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12.02.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親子共讀 說故事 談心事
農曆正月初一,中國人歡度新春佳節。根據傳統,中國人以十二生肖循環代表十二地支(記人的出生年)。小朋友,你聽過關於十二生肖的民間傳說嗎?一月中旬,送舊迎新的日子,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圖書館內,十二種動物聚集一起,互相爭論誰是第一……
(本報採訪)台下一年級學生掌聲不絕,台上參與演出《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的家長,臉上流露滿足的笑容。這多個星期以來,家長們用心排練和準備,她們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得著也不少呢。是次演出前,本報記者相約圖書館主任黃妙玲、羅林楚翹(羅太)、陳林麗婷(陳太)和簡徐超文(瑩姨姨),談談說故事的快樂經驗。
故事爸媽:跳進兒童世界
去年,該校成功申請由安徒生會主辦的「悅讀社區種籽計劃」,黃老師指出:二十位家長參加了校內的「抱抱爸媽說故事」活動,透過四次工作坊,學習選擇圖畫書和說故事的技巧。她興奮地說:「去年十一月份的每個午息時段,八至十位『故事媽媽』為校內初小學生說故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雖是自由參與,但學生們都踴躍出席,更有學生每天都來聽故事!」家教會主席羅太表示:活動讓一眾家長相聚聯誼,更可服務校內小朋友,一舉兩得。
對三位故事媽媽而言,說故事的過程能讓成人進入小朋友的內心世界,為雙方提供更多的話題。就讀該校三年級的簡鈺瑩鼓勵媽媽(瑩姨姨)參加「抱抱爸媽說故事」,瑩姨姨笑說:「女兒想我跟她說故事呀!現在我每天跟子女說故事。更意想不到的是,自從我到學校為小朋友說故事,瑩瑩願意與我分享學校生活點滴,並跟我介紹老師和同學,在她的心目中,媽媽成了學校生活的一部份呢!」 文靜的陳智聰就讀二年級,年紀輕輕的他更充當陳太的小老師,家教會副主席陳太微笑說:「聽完故事後,聰聰還會給我評語呢!」智聰輕聲地說:「我最愛聽媽媽說故事,我真的十分支持媽媽成為『故事媽媽』!」分享故事:拉近長幼距離
得到初小學生的愛戴,故事媽媽喜出望外。陳太說:「剛碰上考試和假期,說故事環節暫停了,學生們都緊張地詢問黃老師呢!」小朋友純真可愛,他們在聽故事時的反應更是故事媽媽的窩心回憶。瑩姨姨記起一次跟學生說關於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在故事的開端,小朋友已經熱烈地分享個人上街買東西的經驗,愈說愈興奮,他們愉快地跟我分享內心世界,讓我當聆聽者。」陳太補充說:「有一次,我選了圖畫書《抱抱我》,故事中的小刺蝟渴望得到擁抱,可是沒有人願意抱抱牠。小朋友都分享擁抱的經驗,有些學生害怕擁抱父母,於是我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給父母一個擁抱;第二天,他們急不及待跟我分享擁抱父母的快樂感受。」
為籌備《十二生肖的故事》劇場版,家長們安排時間排練以外,也親手做面譜和道具。這次演出的陣容,更包括一位「故事嫲嫲」,黃老師十分欣賞家長們的投入參與:「在平日的說故事環節,故事媽媽配合故事,自製手偶。這次,她們花了不少心思製作巨形的立體面譜,除了十二生肖外,還要製作其他的動物和場景,她們在每一個細節上都一絲不苟。」
配合新春氣氛,故事選材自關於十二生肖的故事,黃老師為增加故事趣味,搜集不少民間傳說,把這些元素加入劇本中。羅太、陳太和瑩姨姨分別飾演不同的動物,兩位小學生智聰和鈺瑩比媽媽們更期待演出,瑩姨姨拍拍女兒的手,說:「瑩瑩主動要我跟她對稿,更給我意見。」羅太說:「雖然觀眾是一年級的學生,但我們都十分緊張,希望小朋友喜歡我們的演出。在迎接春節來臨前,大家一同享受這歡樂的時光!」(仨)


小學專題
2012.02.05
自學中探索音樂世界 美樂觸碰心靈 專訪周凡夫
