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618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18
荔景天主教中學 梁釗豪
跳水一刻顯潛能
「由走上跳板或跳台跳水,只有兩至三秒的時間, 在空中躍動的過程感覺很自在,仿如我在探索世界。」荔景天主教中學中六學生梁釗豪說,跳水運動給自己帶來刺激與滿足感,鼓勵他勇於嘗試,更培養出對科技與創新教育(STEAM)的興趣,他希望善用運動科技, 提升跳水運動的能力,好能以有效的方式幫助更多人發掘運動潛能。   剛完成中學文憑試的梁釗豪, 十年前開始參與跳水運動,當年正值暑假,他剛升上高小,最初由參加跳水興趣班開始,「爸爸教我游泳時示範跳水動作,我感到跳水動作很有型,動作優美,於是開始學習跳水,便愈來愈喜愛。」   在香港,跳水運動並不普及。他由中一入讀該校時,老師和同學得知他參與跳水,便稱他是校內的「跳水王子」。十年來他參加過多項跳水比賽,獲獎無數, 至今勇奪接近50面獎牌。   他表示要完美展現跳水的美感,一個動作便花上半年時間苦練,站在踏板台上,由跳躍到落水、翻騰、轉身力度及角度等也需要拿捏得宜,一旦轉身的角度稍有落差,面部、背部、胸口等便有機會直接打落水中,訓練時常常出現瘀傷,「曾試過落水時面部正面撞落水中,當刻有數秒時間眼前漆黑一片,然後感覺腦海有數下的閃光,慢慢才逐步回過神來。」   藉著跳水與跳板溝通   釗豪形容,除了持續進行跳水訓練以培養水感,更需要「與跳板溝通」,他說這是作為跳水運動員與跳板之間的默契,「按運動員需要調較跳板的柔軟度,幫助自己在跳板跳躍時,以配合動作。」他有鍛鍊跳板一米及三米,也有跳台的訓練,平日除了在跳水池練習,也要到彈簧室進行陸上練習,戴上安全帶,在彈床上重複進行模仿跳水時轉身及翻騰的動作。   由於每一次的跳水動作只是兩至三秒之間的事情,觀眾也全神貫注地注視著跳水運動員,但是對於個性害羞,說話溫文爾雅的釗豪,當他站在跳水池旁邊,準備參與比賽,那份專注度與自信使他有如變成另一個人,他說長久的鍛鍊成就他學會堅持,突破自己,以完成自己的目標。   本學年梁釗豪專注應付中學文憑試後,將會跟隨教練教導兒童跳水,希望藉此推廣跳水運動。他亦有意鑽研資訊科技應用,例如他在中五時參與香港大學的距離測量及應用設計比賽贏得冠軍,也在中四時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學智能創意比賽得到優異獎。   他認為,STEAM的學習與跳水運動相似,也需要培養自己具備創新、突破思維、解難、堅持、聆聽意見等特質,「跳水在空中躍動時的感覺很自由,有如我在探索世界;至於STEAM學習,發掘我對探索科技與未來世界的興趣。」   「我要教給你智慧的道路,引你走上正直的途徑。」(箴四11)這段聖經啟迪荔景天主教中學不同持份者,落實該校三年發展計劃(2022至2025年度),正好與釗豪一直透過自主學習及對運動的堅持相輔相成,他在個人發展以外也希望藉科技幫助他人發展運動,特別在運動科技上,「將來透過人工智能發展運動科技,幫助跳水運動員改善技術。」   在梁釗豪的眼中,跳水運動員的形態有如「海豚」般美麗,跳躍時徘徊於空中和水中央,在水陸翱翔,讓他好好把握現狀,好好享受每個跳水獨特的時刻。(高)  
kjy16_20230618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8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無伴奏合唱 唱出天籟之聲
(本報專題)人聲音樂被喻為美麗的聲音,早在15世紀時期的天主教會,在聖堂的樂器並不普遍下,多以清唱方式誦唱聖詠,以人聲詮釋音樂,以示對上主的頌讚,這正是無伴奏演唱(A Cappella)方法的先河。時至今天,無伴奏合唱在聖詠以外發展至唱出不同風格的樂曲。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在過去12年來善於發掘學生聲樂的潛能,透過無伴奏合唱,唱出天籟歌聲。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五名中五至中六學生,劉霈璁、楊善婷、楊弘一、歐梓柔及何洛賢,剛在本年度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上,奪得中學組(人聲樂團)冠軍及最佳演繹獎,成員當中,有四人於賽後隨即要應付中學文憑試, 但他們均表示,為了好好享受在中學生涯的最後一個學年,須把握現狀,藉著賽事展現過去四年所學習的無伴奏合唱技巧。最終憑著團結與友誼在賽事中奪冠,更獲得93.7分的卓越成績,榮獲金獎狀殊榮。   「當得知比賽改為3月舉行,我曾為此撰寫信件,要求大會考慮到文憑試考生的需要, 延期舉行。」團隊中的中六學生何洛賢說,他們由中二開始組隊學習無伴奏合唱,一直也希望參與該賽事,惟面對近三年的疫情,賽事一直暫停或延期,直到恢復比賽時,他們已升上中六,需要應付公開試。   大會最終回覆校方,表示無法改期,另一成員、中六學生楊善婷坦言, 當時只想到要應付考試,「我第一個反對(參加)比賽,擔心比賽影響應考心情。」