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2.03.03
吉光片羽 城市回憶
香港社會的發展與電影有著微妙的關係,近一個世紀,不少本港製作的電影透過各種表達方式和題材,反映香港不同年代的社會和民生的面貌。本報記者走訪位於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下文稱電影資料館),參觀現正舉行的「時間巨輪 —— 光影香江百年情」展覽(展覽期至三月四日),該館節目策劃(文化交流)王麗明帶領本報讀者走進時光隧道,回顧香港電影的發展,重溫香港社會的變遷。
(本報專訪)穿過展館入口的時光隧道後,六個不同主題和設計的展區,順時針方向排列眼前。第一展區內,播放著黑白紀錄片,王麗明解釋說:「整個展覽以香港電影發展里程為主軸,從關於香港的第一部紀錄片《愛廸生短片》(1898)開始,這部黑白短片紀錄了從前香港的街景、普羅百姓的生活。1898至1949年是香港電影工業的起步階段,戰爭影響了電影工業的發展。直至戰後(1950年代),一群內地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南下,為本港電影工業貢獻不少,製作許多粵語片和國語片。」她指出本港的社會發展,為電影工作者提供不少拍攝題材,如70年代政府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政策、1984年中英兩國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等。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2001年開幕。每年,該館均舉辦三至四個大型展覽。籌備展覽的過程中,王麗明(圖1)與另外一位同事整理大量資料,編寫六個展區的內容:「我們花了不少精神和時間,了解香港歷史和社會發展;從社會角度出發,選取與展區主題相關的電影。」1970年代,香港政府在港督麥理浩的帶領下,推行一連串社會福利計劃,加上本港經濟復甦;在電影工業方面,也有不少新轉機。王麗明對「1976-1984存叛逆.謀突破」展區感受較深,她形容這是一個火紅的時期,展區設計也以紅色為主調:「一群年輕導演離開電視台,投身拍攝電影,醞釀香港電影新浪潮,為八十年代的電影黃金期奠下基礎。這群導演擺脫過往在片廠拍攝的模式,他們勇於創新,作多方面嘗試,如在真實場景拍攝,對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衝擊。」這個時期的電影,王麗明尤其欣賞導演許鞍華:「許鞍華是一位膽大心細的導演,她首次執導的電影《瘋劫》(圖2),以西環餘樂里為場景,帶出小社區的風味,又選取轟動一時的命案為題材。此外,她的另一套作品《胡越的故事》(圖3),回應當時的社會現況,細緻刻畫越南船民的境況。」
王麗明自初中起,對電影產生濃厚的興趣,經常閱讀電影雜誌《電影雙週刊》,從中認識更多本地以外的電影:「中三那年,我已購票觀看香港電影節的節目。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字幕翻譯員,及後,我更有機會在《電影雙週刊》和《香港電影》工作。香港素有『東方荷里活』之稱,電影產量眾多,亦獲不少國際獎項,可是關於電影的雜誌寥寥可數,實在可惜!」年少時的王麗明漫遊電影的世界,她藉著欣賞不同的電影擴闊個人的眼界。她不忘提醒青少年:「不要只留意主流電影,嘗試擴闊電影選擇的範圍,學習欣賞不同種類的電影,這樣,電影的世界將會比你想像中更大、更廣闊。」該館為培養學生對電影的文化素質,增進有關電影的知識,舉行不同的活動,包括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學校文化日計劃及中學生電影教育計劃。(仨)
獨立想/新創格
(記者手記)除了主流電影外,你有興趣認識和了解獨立影像媒體嗎?
