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0528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25
如何對付經常 欠交功課的孩子?
有家長對我說:她的孩子三年級了,但經常欠交功課,家長每晚都檢查他的家課冊,及核對做完的功課,看上去似乎都做得妥當;但第二天卻又欠交功課,老師要見家長,著其要努力督促孩子做齊功課;家長自問已盡一切方法,但孩子仍欠交功課,她真的不知如何處理?   孩子欠交功課,是常有發生的事, 但這位家長的孩子卻經常欠交,那就要仔細研究;有些學生專門與老師作對, 孩子會特別針對個別老師,他吩咐的功課,孩子專門不去做,由於他是有心不去做,孩子可以特意不寫家課冊,就算家長如何努力去覆核,也查不到孩子欠功課。所以,家長應先問老師,孩子是否獨欠某一位老師的功課?而其他老師的功課卻交足,如果是,家長就要問孩子是否針對個別老師?並問清楚其原因,並向班主任說清楚,並交由校方處理。   還有,家長要問清楚孩子是否有寫家課冊的困難?如果有,就要問清楚困難在哪裡?並請班主任委派一位同學協助孩子寫齊當日的功課數量和科目,當家長檢查家課時就不會遺漏,孩子也不會針對某一位老師而不寫要做的功課。有些孩子有寫家課冊困難, 可能是聽比較慢,來不及寫下,此點家長必須留意。很多家長以為寫家課冊是自然的事,老師一定會教曉孩子,根據我的觀察,老師只在小一時教孩子,以後就由孩子自行抄寫。這點家長必須注意。   最後,寫不及聽,那是一種病,愈早發現,就可以早些處理,切勿以為是一件小事而延誤處理,但很多時家長不是專業人士,未必覺察到孩子的問題,和學校的專業人士,如老師、社工談談孩子的問題,有極大的益處。   重點: 1. 孩子欠交功課,可能是針對某一位老師而作出的反叛行為。 2. 有時又可能是聽與寫不協調所致。 3. 無論原因為何,家長應與老師談談,查其究竟,早作處理。  
kjy13a_20230521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21
孩子學樂器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是一種良好和健康的嗜好。音樂也是一種跨越年齡、語言和地域的東西,任何地方和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機會接觸音樂和參與其中。音樂是學校課程中的一個項目,也是其中一種課外活動,因此受到不少家長的關注。從前,學習音樂並不常見,有些家庭甚至視之為奢侈嗜好,但是近年來,學習音樂愈趨普遍, 很多家長都會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成為學生們在學習以外需要兼顧的另一種技能。有些家長說安排孩子學習鋼琴是不足夠的,需要學習多一種樂器,才能滿足學業的需求。   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樂器變成了一種責任,跟建立興趣和嗜好很不同。興趣是讓孩子開心、愉悅的事情。但是,當學習樂器成為了一種責任時,而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的成績抱有一定期望時,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可能將學習樂器視為像學校課程的科目一樣,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需要定期表現一些進步。要確認學習音樂的成績,家長便希望孩子考級,在一些家長的眼中,愈早考到八級便代表成績愈理想,甚至乎需要考到演奏級,家長亦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在台上表演樂器的機會,因為這些經驗和成績都讓孩子的履歷加分,也提升了孩子的競爭力。   當家長鼓勵孩子學習樂器時,應該留意孩子的興趣。不少孩子在催促下學習樂器, 可能一開始便感到很大壓力,對其產生負面印象。雖然能夠在考級中得到成績,但當考完所有級別後,孩子有機會認為任務已經完成,之後不再練習,也不再感到有需要接觸樂器,其實這是十分可惜的。在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時,家長不應太過以成績目標為本, 應該了解孩子的興趣,嘗試讓孩子接觸不同跟音樂有關的東西,讓其選擇自己較喜歡的樂器,希望在過程中能夠對音樂培養興趣, 在不需家長催促下都能自動自覺地練習,久而久之,孩子便能對音樂產生長期的興趣, 不再是一種責任,也不再是作為學生的一種要求,這樣便能從學習樂器中得到更多。   重點: 1. 當學習樂器成為了一種責任時,而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的成績抱有一定期望時, 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 2. 當家長鼓勵孩子學習樂器時,應該留意孩子對這有沒有產生真正的興趣。 3. 在安排孩子學習樂器時,家長不應太過以成績目標為本,應該了解孩子的興趣,嘗試讓孩子接觸不同跟音樂有關的東西,讓其選擇自己較喜歡的樂器。
kjy13a_2023051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14
父母應留意和孩子
說話的態度和內容
