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30303

 

《像不像沒關係》書末的〈關於《像不像沒關係》〉,湯姆牛這樣說明自己的作品:「這是一本大人與小朋友都適合閱讀的圖畫書,小朋友可以單純的閱讀故事,讓故事中的提問自行發酵……大朋友也可以藉由隱藏在故事中一連串的的提問進行思辯。」對的,對小孩來說,故事最重要,隨之而得的思辯啟迪,確實可以讓它自然發酵,不急!而對大人來說,《像不像沒關係》可堪思考自省的地方實在太多…… 

當小鎮的居民想到要請庫西先生為廣場上做個雕塑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都希望雕塑要像自己,長頸鹿姊姊希望它有長長的脖子,大象弟弟則想它有大大的鼻子,而獅子哥哥呢?它最好有一頭紅色鬃毛。大家都希望雕塑像自己,因為一切以「我」為依歸,沒有,也沒法如創作者湯姆牛的希冀,有其他「觀看」的方式!其次, 當庫西先生在「創作」醞釀的過程中,大家都以「常態」的思維模式來忖度他的行為 ―― 在河邊玩水,在草地上發呆 ―― 都「不像」在工作。在此,讀者會聯想到李歐.李奧里的《田鼠阿佛》嗎?對詩人,對藝術家來說,他們都在「工作」,「不像」其他人的工作模式而已! 第三,當兔子麗莎看到庫西先生的作品時,她說:「這是甚麼怪東西啊!甚麼都不像!」試想想看,如果雕塑真「像」的話,大家會有怎樣的反應 ―― 

如果雕塑「像」兔子,有長長的脖子,大象和獅子會同意嗎? 

如果雕塑「像」大象,有大大的鼻子,兔子和獅子會同意嗎? 

如果雕塑「像」獅子,有紅色的鬃毛,兔子和大象會同意嗎? 

因為視點單一,兔子、大象和獅子都沒法以輕鬆的態度,進入藝術家內心世界與創作過程,從而擴展更多「觀看」的方式,並懂得尊重創作自由的環境。於是,小鎮的居民有了這麼殘忍的決定 ―― 等寒冷的冬天的過去後,請庫西先生把這個奇怪的作品搬回去!然而,當庫西先生的「怪物」在廣場待久了,大家又習以為常的來到它的身邊,作品又竟變得「怪也不怪」,得到大家的認可,連觀光客也來參觀。這種一反「常態」,不也值得大家省思!然後,一隻飛過廣場的大黑鳥無端的話,把曾經為大家所稱的「怪物」,變得「太特別了,太有意思了」!這時候,大家才忙不過來問作品的名稱。

《像不像沒關係》是以湯姆牛為這個故事打造的小模型作結,它置放在一個真實的公園裡,實物作品以畫框呈示,下方則說明了作者、作品名稱及創作媒材。如何理解湯姆牛的這一頁的佈置與安排?我想,它或可以理解為一種警策,讓大家探索多元的觀看方式,以至敢於拂逆大多數,顛覆傳統思維的創作堅持。誠如湯姆牛所言,藝術創作的先行者往往要承受大多數人的誤解與嘲諷,但也唯有如此,創作者才能開創一扇扇新藝術的表現窗口。一開始讀《像不像沒關係》的時候,也許因為湯姆牛「打破具象寫實,著重在單純的形體構成」的創作方式,讀者不易接受。翻開湯姆牛較早的作品如《愛吃水果的牛》(2002)、《愛吃青菜的鱷魚》(2003)、《湯姆的服裝店》(2003)、《建築師傑克》(2005)及《大嘴鳥快遞公司》(2005)等,讀者不難發現他在故事與圖畫的創作進程。尤其當讀者知悉湯姆牛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科,那麼《像不像沒關係》(2008)、《下雨了》(2010)及《庫西的藝想世界》(2011)的藝術走向,也顯得明明白白。

在2012年台北國際書展論壇上,湯姆牛的講演讓聽者樂了 ―― 是看似拉雜的演講,但又表現得舉重若輕的幽默?是少有的「登場」,讓聽者一睹風采?然而,湯姆牛最讓我動容與深有啟發的, 也許是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在創作圖畫書的路子上走走停停之間,當下回到自己最自如的雕塑 ―― 打破具象寫實,著重在單純的形體構成。創作者找到最稱心如意的創作路子,孩子找到自己最為想望的方向,並致力追求,堅持而無悔,這不是人生最得意的事麼?「觀看」之間,大家能否屏棄成規,打破刻板印象,從多角度思考,並尊重、理解及接納彼此的自由與空間,這才是最重要。

那麼,「像不像」也真的「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