第十七屆ifva節將於3月13至28日舉行,除放映各組別比賽作品外, 特別舉辦「紀錄片工房」。剪接大師陳博文從台灣遠道而來,主持大師班和講座,在茶敍時段,和與會者交流切磋;此外,安排放映德國紀錄片大導荷索的短片選映,及ifva 歷年得獎的紀錄片代表作系列。
ifva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旨在推廣香港及亞洲獨立影像媒體創作,成為創作人的搖籃及推手。ifva始於1995年,前名為「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以比賽為平台,歷年造就不少本地及國際上舉足輕重的電影及媒體創作人 。第十七屆ifva比賽以「獨立想.新創格」(Think Independent, Frame New)為口號,比賽組別包括互動媒體組、公開組、動畫組、青少年組、亞洲新力量組。(仨)
++++++++++++++++++++++++++++++++++++
第十七屆ifva評審推薦(亞洲新力量組)
《畢業旅行》(My Graduation Travel )
洪伯豪(台灣)
彩色 29分22秒
國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國小六年級的惠美,意外地拾到信封袋,這促使她正視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獲得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Peace’s Toys
H. Sercan TUNALI(土耳其)
彩色 5分58秒
土耳其語對白,英文字幕
Baris眼看祖父種植的每粒種子,都長成豐盛大樹。他相信任何在土壤裡的,都能茁壯成長。
www.ifva.com


Idioms corner
2012.02.26
much cry and little wool | 雷聲大雨點小;說多做少
Meaning: much noise and slight result; great promise with small performance
Source: 這個成語出自一套源於聖經改編的戲劇《達味與亞彼蓋耳》。亞彼蓋耳是達味其中一名妻妾,她原是納巴耳的妻子(撒慕爾紀上25章)。此劇的故事發展,安排在納巴耳死前,加插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納巴耳在剪羊毛時,被魔鬼看見了,魔鬼抓來一頭豬。這頭豬模仿納巴耳剪羊毛,結果豬高聲嚎叫,卻沒有掉下羊毛。


潮流無極限
2012.02.26
從文學引發音樂創作
筆者喜愛閱讀,從《詩經》到現代詩歌散文,中國或外國著作,有空時都會翻閱。這嗜好是一種奢侈,一種享受。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意想像,天馬行空,沒有任何束縛。有時又好像與那些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家、文豪,產生跨世紀的溝通。透過文字,他們把喜、怒、哀、樂及藝術的真善美,遺留給我們。
從徐志摩的詩詞中尋找音樂意象
首次接觸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大概是中學時代的中文課吧。我與大部份「八十後」一樣,〈再別康橋〉算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徐志摩的作品,不僅是詩句字裡行間的韻律及節奏,他的作品在字裡行間滲透出那種意象,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已描繪了一幅踏步於雲端的優雅圖畫。直到真正地學習作曲,我才懂得藝術的昇華是透過藝術媒介去表達一種理念,或一個故事,最真切的體會就是透過美學欣賞,讓自己思考,引發想像。套用時下流行語,一字記曰:「有feel」!
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從篇幅較短的白話新詩,到散文詩等較長作品,都展現他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氣質。筆者於2009年首次以徐詩作為藍本,編寫合唱音樂。在創作過程中,赫然發現徐詩富有對比性的光暗及距離感。寫作手法猶如一個鏡頭,帶領讀者從不同拍攝角度了解、觀察詩句中的主角。如〈滬杭道中〉開首的「催、催、催,匆、匆,匆」,簡單地為此詩起了一種急促節奏。所以,我於創作合唱音樂時,特別使用了現代合唱技巧,給予各合唱團員適當自由度,以不同的感覺及速度去吟誦此句,於此樂曲開始時製造出雜亂、匆忙的氣氛。而近期多媒體藝術創作「春痕」,亦改編自徐的同名散文詩,描述年少的男主角,單名「逸」,於留學日本時認識了春痕姑娘。徐志摩於文字中,流露出逸被春痕的青春氣息深深吸引,並引發無限遐想,經常「神魂又一度迷蕩」。十年光景,匆匆流逝,學成歸國的逸,故地重遊,巧遇已為人妻的春痕,不再青春,心中理想的仰慕對象被歲月摧殘,逸感慨無限。筆者於創作時,著筆於以旋律及不同器樂的音色,塑造徐詩中滲透著對青春流逝的唏噓。視象與燈光設計都配合文學及音樂的節奏,帶領觀眾投入整個三十分鐘的劇場節目欣賞。
「春痕」的部份選段,可於香港電台網站「節目重温」找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分享:
一月二十八曰第四台節目「自投羅網」(Cantilena)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4/Cantilena&d=2012-01-28&p=4193&e=&m=episode
二月七日電視節目「The Works」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theworks&d=2012-02-07&p=2453&e=168283&m=episode


萬卷書上路
2012.03.03
夢想,有多重
你喜歡上學嗎?喜歡上學的你,必定很享受在學校的學習,以及和朋友相處的時間。若果你很討厭上學,那麼你跟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小奎,可能有著相同的想法,他甚至想盡一切方法,逃避學校的一切學校。可是,他的經歷卻是不平凡,從他的故事中,看看會否讓你對「壞」學生的印象有所改觀?