在商議過程中,眾人愈來愈明白到,大家一直以踏進此舞台為夢想,最後他們有共識,預先編訂訓練時間,作好時間管理,平衡應試溫習與準備比賽,「無論讀書或音樂,也要搏盡無悔。」   沒有樂器的樂團   他們的樂團名為Instrument Free,顧名思義就是一隊沒有樂器的樂團,使人聯想到無伴奏合唱。五名成員均由中二時開始參與,以每人在音樂上的強項各具備不同崗位:楊善婷在樂團擔任女高音聲部,主要唱主音;歐梓柔是女低音;何洛賢是男高音; 劉霈璁是男低音;楊弘一則擔當人聲敲擊,猶如樂團中的樂器,以節奏口技伴奏著歌聲。   在該校發展無伴奏合唱的音樂科主任譚慧筠老師,早在12年前因參與香港青年協會的無伴奏合唱老師工作坊時,發現無伴奏合唱的演繹風格很獨特,也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修養及歸屬感,最初在學校組成無伴奏合唱團隊時,物色具備音樂天份、喜歡唱歌及外向的同學參與。後來愈來愈多同學對無伴奏合唱感興趣,現在學生接受考核後,以年級的形式分組,每組約五至六人,恆常在課後,由無伴奏合唱的導師教授學生,也邀請高年級生教導低年級的團隊,互相切磋音樂。   目前該校共有三隊無伴奏合唱團隊,分別就讀中二至中六, 譚慧筠老師要求學生須具備音準、節奏感,也要具備表演慾、能勇於面對公眾,而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參與團隊訓練,「無伴奏合唱不同於一般合唱團,即使有成員退出合唱團也不受影響,相反,無伴奏合唱每人獨自負責不同聲部,成員的去留均直接影響著整個團隊。」   多年訓練建立默契   在Instrument Free樂團,成員均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楊善婷喜歡唱歌,也熱愛舞蹈,她便肩負起決定舞蹈隊形編排的身份;另一女成員中六生歐梓柔混厚的聲線,為團隊唱出的和音,提升音樂的共鳴;而中五學生劉霈璁心思細密,時常為隊員提供意見,自然成為隊中帶領練習的主要一員;何洛賢著重時間與規劃,唱歌以外他更為成員列出時間表,好能完善分配學業與練習時間;負責人聲敲擊的中六生楊弘一,在節奏感與音準上提供意見,各人共同努力完善訓練。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韓思騁校長表示,學生透過無伴奏合唱展現團隊精神,提升唱歌的才能,他認為學生各有塔冷通,發揮聲樂的才能外,「更經過多年鍛鍊與合作,透過無伴奏合唱不斷磨練自己,互相了解彼此的優點, 建立默契,深入討論,一起演繹出完美的樂曲。」   本學年底,劉霈璁協助校方,以無伴奏合唱重新為學校校歌進行編曲,與中二及中六級的無伴奏合唱團隊,一起唱出校歌的無伴奏合唱版本,除了為傳統校歌帶來嶄新演繹外,藉著與不同年級的同學一起合作,延續大家對無伴奏合唱的熱誠。   韓校長指出,該校已有逾30年在話劇及音樂劇的發展,近十多年間,一些同學從話劇發掘了唱歌潛能,而轉往無伴奏合唱的發展,他認為校內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表演藝術平台, 讓學生自由地發揮所長,培訓不少熱愛表演藝術的學生。   藉著無伴奏合唱的合作精神,韓校長認為正好展現該校「郭記人」的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家庭」及「愛德」的價值,特別該校於近年推動正向教育,「其中強調的正向關係,在無伴奏合唱訓練,培養學生默切的關係,互相欣賞,也與老師建立關係,體現愛德強調的包容、尊重、愛家庭的精神。」(高)  
kjy13a_20230618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6.18
迎接學年的終結
時間飛逝,又來到了一個學年的終結, 每年六月,學生都會忙於完成一整年的功課,以及準備考試,有些準備升班,有些準備轉學校和準備另一個新階段,無論對家長或學生來說,這都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間, 而且也要為暑假作出完善的安排,這不只是學生個人的安排,也牽涉整個家庭的計劃。雖然這是學年的終結,但學生也會面對一定的壓力,除了預備和進行考試的壓力以外, 也會為不久將來的計劃而擔憂。因此,有些學生不只在學期初的時間需要支援,在學期終的時候可能需要一些協助。   學期終是一個檢討學習表現和進度的時間,家長和老師可根據學生整年的表現,跟學生進行一個詳細的討論,了解過去情況,也為學生將來的學校生活作出最佳的準備和調節。例如,有些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發展跟不上,家長教師需要了解箇中原因,然後計劃將來的調適。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的能力超卓,學校方面需要因材施教,給予有能力的學生更多機會,以協助他們更佳地發展潛能。   要學習人生規劃,首先需要從短期計劃開始做起。