一個寒冬下午,溫煦陽光從窗縫射進周凡夫的辦公室,光線折射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鐳射唱碟盒上,整個房間別是明淨。專訪的開端,這位音樂愛好者、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這樣分享他與音樂結不解緣的故事:「為我而言,對音樂的追求,完全是從自學的過程中得到! 」
(本報專訪)音樂天地廣闊無限,周凡夫形容音樂好像一枝神奇的畫筆,為每個人的人生,繪畫豐富的色彩:「我們透過想像、聯想,接觸音樂,每個人的經歷和背景不同,對音樂的體會也不一樣。這也是音樂的特別之處,它隨著個人成長。人生中不同的階段裡,每一個人對音樂都有不同而獨特的感受。」周凡夫翻一翻手上的鐳射唱碟盒,回想往事,輕柔地說:「年輕時,我曾在香港大會堂聽過德國杜賓勤大學室樂團(Tübingen Student Chamber Orchestra)的演奏會,非常感動,印象深刻。事後我更用心寫了樂評,在週刊上發表。數年後,那樂團再次來港表演,再聽他們的演奏,我卻沒有了當年的感動。為甚麼呢?我想了又想,才發現是我對音樂的感受不同了,體會更豐富,要求也提高了。」
打開音樂之門
正如周凡夫所說,他認識音樂的歷程是一個自學的故事:「我自小喜愛繪畫,對水彩畫更是情有獨鍾。投入繪畫的小天地,不自覺地變得不眠不休,這種在視覺上對美的追求,來得直接。直至升讀中學時,我發現了另一片新天地——音樂。我得感謝當年的音樂老師,他曾是國內中央樂團的男高音;音樂課堂上,他示範唱歌的技巧,讓同學們聆聽聖詩、意大利民歌等,當時的愉快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領會了:原來人聲唱歌可以這樣美妙動聽!」年少的周凡夫被音樂世界深深吸引,他參加校內合唱團,難忘在聖誕節演唱韓德爾作品《哈利路亞》(Hallelujah)的經驗;他全情投入,閱讀相關書籍和樂譜,爭取機會欣賞音樂。他說:「當年,唱機並不普遍,而且學樂器的費用昂貴,我只擁有一個口琴。若想接觸其他樂器,便得向別人借用,此外,我又常與別人討論音樂,從中學習。」
在自我追求和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珍貴無比。這份樂趣不斷推動周凡夫探索音樂世界,可是在追尋的路上,他也曾嘗到失意迷惘:「我曾夢想成為樂手、演唱家和作曲家而下了不少努力,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儘管如此,這個階段的過程收穫豐富,讓我從樂曲的結構至音樂的種類,無不加深接觸和認識。」中學畢業前,周凡夫為文藝雜誌撰寫藝術評論。畢業後,他從事紡織行業,對音樂的熱誠絲毫無減。他堅持公餘繼續追尋音樂的理想,到香港大會堂和圖書館搜集資料,借用錄音帶,進修自學:「我認為人生除了找到一份職業外,也該尋找生命中想做的事。年輕人在成長路上,不妨思考一下人生的事業。」
享受音樂情趣
談到接觸音樂,周凡夫鼓勵青少年親身投入,成為「音樂中的人」:「不要只做聽眾,參與其中的好處是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學習處理音符,把它演繹成音樂。現今的小朋友十分幸運,不乏學習音樂的資源及渠道。其實,參加合唱團也是不錯的選擇,與其他人一起相處和合作,那是多麼快樂的經驗!」音樂是一種溝通的媒介,猶如語言,周凡夫語重心長:「學習聆聽音樂是相當重要的!現今許多人很容易接觸音樂,便認為懂得欣賞音樂,這是一個誤解。他們對音樂的記憶力十分薄弱,因為沒有學習和接受訓練。若聽了一首樂曲,卻不能記起當中的細節,這相等於沒有聽過樂曲;就好像與別人談話時,沒有掌握內容的重點一樣。」
專訪中,周凡夫平易近人,樂意跟本報記者分享音樂在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他的熱誠令人不期然受到感染,對音樂產生美的追求,善的嚮往。學生時期的音樂課,把周凡夫帶進音樂的旅程。不妨在你的腦海裡,尋找那熟悉的音樂,這些回憶曾在你生命裡所留下的印記。哪是一首怎樣的樂曲?你曾在何時聽過?
