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60417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4.16
有用的書,還是無用的書?
在日本出版兒童繪本、發行各類兒童雜誌超過六十年的福音館書店,給繪本下了一個定義:「繪本是把父母和孩子連繫在一起的一座心靈廣場。」面對不知如何使用繪本的新手家長,他們也給了幾個中肯的建議:  不要有過強的目的性,就讓幼兒單純享受繪本吧。 閱讀的第一步,從大人為孩子唸讀繪本開始。 孩子喜愛的繪本,請反覆唸給他聽。 好好的把繪本唸完就好,不要問東問西,甚至強加價值觀給孩子。但如果是孩子主動提問,當然可以好好的發展後續的討論。 我一次次的想著福音館看待「幼兒」、「成人」、「圖畫書」這三方關係的態度,感到深深的折服。他們重視孩子的主體性,珍惜孩子自然、愉悅的和書本建立關係的那段過程。但是,仔細觀察現在台灣的繪本市場,表面上走出了過去兒童故事必備的道德勸說的窠臼,但事實上,功利主義仍舊掛帥,「道德勸說」只是改了個名字,變成「生命教育」或「品格教育」,繼續向掏錢買書的大人招手。 這種情況下,幽默搞笑或訴求單純美感的書, 經常成為書海中的遺珠。我就曾經在書店現場,聽過家長對著央求購買幽默類繪本的孩子說:「這種書只是搞笑,沒有用處的。」大人如何這樣輕易的界定有用、無用呢?我們倒是一起來看看以下這兩本書,到底有用還是沒用?  《貓咪的數學題》(道聲)講述兩隻待在牆上飢腸轆轆的黑貓和花貓,看見牆下一隻提著水桶、拿著釣竿的老鼠經過。怕分配不均, 兩隻貓決定等老鼠釣魚回程,一隻吃老鼠,另一隻吃老鼠釣到的那條魚。 「可是,如果老鼠釣到2條魚呢?那該怎麼分?」「那我們就等他釣到3條啊!」貓咪遇到的數學題,不管怎麼算,只要老鼠加魚的數量是偶數,兩隻貓就可以平分、相安無事。他們甚至假設,要是這隻老鼠剛好是釣魚高手,釣到好多魚,那麼他們就要把那一大堆魚曬成魚乾, 這樣就每天都有魚吃了。 兩隻貓在自己幻想的曬魚場裡喜孜孜的詭笑著,那個跨頁膨脹著他們倆豐衣足食的夢,令人拍案叫絕。這如意算盤打得精,但是反觀那隻老鼠呢?沒想到人家老鼠爸爸剛剛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回家就說:「今天真可惜,沒釣到半條魚。」當兩隻貓仍在夕陽中苦苦等候時,封底裡的老鼠一家正開心的享用著晚餐呢!  另一個也跟計算有關的故事是《11隻貓和阿呆鳥》(道聲)。11隻貓以製作、販賣可樂餅維生,賣不出去的可樂餅就變成他們的晚餐。但是每天這樣吃,難怪貓咪們說:「真是受夠可樂餅了!」 正當幻想著美味烤雞時,來了一隻信天翁,央求他們分享可樂餅,好撫慰他旅途的疲憊。11隻貓熱情的款待他,但滿腦子想的是烤信天翁的滋味。信天翁一口氣吃了六個可樂餅,滿足的彷彿上了天堂。他還無意間透露了心意,很想讓故鄉的兄弟姐妹也品嚐可樂餅的美味。 一問之下,他們一家兄弟姐妹的數目是:「3隻加3 隻加3隻,然後又加2隻。」那不就11隻嗎?數學不好的信天翁在認真數數的那一頁,11隻貓頭上浮現的卻是11 隻烤鳥的畫面,真是引人發噱。 11隻貓搭乘熱氣球,經過漫長的旅途才和信天翁回到故鄉。他們在房子裡等候其他信天翁出現時,還偷偷嘲笑著信天翁真是「阿呆鳥」呢!  見面的時間終於到了,貓咪們認真又期待的數著一隻隻進門的信天翁,1、2、3、4⋯⋯7、8、9⋯⋯咦! 怎麼一隻比一隻大!最後,第11隻根本是巨無霸阿呆鳥怪了!受到極度驚嚇的貓咪們本想乘坐熱氣球逃離,但是哪躲得過阿呆鳥怪的「挽留」呢?結局是待在島上, 每天不眠不休的為阿呆鳥們製作可樂餅!看著最後一頁,11隻貓無可奈何的蠢模樣,我真是不知道該叫誰阿呆了!  以上這兩本書,不管是黑貓、花貓的「計算」,還是11隻貓的「算計」,結局都好笑到令人噴飯。我看著家裡的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反覆的去翻閱這兩本書,每翻一回,就大笑一次,那種滿足與解放的模樣,讓我不禁要問:「這樣幽默搞笑的書,到底對孩子的人生有用還是無用?大人啊,你們真算得出來嗎?」      
kjy03_20151213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2.12
跟隨伊東寬,換個角度看世界