小奎童年中最快樂的時光,大都在他上幼稚園的時候渡過。他特別喜愛發明,享受利用雙手創造新事物,所以那時他最愛製作手工藝。之後,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設計發明中,能坐著使用的燙衣板、爬山用的活動鞋跟⋯⋯可是上了小學以後,他的生活每一天都活像「上刑場」一樣,他為了避免做家課,曾試過只抄寫僅一半的作業到家課冊中,至於學業成績,這當然無容置疑,叫人擔憂吧!討厭運動的他,每一次的體育課更讓他吃不消,因為班上的同學總會取笑他沒有甚麼體育細胞,要不是他自願當眾人的「諧星」,總是做出一些惹人歡笑的動作。所以,小奎為自己的小學生涯,留下了兩個驚人記錄。一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兩次留級,二是學校勒令他退學。
被逼退學以後,小奎的父母一方面正為著兒子面臨失學的事情,四出奔走,希望能在新學年開始前替小奎找到一所新學校。另一方面,小奎和他最疼愛的爺爺,渡過了一個難忘的夏日時光。他們二人跟鄰居馬提諾先生一起,開著機器,為屋子貼壁紙和進行維修,對於酷愛發明的小奎而言,這個暑假肯定是美好的。然而,小奎的成績表現,卻讓他的父母只能找到一所專門收納成績和行為不良學生的學校。上學的問題暫時解決了,可是,開學後面對一群「問題」學生和經常缺課的老師,使小奎的父母不得不再另覓一所學校,這次他們決定把小奎送往一所寄宿學校去。
這個決定既是為了小奎,同時亦因為小奎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問題。向來對學業不聞不問的小奎,竟然為自己作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選擇了一所技術職業學校,因為這裡的學習可讓他一展所長。可是,入讀技術職業學校也需要一定的學業要求,小奎的成績固然不理想,但在爺爺的鼓勵下,他決定親自撰寫一封入學信,希望該校的校長能取錄他入學。他把修改了十一次的入學信寄出後,究竟小奎最終能否順利入讀心儀的學校?與此同時,一個噩耗突然傳來:爺爺正在病危,小奎又會如何面對?
一個醉心於發明的小男孩,經歷了生命中的高低起跌,憑著努力不懈的精神,由一個叛逆的小孩逐漸成長。小讀者們,小奎的故事讓我們學會了欣賞自己,世上沒有甚麼困難是不能衝破。35公斤,一個教我們堅持和奮鬥的數字,相信自己的能力,放飛夢想。作為家長和教師,當我們認定了一個小孩的好與壞,又是否給予他公平的對待和追尋夢想的機會?孩子的理想和潛能既是無窮無盡,關鍵在於放手讓孩子一試;縱使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失敗,相信也不失是成長中難得的寶貴經驗。
書名:《35公斤的希望》
著者:安娜.戈華達
譯者:邱瑞鑾
出版社:台北:飛寶文化,2009
適合程度:高小(五至六年級)
(香港公共圖書館可供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