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1016 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0.16
聖類斯中學划艇隊
團隊互信扶持 划向理想
  (本報專題)「頂住!加油!只剩下數槳⋯⋯只餘數百米,努力完成它!」聖類斯中學體育科老師兼划艇隊教練葉嘉泳向隊員打氣時說。划艇隊學生均表示,葉Sir的陪伴與鼓勵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校長易浩權博士指出,陪伴青年,正是慈幼會辦學的一大特色。該校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以鮑思高神父提倡的「預防教育法」的原則,希望從教育中建立在「理智、宗教和仁愛」上。易校長表示,學校透過課外活動展現出「預防教育法」,「讓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學生也見到教師在教學以外,也會以個人興趣或嗜好,與學生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該校有不少教師多才多藝, 除了任教本身的科目,課餘更身兼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不同項目的培訓。例如任教生活與社會科的老師熱愛手球,現擔任手球隊指導老師;澳洲籍英語女教師是曲棍球校隊及英文辯論隊指導老師;地理科教師是足球隊的指導老師;物理科老師兼任網球隊指導老師等。   鮑思高神父的精神。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葉嘉泳老師曾是划艇港隊成員,他負責策劃聖類斯中學划艇隊(又稱賽艇)的水上賽艇訓練,他認為在男校推動賽艇,只要鍛鍊良好的體能已能夠保持水準,同時能培養出團隊精神。   該校五名學生郭子喬、黃達之、楊汶諾、徐琛以及張銘琛由中一開始加入划艇隊,他們均表示,在隊伍中建立默契與友誼,在朋輩的良性競爭下,為完成目標而互相勉勵。   中三學生楊汶諾表示,感激葉Sir前來觀賽,鼓勵隊友,即使輸掉比賽,他也會安慰隊員說:「最緊要盡了力,吸收今次的經驗,下次會更好。」每次訓練,楊汶諾也感到辛苦,當然想過放棄,但是朋輩鼓勵下他最終也沒有放棄,回想初期的培訓,要划1000米,只是數百米已開始慢下來,「很累,內心想:不如停下來,不要划。」通過每個訓練,他學習要堅持才會進步。   作為划艇隊一員,首要條件是擁有良好的體能,就讀中三的黃達之加入划艇隊時, 以8分40秒的時間完成2000米划艇,現在他只需10分鐘,已可以划到4500米,更成為隊中體能最佳的一位。他說自己經過長時間訓練,每次訓練也向教練請教,「當發現自己力量上欠奉,便多集中在重力訓練。」 葉Sir擔任舵手 成為學生靈魂人物   (上接第16版)視黃達之為競爭對手的中三生郭子喬笑著說:「黃達之是我的競爭目標,我要超越他。」他們既是隊友也是競爭目標,葉Sir認為這是一般男生擁有爭勝的心態,憑著這團心火,在比賽場上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剛在去年11月,該校划艇隊共派出11人參加「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受訪的五位同學也有參賽,該隊結果奪得男子全場總冠軍。   其中郭子喬與黃達之在賽事中與另外兩名隊友參與「14歲以下有舵四人雙槳艇」賽事,舵手位置原本由另一隊員擔任,由於那名隊員需要準備下場賽事,葉Sir於是主動擔任舵手。隊員感激葉Sir的陪伴,無擬提升隊員士氣,該場比賽最後更反敗為勝奪得冠軍。   回想這次比賽,隊員均認為,舵手是致勝的關鍵,郭子喬解釋說,起步時他察覺對手已領先,在壓力下他多次出現「Crab槳」(Catch A Crab),幸好當時他的反應快及時捉緊雙槳,然而也令賽艇搖晃失去平衡,「葉Sir不斷提點我不要害怕,繼續划下去,看到葉Sir擔任舵手使我定下來。」其他隊員也鼓勵他冷靜下來,重新調整心態,最後在舵手與整隊互相扶持與信任,最終贏得冠軍。   划艇隊現正備戰11月中舉辦的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葉Sir表示,這次吸引初中生參賽,期望在師兄帶領師弟下,一起投入這項運動。   