打從唸大學的時代,我就開始參與為兒童說故事的活動了,結婚生子後,當然也為自己的孩子唸讀故事。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說故事體驗,總有幾次過程非常精采,令我難忘。仔細思考原因,多半是因為故事本身引起孩子深深的共鳴,讓孩子自由自在的跨進了那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隨著情節,喜、怒、哀、樂。 伊東寬的作品群,就經常在我說故事的活動中,輕易擄獲孩子的心。比如說,有一次我跟教會的孩子講《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小魯),從書名頁起,就引起孩子們一陣騷動。他們看見魯拉魯先生用水柱驅趕動物,每個人都義憤填膺!作者在一開頭,就輕易、成功的建立了魯拉魯先生先對動物不友善的形象。 魯拉魯先生因為太珍愛自己的庭院了,近乎完美主義的性格讓他細心呵護草皮,不准任何動物進來,甚至還拿彈弓攻擊闖入的動物們。孩子們七嘴八舌搶著發表自己從圖所見:「蜥蜴被他打斷尾巴了啦!」「烏龜被打到翻身了!」「為什麼小鳥飛過庭院也不行?」「因為魯拉魯先生怕牠邊飛邊大便啊!」「魯拉魯先生真小器!」孩子們還真是優秀的觀察家呢。 有一天早上,魯拉魯先生在庭院裡看到一根大木頭,正想一腳踢開的時候,才發現那是一隻有一口大尖牙的鱷魚!他怕鱷魚生氣,所以遵從鱷魚的邀請,一起趴在草地上小憩。說來諷刺,這可是他第一次離自己的青草地這麼近。小草一根一根扎在他的肚子上,讓他舒服到睡著了。就在這次體驗之後,原本一板一眼、凡事得照他規矩的魯拉魯先生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他開放了庭院,當然這也意謂著他敞開了自己。 故事結束時,我詢問孩子們:「如果你也有一個長滿青草的庭院,你要拿來做什麼?」我以為他們全都會效法魯拉魯最終「樂於分享」的胸懷, 沒想到有個三歲小男孩毫不考慮的就說:「我要隨地大小便!」事隔多年,我每看到書末無數動物自在的躺滿庭院的畫面,就會想念那個思維奔放如一隻可愛小野狗的男孩,當然也就更佩服伊東寬的說畫故事功力了。 現年五十八歲的伊東寬,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的時候,因為參加了兒童文學研究社,開始自己手作繪本。他曾表示,《魯拉魯先生的庭院》的故事雛型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引起孩子共鳴,他之後創作的《魯拉魯先生的腳踏車》(小魯)一樣受到孩子的喜愛。 故事分為三個段落,前面十頁交代魯拉魯先生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出遊的過程。看看他獨自在河邊野餐的畫面,不管是野餐盒、三明治、茶壺,還是帶出門閱讀的魚類書籍,全都各就各位,整整齊齊,這就是魯拉魯先生的世界,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接下來的十頁,他充滿秩序的世界瞬間崩壞,因為答應載送一隻小老鼠,引來成群動物跳上他的腳踏車!面對這個生命中的變數,伊東寬讓魯拉魯先生奮力上路,一台小小的腳踏車,上面承載著一個人加上十五隻動物,勇敢出發!  最後十頁,魯拉魯先生和成群的動物在下坡路段,一路栽進了河裡, 看似悲慘的結局,卻因大家的笑聲、玩水聲,為這一團混亂帶出了新風景。我的孩子(四歲)在看到這一頁時叫著:「魯拉魯變成一條哈哈大笑的魚了!」 上了岸,魯拉魯先生照樣載著那一大群動物,賣力的、愉快的踏上歸程,我想,這就是伊東寬想要呈現的生命風景。在現代,很多大人或孩子就像魯拉魯先生一樣,主動甚或被動的活在一個又一個自設的框框中,每一件事非得有一套固定的作法、規矩和預計的成果。我們有多少彈性可以承受新的變數呢?當事情不盡人意時,能否在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中賦予事物新的意義呢?  這兩本魯拉魯先生的故事繪本真是奇妙,閱讀它們,彷彿讓我得到了一雙更靈活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睛! 