之前和大家談過家長的正向思維,今篇我們談談正向思維,如何影響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很多時,我們和孩子溝通,往往被孩子的行為先導,例如:回覆孩子的要求、矯正孩子不妥當的行為,要孩子依循家長的指示等。更多的時候,家長的怒火遮掩了自己應說的話,所以,我在此多次說過,不要在自己怒氣沖天時教訓孩子,因這時最容易說錯了話,讓家長的訓導變成一個不良的範例。   因此,要有良好的溝通,家長必須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進行,如果真的怒氣難消, 不如先離開現場,稍後才處理孩子的問題。很多家長會在怒氣沖沖的時候體罰了孩子, 那就麻煩了。還有,有些家長發覺孩子說話很粗魯,態度也很不友善,其實他們是學習了家長的溝通方法,所以,良好的溝通必須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進行,免得孩子學習了不良的態度。   其次,我曾講過的正向思維就大派用場,有家長會問:責罵孩子如何用正向思維呢?其實,要責罵孩子正正就是正向思維的用武之地,孩子犯了錯,家長當然不想孩子再犯,大家都知道打罵不是一個有效去改善的方法,如果家長說:在我心中,你是可以做好的,你是否踫到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不如先告訴我,看看我們可否一起解決,免得你再做錯。這就是正向思維的說話,你先肯定孩子是可以做好的,只是遇到一些問題,你邀請他把困難說出來,而你是願意幫忙的。   還有,家長對孩子說話時應有的態度,家長要十分留意,如上面所說,避免在怒氣沖沖時去教訓孩子,因怕會講錯說話, 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而破壞了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同時家長也建立一個壞榜樣,使孩子去模仿;他們只以為父母這樣對我,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比我小的;這是一個極壞的榜樣,所以家長切勿在心情惡劣的時候去教孩子,如果真的心情欠佳,不如另擇時間再和孩子談話,家長要切記。   最後,我把正向思維的話結合恰當的態度,教導孩子,切勿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教訓他,應在心平氣和的時候進行,同時要說正面的話,不要把孩子的不當之處全搬出來, 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重點: 1. 良好的溝通,要在父母及孩子心平氣和的情況下進行。 2. 家長應避免用責備的言詞對孩子,應以正面的說話對待孩子。 3. 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    
kjy13a_2023050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5.07
孩子的拖延問題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的拖延問題,感到困擾和煩惱。例如,孩子放學後需要完成功課,但是他們一直不做,直至家長晚上下班回家後,經過多番催促下,才能勉強完成。有時候,孩子有一些功課不需要短時間內遞交,老師給予一個限期,但是孩子總是不會預先進行,把開始做的時間不斷拖延,直至臨近遞交限期才勉強進行。除了工作以外, 有時候甚至連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會拖延,有些家長為催促孩子吃飯、刷牙、洗面、洗澡,也需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有時甚至跟孩子出現口角和爭執,才能令孩子完成他們基本需要做妥的事情,家長為孩子的拖延問題總是摸不著頭腦,有些甚至帶孩子見精神科醫生,因為懷疑他們的腦袋出現問題。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當家長開始發現孩子有拖延問題時,可以作出詳細的記錄,監察問題所在及嚴重性,以及拖延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家長也可向學校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行為出現的初期,家長可以跟孩子詳談,了解背後的原因和想法,看看有沒有個人問題或環境因素可以調節。另外,家長可以嘗試檢視過去的管教方式,然後嘗試調節,加以鼓勵和獎賞,甚至應用一些調節行為的方法,看看拖延問題有沒有得到改善。   拖延問題的背後,可能是孩子患上某些精神障礙,也可能是精神障礙的警號。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例如抑鬱、焦慮等。當孩子感到抑鬱時,可能在日常的生活節奏上表現得緩慢和喪失動力,甚至不想進行日常活動。當孩子感到焦慮時,對進行事情缺乏信心,進行事情時可能感到緊張擔憂,甚至逃避。另外,長期的拖延行為,可能跟其他情況有關,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這種情況通常由小時候開始,孩子不願意處理難題,遇到困難時缺乏耐性,甚至把事情拖延。另外,強迫症也是另外一個原因,家長需要留意孩子有沒有重複的想法和行為。假如家長應用了不同方法,仍然未能處理孩子的拖延問題,便需要向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求助。   重點: 1. 拖延是一個行為表現,暫時未被界定為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但是,假如拖延的問題持續或嚴重,可能跟一些精神障礙有關,需要考慮帶孩子向醫生求診。 2. 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 3.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可能是拖延行為的其他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