這次愉快的會面總要告別。臨別前,周凡夫勉勵青少年勇闖音樂的廣闊天地:「尋找你喜愛的音樂吧!在這天地裡探險,你會獲得不少樂趣,從而增加認識音樂的動力,這就是我所說的自學過程。」(仨 /睿)
著名樂評人周凡夫活躍於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四地。自一九八二年始,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又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主持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二○○七年起,與康文署合作,主持「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音樂講座,深受市民歡迎。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2.05
閱讀的科學理由,文學的想像源頭
近年英美掀起的閱讀熱潮或可歸功於羅琳(J. K. Rowling)的《哈理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series)和路易斯(C. S. Lewis)的《納尼亞王國故事》(The Chronicles of Narina)。而近年西方幻想文學的再興起,則可歸功於英國的兒童幻想文學傳統。
路易斯對此直認不諱,且對其前輩作家納斯比(Edith Nesbit)推崇備至,並認定納斯比《護身符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ulet)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作品。
納斯比於一九○六年發表的《護身符的故事》,把「時間旅行」的觀念引進了兒童文學,開「時間幻想文學」先河。
早於一九○二年發表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Five Children and It),納斯比反轉了傳統精靈的神秘和威嚴形象,並讓精靈老遠從魔界「移民」到人間。魔法無邊的精靈來到了兒童的現實世界,進入了兒童的日常生活,百年前這一構思被視為兒童文學的創舉,並成為日後兒童文學的一道活水泉源。
「五個小孩」在沙灘上巧遇「一個怪物」--沙仙。沙仙能實現小孩的願望,可算是一個「許願精靈」。可是沙仙法力有限,雖可讓孩子的願望成真,卻只能保留一天。故事由此開展,引發五個小孩經歷緊張、奇異的旅程,趣味盎然。
何卓藍同學翻譯了本書首章,道出一個魔法不高的沙仙,如何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值得一讀。
兒童少年因為渴望自由和擺脫日常生活的樊籠,喜歡閱讀幻想文學。幻想文學喚發了他們具有想像力的天性,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最近廿年,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顯著。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洪蘭教授,以非比尋常的科研和實踐精神,普及大腦科研知識,推動閱讀風氣。
洪蘭曾在《科學》雜誌(2005年11月)用通俗的語言提醒人們:「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人們的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通訊系統。
洪蘭教人們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耕種需求鑿通溝渠,引水灌溉。耕種愈多的地方,灌溉系統愈密。若溝渠連接得宜,水流滿田,則收穫豐富。同樣道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也很綿密;並且因為不停使用,愈用愈靈光,想出來的點子愈多。
問題是:怎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綿密起來呢?洪蘭的結論是: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因為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此種主動的歷程會促使神經連結,活化大腦。


快快樂樂爬格子
2012.02.05
怎樣寫人?
