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203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2.03
字,要寫好,寫全,寫對
在我們談各種體裁的文章該怎樣寫的時候,應該先說說寫字。現在,高小同學小小年紀就會用電腦打字,值得慶幸,也是跟得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體現。但把我們美麗、富有內涵和藝術性的方塊字(漢字)一筆一筆寫好,是我們身為中國人的天職。一篇作文或徵文比賽的稿件,字跡太潦草,大大影響老師閱讀和評審評分,甚至妨害了整個教學程序和賽事的進行,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我曾經改一篇作文,上面字跡太潦草,找到寫的同學逐字逐句來問,他皺眉抓後腦,已認不出自己寫的是甚麼了。請問連自己都認不出,又如何教人家看得懂?古時有個字寫得很糊塗的縣官,將要買「豬舌」的「舌」字拉得太長,寫成「千口」,結果工人買不到一千口豬,竟買了五百口豬回來,令人哭笑不得。這是沒有把字寫好的著名例子。 有個同學不會寫某一個字,錯誤地將位置空著,也會產生惡劣的影響。柯喚德編著的《語文笑話》裡有個很好笑的例子叫《吃「人」》,就是講漏字的故事。有個學生在日記裡如此寫:「早晨,爸爸身體不好,叫我去買人 。我走進藥店,見盒子裡裝著許多人 , 有的人 大,有的人 小。我買了20克人 ,回到家裡,切成塊塊,放了幾片在鍋裡煮⋯⋯我爸爸就喝人 湯,再吃人 渣⋯⋯」這段文字讀了真叫人心驚。原來。小弟弟不會寫「人參」的「參」字,漏寫了一個「參」字。這是字寫不全。 常見的錯誤還有寫錯字、別字、白字、同音字。寫錯字也會影響句意、文意;少量的錯別字還可原諒,一旦錯得太多了,變成了錯誤百出、錯誤連篇的文章,  內容再好,也要大扣分。造成經常寫錯字的原因有幾個:  i. 少寫字;  ii. 少查字典;  iii. 寫好少檢查。 我們應該明白,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件精緻美妙的由文字組成的藝術品,錯漏太多就是令人遺憾的瑕疵。就像一碗芬芳的雪白米飯,外表看來是何等誘人啊,吃起來卻是摻含無數砂石,令食客吃來嘰哩喀拉滿嘴鮮血,那是何等掃興呀。
kjy02_201301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7
一心一道 生活聖言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愛聖經 善祈禱
走進嘉諾撒聖瑪利學校的古老大門,眼前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校園是一個偌大的園圃,藉著師長的悉心灌溉、祈禱的滋養,天主聖言的種子茁壯成長。她們各有天主給她們獨一無二的恩寵,長成一朵朵姿態不同的美麗小花……      (本報專題)當天接受訪問的,是該校其中五名「小小宗徒領袖」,他們為高年級公教學生,透過活動培育信仰,進一步加深對天主的認識。交談中,她們分享自己的讀經和祈禱生活,以及對真福雷永明神父的情意。 聖神引導 心敏目靈 「『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1: 14)是我最喜歡的聖經金句」,就讀六年級的蔡舒翹說。聖言就是天主的說話,也是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 而舒翹最愛的聖經故事,也恰巧是聖母領報;透過童貞聖母,耶穌成為人類的一分子。「小時候我並不明白這句聖經,只是爸爸要求我背下來;現在我有更多的體會,這句金句提醒我要多留意天主的信息,並在生活中實踐。」 同級的潘穎芝最喜愛的聖經,是撒羅滿王向天主求智慧的記述(列上3:5-10),「天主答應撒羅滿,不論撒羅滿求甚麼,他必給予;撒羅滿卻求智慧。」她續道,「我明白到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物質,正如我最喜歡的金句:『智慧是人用之不盡的寶藏』(智7 : 14)。」 同學愛讀聖經,同時亦有良好的祈禱習慣。祈禱,是她們每日生活不會缺少的環節。就如雷神父如此熱愛聖經, 為聖經奉獻一生,他亦不曾放下靈修生活。