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7_20230521NEW_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5.21
聖芳濟各書院陳德銘
乒乓球激發自信與潛能
於聖芳濟各書院就讀中四的陳德銘,無懼讀寫障礙,勇於面對,克服了多年來學習英文的困難;更平衡學業與乒乓球運動,在球隊中擔任隊長的他樂於向隊友分享球技外,更會分享自學及閱讀心得,他認為藉著多年乒乓球的訓練,培養出堅持與勇毅的精神,彰顯天主教教育價值觀的「義德」的價值,「我不會吝嗇所學,只要大家也一起進步,有助提升整個球隊的士氣,分享便更有意義。」   陳德銘自小學二年級已熱愛乒乓球,小六加入校隊,當他升中入讀聖芳濟各書院,卻發現當時沒有乒乓球隊,他便與由小學一起參與乒乓球的同學,向老師自薦舉辦「乒乓球獎勵計劃」,由他倆設計宣傳海報,並張貼在各班,邀請同學參與乒乓球比賽,「勝出的獎品,頭三名可享用小食部的食物,最後成功吸引同學參與比賽,其中一位現在更成為球隊主要的一員。」   老師激勵 發憤圖強   陳德銘形容去年是他在乒乓球及學習上的轉捩點。他自小學二年級被評估患有讀寫障礙,對英文愈來愈抗拒,「我在小學六年級以前從不會完成英文習作,所有功課假手於補習老師;升中後的上學期,英文科從未試過合格,更是全班最低分,唯一一位同學考獲個位分數。」過去的英文成績每年近乎「包尾」,他的中三班主任兼英文科教師的一番說話,讓他決定正視英文學習的問題,「老師看到我的成績表對我說,只要英文科在公開試上不合格,無論其他科考得有多好,也是考不上大學。」他聞言感到很錯愕, 「我自幼在單親家庭下長大,只靠媽媽工作維持生計,我的學習動力便是考入大學,希望他日能減輕媽媽的負擔。」自此他從新檢視自己,平衡乒乓球與學習的時間。   疫情下,學校在上學年持續網課及延長復活節假期,他趁著假期每日溫習長達13小時,「努力背誦英文單字,主動查字典,學習英文發音。」復課後,他說自學了近1,000個英文字,「我開始對閱讀有信心,愈來愈願意學習英文。」直到中四,他的英文科考獲全級首20 名,成績大躍進,他歸功於乒乓球,他說:「因為乒乓球,令我懂得分配時間及自律。」   德銘形容乒乓球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運動使我紓緩壓力,隊友是我互相分享的對象,當壓力消除,也能幫助我投入學習。」他由中三開始擔任乒乓球隊隊長,去年帶領球隊參與新界大埔及北區乒乓球學界比賽奪得亞軍, 他說現在的目標是贏得學界冠軍,他更希望「整隊乒乓球隊也有進步」,切磋球技外也會分享閱讀心得,「每次與同學分享也能溫故知新,自己也有得益。」   超凡學生 自強不息   去年他在香港乒乓球總會考獲章別試金章,獲助教資格,返回小學母校擔任乒乓球隊助教;同年,他在生命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超凡校園嘉許計劃上獲得「超凡學生」殊榮,表揚他努力克服讀寫障礙,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願意體恤並服務其他有需要的人。」   現在,德銘最想感激母親自小對他的鼓勵及支持, 「母親得知我賽前心情緊張,便會說:『你可以的,你去罷!放手嘗試罷!你有能力爭取勝利。』」即使失落賽事,母親也會安慰他,勉勵他下次會做得更好。他說: 「運動使我更努力面對自己成敗得失,成為一個具備自信與堅毅的人。」(高)  
kjy16_2023052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21
天主教鳴遠中學
辦水墨畫展覽 推動中華文化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的學生,透過認識香港國畫家趙素仲的中國水墨創作,認識中國文化、智慧與藝術的美感,更有學生跟隨趙老師學習中國水墨畫繪畫技巧,並一同於展覽上展出。   該校於4月19日至5月2日與暘谷藝術協會在校內合辦畫展,名為「游於藝——德馨心悅」趙素仲老師作品到校展,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館,包括仙子館及智慧館、香港館、生命館,展出香港國畫家趙素仲多幅作品外,於本年由趙老師任教的十位鳴遠中學學生的作品, 也在該校的「鳴遠藝廊」展出。   