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a-20130120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1.20
為何要「加油添醬」
記敘文的生命在於「真實」。必須有真情實感,虛假不得。記事的文章也就成為作品的基礎和主流。於是,那些富有想像力的文人加添了很多想像、虛構的成分,將它發展,成為更為豐富的文體,包括民間的傳奇、演義、寓言、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小說、故事⋯⋯小說中,又有長、中、短、小之分。 其中,「故事」就有生活故事、童話和幻想故事等之別。故事與小說最大區別,是故事比小說更加注重情節,更加完整,講求有頭有尾,更加引人入勝,更講求大眾化。目前香港一年一度的「香港學生中文故事創作徵文比賽」,同學們不妨試試參加。小學高小組(4-6年級)要求900字,初中組要求1200字,高中組要求1600字。注意字數要求以外,每年比賽前還設有關講座,可以去聽。 一篇故事該怎樣寫呢?要說的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必然要加上虛構,虛構又來自豐富的想像力。為甚麼要虛構呢?主要生活中極少完整的、現成的故事;或者,雖然事情完整,但如實記敘下來又缺乏了意義,因此必須「改編」,而改篇就是虛構,就是一種「加油添醬」的功夫。 簡單舉例:媽媽到街市買菜,買了很多菜,見到很久沒見面的校友,她境況不好,彼此聊了很久,媽媽感慨很多。後來又到圖書館借書,把菜忘在電梯,竟然回到家才記起,倒回去找,已經找不到了。事情可說很完整,也很雜,但缺乏意義。寫成「故事」就必須適當改編,將媽媽到街市買菜遇見校友。聽她對艱難生活的敘述,作為一種靈感的觸機,大幅度改編虛構:例如校友家庭變故,她必須自食其力,每天拾荒,不願接受施捨,從中描述了一位女性的倔強個性。這樣的故事就富有意義。 虛構來自想像力。中國最出名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其中只有唐僧到西域取經是真實的,其他三個人物和所有情節都是虛構的;《三國演義》有歷史根據,但經作者加油添醬的改編,已經和歷史事實不一樣了。 經常閱讀、思考,就是協助我們的想像力長上翅膀的最好方法。
kjy03_20130113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1.13
敵人派 —— 消滅「頭號敵人」的獨家秘方
  你可能吃過蘋果派、香蕉派、巧克力派,但應該沒吃過敵人派吧? 我猜,你也許連聽都未聽說過。 圖畫書《敵人派》(Enemy Pie)講述了一個如何用美味的敵人派,徹底消滅敵人的故事。主人公「我」是一個小男孩,在球賽中常常輸給小傑,還被嘲笑;小傑舉辦了彈簧床派對,請了「我」的好朋友,卻沒有請「我」參加,所以小男孩視小傑為頭號敵人。 如何才能夠消滅敵人呢?看到小男孩那麼苦惱,爸爸決定出手相助,使用獨家秘方製造美味的敵人派。只要敵人吃了,就會被迅速徹底的消滅掉。但是,前提當然要這個敵人心甘情願的來吃才行啊。於是小男孩為了籠絡敵人,主動邀請小傑和他一起玩了一整天。誰知小男孩竟然發現和敵人一起玩的時候感覺還不錯,他開始有些後悔了,擔心小傑吃了敵人派以後頭髮會掉光光,有口臭或哭個不停。當小傑要吃敵人派的時候,小男孩大聲喊道:「小傑,別吃!這個派很難吃,說不定有毒!」 結果怎樣呢?爸爸、小男孩和小傑都吃了敵人派,敵人派美味極了。神奇的是,小男孩的頭號大敵人果然不見了,小男孩和小傑成了好朋友。 《敵人派》中的人物卡通可愛,頭大大的,身子小小的。眼睛之間的距離很遠,耳朵特別小,嘴巴一笑起來特別大。一切都不成比例,卻十足吸引著小朋友的視線。圖畫中溫馨的家庭布置──窗台的小花,餐桌上的格子布,溫暖的燈光⋯⋯是幸福家庭生活的折射;院子裡的大樹,樹上小小的樹屋,綠油油的草地、鮮花與不遠處的樹木,還有鄰家造型各異的小屋⋯⋯,這樣自然和諧的戶外景觀是小男孩社區生活的寫照。在圖畫部份描繪得如此和諧溫馨的大小環境襯托之下,文字中對「頭號敵人」的討厭與強烈表達,令文字與圖畫之間產生張力。而文字的活潑靈動,與圖畫場景中整體呈現出的寧靜和諧配合得十分巧妙,可以看出繪圖作者泰拉.葛拉罕.金恩(Tara Calahan King)與文字作者德瑞克.莫森(Derek Munson)之間有著很深的默契。 