他的傳記中錄述:「他每日五小時學中文,三小時讀聖經,其餘為神修。」該校張惠儀校長(見小圖)表示聖經教育並非學校唯一的宗教培育方向,該校亦非常注重從教會的生活傳統(聖傳、教理和教會訓導等)培養學生信仰。張校長亦強調學生的祈禱生活,該校每天有四次全校祈禱,誦念三鐘經、聖召禱文等,「祈禱是信仰的表達,有沒有信德,分別就在於有沒有祈禱。」 校園生活以外,受訪同學們亦時常祈禱。五年級的鍾念彌每天晚上也會和家人一起祈禱,「我們沒有特別念禱文,但我們都會在祈禱中,將所有心事告訴天父; 我知道天主疼錫祂的所有受造物,對我們仁愛慈祥。」六年級的梁舒敏則表示她盡量每個上學天也會和妹妹到學校的小聖堂祈禱,「我覺得在聖堂感覺更接近天主, 而當我徬徨、有煩惱時,一定會祈禱,念天主經、聖母經。」她補充,「信賴天主很重要,好像達味因著對天主的依靠才能擊倒巨人。」 仰慕真福 堅毅無私 該校早前也曾於開學彌撒中,向同學介紹雷神父生平。舒翹表示,因爸爸曾在思高聖經學會工作,她自小已聽過雷神父。「認識他的事跡以前,我沒有特別留意,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神父。」雷神父宣福後,舒翹開始好奇,便向爸爸詢問更多關於雷神父的事跡。 「現在我知道了雷神父的奉獻和對中國教會的貢獻。中文聖經是雷神父的心血,我會勤讀聖經,也會時常為他升聖人這個意向祈禱」,舒翹續道。 譚芷恩亦是六年級學生,她十分欣賞雷神父的堅毅、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果我可以跟他說話,我會向他道謝,因為他將聖經翻譯成中文。」她每天也會讀聖經,「他讓我們能以自己的語言閱讀聖經,還加上很多註釋,讓我們閱讀聖經更加方便。」 雖然該校有近三百名天主教徒學生,但校方亦同樣重視非教友同學的宗教培育,舉行不同信仰活動,如每年一度的宗教日和每週五於小聖堂進行的午間靈修900秒,透過話劇、遊戲、說故事等方式,向他們傳福音。自小追隨雷神父的李士漁神父,在記述中曾這樣說:「聖經翻譯工作完成了,天主聖言穿上了華服,成了中華的天主聖言!」願聖神使我們明瞭聖經,並在生活中實踐天主的話,傳播更多的聖言種子。(澄)   
kjy01_201301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7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繪本畫家,亦從事插圖、設計與翻譯工作。或許,你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她的圖畫筆觸細膩圓潤、色彩豐富而溫婉,還有許多讓人會心微笑的小細節,總讓人心裡感受到絲絲暖意。我想:她該是一個既溫柔又樂天有趣、既細心又充滿童真的創作人。深入認識她後,發現她更是一個熱愛生命和世界、懂珍惜懂感恩,天主所鍾愛的女兒。 (本報專訪)這次是書寧首次和香港出版機構合作,本期《喜樂少年》中,我們隨著她的畫筆,慢慢步進雷永明神父的時空,走一趟認識他的旅程,看他的成長、看天主在他身上成就的大事。現居於日本的書寧雖與我們分隔異地,亦樂意透過文字和圖畫,分享她的經歷和信仰。  踏上精彩創作旅程 在台灣北港土生土長的書寧從小就喜歡畫畫,只要拿到筆,手就停不下來。家裡的傢具、牆壁、木門,甚至外婆的手和臉蛋,都常被她塗成「抽象畫」。「我想,得到父母的引導才讓我保留畫畫這夢想」,書寧表示,母親為她準備各式各樣的白紙、小卡片,加上任中學教師的父親總會帶成綑的廢棄考卷回家。「從此我學會在紙上畫畫;倘若當初他們只顧責備我,說不定我早就扔了畫筆吧!」 書寧也愛閱讀, 「書本是我的好朋友和啟蒙老師,我甚至曾經愛一本書愛到抱著睡覺的程度。」在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告組畢業後,她當上空中服務員,開啟了她對旅行的熱愛,也重拾她和書本的友誼。每到一個初次造訪的城市,她總會到書店看童書。她可能不認識當地文字,卻常看到似曾相識的插圖。與童書的重逢,開展了她人生的新一章。 辭掉空中服務員的工作後,書寧到日本學習日文,並入讀設計學校專修繪本, 利用兩年時間摸索「說故事」與「畫故事」。畢業後,她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書,一直創作到現在。她因此而感恩, 「我感謝天主,讓我能天天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也深愛著自己天天做的工作。」 