該校為推廣中國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彭淬礪老師於3月至4月向景林天主教小學三年級學生,分享趙素仲老師的蘭花作品,並教授學生學習繪畫蘭花,20多幅由小學生繪畫的蘭花作品也於展期中展出。   展覽亦展出上學年初,鳴遠學生在視覺藝術科與地理科跨科協作而成的毛筆畫作品,彭淬礪老師指出,其中中一學生以「我們的厚德」為題,學生從該校位處將軍澳厚德邨的社區,在區內考察及拍照,學習土地利用,以毛筆繪畫他們眼中的社區,「題材正好回應趙老師於四年前與本地學生合辦作品展時,以『欣賞——我們的香港』為題,從國畫筆下畫出眼中的香港。」   彭老師表示,該校近年在視覺藝術科推動中國藝術元素,其中於初中視覺藝術科加入中國藝術評賞,也學習中國繪畫。藉此提升學生藝術潛能與素養。   學生跟隨國畫家繪畫   天主教鳴遠中學是第一所得到趙素仲老師教授國畫評賞及教授國畫筆法的學校,是次共10名中二至中五對視藝或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參與。   「趙素仲老師15歲時,從廣州來到香港與家人團聚,當時她是新移民,對香港周遭事物也感到陌生,她以畫抒發感情,說出新移民的心聲⋯⋯」中二學生何小麗於2020年來港定居,她在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趙老師於2014年畫下的《望夫石的悽愴》作品時,認為趙老師的作品是她心靈的安慰,她形容來港時剛升上中學,面對文化差異與語言上的困難,需要長時間適應,「我作為新移民,她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   中五學生譚煒豪有幸在趙老師的指導下與她共同創作,「第一課趙老師教我們畫荷葉,最初我未懂得控制墨水,毛筆畫在畫紙上,墨水也化開,正當以為這是一幅失敗之作,趙老師看到笑一笑,便上前在圖畫上加了數筆,立時把荷葉變成南瓜。」他從國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明白只要多發揮創意,中國國畫可以變化多端。   另外,令所有學生感受至深,是趙老師在課堂中以學生的名字題句,以及送上刻有學生名字的圖章,煒豪說:「我的名字是譚煒豪,趙老師便以『豪』,送上『豪情傲西風』,意思是豪邁堅強不屈面對困難。老師的勉勵使我十分感動。」   中三學生楊唯德首堂學習國畫時,他所畫的蓮蓬,用色及形態也展現美感,更得到趙老師讚賞,唯獨是他的筆跡被老師批評,當他聽到評語後,便每日練字,「因為繪畫中國畫除了畫功外,字跡也很重要,老師的評語激勵我要寫好中文字。」   中五學生何詩怡及韋心怡均表示,珍惜這次機會,詩怡在學習畫蓮花倒影時,沒想到可以趁著墨水仍未乾透時把畫紙對摺造成倒影效果;心怡練習筆法時,原本畫上葉子卻有如眉毛形狀,她感激老師不斷示範,讓她明白箇中技巧。   展覽期間設公眾導賞,就讀中四的黃德恆是導賞員之一,他說從介紹展品讓他深入認識每件作品帶出的信息,「向公眾人士介紹時,所有作品也有故事, 及畫家當時的心路歷程。」   創作與思念化成生命祝福   在「生命館」展館,展示了趙素仲的《天上人間——我們的往返》書中畫作外,也有去年在該校畢業的劉基新的一系列思念他愛犬的作品。   劉基新幼童時期在廣西成長,五歲時他帶同愛犬遷往外祖父母的家後不久,愛犬不習慣新環境而走失,基新從此 與愛犬失散。「這個是我在中學文憑試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的作品,原本以我的視覺畫下對牠的思念,後來我看過趙老師『有苦自己知』的作品,反映她對苦的看法後,讓我明白不能只憑自己的視覺看痛苦。」   藉著趙老師的啟發,基新豐富了作品意念,他在作品中換位思考,再畫上從愛犬的視覺的畫作:他把愛犬畫在中央,背後畫有無數的犬隻,以示狗一直忠心地在天上等待與主人重逢,再製作半立體作品,及以立體裝置藝術「神化犬」以示他認為愛犬的轉化,犬隻眼中貼上他的容貌,有如是他兒時的愛犬一直望著主人。他說此經歷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但能夠從藝術的不同角度,記錄他對亡犬的感受。   天主教鳴遠中學袁玉蘭校長表示,藉著一系列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活動,拓展學生藝術領域及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給予學生接觸國畫家,跟隨大師學習的機會難得,從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及體驗,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傳統的美麗,培養學生品德價值。(高)  