純粹給予暑期作業,並不是一種最佳的安排,家長教師應該跟學生討論他們的興趣和渴望進行的活動,然後給予指引和支援,讓學生能夠學習組織和安排自己的時間表,在這方面逐漸建立一種獨立性,然後家長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源。   學生在接受了一整年的學校教育後,除了在學習上得到進展外,也在個人成長上走了一大步,這實在有賴教師和家長的努力。因此,學生需要學習欣賞在整個學年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學習感恩。例如家長可鼓勵學生對教師說聲感謝,這是對學生的一種提醒,也逐漸培養他們欣賞別人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培養感恩的心很重要,讓學生學習欣賞人生中美好的事情,對別人為自己的付出懷有感謝的心。   重點: 1. 有些學生不只在學期初的時間需要支援,在學期終的時候也可能需要一些協助。 2. 家長和老師可根據學生整年的表現,跟學生進行一個詳細的檢討,了解過去情況,也為學生將來的學校生活作出最佳的準備和調節。 3. 要學習人生規劃,首先需要從短期計劃開始做起,家長教師可為學生在暑期計劃上給予指引和支援。 4. 學生需要學習欣賞在整個學年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學習感恩。  
kjy07_20230604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6.04
瑪利諾中學 林琪欣 林栢欣
姊弟倆並肩抵壘 互相勉勵
在瑪利諾中學就讀中四的林琪欣,及與她同校的弟弟、就讀中二的林栢欣,皆是香港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並肩學習壘球,一起練習、進步、成長。他們均表示,在運動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也會為求進步彼此勉勵。   兩姊弟在參與壘球以前,早已於小學一起打棒球, 姊姊琪欣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參加,栢欣則由二年級開始,琪欣表示,最初是母親在補習社見到棒球興趣班的宣傳單張,被棒球運動服的造型吸引,於是鼓勵姊弟倆參與,兩人也逐漸被運動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吸引,栢欣表示,兒時也曾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總會被父親批評未能持之以恆學習,「唯獨是棒球和壘球,我們堅持到現在。」   轉投壘球 延續運動的樂趣   冠狀病毒疫情下,對年輕人造成很大的影響,琪欣和栢欣也不例外:學校停課、學習轉為網課、棒球訓練更全面暫停,琪欣有見及此,便開始在網上找其他運動參與, 找到壘球運動,「壘球和棒球的形式相似,於是便嘗試報名參加。」栢欣放學後也跟著姊姊到壘球場,觀看其訓練,當栢欣趁著場地無人訓練時也拿起壘球拋球,「我覺得挺好玩,於是也跟隨姊姊一起參與。」   他們參與壘球後,由於已有棒球的經驗,學習壘球很快便上手,他們形容兩者的模式相近, 也是在鑽石型的場地對壘,壘球場相比棒球場細;壘球所用的球比棒球大,球棒則較小而輕等,兩者也是兩支隊伍交替進攻與防守作賽。栢欣形容在壘球運動,他每次成功擊球也得到成功感,他擅長於外野位置,他總是在外野範圍盡全力跑,以期成功防守。   林琪欣現時是U15女子壘球代表隊,林栢欣則是U19 和U15男子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也是學校田徑隊成員, 琪欣參與擲項,栢欣熱愛短跑,他們認為,因著參與棒球及壘球後,提升上下肢的肌肉力量,栢欣說:「田徑訓練我腳的爆發力,令在短時間跑得更快。」至於琪欣長期透過棒球及壘球的鍛鍊,增強了上肢力量,更獲體育老師發掘,邀請她加入田徑隊,專注於擲項訓練。兩姊弟剛在中學校際田徑比賽D3第一組賽事上,為學校贏得四面獎牌:琪欣在女子乙組鐵餅奪得亞軍,栢欣在男子丙組短跑200米、400米,以及4乘100米接力勇奪三面金牌。   二人並肩訓練 彼此勉勵   琪欣和栢欣感到能夠在壘球上一起學習實在難得, 他們回家後,不時互相切磋球技與策略,栢欣認為藉著交流,有助提升技術與思考外,也能增進姊弟情;琪欣喜見得到弟弟的陪伴,使她在發展壘球運動不感孤單,她希望繼續透過港隊的操練,使自己在壘球有所成就。   瑪利諾中學過去57年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修會)辦學,來自美國的傳教士神父早年已把運動帶入學校,營造運動的氛圍,歷年來該校鼓勵學生參與運動,校長賴永春認為,欣賞琪欣與栢欣對壘球的熱愛,「能夠在運動找到樂趣,發展潛能。更從中發掘田徑上的才能,一展所長。」賴校長深信,運動有助青年建立良好的價值觀, 積極人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