kjy03_20151115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1.14
從不想要到喜歡 ——《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
小女孩夏洛特的房間裡,有蜻蜓、蛇、甲蟲箱、鳥巢,她喜歡和她的玩偶好朋友小熊布魯諾一起挖土、爬樹,用泥巴做蛋糕。有一天,夏洛特收到了愛德姆阿姨送的禮物—— 一個精緻美麗的娃娃。 夏洛特就這樣意外地迎接了一位新朋友。娃娃的服飾打扮、興趣愛好似乎與她格格不入。她把娃娃放在自己的房間,但怎麼看都不是很協調。雖然夏洛特並不想要這個看上去很柔弱的娃娃,但她還是決定讓娃娃走進她和小熊布魯諾的世界。過程中,夏洛特漸漸接納並喜歡上自己的新朋友,還為新朋友起了一個名字妲莉雅⋯⋯  從不想要到喜歡、從認識新朋友到成為好朋友,繪本《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水滴文化)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建立友誼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也會有類似經歷,比如在學校或其他場合認識了新朋友,但大家初見時感覺彼此很不同,是否應就此封閉自己,將對方排斥在外?抑或嘗試敞開自己的世界,讓新朋友有機會走進來?如何與新朋友建立一段友誼關係?在《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中,讀者可以從一幕幕溫馨動人的圖文中,找尋到線索。 繪本中的小女孩夏洛特、玩偶小熊布魯諾和娃娃妲莉雅,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三個角色,其中只有真實的人物——小女孩會說話。她對小熊和娃娃說話,同男孩子們說話,也和愛德姆阿姨說話。而擬人化的玩偶小熊與娃娃只是以神情動作回應小女孩。這樣的處理令繪本在虛與實之間變幻穿越,充滿趣味;同時亦呈現出主次關係,令故事線索更加清晰。讀者在閱讀中自然感受到小女孩是如何與她的朋友們交往,如何表達對朋友的愛與關懷:在接納新朋友妲莉雅之後,小女孩又如何細心照顧到另一個好朋友布魯諾的感受,如何處理她與兩個朋友之間的關係;當妲莉雅受了傷,小女孩和布魯諾如何陪伴與照顧她⋯⋯透過優美的圖畫與文字,繪本自然傳遞出建立友誼的核心要素——接納、愛與關懷。 除了傳遞如何建立友誼的主題之外,繪本亦展現豐富多元的內涵,如:挑戰傳統性別意識。原來女孩子也可以做男孩子們喜歡做的事,和男孩子一樣勇敢;妥善處理新舊朋友的關係,在接納新朋友的同時亦照顧老朋友的感受。因為友誼並非一對一的單一關係;成人對兒童的充分尊重及給予孩子寬闊的探索空間等。 其中,充分尊重兒童及給予孩子寬闊的探索空間,亦值得家長們借鑒。當愛德姆阿姨看見自己送給夏洛特的禮物全身沾滿了泥巴、衣服破爛不堪時,並沒有站在成人的立場批評夏洛特淘氣胡鬧, 而是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她說: 「真希望我也能用泥巴做蛋糕、可以在空中翻滾,但是我已經太老了。」愛德姆阿姨還感謝夏洛特令娃娃生活得健康又快樂。整個繪本由始至終,呈現出強烈的兒童觀點與兒童角度。  在運用文字與圖畫技巧方面,作者在細節上的處理相當精妙,前後呼應。例如,小女孩在第一次對娃娃說話時,用「我們」一詞指代自己和小熊,用「你」指代娃娃,表明她和小熊是同類,有共同的愛好與默契,而與娃娃之間卻很疏遠,有著差異與距離。同一頁插圖中,小熊躺在小女孩的床上,兩手枕在腦後,神情與身體語言都表現出輕鬆自在,與坐在甲蟲箱蓋上神情呆滯嚴肅的娃娃形成強烈對比。繪本中每幅圖畫都傳遞出非常豐富的訊息,值得細細探索。 這本書的圖文創作者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非常出色的繪本作家,在美國繪本界具有重要地位。她的作品曾五度入選《紐約時報》最佳插畫獎。芭芭拉的畫風充滿復古情懷,有評論稱其畫作「彷彿夢一般美麗,穿越了時空,永遠散發魅力。」 繪本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是最溫暖的陪伴。《我的娃娃朋友妲莉雅》沒有絲毫說教,卻自然散發出正向與積極的能量,呈現作者在繪本創作中極為深厚的功力。書中的文字與圖畫藏有數不盡的細節,就留待大小讀者自己去發掘吧。   (書封圖由香港城邦書店提供) 