kjy16_2023051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5.14
鄧鏡波學校雜藝大使
推廣扯鈴培養自信與耐性
(本報專題)早在19世紀時期,聖鮑思高神父邀請「貧苦無告青少年」到慶禮院一起玩樂,同時藉此學習教理, 陪伴青年同行。時至今天,慈幼會的鄧鏡波學校一直秉承鮑思高神父向青年帶出喜樂的信息,在校內設立不同活動吸引學生學習,從中指導他們的成長,該校近年推廣扯鈴雜藝,深受學生歡迎,該校副校長戎穎軒認為,「學習鮑思高神父懂得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更要喜歡青年所喜歡的事,以貼近青年。」   鄧鏡波學校早於2007學年開始, 已推出大哥哥計劃,最初為協助剛由小學升上該校的學生適應校園生活,由校內高年級生教導師弟溫習功課;隨後在計劃中加入攀石活動、聖誕聯歡、義工服務及魔術班。至2010學年,大哥哥計劃開展雜藝訓練,一直至今,社工賴曉軒指出,學生從活動建立自信及團隊精神。   大哥哥計劃由該校的學生輔導組負責統籌,社工賴曉軒指出,雜耍的個人及團隊訓練,有助提升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發展,團隊合作精神建立學生自信、認識自我,學習專門的雜藝訓練從中發揮學生的潛能。   近年,校方加強扯鈴訓練,該校的大哥哥計劃組成了雜藝大使,邀請舊生回校任教,高年級生帶領初學者學習,使團隊營造「以大帶小」的精神;雜藝大使於每年的聖誕節聯歡會演出扯鈴,成為帶動整個活動高潮的環節,去年12月的演出,邀請了神父及教師一起參與,更設有Battle環節,節目內容全由學生構思出來,曾有一年演出時禮堂關上燈,漆黑中,雜藝大使用上發光的扯鈴由二樓滑落到舞台,造出流星的效果,配合音樂與背景下,構成悅目的演出。   朋輩支持 互相成長   本學年雜藝大使共有33人,當中20人接受進階訓練,除校內表演,團隊於本月中參與友校舉辦的扯鈴比賽,並於稍後到長者中心進行扯鈴表演及探訪。社工賴曉軒認為,考核學生創意, 也有助培養學生堅忍與耐性, 「雜耍需要持之以恆練習,才能展現成果。」他從扯鈴活動中,看到學生的轉變,有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專注與耐性,計劃下參與扯鈴訓練,時常與師兄和同儕練習扯鈴招式,自然會吸引其他人仿效,這種良性競爭能令彼此有所進步,專注力也有所提升。   初學者以打棍方式,先熟悉節奏,例如先把鈴放在地上,拿起雙棍,由右向左的方向進行移動練習;扯鈴招式千變萬化,包括有直立鈴、拋高、放棍、鞭鈴、螞蟻上樹、垂直轉、繞手或繞腳等。另外,亦有分團隊及個人動作,於演出中展示不同招式。   「扯鈴運動對於我而言,幫助我找到自己。」該校舊生張嘉偉由中一參與扯鈴,高中時經常擔當小老師向學弟傳授技巧,中學畢業後他一直繼續扯鈴訓練,曾到各地參與扯鈴比賽,曾在中國內地的一個國際青年比賽中,奪得扯鈴單人組技術賽冠軍;他也到其他學校,包括在母校任教扯鈴,「扯鈴令我發掘對教育工作的興趣,現在我正修讀幼兒教育,希望將來以教育作為事業。」   「見到師兄在校內練習扯鈴時,展示的每個招式也很型格,使我很想學習。」現時就讀中五的蔡德朗,回想初中時向社工申請加入該計劃,對扯鈴一竅不通, 他形容初中時個性內斂,不善於表達自己,更容易受情緒影響,現在他在大哥哥計劃中擔當師兄角色,向初階班同學教授扯鈴,樂於與同學分享,「上台真正表演,增強我的自信心,使我有很大改變。」他認為成為雜藝大使後,愈來愈喜歡扯鈴雜技,更肯定自己的能力,「扯鈴運動使我提高了很大的自信心,我現在充滿自信。」   中二學生黃晏霆剛加入雜藝大使才兩個多月,未加入前,很喜歡觀賞雜藝大使的練習,經常陪伴同學練習至晚上,後來獲邀加入。中四學生劉勤發認為,學習扯鈴後提升自信心,做事有目標,也學會專注。他試過為練習直立放棍的招式花上三個月時間苦練,「見到別人玩扯鈴如此出眾時也吸引我學習,當定下目標後,做事自然更專注。」   戎穎軒副校長認為,學生透過參與大哥哥計劃的扯鈴訓練,從中發揮所長,啓發潛能外,向外分享扯鈴,自然對自己有更高要求,力求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對於個人發展上更具自信。(高)  
