和家長,送上真摰的祝福。
昔日當校長,管理一間學校的學生,葉成標擔任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後,卻要照顧五十六間教區小學的同學。他表示過去一年主要關注規模比較小的學校,未來一年希望可以多接觸學生,並在三年內達成到訪所有教區小學,參加校內活動的目標。面對未來的新挑戰,包括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葉仍懷著感恩的心,「我很高興能協助教區面對這些挑戰,亦相信天主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使命。」
美滿校園 愛與關懷
踏入新學年,葉成標寄望未來一年,所有師生都能充滿喜樂地做好每天的本份,合力建設學校,使之成為一個愉快和成功學習的園地。「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成長、關心和愛護」,葉強調,「學生在校園裡不止讀書,而是在這裡生活,我們應該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他補充學生也要盡自己本份,「因為有付出才會有成果,經過辛勞才得到的那份喜悅,更加值得珍惜。」
學年之始,也是喚醒學生銘感老師教導的時候。敬師日除了推廣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亦期望師生間藉此能建立「尊敬老師,愛護學生」的雙向關係。「其實表達心意的方式不用很隆重」,他鼓勵學生透過電郵、寫信、心意卡等表達對老師的謝意。在擔任校長前執教十八年的他,深知這些微小的心意表達對老師的意義,「不要看輕一字一句,對老師而言已是很大的鼓勵。」
「教師的專業精神固然重要,但關懷學生是更大的責任」,葉解釋單單教學並不足夠,「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教區小學服務很多基層學生。如果老師只是忙於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學生很容易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他認為老師要花時間了解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信,「家長是學校的好夥伴」,葉認為老師以外,家長也擔當著教育孩子的天職。「教育孩子不可以單靠學校,也需要家長配合」,他深信學校有家長的同行和支持,不怕未來的任何挑戰。
滿懷信心 無懼挑戰
來年,教區學校開始成立法團校董會,對此,學界和家長或許有不少擔憂。「教區的方向是成立『有形有神』的法團校董會」,葉闡明「有神」的意思是校董會的不同持份者能認同辦學團體的理念,明白學校的需要,因此教區會加強培育後才開展工作。「我們希望藉此改善學校的管理,協助學校發展,最終令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受惠。」
葉表示,教區將分三階段在教區小學成立法團校董會,今年推行第一階段,由十二間規模較大、資源較充裕的小學先行,再將推行的經驗跟第二、三階段共四十間小學分享。葉充滿信心道:「我們相信不但能幫助學校成立架構,更重要是落實背後的精神。」他表示會懷著樂觀和信德繼續工作,「我們要好好照顧天主交給我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教育。」
辦學理念 奠基啟示
當前的世界局勢及香港社會,帶來不少嶄新的轉變和考驗。葉重申,天主教教育著重建立孩子正確價值觀,並由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和家庭五個核心價值,結合現代社會需要,構成這些價值觀的基礎。天主教教育秉持的普世價值,素來得到家長和社會認同,教區將繼續推行一直行之有效的德育及公民教育,並加強五個核心價值的培育。「這些核心價值放諸四海皆準」,葉堅信,「而透過建立這些價值觀,將來孩子們可以成為家庭裡的好成員、好學生、社會的好公民 。」
「天主教辦學理念由聖經啟示、天主教信仰及教會訓導維繫,五個核心價值中包含真理、正義,這些都是沒有不能討論的部份, 相信能令家長放心。」葉表示將透過不同活動和媒介,如:話劇、媒體電影、卡通等讓孩子認識這五個核心價值的內涵。「我們不是以權威規範他們,而是希望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學懂批判思考、分析,讓他們有選擇;即使不小心碰釘子,也能從中體驗而成長。」
葉認為教區與家長之間長久以來已建立互信關係,他鼓勵家長多與學校溝通,「不能因缺乏溝通而對天主教教育失去信心。」
懷善牧心 辦教育事
迷失的羊群,需要牧者的帶領,善牧耶穌基督便一直引領著我們,使我們無懼前路茫茫。葉指出,今年的教育日亦以「善牧的愛」為主題,強調「忠貞與犧牲」,願老師,甚至家長,學習基督甘願為所愛的羊群犧牲的精神,為保全孩子的生命而付出忠實的愛。
教育工作殊不容易,一所學校能多年屹立不倒,斷不是一人之力。因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普及教育,當年不少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成立的天主教學校,近年都慶祝建校金禧、銀禧等週年紀念。為此,葉助理向一群先行者致謝,「感謝早期的神職人員、校長和老師以善牧的心工作,為今日天主教教育的成功奠下基礎。」他寄語慶祝的學校常懷感恩的心,保留優良傳統,透過與時並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使天主教教育得到社會欣賞和廣泛認同的理念,延續下去。(澄)


互動閱讀
2012.09.14
Man Friday : 奴隸星期五,批判性思考
笛福作品《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奴隸星期五(Friday)給我十分深刻的印象,電影Man Friday改編自《魯賓遜漂流記》,使我對星期五這個角色更加了解。