參與水上划艇隊的成員,每星期有兩天需在課後前往沙田城門河接受水上賽艇訓練,每次訓練2.5小時,單是車程來回已接近三小時。只因隊員互相支持,他們才能堅持。中三學生張銘琛為爭取時間溫習,每次前往訓練乘坐交通時也會準備筆記溫習,他說賽艇培訓提升了堅定的信念,更懂得平衡學習與運動。   另一學生徐琛熱愛划艇,可是卻因投放過多時間在划艇訓練以致成績退步,本年他需要重讀中二,他說為了重拾家人對他的信心,會把過去在划艇隊學習的毅力也投放在學習當中,希望能追回成績。   課外活動主任陳駿傑指出,本學年該校在體育、音樂與學術方面共有17支校隊,為不同能力與個性的學生給予多元發展。近年新增的校隊,便會藉著在課堂設入相關課程,從而吸引學生參與。   賽艇既是一重高體能的運動,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耐力、爆發力及意志力,聖類斯中學的學生能夠在這項目上盡展所長,也能體會運動帶來的團結與合作的樂趣,更重要是隊員找到可並肩作戰的隊友,在賽場上一起分擔喜與憂。(高)    
kjy16_20221009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0.09
明愛馬鞍山中學
全校推動生命價值教育
(本報專題) 近年明愛推動「3L」教育:充滿愛心(Loving)、主動學習(Learning),以及具備領導才能(Leading),明愛馬鞍山中學以「生命盛宴」及「有價巴士生命體驗館」,帶出3L價值教育。 何謂「生命盛宴」?   該校由本學年起,在所有學科方面相繼推動「生命盛宴」的規劃,帶出與生命相關的課題。該校邀請社會上的傑出人士,親身分享在逆境中自強不息、捨己為人的精神。例如有亞洲攀石王之稱的生命鬥士黎志偉與學生分享他的奮鬥故事:他於11年前一場車禍導致半身癱瘓,但他沒有放棄自己,坐上輪椅繼續參與攀石運動, 試過攀越獅子山,2014年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出席講座的學生聆聽黎志偉的分享時,以「自主學習筆記簿」記下學習重點,講者以其座右銘「沒有攀不過的高山」,鼓勵同學們積極面對人生,並以此作為學習目標。 助理校長廖銘輝指出,學生由上學年起,每人獲發一本「自主學習筆記簿」,「鼓勵學生在課堂或課外活動,手持筆記簿記下所學,培養自學及多反思的習慣。」他指出有學生善用筆記簿,貼上各學科的標籤,以便重溫所學。中六學生徐裕彤認為,透過筆記簿記下知識與學習重點,有助鼓勵正準備應考中學文憑試的自己, 自主學習的意識。   銘記戰地醫生分享 發奮圖強   中四學生呂閏德在生命盛宴名人系列講座活動中,聽到曾是戰地醫生的黃詠儀分享人道救援工作:在阿富汗服務時經常聽到槍聲;在匱乏醫療設備的環境下為傷者進行截肢手術等令他印象難忘,「醫生的分享令我感到每個生命的重要,她令我想將來也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呂閏德在台灣成長,初中時與母親來港定居,面對生活上的轉變,令他一直懷有負面情緒,但是自上學年參與生命價值教育後,他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主動參與社會服務,「醫生鼓勵我,原來我的人生不只有負面,還有更多值得欣賞的事情。」   該校自本年起推出「生命有價校園導賞推廣計劃」,由學生擔任導賞員,向來訪者介紹在校園推動的生命教育,帶出生命有價、熱愛生命的信息。剛於9月20日,該校為「有價巴士生命體驗館」舉行開幕禮,曹雪蓮校長表示,將巴士公司送贈的退役巴士改裝成「有價巴士」,「翻新後的退役巴士有如賦予了第二生命,善用巴士空間,為學生提供生命教育館,認識生命的意義。」   曹校長指出,從推動生命教育向學生帶出關愛(Loving)的幅度,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或師生共同制定的方向,發展個人潛能(Leading),課堂中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達致Learning,並藉著願意學習的態度,逐步培養成為一個具備自信的人。   參與共融運動會 體驗平等學習   上學年底,該校舉辦了一場嶄新的「全民共融運動會」,學生分組參與新興運動, 例如健球、布袋球等,體育科主任黎思韻指出,上述運動能切合不同能力的學生,需要彼此合作與互助,過程中學習接受同學的能力差異,學習互相尊重,帶出共融的價值。 