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30319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17
卸下口罩後
自2020年起,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的影響,全世界的人開始戴上口罩。三年後,疫情穩定下來,戴口罩不再成為規則,大家可以除下口罩。規則改變後,當大家走到街上,見到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因為過去三年不少人對戴口罩感到壓力,很渴望有一天可以在生活中除下口罩,但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不少人在過去三年間,經歷過疫情初期的口罩荒,不少人會花很多時間排長龍購買口罩,甚至出現競爭搶購,得到口罩是十分難得的。因此,不少人都購買大量的口罩存放家中,以備不時之需,以免出現緊急時沒有口罩的情況。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有些人為了增加生活情趣,甚至選擇口罩的款式和顏色,以配合身體上的其他衣著飾物。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 實在不容易。   除了牢牢建立的習慣外,有些人也感受到戴口罩的好處,就是少了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不少人因為疫情而增強了對衛生的意識,當身處人多密集的地方,仍堅持戴上口罩,以預防感染細菌病毒而生病。經過了三年的經驗後,有些人有呼吸道症狀時,都會自律地戴上口罩,以防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是公德心的表現。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有些孩子有社交焦慮症,他們平常對社交互動感到緊張焦慮,不太願意跟別人溝通,疫情時規定戴口罩的規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舒適放鬆的行為,也讓他們逃避一些令他們焦慮的處境。也有一些孩子有發展障礙,當他們建立了一些習慣後,習以為常,也許難以改變,對家長來說可能是一些頑固的行為,家長應該留意和在適當時候介入。   重點: 1. 當大家可以除下口罩後,不少人仍然戴上口罩,看到這種情境,大家可能感到意料之外,不明白為甚麼大家沒有改變。 2. 在這數年間,大家已經建立了使用口罩的習慣,好像是每天換上衣服的一部分,要改變一個三年間每天的習慣,實在不容易。 3. 假如孩子持續戴上口罩,在任何時間都拒絕除下,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社交焦慮症。  
kjy13a_20230312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12
不戴口罩上課安全嗎?
新冠病毒困擾了香港人足足三年,而出入佩戴口罩也接近一千天, 香港政府宣佈由三月一日起取消口罩令,市民可以按各自的需要來佩戴, 但政府一些專業人士卻同時指出,學童若立即不再佩戴口罩,可能會引起憂鬱症,請家長留意,於是有家長問我:不戴口罩上課安全嗎?最初家長擔心健康問題而著令孩子戴口罩,現在不需要了, 卻又擔心引起心理困擾,家長應如何處理?   首先,佩戴口罩的初衷是衛生原因,政府也同時承認,學童感染流行性感冒的數目大減,原因可能是佩戴了口罩有關,若一旦取消口罩令,恐怕初期會出現流行性感冒潮;雖然這只是推測,但個人衛生仍要關注,所以,我建議在撤銷口罩令初期,家長可以要求孩子繼續佩戴口罩一段時間,待觀察過之後,例如同學們都沒有戴口罩,家長可放心取消戴口罩。但疫情期間的一些衛生手段,例如勤洗手,不共享食物仍要維持; 切勿因取消口罩令而忘記注重衛生。   有些孩子可能看到一些同學已沒有戴口罩,又或者家長都沒有戴,於是也要求不戴口罩上學,其實,家長可考量學校的情況, 孩子對衛生的意識等而容許孩子不戴口罩上課,我相信如果是由孩子提出不戴,其得到憂鬱症的機會肯定很低。但相反,如果孩子仍堅持戴上,家長就要小心,除了要向孩子解釋為何不用佩戴,還要了解他繼續佩戴的原因,因為總有一天,一切復常,孩子如何面對沒有口罩,如果家長不知如何處理,就要請教專業人士。   最後,在三年的抗疫時間中,我們習慣了一些手段,並且認為必要,但在逐漸復常的時期,家長和孩子都要習慣一些新的舉措,以適應新的生活,而孩子的適應尤為重要,家長的協助更是必須的,若家長有不明白的地方,專業人士的意見也應留意。   重點: 1. 有專家提出:若孩子立即不佩戴口罩, 可能引起心理困擾,這話令家長十分擔心。 2. 家長必須理解佩戴口罩的原因,而其他的衛生手段亦同樣重要。 3. 如孩子需要,家長可給孩子繼續佩戴一段時間,期間家長可為孩子下功夫。 4 最後,復常的時期已到,家長應協助孩童面對新生活和新常態。  