這齣電影Man Friday的內容與原著大相徑庭。《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賓遜是個親力親為的主人,與星期五建立起一段真摯、深厚的主僕之情。反之,在電影中,魯賓遜迷戀權力,又經常被自責和恐懼牽制。星期五為魯賓遜勞役,受盡不公平之對待。此外,電影同時亦加入了一些新的構思和元素,例如星期五來到島上的原因、主僕之間的權力關係,最後魯賓遜自盡的結局等。
原著和改編的電影兩者各有特色。先從內容及主題方面說起,原著魯賓遜漂流記主要是記敍魯賓遜二十八年來在荒島上的生活經歷,並藉此帶出人只要永不言棄,就必定會有一線生機的主題。信息積極,振奮人心。至於電影Man Friday則透過星期五反奴為主,教導魯賓遜應有的生活態度,提醒他應學懂享受人生,活出生命的真諦。
電影Man Friday亦通過記錄星期五與魯賓遜一起生活時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批判種族歧視及民族優越感問題。相比起原著《魯賓遜漂流記》,Man Friday給人沉重的感覺,加上魯賓遜最後自盡的結局,更令人嘆息。
Man Friday有不少甚具啟發性的地方。例如Man Friday中的星期五聰明伶俐、懂得享受生活而且熱愛自由,相比起處處盲目受世俗偏見約束、受錯誤價值觀影響的魯賓遜快樂得多。依我所見,魯賓遜最後的死亡,可算是他自己親手做成的。他選擇要那樣對待星期五,選擇墨守成規的生活模式,最終導致自己死亡。
魯賓遜的故事,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不但很有啟發性,也可作為鍛鍊自己「批評性思考」的材料。
蘇朗莚 培正中學 中四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9.16
網絡時代,古典再變潮流
古典文學又再時興:在出版界,古典重刊,新書封面時髦吸引;在電影界,古典新拍,另類演繹,陸續有來;在香港,不少中學英國語文科從中一開始已把古典文學包括在內。
經典是人類的文化遺產,年輕人實在不容錯過。問題是如何按照自身的情況選讀經典。現提出四個效標,供同學和家長讀者參考。
本期以《魯賓遜漂流記》為例,先介紹兩個比較客觀的效標:
1. 重要性(Importance)
因《魯賓遜漂流記》問世,成為冒險小說的始祖。作者笛福(Daniel Defoe)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受《魯賓遜漂流記》影響,有關沉船遇險的故事不輟,較著名的有《瑞士家庭魯賓遜》(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大人國和小人國遊記》(Gulliver's Travels)等。
法國著名作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指定要將《魯賓遜漂流記》作為愛彌兒十五歲時的必讀書。
2. 示範性(Good Example)
經典在語言文學、文明視野、時代脈搏、人生智慧、人類狀況、想像境界等領域的探究,均起示範作用,故能影響時人或後人思考,也成為學者和創作者研究或創作的一道活水泉源。
魯賓遜在荒島的奮鬥歷程,真像是一部人類文明進化史的縮影,他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的發展過程;最後他成為荒島的擁有者、統治者和立法者。政治思想家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次引用本故事來分析資產階級的本性。
魯賓遜佔地為王,拯救了一名土著,並命其名為「星期五」,視為奴隸,並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加諸於星期五身上。但是誰是真正的主人?誰是真正的奴隸?英國著名演員彼得奧圖(Peter O' Toole)主演的《僕人星期五》(Man Friday),提供了一個新角度。電影是由舞台劇改編成為電影,批判了魯賓遜的做法。
蘇朗莚同學有影評介紹,值得一讀。
受《魯賓遜漂流記》啟發,史畢爾(Elizabeth George Speare)寫了《海狸的記號》(The Sign of the Beaver),因此而第二次獲紐貝爾經典童書銀獎(Newbery Honor Book)。
《海狸的記號》書中有書,白人少年在父親離開後,孤立無援,遭遇有如魯賓遜,幸得印第安土著祖孫二人打救,白人少年決定把自己僅有的一本書《魯賓遜漂流記》送給二人,沒想到祖父卻要求白人少年教孫兒認識「白人的符號」,因他們在土地買賣中看不懂白人的符號,常常輕易讓白人佔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白人少年只得以《魯賓遜漂流記》作為教本,由此而衍生出兩個年齡相若的孩子如何在猜疑中接納對方的精采故事。
谷旻軒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數段,以饗讀者。
《魯賓遜漂流記》的啟發,遠不止於文學,心理學家Leslie Brothers著作《星期五的腳印》(Friday's Footprint)已成為大學研究「社會如何形塑人類心智」的流行參考書。
下期再介紹另兩個比較主觀,可由同學自己作主的效標。


奇妙大自然
2012.09.14
盧文氏樹蛙
小朋友,聽過盧文氏樹蛙的名字嗎?說起來,盧文氏樹蛙可說是香港的驕傲,因為牠是香港特有的物種,只在本港生長,是世上獨有的品種。
盧文氏樹蛙是嬌小玲瓏的小樹蛙,最大只能長到2厘米!比你和我的拇指還要更小。比起其他手腳上都長著小吸盤的樹蛙來說,盧文氏樹蛙身上的吸盤並不多,所以牠不是喜愛爬樹的「樹蛙」。牠們比較喜愛在地面上活動,尤其喜愛住在枯葉堆裡。住在枯葉裡有保護的作用,盧文氏樹蛙的一身「迷彩」顏色,絕對是藏身枯葉的好掩飾!
盧文氏樹蛙的名字在香港亦曾經很受人關注。二十年前,因為興建香港國際機場,迫使棲息在赤鱲角的盧文氏樹蛙面臨絕種的危機。後來多得專家的努力,讓盧文氏樹蛙成功「搬家」;二十年後的現在,牠們才能遍及香港的生態地區。其實盧文氏樹蛙的故事還沒結束,藉我們對本地生態的關注,才能繼續保障牠們珍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