中四學生袁卓希形容自己平日少運動, 偏愛打機,也甚少與同學一起,他表示,在共融運動會中,與同學合力完成賽事的過程很有趣,「要學習隨機應變及團隊合作,也鼓勵我多表達自己。」   VR生命場景   「有一天,你到醫院看診時,看到一位母親憂心忡忡地抱著病危的孩子,孩童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才能活過來。當刻你會考慮成為一位器官捐贈者,離世後遺愛人間嗎?」 以上是置於巴士內的VR╱AR技術,及4D情境技術的其中場景,參加者走進巴士,戴上VR眼鏡,立時走進「VR生命場景」的世界。曹校長指出,倫理與宗教科加入VR生命場景的元素,讓學生從中思考人生價值。   校方期望將生命教育滲透於校園每個角落。課程方面,倫理與宗教科善用「VR生命場景」作生命分享;科學科或生物科使用「生命園圃」,從栽種觀察出天主創造的生命力等;學校寄宿部的宿生,也會在學年內定下個人成長計劃;班主任亦會向學生定下成長方向,使全校學生在身心成長上也得到照顧。(高)
kjy01_20221002_fade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9.30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STREAM嘉年華
(本報專題)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歡迎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參加。當天活動內容豐富,有攤位遊戲,也有STEM、環保及視藝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六年級學生姚柏迪在嘉年華中擔任服務生,在STEM工作坊中教授參加者製作「爬樹小熊貓」模型,「我教他們用木塊及繩子製作模型,他們從中學習到摩擦力的原理;見到他們成功製作模型,我也有滿足感。」 學校推廣組主席張學邦主任指出,STEM 為近年教育的趨勢,所以由2019 年起,便以STEM為開放日主題,去年主題為「STEAM 嘉年華」,而今年則再加入「R」,成為「聖伯多祿STREAM嘉年華」。   S: Science(科學) T:Technology(科技) R:Religious(宗教)、Reading(閱讀)、環保概念(Reduce、  Reuse、Recycle、Replace) E:Engineering(工程) A:Art(視覺藝術) M:Mathematics(數學)   參加者憑遊戲券參與不同活動, 只要完成15項任務,便可以換領紀念品及扭蛋機代幣,獎品豐富,「我們的同學見到扭蛋機,也十分興奮。」張主任補充。   學生探究及解難 製作滅聲護耳罩   為了發掘及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和興趣,訓練創新、邏輯思維、溝通、協作和解難的能力,該校發展校本課程。六年級學生梁子俊在常識科的專題研習活動,與同學製作「滅聲護耳罩」。他們搜集不同的隔音物料,考慮到環保因素,選擇了家中的舊毛巾、棉花作材料。「我們在測試時,開著蜂鳴器發聲,隔著耳罩聆聽,但吸音能力不夠強,只好換其他材料再嘗試。」子俊在過程中學習到試驗與解難,他為最終能製作「滅聲護耳罩」感到成功感。   六年級學生譚偉聰喜歡進行STREAM活動,因為「從遊玩中學習到不同的知識,科學對人類也大有幫助!」他提到在進行專題研習時,經常與同學分組合作,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與默契。偉聰亦舉例說:「為著受噪音滋擾的人,滅聲護耳罩便很有用!」   學校以主題形式發展跨學科STEM+課程,結合各科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闊學生的學習經歷。常識科主席盧盈老師舉例說,四年級的課程活動為製作「智能遙控垃圾收集船」,運用常識、電腦及圖書科的知識,讓學生認識社區的海洋污染問題,並分析資料和進行科學實驗,最後結合編程、設計及組裝智能遙控船,放置在水池模擬收集海面上的漂浮垃圾。這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興趣。   