kjy01_20230507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5.07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愛 喜樂 網球天地
(本報專題)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校門外掛著一幅大型橫額,主角是贏得多個網球比賽獎項的網球校隊隊員。他們整齊劃一地穿著隊衣,拿著球拍,自信滿滿的笑容,吸引街坊、家長及學生的注意,拿出手機與他們「打卡」合照。   「學校網球隊在差不多八年前成立,當時主要想舉辦一些活動,讓小一學生也可以參與,甚至有機會代表學校比賽。」網球隊領隊教師歐家文解釋,當時開展「小型網球」活動,邀請有興趣及具潛質的一年級學生加入小型網球隊,開始了該校在網球上的發展。   學生加入港青訓練   小型網球是專為初學網球的小朋友,而設立的一種正規網球預備項目。這項運動使用較輕便的裝備,包括較短的球拍、較低的網,歐主任說:「球也較正規網球的軟,球速較慢,讓小朋友有更多時間準備,做拉板的動作,成功擊球。」即使場地規模較小,學生也可以酣暢淋漓地進行小型網球比賽,建立自信,享受這種運動的樂趣。   四年級學生廖曉彤在「2022香港網球總會全港小型網球校際周年錦標賽」的「女子9歲或以下單打組別」中奪得冠軍。驕人的成績使她早前獲香港網球總會的教練邀請,加入港青訓練。   曉彤從一年級開始被老師發掘,加入小型網球隊,「這項運動教會我堅毅不屈的精神。」在一次決賽中,曉彤取下第一盤勝利後,第二盤被對手從後趕上。她表示當時也很緊張,但也知道自己要努力堅持,便立刻調節心情,並獲得隊友的打氣,取得最終勝利。   另一位同樣接受港青訓練的六年級學生朱蔚晴,自四年級起接觸網球,至今已參與了逾100場賽事。其中最難忘的一場比賽中,蔚晴面對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在第一盤比賽時由於很晚才進入狀態而落敗。雖然在第二輪比賽中,蔚晴急起直追取得勝利,但還是輸掉第三盤比賽,「我當時因為失望而哭泣。」蔚晴還記得教練在比賽後,與她分析改善之處,媽媽也鼓勵她「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學習。」這使她重新振作。   課程加入小型網球  發掘學生潛能   學校對網球的發展,提供了不少支援,其中為了普及校內的網球文化,參與賽馬會及香港網球總會合作的「樂動網球訓練計劃」,在一年級至三年級課程中加入小型網球課程,讓學生更全面接觸網球。學校也從網球總會聘請兩位教練,負責學生小型網球的訓練。除了小型網球外,學校也發展網球校隊,讓高年級學生繼續學習網球。   此外,校內亦設有室外及室內的小型網球場,並每年舉行社際網球比賽,可見學校支持學生對網球的熱愛。   家長的支持   二年級學生歐勺菲感謝學校對網球活動的支持。她自幼稚園時,見到就讀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哥哥打網球後,便燃起對網球的興趣,也在幼稚園時開始學習網球。她享受打網球的時間,直言從中獲益良多。   除了學校對學生的愛,該校網球校隊人才濟濟,同學有時在比賽中會遇到同校的隊友,但這從沒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反而互相鼓勵和一起進步。一年級學生杜愷瑜也高興在校隊中,認識到很多朋友, 學習到克服困難及與同學相處。   學生的成就全賴不斷的練習,每次學生的訓練、比賽時,都會見到家長在場邊為子女打氣的身影。廖曉彤的媽媽說:「看著他們打球也是一種享習。」她表示雖然女兒練習多,但這反而使她更珍惜讀書的時間,在課堂中專心聽課 。   歐勺菲的媽媽也提到在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即時作出判斷面對挑戰,從中她見到女兒的成長。   價值教育   早前,網球總會到校進行探訪時,前香港職業網球手張玲也與同學分享她每天的訓練過程、日常生活, 校長劉敏怡說:「她的分享讓小朋友知道要怎樣堅毅和自律,讓小朋友明白這些重要的態度及價值觀。」因此,劉校長提到網球運動,也為學生提供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校訓為「愛」,而從網球中,見證到學生、學校及家長對彼此的愛。(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