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618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8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無伴奏合唱 唱出天籟之聲
(本報專題)人聲音樂被喻為美麗的聲音,早在15世紀時期的天主教會,在聖堂的樂器並不普遍下,多以清唱方式誦唱聖詠,以人聲詮釋音樂,以示對上主的頌讚,這正是無伴奏演唱(A Cappella)方法的先河。時至今天,無伴奏合唱在聖詠以外發展至唱出不同風格的樂曲。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在過去12年來善於發掘學生聲樂的潛能,透過無伴奏合唱,唱出天籟歌聲。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五名中五至中六學生,劉霈璁、楊善婷、楊弘一、歐梓柔及何洛賢,剛在本年度由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上,奪得中學組(人聲樂團)冠軍及最佳演繹獎,成員當中,有四人於賽後隨即要應付中學文憑試, 但他們均表示,為了好好享受在中學生涯的最後一個學年,須把握現狀,藉著賽事展現過去四年所學習的無伴奏合唱技巧。最終憑著團結與友誼在賽事中奪冠,更獲得93.7分的卓越成績,榮獲金獎狀殊榮。   「當得知比賽改為3月舉行,我曾為此撰寫信件,要求大會考慮到文憑試考生的需要, 延期舉行。」團隊中的中六學生何洛賢說,他們由中二開始組隊學習無伴奏合唱,一直也希望參與該賽事,惟面對近三年的疫情,賽事一直暫停或延期,直到恢復比賽時,他們已升上中六,需要應付公開試。   大會最終回覆校方,表示無法改期,另一成員、中六學生楊善婷坦言, 當時只想到要應付考試,「我第一個反對(參加)比賽,擔心比賽影響應考心情。」在商議過程中,眾人愈來愈明白到,大家一直以踏進此舞台為夢想,最後他們有共識,預先編訂訓練時間,作好時間管理,平衡應試溫習與準備比賽,「無論讀書或音樂,也要搏盡無悔。」   沒有樂器的樂團   他們的樂團名為Instrument Free,顧名思義就是一隊沒有樂器的樂團,使人聯想到無伴奏合唱。五名成員均由中二時開始參與,以每人在音樂上的強項各具備不同崗位:楊善婷在樂團擔任女高音聲部,主要唱主音;歐梓柔是女低音;何洛賢是男高音; 劉霈璁是男低音;楊弘一則擔當人聲敲擊,猶如樂團中的樂器,以節奏口技伴奏著歌聲。   在該校發展無伴奏合唱的音樂科主任譚慧筠老師,早在12年前因參與香港青年協會的無伴奏合唱老師工作坊時,發現無伴奏合唱的演繹風格很獨特,也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修養及歸屬感,最初在學校組成無伴奏合唱團隊時,物色具備音樂天份、喜歡唱歌及外向的同學參與。後來愈來愈多同學對無伴奏合唱感興趣,現在學生接受考核後,以年級的形式分組,每組約五至六人,恆常在課後,由無伴奏合唱的導師教授學生,也邀請高年級生教導低年級的團隊,互相切磋音樂。   目前該校共有三隊無伴奏合唱團隊,分別就讀中二至中六, 譚慧筠老師要求學生須具備音準、節奏感,也要具備表演慾、能勇於面對公眾,而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參與團隊訓練,「無伴奏合唱不同於一般合唱團,即使有成員退出合唱團也不受影響,相反,無伴奏合唱每人獨自負責不同聲部,成員的去留均直接影響著整個團隊。」   多年訓練建立默契   在Instrument Free樂團,成員均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楊善婷喜歡唱歌,也熱愛舞蹈,她便肩負起決定舞蹈隊形編排的身份;另一女成員中六生歐梓柔混厚的聲線,為團隊唱出的和音,提升音樂的共鳴;而中五學生劉霈璁心思細密,時常為隊員提供意見,自然成為隊中帶領練習的主要一員;何洛賢著重時間與規劃,唱歌以外他更為成員列出時間表,好能完善分配學業與練習時間;負責人聲敲擊的中六生楊弘一,在節奏感與音準上提供意見,各人共同努力完善訓練。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韓思騁校長表示,學生透過無伴奏合唱展現團隊精神,提升唱歌的才能,他認為學生各有塔冷通,發揮聲樂的才能外,「更經過多年鍛鍊與合作,透過無伴奏合唱不斷磨練自己,互相了解彼此的優點, 建立默契,深入討論,一起演繹出完美的樂曲。」   本學年底,劉霈璁協助校方,以無伴奏合唱重新為學校校歌進行編曲,與中二及中六級的無伴奏合唱團隊,一起唱出校歌的無伴奏合唱版本,除了為傳統校歌帶來嶄新演繹外,藉著與不同年級的同學一起合作,延續大家對無伴奏合唱的熱誠。   