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30604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6.04
微小的願望
你有些甚麼願望?可能是到外地旅遊、得到最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或是學業成績更進一步……但今次共讀繪本中的小主角, 他的願望十分微小,只是希望住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 和睡在一張床上。   一個住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小男孩,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住進有屋頂的房間,和睡在床上。他的爸爸是個農夫,因為農作物失收,只好賣去農地和牛,最後連小屋子也賣掉。小男孩出生後不久,爸爸便去世了。男孩和媽媽相依為命,從小成了乞丐,在街頭露宿,下雨時要四處躲避,還會被人驅趕。小男孩通常在大旅館前面行乞,趁著旅客外出時上前求乞。後來,媽媽病倒了,而且愈發嚴重,男孩用盡所有錢買來營養食物給媽媽吃,還是沒有改善。媽媽告訴男孩,德蕾莎修女(德蘭修女)創立了一個垂死之家,如果能把她送到那裡,便會得到照顧,可能會好起來。兒子按媽媽的要求到街上求助,結果媽媽被送到德蘭修女的垂死之家,可惜並沒有回來,小男孩知道她已經病逝,但臨終前能得到修女們的照顧,小男孩也感到安慰。往後的日子,小男孩只能獨自面對,繼續行乞。他棲身的地方環境十分惡劣,甚至要與老鼠為伴。不久,那裡爆發了傳染病,小男孩也得了病,被送往醫院。小男孩雖然身體不適,卻因為第一次乘坐汽車而心情興奮,一直往窗外望。在醫院那裡,他終於可以住進有屋頂的房子,睡在床上,還有人送飯給他吃,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生活。即使外面風大雨大,小男孩也不需再害怕, 他感到無比幸福。小男孩察覺到照顧他的人,都戴上口罩和手套, 而且不讓他離開房間,他看見隔鄰的病人去世,也自知病情愈來愈嚴重,一天一位修女來了,他走到小男孩的床邊,並沒有戴上手套,她握著小男孩的手,眼裡充滿淚水。小男孩不想離開,他剛開始過著夢想中的生活,他已經沒有親人了,也不想再當乞丐……   共讀指引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平常不過的生活條件,對於生活在極度貧困中的小男孩,卻是遙不可及。再想到他接連失去父母,得不到照料和關懷,使人更加不忍和感傷。後來他因病住到醫院去,能夠「有瓦遮頭」和得到照顧,反而讓他感到幸福。到他彌留之際,修女握著他的手,讓他有尊嚴地離去。小男孩這樣走過了短促的人生旅程,實在令人痛心。家長跟孩子共讀後,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些故事, 並非全然虛構,同類的事情仍在發生,德蘭修女創立的垂死之家也確實存在,為的是讓貧窮無助的病人,在病重時能得到照顧,享有尊嚴,並感受天主的愛。   繪本看世界   德蘭修女在1950年創辦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並成立了垂死病人的收容所。她走遍加爾各答的街頭,把被遺棄、奄奄一息的病人帶回收容所照顧,給予他們溫暖和安慰。德蘭修女又設立了孤兒院和庇護所,收容棄兒、傷殘病童和弱智兒童。她懷大愛做小事的精神,使人十分敬佩。直到現在,修會仍在世界各地為貧病的人服務。德蘭修女在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並於2016年獲教廷正式冊封為聖人。   《屋頂》   作者: 李家同 繪者: 鄭慧荷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 : 9789570836356  
kjy14a_20230604_f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3.06.04
喜樂中學 - 文章