這是一個兒童版「化敵為友」的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小朋友常會因為與同伴爭奪玩具而吵架,也可能因為玩耍時互不相讓而討厭對方。有時,甚至會沒來由的不喜歡另一個小朋友。如果爸爸媽媽細心觀察,也會發現男孩子、女孩子對「敵人」的討厭,其表達方式也很不同。當孩子告訴爸爸媽媽:他很討厭一個人的時候, 一方面大人不必太過緊張,有時兩個小朋友這一刻在吵嘴,五分鐘後就忘記了,又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正是在碰撞與磨擦中,孩子們逐漸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並相處;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應隨時留意孩子的情緒發展,並在孩子「鑽牛角尖」時予以適當的開解與引導,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九世紀的幼兒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在她的教育著作《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中就曾提出教育的任務應是「為兒童的生活、為人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 「《敵人派》的主旨絕對是一種道德勸說」,童書作家、兒童閱讀推廣人、也是《敵人派》的譯者劉清彥在評論中如是說: 「然而,好的童書不以『教化』強行小孩向正面價值觀看齊,而是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征服他們的心,使他們自發性的體悟箇中道理」。故事中的爸爸並沒有用一堆大道理,去說服小男孩接納小傑,而是用做「敵人派」這個方法讓小男孩有時間與他不喜歡的人相處。在相處的過程裡,小男孩重新認識了小傑 。 與孩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其實也是爸爸媽媽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想想看,爸爸媽媽是否也有敵人呢?要留意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作為父母,你是怎樣面對你的「頭號敵人」呢?  讀完這本圖畫書,你一定知道怎樣做美味的「敵人派」了。有智慧的爸爸媽媽,可能還會發明出很多很多種徹底消滅敵人而屬於你自己的獨家秘方呢!這個秘方,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能幫助我們消滅自己心中的敵人。  
kjy11c-20130113
互動閱讀
2013.01.13
Escape to Witch Mountain 巫山大逃亡
  不知道大家有否想像過:自己有一天會擁有從來只有在童話故事中才聽過的超能力,甚至要因此而逃亡呢?  這部改編自亞歷山大基的電影 ——《巫山大逃亡》,描述一對有超能力的兄妹逃走至巫山的故事。他們生下來失法雙親,但卻擁有超乎於凡人的能力。哥哥東尼懂得利用吹奏口琴隨意移動任何物品,或是畫出他將會去的地方的外貌。妹妹蒂雅能用念力與東尼對話和控制門窗,也能與動物對話。 他們先用這些能力來對付常常在孤兒院欺負他們的小霸王,過程實是大快人心。不幸的是,他們的超能力有天竟然被暴發戶保特先生看上了,貪心的他竟然想囚禁他們、借助他們的力量滿足自己的私慾。兩兄妹被迫展開大逃亡!途中還遇到一個表面「尖酸刻薄」,但內心善良的失婚中年男人,經磨合後更協力幫助小兄妹從大壞蛋手中逃脫出來。 當然,之後的情節我就不便多說了,留待大家慢慢細賞。但這套電影所帶給我的一點領悟,卻在此不得不提。這部電影於一九七五年拍成,可說是兒童少年科幻電影的先行者,它與現代的科幻電影有所不同。它沒有很先進逼真的特技,卻很適合一家大小一起觀看。一對小兄妹逃亡的故事,除了讓你為他們緊張一番外,還會為當中一些有趣的情節而不禁笑出來,編導所使用的敍事手法直接得來不乏驚喜,例如小兄妹逃亡過程中的其中一幕,講述東尼吹奏口琴把一盒麫粉扔向從後追趕他們的大壞蛋的車頭玻璃中,令他們失控掉下山崖,那場面真是令人捧腹大笑呢!  看畢這部電影,或許你會得到與我一樣的領會:原來真正吸引人的科幻電影未必需要甚麼大型、驚人的或先進無比的特技,只要情節新異有趣、牽動人心,也足以能令人回味無窮。    