kjy13a_20230305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3.05
孩子的自傷行為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自傷的行為時,應該怎樣處理呢?自傷行為不只出現在成年人中,也可出現在小孩和青少年身上。常見的自傷行為, 包括用指甲抓傷自己、以尖銳物件傷害自己身體、將身體撞向硬物等,以上屬於一些直接自傷的行為,另外也有一些間接自傷的行為,例如不進食或過度進食、進食後嘔吐、濫用酒精或毒品、進行其他高危行為等。有時候,孩子的自傷行為不容易被發現,家長應該多加留意孩子的整體行為狀況,注意有沒有可疑的行為現象,例如孩子常常孤立自己、減少跟其他人接觸、晚上比較夜才睡覺、較長時間躲在房間或浴室內、不理會天氣,而長時間穿著長袖衣物、喜歡同時佩戴多個手鐲、為他們的傷口編造其他藉口、有時提及有關自傷的事情、在社交平台分享一些自傷的圖片等。   假如家長發現這些行為,應該及早介入,盡快避免這些行為的發生,以免自傷行為愈來愈頻密和嚴重。孩子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其原因,家長應該嘗試了解原因,看看可否處理。自傷背後較常見的原因,就是情緒低落不穩,然後以自傷行為來發洩情緒。另一自傷行為的原因,就是希望進行一些激烈的行為,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孩子出現這些自傷行為後,家長應該留意在孩子生活中,有沒有一些導火線或成因,例如孩子面對學習或考試的壓力、與家人或朋友分離、在學校被欺凌、被虐待、經歷其他創傷事件、朋輩間的爭執或暴力事件等。   遇到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時,家長應該留意孩子有沒有一些潛在的情緒問題,監察有沒有情緒問題的症狀,例如情緒低落、焦慮、社交退縮、失眠、胃口減少等。另外, 家長也可跟學校老師聯絡,查詢孩子在學校的情緒行為表現,也可轉介至社工進行跟進和緊密監察,假如懷疑孩子有情緒問題,也可直接找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和跟進。   重點: 1. 有時候,孩子的自傷行為不容易被發現, 家長應該多加留意孩子的整體行為狀況,注意有沒有一些可疑的行為現象。 2. 自傷背後較常見的原因,就是情緒低落不穩,然後以自傷行為來發洩情緒。另一自傷行為的原因,就是希望進行一些激烈的行為,以吸引別人的注意。 3. 遇到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時,家長應該留意孩子有沒有一些潛在的情緒問題,監察有沒有情緒問題的症狀。
kjy13a_20230226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3.02.24
如何處理孩子對學校的投訴?
最近有膳食供應商暫停兩天的午餐供應,學校及家長均感不便,有家長對我說: 其實孩子一早已向她投訴,學校的午餐非常難吃,很多同學都勉強吃一兩口,吃剩的全都退回。孩子在她面前已投訴過不知多少次,但孩子是低年級,一定要留在學校午膳,在沒有選擇下,唯有向學校定餐,但想不到供應商竟暫停供餐兩天,以清潔廠房。   又有家長說她的孩子諸多投訴,除了飯餐之外,對學校的小賣部、康樂設施,一些排隊安排等等,孩子都很多意見,家長既不能插手學校的行政,又不能處理孩子的投訴,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的確,學校提供的服務,孩子是最前線的用家,他們的感受是最實際的,例如用餐,雖然有老師和孩子一起用餐,但他們的意見能夠代表孩子的意見?有些學校找到供應商後,便很少跟進其飯餐質素。其次,我必須承認,有些孩子吹毛求疵,希望飯餐可以美味到如媽媽做的一樣。如果家長可以做多一些,親自到學校觀察孩子吃飯,問一下其他同學的意見,如果和自己孩子意見一致,便可向學校反映,希望作出改善。我知道有些學校邀請校董會成員一起試食,和突擊檢查供應商的飯餐。其實,這都是家長有份的參與,一同改善學校的服務。   但是,家長又要檢視孩子的投訴,是否與投訴相符;如果家長只聽不查,就成了孩子的工具,孩子會把一些不合個人意見亂向家長投訴,希望家長向老師投訴,最後學校能迎合他的意見,當然,這是孩子單方面的想法,孩子提出他的意見, 家長也應過濾一下他的意見,看是否確實和可行,如果他的意見有事實支持,不妨向老師提出,如果是孩子自己的私人意見,家長應向孩子解釋學校不可行的原因,不是他所提的意見,家長一定向學校反映。   重點: 1. 孩子的意見,有時具建設性,有時是出於一己私慾,家長應小心處理。 2. 家長同時指出孩子的意見,必須與事實相符及具可行性。 3. 家長要向孩子指出不是每件事都會為他們反映。 徐邦雄|註冊社工,現已退休,入行多年, 有豐富家庭服務經驗。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