一次聖堂朝聖的體會   走進聖母領報堂的大門, 映入眼簾的, 就是一幅巨大的壁畫。壁畫上耶穌握著旗幟代表他的復活,同時他的周圍金光四射象徵著他那不可侵犯的神聖。每個人都充滿敬意地望著耶穌,他們把手放在心口上,或者捧著聖經,又或者雙手合十。有的人向著耶穌舉起一隻手似乎在傾訴著甚麼。祈禱過後,我們順著修女的指示向左右望去,看到彩色玻璃窗,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穿進聖堂,在靜靜地訴說著耶穌死亡和復活的故事。隨後我們便去聖體堂和聖洗堂參觀,在聖洗堂那裡我了解何謂「洗禮」。把祝聖過的水倒在、灑向受洗者頭上,叫「領洗」。「浸洗」則是把全身浸入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受洗是天主教和基督教一種很重要的儀式, 受洗代表著受洗者願意與主「同死」、「同埋葬」,象徵著與過去的罪惡徹底決斷,與主一同復活,預表一個全新生命的開始。我以前只是聽說過「洗禮」,但是對於「洗禮」具體要進行甚麼儀式一概不知, 通過這次參觀聖堂,我對天主教的認識更深了。   接下來我們去了聖多默宗徒堂參觀。上了樓梯的右手邊能看到一幅聖像,據介紹,為了紀念傳教傳到印度,所以畫上有些天使是印度人。而樓梯左手邊的地上有條魚,魚尾對出的地方有扇門,門上有16 幅傳教士的銅畫,他們的形態各不相同, 分別代表著每個傳教士的故事。敲三下, 穿過大門走到聖洗池邊上,抬頭一看便能看到天窗的牆壁上鑲入了幾幅壁畫,再往主聖堂裡走能發現這是一幢具現代化風格的建築物,與歐洲的教堂極不相同。轉眼間就到了聖體小堂,一進門就能把聖母抱子的聖像盡收眼底, 同時,我們也了解到耶穌的聖體和聖多默的聖髑也都存放在聖體小堂。   坐在回家路上的巴士時,我在想耶穌在人間的一個延續,他的降生和死亡,以及他為世人的救贖,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人性獻給世人,使人間充滿愛與和諧。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對天主充滿感恩之心。   梁曉婷  石籬天主教中學  2A  
kjy01_20230528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25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聖母月為生命喝采
(本報專題)「大家知道這個長度只有6厘米的胎兒(模型),是受孕了多久的小生命呢?」葛達二聖堂堂家組劉凱琪醫生於5月5日應邀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為該校主持聖母月培育講座, 高舉胎兒模型發問,學生踴躍舉手回答——雖然學生未必猜中,那是三個月大的胎兒,但他們皆深信:生命從受孕一刻已經形成,小朋友要回應聖母媽媽的邀請,關愛所有生命。   因應近年本地學生上視像課時或缺乏了老師的指導,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近年推動「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策略,讓學生挑選學習課題,同時引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探究性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該校學生於5月5日的講座上聽過劉醫生分享維護生命主保「瓜達盧佩聖母」在墨西哥顯現的事跡後,將新知識與宗教科及德育所學融匯貫通。   「天主與聖母媽媽最喜歡純潔的小朋友。」劉凱琪醫生表示,墨西哥原住民聖狄雅哥(Juan Diego)雖然只是一位年長農夫,但心靈純潔,才被聖母媽媽委託,向主教轉達聖母的信息,她勉勵學生保持謙虛與純潔,效法聖狄雅哥完成聖母媽媽給予愛的任務。   關心普世受苦生命   瓜達盧佩聖母的餘蔭,一度令南美洲恢復和平,劉醫生於席間詢問學生,刻下有哪些國家正處於戰事之中,學生紛紛提及烏克蘭與蘇丹等國,展現他們對世間疾苦的關注;當被問到可以怎樣幫助那些受苦的人時,有學生答道:「我會為他們祈禱。」這份宗教情操與同理心,贏得全場掌聲。   學生郭正軒學會更積極去尊重生命,希望主動關心鄰居,讓他們感受到天主的愛。另一學生張伊琳希望讓受苦的人感受到聖母媽媽的關懷,而看見別人滿足,她亦感受到喜樂。正軒與伊琳不約而同地堅信,這份關懷別人的動力,是來自聖母媽媽,他們享受與其他同學於聖母月內,在校內聖母山前為生命祈禱的時光。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於5月上旬,從葛達二聖堂借來一座瓜達盧佩聖母神龕,這面有一本教科書大小的神龕安放在該校宗教室,龕上印有聖母像與禱文,幫助學生從維護生命的角度祈禱。該座神龕早前已轉送到其他公教學校作巡迴祈禱。   當天另一位講者「爾臨媽媽」分享她照顧現年三歲、患上唐氏綜合症的兒子爾臨的經歷。爾臨這名字取自舊版天主經「爾國臨格」,意思為「(願)祢的國來臨」。爾臨媽媽明白到,自己要承行主旨,接受生命這份由天主所賜的禮物。   以母親的心推動宗教教育   「我於講座前擔心,學生不懂得跟爾臨相處,這煩惱最後一掃而空:爾臨爬高爬低時,學生擔心他跌倒,便上前攙扶, 又如朋友般相待。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正在開苗,是學生給我的一大禮物。」