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0402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4.02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能夠將自己放在別人的處境位置,體會別人的經驗、想法和感受。同理心可以分為幾部分,首先是認知(Cognitive)意思是了解別人的想法,從別人的處境想事情, 就是角色取替( Perspective Taking),換位思考;第二部分是情緒(Emotional),是感受別人所感受的,可能出現與別人感受的相關情緒; 第三部分是富有同情心的同理心(Compassionate),是行為上的,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實際的幫助。   同理心跟同情心(Sympathy)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同情心是在情緒上與別人產生更多共鳴。相對於同理心,同情心較為被動,從自己本身出發,假如別人產生某種情緒,自己也可產生那種情緒,當中包括慈悲,有點像從上對下的憐憫,希望盡快找出方法解決問題。同理心是從別人的處境出發,當中有慈悲心和尊重, 以平起平坐的姿態去了解和感受對方。   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可促進建立更健康和有效的社交聯繫,也能幫助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感受,對處理困難處境和壓力情況很有幫助。另外,同理心也可促進更多幫助別人的行為。在成長中,家長都會關注孩子的情緒管理、個人行為和社交生活,培養同理心有助這些方面的發展。   家長可以學習怎樣建立孩子同理心,首先家長需要對孩子有同理心,主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從孩子的處境出發想事情, 也要建立一個模範榜樣,對別人都需要有同理心,孩子可透過觀察家長的行為中學習。另外,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或圖書,或跟孩子一起觀看電影,然後討論角色的情緒,讓孩子對識別情緒和情緒管理有更深入的體會。家長也可透過假裝遊戲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的建立,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要更長的時間,也需要很多的耐性。   重點: 1. 同理心跟同情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實際上是不同的。 2. 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可促進建立更健康和更有效的社交聯繫,也能幫助我們調節自己的情緒。 3. 家長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去培養孩子建立同理心。 4. 同理心的建立,需要時間和耐性。  
kjy13a_20230326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26
如何使孩子做 不願意做的事?
今天在堂區碰見主日學的導師,他向我投訴,班中的孩子十居其九不想參與主日學,所以上課時孩子極不專心,有些甚至做其他的事,屢勸不聽,導師也無可奈何,他曾向家長投訴,家長也說沒有辦法,孩子經常投訴主日學課堂太悶,領完聖事後一定不再返主日學。導師根本就沒有辦法,他問我如何是好?其實,我也做過主日學導師,不知甚麼原因,孩子大都不喜歡上主日學,只因家長強迫,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孩子只有依循家長指示,到聖堂參加主日學,於是一切的情緒都發洩在導師身上。   有一次,我著令兩個孩子立即回家,因他們在課室搗亂,兩個孩子卻極不願意地收拾書包,然後離開。之後,我致電他們家長,把當天情況告訴他們,他們很奇怪,因為孩子有和家長一起參與彌撒,孩子隻字不提發生過的事,如果不是我找他們,他們就不知道發生的事,我把孩子班中的表現說一遍,並把家長可以做的事也講了一次;我猜孩子可能不會再回來,很奇怪,下一主日, 我又看見他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們對我說:他不討厭主日學,只是家長迫得太緊, 所以才在班上搗蛋。我最後才明白,孩子在班上搗蛋,是回應家長的迫令,導師才是最後的受害者,不是孩子。   因此,要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必須解釋清楚要他做的原因,就算理由多麼難接受,也要向孩子說清楚。要他參加主日學,可能是希望他領了聖事之後,在分配中學學位時,可以在相同信仰上取得五分;就算孩子成績不太理想,也可藉這五分,可以進入心儀的中學;當然,孩子未必完全明白父母的苦心,但亦可使他明白上主日學的目的,我當然反對五分制的安排,但這制度仍在進行中,我也只能依著這遊戲規則行事。有些家長根本就沒有和孩子說清楚,孩子以為上主日學是滿足家長的要求,是為家長做事,於是便出現孩子和家長,和導師對抗的情況。   相同的情況,可能出現在參加興趣班, 補習班上,家長就要問一問自己,我有向孩子解釋為何要參加這班嗎?   重點: 1. 孩子在主日學的反叛行為,很可能是家長未曾向孩子解釋參加主日學的目的。