很多時候,老師給同學們的作文題目都是有關寫人的,如〈我的爸爸〉、〈我的班主任〉等等。遇到這樣的題目,同學們常常會想出很多形容詞去形容人物的性格,這樣的寫法就流於空泛。在談怎樣寫人前,我們要先弄清楚怎樣才算是好的寫人的文章。同學要明白文章寫給別人看,只有日記才是寫給自己看,別人不可能很了解我們的背景,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夠具體,別人就不會明白。寫人的文章最重要是要讓讀者透過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我們寫〈我的爸爸〉,如果讀者讀了我們的文章,能很具體認識爸爸的性格,那文章就是很好;我們寫〈我的班主任〉,最重要的也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班主任是怎樣的老師。
我讀過很多同學的寫人的文章,他們都喜歡直接描述人物的性格。他們寫〈我的爸爸〉,就喜歡用嚴肅、幽默等形容詞去形容;他們寫〈我的老師〉,就喜歡用嚴格、要求高等形容詞。這就流於概念化,寫出來的人物性格不具體,也不能寫出人物與我們的感情關係。我們應以事件去呈現人物性格,不應直接用我們的口說出,讀者自然能從事件中明白人物的性格特徵。
同學們寫〈我的爸爸〉,可選擇一些生活的事例去呈現,不必直接說出。例如我們要寫爸爸很疼愛我們,我們不論用甚麼形容詞去形容都不夠具體。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平時與爸爸相處時的生活故事。我們可以記一次生病時爸爸照顧我們的情況,但不能像寫日記那樣把事件巨細無遺地記錄,而是要經過剪裁,把那些能表達爸爸疼愛我們的情節才記下,其他事情可以省略。同學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必直說班主任的性格特點,我們只須選取一些生活細節去呈現。例如,我們想寫班主任對學生很嚴厲,我們可以選取一些頑皮同學做錯事,結果如何被班主任責罰的情節去呈現他的性格,但也須要剪裁,只集中寫能呈現老師性格的情節,把其他故事省略。事件不能太多,太多則每件事寫得不夠仔細深刻;太少則文章顯得單調乏味,而且以單一事件呈現人物性格不夠深刻。我建議同學們可寫兩三件事情,那麼文章就很充實了。
文章的結構也很重要。文章結構不好,就如一座房子的結構有問題,很容易會塌下來,情況不堪設想;結構做得好,有時可以令文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寫人要寫得感人、深刻、引人入勝,最好的結構是欲揚先抑,或者有人叫先抑後揚。所謂「揚」是指談人物好的地方,「抑」則是談人物不好的地方。為甚麼要先談人物不好的地方,才談人物好的地方呢?這是因為結構上有個對比的作用,把人物好與不好放在一起,可以對比出好的地方更好。例如,我們寫〈我的爸爸〉,可以先談爸爸如何對我們要求高,不准我們只顧遊戲,令我們很討厭他;到下文,我們又可以筆觸一轉,寫爸爸如何疼愛我們,怎樣陪我們玩遊戲,這樣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令人物形象更鮮明。我們寫〈我的班主任〉,也不應該全文只集中寫老師如何好,應該先在文章的前半部,寫老師怎樣嚴厲要求我們守秩序,如何責罵同學,令同學們敬而遠之;文章下半部分,筆觸一轉,又改為記述一些老師如何愛護我們,令我們很敬重他,這樣就能使文章的前半部分對比下文,使老師受人敬重的形象更鮮明。因此,同學們應多留意文章的結構。切記不應以「直述」取代「呈現」,多以事件讓讀者自己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個性。
普粵比較
「去」的用法
我們寫文章常受到口語影響,弄不清「去」的用法,常常寫成「我去圖書館借書。」這是粵語句法。規範的書面語應改為「我到圖書館借書去。」我們可以記住這個格式「……到……(做甚麼)去」。「去」前可加上動詞,「到」後則加地方。例如,「我到海灘游泳去。」問句可寫成「你到哪兒去?」否定句可寫成「我今天到不了美國。」很多同學寫成「我不能到美國去。」這句意思跟前一句有點不同,前一句意思是趕不及今天到美國,後一句則是有特別原因而不能到美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