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蕭茵校長(小圖)席間看見孩子的窩心舉動流下驚喜的眼淚,因為她想起自己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下懷孕的忐忑心情,「這經歷驅使我更積極將生命幅度置於學校教育之內⋯⋯老師透過小故事及生活片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導他們珍惜生命。」該校以度身訂造方式製作英文科繪本,滲入天主教教育的五個核心價值。   該校於聖母月期間,亦在不同學科善用有關母親的繪本,幫助學生體會聖母以至媽媽對子女的愛;除了校長及老師於早會全校誦唸聖母經,基督小先鋒則協助帶領祈禱活動。   此外,生命教育亦滲入德育、學科以及校園生活之中。「我們鼓勵學生愛惜媽媽,就如愛惜聖母一樣。」低年級學生於聖母月製作玫瑰花手工,送給聖母媽媽,高年級學生於母親節前夕向已為人母的教職員致送玫瑰花及心意卡。   家校合作鼓舞青少年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家長愛心爆棚,與學校合作推動生命教育。該校家長教師會主席高志超感激養父母給予他無條件的愛,「令我更用心分享父母的愛,也明白到家長一定要盡更大的努力,維持家庭的愛。」曾擔任職業足球員、現為教練的他,與學校老師合作,為學生提供足球活動, 讓校隊以外的學生亦能夠「跟操」,不拒絕任何學生。   「我們尊重每個生命,讓孩子發揮強項,而非只讓他們滿足別人的期望。」蕭茵校長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因為她深信,「小朋友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為自己選擇將來的路。」(鄧)  
kjy05_20230528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05.25
馬背上的圖書館
你愛看書嗎? 對愛書的人來說,圖書館實在是個寶藏,只要逛一圈,總能找到幾件寶物,但在一些偏遠地方,根本沒有圖書館,那裡的孩子要怎樣閱讀?這次我們共讀的繪本中,孩子住在偏遠的地方,他們又能否成為愛書之人呢?   故事從小男孩阿凱的視角出發,他和家人住在又高又偏遠的地方,最近的學校也在千里之外,他和兄弟姊妹根本無法上學。阿凱是家中的長子,會幫忙爸爸耕種和牧羊。他的姊姊阿蕾很喜歡看書,阿凱不以為然,他認為書裡那些鬼畫符, 一點也不有趣。後來,有一位女士騎著馬來到這個偏遠的地方,為孩子帶來書本。阿蕾兩眼發亮,如獲至寶,但阿凱卻心想那女人一定是來賣書的,而他們根本沒有錢。爸爸看見阿蕾渴望擁有書本的神情,便打算用一袋莓果來換一本書。阿凱很生氣,心想那些莓果是用來做莓果批的,怎可以用來交換那些沒用的書。結果卻令人意外,那位女士不拿任何報酬,那些書是免費的,而且兩個星期後她會再回來,換上另一批書。往後的日子裡,不論是大雨、大霧還是大雪,這位女士一定會送書給阿凱一家。有一次,狂風暴雪正吹襲,全家人圍在火爐旁,連動物也躲起來,送書人竟還堅持來送書。阿凱望著她離去的身影,心想那匹馬和那位女士都非常勇敢,突然間他很想知道,為甚麼那人願意冒著風雪和危險來送書。他挑了一本書,請教姊姊阿蕾書裡的內容,阿蕾耐心地跟他一起閱讀。到了春天,媽媽為送書人準備了一份禮物,也是媽媽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莓果批的食譜。媽媽還感謝送書人,把家中愛看書的人從一個變成兩個。阿凱也想送上禮物,那女士望著阿凱,請他唸了一段書,因為這就是最好的禮物。   共讀指引   這故事的創作靈感源自真人真事。在1930 年代,住在美國偏遠地區的孩子無法上學,那裡也沒有圖書館。當地政府因此成立了馬背上的圖書館,聘請送書人,當中大多是女士,由她們騎著馬走過崎嶇難行的山路,把書送到孩子手上。她們每兩星期,便會送來一些新書給孩子閱讀。她們的工資微薄,但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也因為她們偉大的奉獻和付出,才能把深山裡的孩子變成愛看書的人。送書人的堅持實在令人感動。家長跟孩子共讀後,可以一起認識這段歷史,讓孩子更珍惜現在完備,又便利的圖書館服務。   童心讀繪本 哥兒倆讀過繪本,分享了他們的想法:   我喜歡看書,但如果我是阿凱,本來就不喜歡看書的話,應該不會因為送書人的付出,而變得喜愛閱讀。我平常會到圖書館借閱小說,會坐在圖書館裡看書,有時也會到書店看書,不過書店只有少量座位,有些甚至沒有座位,很不方便。   如果我是阿凱,看見送書人堅持送書,應該會被感動,也因為不想浪費資源,最初會應酬式的看看送來的書,但讀下去該會生出趣味,培養成閱讀的興趣。我較少到圖書館借書,因為家裡已經有很多書了。   《因為她,我愛看書》   作者: 海瑟漢森 繪者: 大衛司摩 出版社: 格林文化 ISBN : 978986557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