機械人教學生祈禱   該校運用科技提高教學效能,宗教科主席曾伊玲老師表示,任教宗教科時,在平板電腦中下載宗教程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電子閱讀教材,擴闊學生閱讀領域;並進行網上問答活動等。另外,學校的機械人「Temi」也會在小息期間,遊走在樓層間,播放聖詠並教導學生祈禱,是學生認識天主的好伙伴。 在課堂以外,STREAM組主席陳偉健主任指出,學校於週五課外活動課,為小一至小六學生開辦不同內容的STEM興趣小組,透過實驗活動或編程遊戲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學校亦帶領學生參加不同校外活動及比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從STREAM活動中,學生不只學習科技知識,也培養到一定的探究精神、解難能力、團結和領導能力。」校長林慧雯認為這些生活態度,不論為學生將來的工作,還是生活都無比重要。(吳)  
kjy13_20221002 A_fade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9.30
社會復常與 學校復常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些改善,官方也放寬了一些社會上的防疫政策,整個社會的復常出現開始的跡象。當社會上的防疫政策放鬆時,會改變大家日常的生活,以及學校教育的安排。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很多學校都未能如從前實施全日學習,改變成為半日課,甚至有些以部分網上學習取代。隨著學校的學習逐漸復常,學校方面需要了解學生的適應,有些學生因為長時間適應了某種授課模式,導致很難適應復常帶來的改變,可能產生學習上的壓力,甚至引致情緒上的改變,例如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失眠等。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適應能力,出現困難的可能性因人而異。   從前有限度的學習模式,令一些一直對社交生活出現焦慮和恐懼的學生來說,例如有社交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可能是一種紓緩和一個安舒區。當一切模式完全復常時,這些有社交障礙的學生,需要重新面對復常對他們心理狀況帶來的挑戰,預期有些學生在完全復常下出現上學困難,有些可能選擇逃避和不上學,有些即使嘗試上學,也可能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況而感到壓力,甚至提早離校。在這方面,校方和家長應該作出適當的準備,首先需要處理他們的社交障礙情況,然後逐步協助他們適應,由某種長期改變了的學校社交生活模式,轉換到完全復常的社交情況。   學校完全復常後的另一個轉變,就是課外活動的安排。過往的課外活動因為疫情而減少,而且需要一定條件才可參與,可能有些學生因此未能參與,而且家長可能因為疫情的風險不讓孩子參與。即使參與,他們需要遵守防疫措施和戴上口罩,和從前的模式會有不同。在學校生活完全復常後,課外活動會逐漸增加,學生除了處理學習上的需要外,可能需要重新參加課外活動,時間表上需要再作安排,整個生活節奏出現改變,有些學生可能感到雀躍,但也會有一些學生會感到適應上的困難。在這方面,校方和家長也需要多加留意,協助學生調整課外活動時間表,讓學生們能夠順利適應復常後的生活節奏和習慣。   重點: 1. 隨著學校的學習逐漸復常,學校方面需要了解學生的適應,有些學生因為長時間適應了某種授課模式,導致很難適應復常帶來的改變,可能產生學習上的壓力,甚至引致情緒上的改變,例如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失眠等。 2. 從前有限度的學習模式,令一些一直對社交生活出現焦慮和恐懼的學生來說,例如有社交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學生, 可能是一種紓緩和一個安舒區。校方和家長應該作出適當的準備,需要處理他們的社交障礙情況。 3. 校方和家長也需要多加留意,協助學生調整課外活動時間表,讓學生們能夠順利適應復常後的生活節奏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