傳播愛的繽紛信息 二○○六年秋天,書寧面對更大的改變。外婆過世,給她帶來很大衝擊,「我無法想像她為甚麼『不見了』。鄉下的老房子怎可以是空的?」外婆在臨走的十二小時前領洗,帶著「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這美麗名字回到天父家中,喪禮也在教會內舉行,那是書寧認識信仰的開始。「奇妙的是,那段日子雖沉浸在深沉的悲傷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溫暖;透過與摯愛外婆的死別,我見到天主的愛。」外婆的離去,帶她和妹妹走近天主、領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進入信仰的門後,書寧繼續工作,出版了不少與信仰有關的作品:記錄聖地之旅的《耶路撒冷朝聖日記》、講述聖方濟故事的《亞西西的小窮人》及《古比歐的大野狼》等,並翻譯了不少書籍。或許, 天主給可親的書寧安排了一段和聖方濟觸碰的緣分,她這次接受本報邀請,為方濟會士真福雷永明神父的生平故事繪製插圖。她做的第一件事並非拿起畫筆,而是閱讀。讀雷神父的自傳和傳記、在網路上查資料,更讀遍了所有借來的書本。讀他的文字、讀他的相片、也讀他這個人。「這是不可或缺的,我感覺自己有義務先去認識他,而愈是認識,我就愈覺得他可愛、可親與偉大。」 她形容這是一份恩寵滿滿的工作,認識雷神父後,她每天的讀經也截然不同。「我體會到讀經既是與天主聖言的面對面,同時也是與一群好友共同的祈禱。」她感謝雷神父給她的這份禮物,「現在, 每當我翻開手邊的思高本聖經,總有股暖暖的感動,從書頁透過指尖,緩緩地流入心中。因為,我已經知道了這本中文聖經誕生的故事。」(澄   圖畫夢飛翔 許書寧 說創作 談信仰  
kjy15a-20130127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1.27
靈感從何而來
大家都知道故事要虛構,要加油添醬,但也決不是不合邏輯,憑空捏造,而要根據故事需要進行藝術加工。那麼,故事哪裡來的?換一句話說,故事的靈感從何而來?有沒有「靈感」這回事呢?  「靈感」是有的,「靈感」其實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引起自己創作的「觸機」(機會),即和自己的思維撞擊出創作火花,並非如同一些人想像的那樣神乎其神。很多故事,猶如大樹幹,再加上一些想像的東西,就成為完整的故事了。最重要的是那個大樹幹或大支架的來源。照我幾十年的寫作經驗,「靈感」來自以下好幾個方面——  i. 媒體新聞(報紙、電視、網絡);  ii. 從親友聽來的事;  iii. 旅途的見聞;  iv. 讀書時,書內一些文字的啟發;  v. 自己親身經歷過的;  vi. 某個自己認識的人的故事;  vii. 家庭裡的故事。如此等等。 當然,根據以上靈感的幾個來源, 「故事」往往不成「故事」,於是,要加上虛構啊、想像啊、改編啊,而這些都是有原則的,要注意的就是:  a. 虛構後,主題更加突出;  b. 添加後,變得很有意思;  c. 改編後,故事更加完整,更加好  讀。 比如,寫有關植物人的故事,在你來說可能不會困難,因為你有親友是這種狀態,你也剛剛看望過她。描述那位植物人的狀態、情況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你觀察過和了解過。但要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一個故事,就有好幾種寫法,主要看看這你想表達甚麼主題而決定寫法。如 1. 寫拖了十年八年,家屬為了一個「孝」字,幾乎傾家蕩產;  2. 家人協商之下,決定採取「安樂死」,主要想盡快解除病者和家屬的負擔;  3. 重點寫家屬的爭吵、爭論,病人突然醒來,皆大歡喜;  4. 子女爭做要承擔責任,但各家都有各家的困難,這時,病人突然停止呼吸⋯⋯  我有篇小小說,就採取了第四種寫法。主要比較罕見,較有創意;至於這樣寫,讀者會怎樣理解都是允許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有了靈感還不夠,從靈感到故事,還有好幾道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