韓校長指出,該校已有逾30年在話劇及音樂劇的發展,近十多年間,一些同學從話劇發掘了唱歌潛能,而轉往無伴奏合唱的發展,他認為校內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表演藝術平台, 讓學生自由地發揮所長,培訓不少熱愛表演藝術的學生。   藉著無伴奏合唱的合作精神,韓校長認為正好展現該校「郭記人」的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家庭」及「愛德」的價值,特別該校於近年推動正向教育,「其中強調的正向關係,在無伴奏合唱訓練,培養學生默切的關係,互相欣賞,也與老師建立關係,體現愛德強調的包容、尊重、愛家庭的精神。」(高)  
kjy16-20120923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09.20
音樂新力量
  音樂最可愛之處是能震撼人心。它有動人、激情、哀傷等多種情緒表現。有時候,某個旋律能觸動記憶,讓人熱淚盈眶。就好像氣味也是一種記憶,嗅到橙的味道時,腦海裡會產生橙的圖像。聲音以外,優秀歌詞也會教人感到振奮,留下深刻體會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陳奕迅《單車》。一些簡單、容易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不論是粵語還是外語(Bruno Mars ——‘When I see your face, there’s not a thing that I would change; cause you’re amazing, just the way you are.’)在互聯網的年代,流行歌曲很受不同地域的大眾歡迎。這些平易近人、易於消化的流行藝術,不一定是「不好」或「有害」。 生長於廿一世紀文化大集薈的香港,自然會接觸不同類型藝術。只有擁有對不同種類藝術的理性鑑賞,從它們身上體驗值得欣賞的地方,才能真正活在當下,享受資訊爆炸年代帶來的正面衝擊,不被潮流盲目洗禮,以致失去自我。 介紹無伴奏合唱 近年非常流行的一種音樂種類。從嚴肅的音樂廳到熱情的體育館舞台,都看見無伴奏合唱的踪跡。其外語名稱a cappella原本字義並非解作無伴奏,只是教堂裡唱的音樂而已。但因這種合唱只有人聲,並無任何樂器伴奏,所以逐漸成為了無伴奏合唱的代名詞。在傳統藝術領域,大部份無伴奏合唱都是宗教歌曲。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無數作曲家為不同經文,又或受聖經中不同章節的記載啟發,創作無伴奏合唱音樂。但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流行音樂的普及激發了一群歌唱家的創意,銳意成立一隊改編流行曲的無伴奏合唱小組 ——  The Swingle Singers。他們積極改編當時風靡年青一族的 「披頭四」(Beatles)音樂, 以人聲模仿樂隊鼓手,透過擴音效果,以嘴巴擊出整套鼓的節奏!此技巧稱人聲敲擊(vocal percussion)。  來自英倫的無伴奏新力量 當世界各地正在醞釀無伴奏合唱勢力,年青歌手組織隊伍,翻唱及改編熱門流行金曲,一隊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皇帝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青年男生,自成一角,把英語流行曲自行改編。加入大量人聲敲擊及舞蹈動作,於歐、美、亞三地發熱發亮。他們一行九人,大部份為一、二年級學生並主修音樂,來港及新加坡獻技。他們唱得出色,跳得更出色!團員自行編曲、編舞、練唱,多麼的自主與獨立。香港亦有不少無伴奏合唱隊伍,「香港旋律」及‘Fivapella’都是年青與活躍的組合;’Sregnis Singers’ 則較有經驗及能演唱傳統與流行音樂。而這方面的鼻祖,非混聲隊伍‘Gay singers’莫屬了。他們大部份為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隊名意思為快樂的歌唱者。 以下是無伴奏合唱示範的網站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iM2BsjUpA&feature=BFa&list=UU6URujJAod_2qR2qtaczap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Xr4n_U6Q2I&feature=pl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