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醫社同心
2023.02.19
生活中克己
2023年四旬期將至,四旬期提醒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活作好準備,其中一部分是實踐克己的生活。甚麼是「克己」?「克己」出自成語「克己復禮」,來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慾望,控制個人的行為,以致言語和行為都能合乎禮儀規範,這樣才能達到仁的德行和境界。
說起克己,讓我想起從前探訪一位前輩的故事。那是一個夏天的黃昏,我前往一位前輩的辦公室,他邀請我坐在客廳傾談,那天天氣炎熱,但是他的辦公室沒有開啟冷氣,只有一些電風扇在轉動,而且室內的燈光很暗,因為前輩喜歡環保,生活中很多細節都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為了節省電力,於是在夏天不用冷氣,也不會浪費電燈的電力。平日在夏天習慣用冷氣的我,突然感到室內很熱,有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汗水不斷從臉上留下,身上的衣服也將近濕透。他為我遞上紙巾,也為我準備了一杯暖開水。眼前的他,卻是面不改容,我想他可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和氣氛,我忍不住問他是否感到炎熱,他說:「心靜自然涼。」坐了一會,跟他傾談了一陣子,我好像也融入了那種酷熱的環境,適應了那種溫度,心情煩躁逐漸減低,感到平靜下來,雖然未至於出現涼快的感覺,但至少達致心靜的狀態。這個經驗實在令我難以忘記,十分深刻。
以上的經歷,讓我學會了節省地球資源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也知道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很不容易,需要耐性和恆心。日常很多生活習慣,可能對環境構成不良影響,不經不覺構成了破壞,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時刻珍惜。在這四旬期的時候,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克己,克制慾望,減少過度消費,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實踐克己時,需要克制脾氣,保持心寬,以耐性面對和克服困難,讓生活回歸簡單樸素。
重點:
1. 克己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慾望,控制個人的行為,以致言語和行為都能合乎禮儀規範,這樣才能達到仁的德行和境界。
2. 日常很多生活習慣,可能對環境構成不良影響,不經不覺構成了破壞,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珍惜。
3. 實踐克己時,需要克制脾氣,保持心寬,以耐性面對和克服困難,讓生活回歸簡單樸素。


醫社同心
2023.02.12
孩子需要正向思維
最近,正向思維這題目好像很熱門,電視、書本和親子都舉行類似的課程,鼓勵父母,甚至孩子一起去聽這些講座。於是有家長問我:究竟甚麼是正向思維?對管教孩子有甚麼實際效果?這真的是很好的問題,不妨在這裡講解一下。
其實,正向思維是理解外在世界的一種方法;以前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拿著半杯水,正向思維的人會說:真好,我有一杯半滿的水;而負面思維的人會說:我只得半杯水。當然,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去解釋正向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理解外在世界,則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例如;我們的孩子收到一張全部不及格的成績表,家長又如何利用正向思維呢?如果家長用打罵的方法處理,那就因為用了負面思維,從而影響你跟著的行動。家長應該先問清楚為何會不及格,是溫習不足,抑或根本不明白課程內容,家長就可以找方法去幫助孩子;在另一方面,孩子看見家長事事以負面方法去找原因:例如不及格就必定是懶惰,不去找其他的原因,孩子就會模仿家長的思維方法,事事向不好的一面看,從而養成負面思維的習慣。
培養正向思維,並不是一件易事,特別是處理孩子的問題,因為牽涉的範圍亦廣,家長要特別小心,例如不及格的成績是因為理解課程不足,那又牽涉老師的教導方法,於是正向思維又關係到老師的教學方法, 正向思維就好像建房子般,層層疊疊,而正向思維必須在每一層出現,如果其中一層有負面思維出現,之前所做的一切便泡湯。所以,如果家長有機會學習正向思維,就不要放棄。因為對孩子也有好處,在他們的成長路上增添一些正向的看法。
重點:
1. 正向思維是理解外在世界的一種方法。
2. 家長應好好學習,從而改善管教子女的方法。
3. 正向思維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