kjy03_20151101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10.31
你真是個好孩子!——《窗邊的小荳荳》繪本版
有一個日本小女孩,因為小時候舌頭不靈活的關係, 總把自己的名字「Tetsuko」,發音成「Totto」,所以即使到上學了,在作業簿上寫了「徹子」的名字,但她還是覺得自己其實叫「荳荳」。或許我們要感謝這個「美麗的錯誤」,因為長大後的黑柳徹子,以小荳荳為名,將自己童年的親身經驗寫成了《窗邊的小荳荳》。  於1981年出版的《窗邊的小荳荳》, 至今已有三十六國的譯本,在日本銷售超過千萬冊,是日本二戰之後,最暢銷的書籍。作者的文筆清新素樸,以親切幽默的口吻將童年的故事娓娓道來,忠實的紀錄了兒時就讀的巴氏學園生活,完全沒有虛構,正是因為這種誠摯溫柔的情感,深深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從三歲的幼兒到百歲的人瑞,都愛上了荳荳這個純真活潑的小女孩。 其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荳荳,是因為被前一所學校退學,才轉學到巴氏學園。她一來到這座以樹為大門、電車當作教室的學校,就已經歡喜不已。她和校長才初次見面,就打開了話匣子談天說地,校長讓她暢所欲言,仔細聆聽了四個鐘頭,小荳荳生平第一次覺得,她找到了一位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生機勃勃的小荳荳,總是以好奇的眼光探索生活中的新鮮事,這座校風自由的學校, 正是她勇敢嘗試、盡情冒險的樂園。  曾經位於東京自由之丘的巴氏學園,如今已成為一間「找不到小學」。這間於1937年由小林宗作校長私人創立的學校,全校不到五十個學生,在軍國主義高漲的年代,小林校長堅持個人的信念,以愛、尊重、包容的人本教育方式,來對待每個具有不同特質和性情的學生,他也引導孩子從自然和韻律中感知, 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教育理念。這個著重於體驗和啟發的學習場域, 在1944年毀於無情的戰火,巴氏學園短暫如夢幻般的存在,因為有了黑柳徹子的見證, 小林校長的理想才得以薪火相傳。  《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荳荳本身的個性鮮明之外,插畫家岩崎知弘女士為荳荳賦予明淨清新的形象,更吸引了許多讀者的目光,大部分的讀者只要看到〈戴著深棕色帽子的少女〉那幅圖,應該就會覺得「沒錯!」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荳荳。許多讀者見到本書文圖搭配如此契合,可能會以為這是知弘女士為這本書特別創作的插畫, 但其實知弘女士在本書出版前, 已於1 9 7 4 年過世。她畢生以兒童為主題,善以渲染的技法捕捉孩子的神韻,留下了超過九千四百張的作品,她對兒童細膩深刻的描繪,以及對兒童福祉的關懷,和黑柳女士致力的目標完全一致。  為了紀念岩崎女士逝世四十週年,在《窗邊的小荳荳》出版三十三年後,黑柳徹子重新審定文字,由原書的六十一篇故事中精選改寫為二十四篇,更集中於呈現荳荳在巴氏學園裡和同學們互動的趣事, 並親自選配岩崎女士一百多幅的經典畫作,編輯成全新的繪本形式版本《窗邊的小荳荳》(親子天下出版,共2冊)。繪本版淺明如詩的文字敘述,以及更多生動雋永的插畫豐富了文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也讓小讀者有機會提早認識荳荳這個好朋友!  即使時代已變遷,現在的小朋友看了《窗邊的小荳荳》之後,也會像荳荳一樣, 迫不急待的想去巴氏學園讀書吧!因為每個孩子渴望被關愛和肯定的心情皆同,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身邊有像小林校長般的成人同行,總是殷殷的說著:「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鼓勵的話語將如同播在孩子心田的善種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慢慢地開花結果,成為滋養孩子一生的力量。這本書且提點成人,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小孩,千萬不要糊里糊塗長大,一定要成為能為孩子帶來幸福的大人。 莊世瑩:台灣「小大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