kjy11a-20130113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1.13
科幻小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科幻小說」原本是不入主流的文學,自一九五三年希加斯(Mack R. Hillegas)在美國紐約社區學院首次開授「科幻小說課程」以來,科幻文學一直飽受文學界白眼。惟到了一九七六年,美國已有二千所大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換言之,平均每所美國大學都有學生上科幻小說課,科幻小說終於進入文學殿堂。 科幻小說課程不但在文學系開設,更被利用為引導學生進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或心理學的材料。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弗里曼(Roger A. Freedman)和生物系教授李陶(W. A. Little)利用科幻小說所開設的「物理——13號課程」最為成功,也是最佳通識教育示範。 蓋「非物理系」學生要掌握「當代物理」知識,本來困難重重,但兩位教授巧妙地利用趣味盎然,通俗易懂的科幻小說,去讓學生閱讀、並藉以推動學生討論和探討三大物理論題:  1. 時間的結構(Structure of time)  2. 外太空的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  3. 天體物理學(Astrophysics)  兩位教授又刺激學生思考幾個「物理能量」(物理常數),例如光速等所起的作用,讓學生嘗試像科幻小說作家一樣,想出點子去改變這些常數,使物理世界產生巨大的變化。 寓「科學認知」於「科幻小說」。期末考核,教授還要求學生嘗試創造新的物理規律、物理現像或物理學體系。此一課程既富刺激又有創意,難怪大受學生歡迎。 著有科幻小說《我,機械人》(I, Robot)的著名作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認為:閱讀科幻小說要在很小的時候(九歲或十歲)開始,不能晚至十二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楊振寧也建議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中的少年大學生要閱讀科幻小說。 對少年讀者來說,科幻小說是一種動腦筋文學。首先,科幻故事首重創意,必須有奇幻元素,例如時光隧道、死光槍、月球旅行、機械人、潛水艇、外星人等,這些元素最初均出自作者的想像,日後有些已經成為事實,有些仍待證實或製造。 故事中種種奇幻元素,會幫助少年讀者啟動「如果……然後」(If ……then)的思考模式,例如:  如果有人隱身有術,然後會怎樣?  如果人類能夠到過去或未來旅行,然後會怎樣?  如果再次出現恐龍,然後會怎樣?  其次,科幻小說作者往往會在故事中提出新異的問題,然後在故事發展中提出假設,最終在驚心動魄的情節中檢驗假設。 少年讀者透過閱讀科幻小說「發現問題、分析閱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故事歷程,有助形成「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觀念,這將會是另一重大收穫。 一九七五年迪士尼把少年科幻小說作家Alexander Key同名小說《巫山大逃亡》( E s c a p e t o W i t c h Mountain)改編成電影,一九七八年又拍出續集《巫山歸來》( R e t u r n f r o m W i t c h Mountain),及二○○九年再推出《超異能冒險》(Race to Witch Mountain),合成三部曲,值得一家大小欣賞。 本期余倚華同學對巫山大逃亡,特作影評推介,陳樂曦同學則翻譯了首章,均值得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