kjy13a_2023031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17
卸下口罩後
自2020年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影響,全世界的人開始戴上口罩。三年後,疫情穩定下來,戴口罩不再成為規則,大家可以除下口罩。規則改變後,當大家走到街上,見到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因為過去三年不少人對戴口罩感到壓力,很渴望有一天可以在生活中除下口罩,但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不少人在過去三年間,經歷過疫情初期的口罩荒,不少人會花很多時間排長龍購買口罩,甚至出現競爭搶購,得到口罩是十分難得的。因此,不少人都購買大量的口罩存放家中,以備不時之需,以免出現緊急時沒有口罩的情況。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有些人為了增加生活情趣,甚至選擇口罩的款式和顏色,以配合身體上的其他衣著飾物。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 實在不容易。   除了牢牢建立的習慣外,有些人也感受到戴口罩的好處,就是少了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不少人因為疫情而增強了對衛生的意識,當身處人多密集的地方,仍堅持戴上口罩,以預防感染細菌病毒而生病。經過了三年的經驗後,有些人有呼吸道症狀時,都會自律地戴上口罩,以防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是公德心的表現。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有些孩子有社交焦慮症,他們平常對社交互動感到緊張焦慮,不太願意跟別人溝通,疫情時規定戴口罩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舒適放鬆的行為,也讓他們逃避一些令他們焦慮的處境。也有一些孩子有發展障礙,當他們建立了一些習慣後,習以為常,也許難以改變,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些頑固的行為,家長應該留意和在適當時候介入。   重點: 1. 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2. 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實在不容易。 3.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社交焦慮症。  
kjy13a_20230312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12
不戴口罩上課安全嗎?
新冠病毒困擾了香港人足足三年,而出入佩戴口罩也接近一千天, 香港政府宣佈由三月一日起取消口罩令,市民可以按各自的需要來佩戴, 但政府一些專業人士卻同時指出,學童若立即不再佩戴口罩,可能會引起憂鬱症,請家長留意,於是有家長問我:不戴口罩上課安全嗎?最初家長擔心健康問題而著令孩子戴口罩,現在不需要了, 卻又擔心引起心理困擾,家長應如何處理?   首先,佩戴口罩的初衷是衛生原因,政府也同時承認,學童感染流行性感冒的數目大減,原因可能是佩戴了口罩有關,若一旦取消口罩令,恐怕初期會出現流行性感冒潮;雖然這只是推測,但個人衛生仍要關注,所以,我建議在撤銷口罩令初期,家長可以要求孩子繼續佩戴口罩一段時間,待觀察過之後,例如同學們都沒有戴口罩,家長可放心取消戴口罩。但疫情期間的一些衛生手段,例如勤洗手,不共享食物仍要維持; 切勿因取消口罩令而忘記注重衛生。   有些孩子可能看到一些同學已沒有戴口罩,又或者家長都沒有戴,於是也要求不戴口罩上學,其實,家長可考量學校的情況, 孩子對衛生的意識等而容許孩子不戴口罩上課,我相信如果是由孩子提出不戴,其得到憂鬱症的機會肯定很低。但相反,如果孩子仍堅持戴上,家長就要小心,除了要向孩子解釋為何不用佩戴,還要了解他繼續佩戴的原因,因為總有一天,一切復常,孩子如何面對沒有口罩,如果家長不知如何處理,就要請教專業人士。   最後,在三年的抗疫時間中,我們習慣了一些手段,並且認為必要,但在逐漸復常的時期,家長和孩子都要習慣一些新的舉措,以適應新的生活,而孩子的適應尤為重要,家長的協助更是必須的,若家長有不明白的地方,專業人士的意見也應留意。   重點: 1. 有專家提出:若孩子立即不佩戴口罩, 可能引起心理困擾,這話令家長十分擔心。 2. 家長必須理解佩戴口罩的原因,而其他的衛生手段亦同樣重要。 3. 如孩子需要,家長可給孩子繼續佩戴一段時間,期間家長可為孩子下功夫。 4 最後,復常的時期已到,家長應協助孩童面對新生活和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