醫社同心
2023.01.15
再談愛駁咀的孩子
近期發覺愈來愈多年幼的孩子愛駁咀,有位一年級的家長投訴自己的孩子極喜歡駁咀,家長提任何意見,他都要駁咀,而他們的論據非常幼稚,若家長不依從他們的意見,便大吵大鬧,直到家長接受他們的意見為止。這家長問有方法改善嗎?
在去年10月,我已處理過同樣的問題,但孩子的年齡比較大,似乎不適用於一年級孩子;因為一些設定不能用在小孩身上。據一些發展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心理發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出現一些反叛的情況,他們的反叛,並非如年青人般,向權力挑戰。一年級孩子的反叛,只是看看家長對他們意見的看法,並沒有因為家長不聽從他們意見,而做出反叛的行為, 迫家長就範,但這並不表示,年幼孩子的意見就可以不必理會,這會限制孩子的創意思維,使他不再有自己的思維,凡事只跟隨著成人的意見,完全沒有自己的看法。因此, 當孩子向你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長應小心處理。首先:家長應指出孩子提意見的方法及態度,是不是用駁咀的方式提出,抑或心平氣和地提出,這一點家長必須留意;切不可因為孩子年紀小,他的意見可不必理會。同時,家長可能要矯正孩子一些想法,使他的想法更接近現實,不至太虛無飄緲,只是幼稚和突發的想法,這樣,對孩子日後成長有莫大的裨益。
其次,家長應該同時指出:今天他的意見不被接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年紀小,而是因為當中有未盡完善的地方,例如……,然後加上家長的建議,讓孩子看到一個完整的意見,使他日後再提更好的意見。
最後,家長不要用看不起的眼光去處理孩子的意見,這樣一來,孩子不再提意見,這回他真的在駁咀,使家長更難處理這問題。各位家長,你不妨試試,我們容後再討論吧。
重點:
1. 年紀小的孩子愛駁咀,多是一個試探家長的方法,並無特別惡意。
2. 反之家長以看不起的眼光對待,反而限制孩子的創意思維。
3. 家長同時要矯正孩子提意見時要考慮的因素。


醫社同心
2023.01.06
從2022走到2023
已經踏入2023年,不同人對時間的過去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感到時間過得很快,也有些人覺得時間很難過。回想2022 年,確實很多人都感到是困難的一年,不但是成年人,連青少年和兒童也受影響,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這個疫情已經發生了三年,於2022年在香港的疫情較嚴重,雖然不同國家對疫情的控制已經放緩,但是踏入2023年,這種病毒仍然存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停止。在這些年間,大家已經習慣如何應付疫情帶來的生活改變,無論在心態上或實際行動上,很多人已經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調節,這些改變令大家逐漸適應不同壓力對生活上的影響。
從前的新年,大家都會說出新年願望, 定立新年計劃,但經過了這些年世界的改變,又回想從前很多設立了的計劃,可能因為個人問題或環境因素,不能實行。當未能達成計劃時,又會產生壓力。另一方面,世界上有改變是難以預計的,當發生時也難以短時間內改變。當大家認為可以做一些事情,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時,可能事與願違,人的能力實在有限,不應讓自己認為個人努力便可完全處理所有事情,有時需要與他人合作,也需要保持謙卑的心,對天主保持信德,時常祈禱,依賴天主的幫助。
沒有對來年設定計劃,並不一定是悲觀和不進取的做法,大家仍可選擇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感受每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並保持感恩的態度。另外,可以留意自己去年有沒有不良習慣,對個人的發展和生活構成一定影響,有沒有曾經嘗試改變這些壞習慣而不成功。知道不良習慣後,嘗試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處理。很多家長提出孩子投放太多時間在電視產品上,以致忽略了學習上的事情,這可能是其中一個例子,要處理不良習慣,並非只針對不良習慣,而是需要考慮建立一些健康的態度和習慣,以達致健康平衡的生活。
重點:
1. 當大家認為可以做一些事情,以自己的能力去改變時,可能事與願違,人的能力實在有限,不應讓自己認為個人的努力便可完全處理所有事情,有時需要與他人合作,也需要保持謙卑的心,對天主保持信德,時常祈禱,依賴天主的幫助。
2. 沒有對來年設定計劃,並不一定是悲觀和不進取的做法,大家仍可選擇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就是珍惜每一天,好好感受每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並保持感恩的態度。
3. 要處理不良習慣,並非只針對不良習慣, 而是需要考慮建立一些健康的態度和習慣,以達致健康平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