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3_20151213s

打從唸大學的時代,我就開始參與為兒童說故事的活動了,結婚生子後,當然也為自己的孩子唸讀故事。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說故事體驗,總有幾次過程非常精采,令我難忘。仔細思考原因,多半是因為故事本身引起孩子深深的共鳴,讓孩子自由自在的跨進了那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隨著情節,喜、怒、哀、樂。

伊東寬的作品群,就經常在我說故事的活動中,輕易擄獲孩子的心。比如說,有一次我跟教會的孩子講《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小魯),從書名頁起,就引起孩子們一陣騷動。他們看見魯拉魯先生用水柱驅趕動物,每個人都義憤填膺!作者在一開頭,就輕易、成功的建立了魯拉魯先生先對動物不友善的形象。

魯拉魯先生因為太珍愛自己的庭院了,近乎完美主義的性格讓他細心呵護草皮,不准任何動物進來,甚至還拿彈弓攻擊闖入的動物們。孩子們七嘴八舌搶著發表自己從圖所見:「蜥蜴被他打斷尾巴了啦!」「烏龜被打到翻身了!」「為什麼小鳥飛過庭院也不行?」「因為魯拉魯先生怕牠邊飛邊大便啊!」「魯拉魯先生真小器!」孩子們還真是優秀的觀察家呢。

有一天早上,魯拉魯先生在庭院裡看到一根大木頭,正想一腳踢開的時候,才發現那是一隻有一口大尖牙的鱷魚!他怕鱷魚生氣,所以遵從鱷魚的邀請,一起趴在草地上小憩。說來諷刺,這可是他第一次離自己的青草地這麼近。小草一根一根扎在他的肚子上,讓他舒服到睡著了。就在這次體驗之後,原本一板一眼、凡事得照他規矩的魯拉魯先生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他開放了庭院,當然這也意謂著他敞開了自己。

故事結束時,我詢問孩子們:「如果你也有一個長滿青草的庭院,你要拿來做什麼?」我以為他們全都會效法魯拉魯最終「樂於分享」的胸懷, 沒想到有個三歲小男孩毫不考慮的就說:「我要隨地大小便!」事隔多年,我每看到書末無數動物自在的躺滿庭院的畫面,就會想念那個思維奔放如一隻可愛小野狗的男孩,當然也就更佩服伊東寬的說畫故事功力了。

現年五十八歲的伊東寬,就讀早稻田大學教育系的時候,因為參加了兒童文學研究社,開始自己手作繪本。他曾表示,《魯拉魯先生的庭院》的故事雛型在當時就已經形成了。《魯拉魯先生的庭院》引起孩子共鳴,他之後創作的《魯拉魯先生的腳踏車》(小魯)一樣受到孩子的喜愛。

故事分為三個段落,前面十頁交代魯拉魯先生獨自一人騎著腳踏車出遊的過程。看看他獨自在河邊野餐的畫面,不管是野餐盒、三明治、茶壺,還是帶出門閱讀的魚類書籍,全都各就各位,整整齊齊,這就是魯拉魯先生的世界,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接下來的十頁,他充滿秩序的世界瞬間崩壞,因為答應載送一隻小老鼠,引來成群動物跳上他的腳踏車!面對這個生命中的變數,伊東寬讓魯拉魯先生奮力上路,一台小小的腳踏車,上面承載著一個人加上十五隻動物,勇敢出發! 

最後十頁,魯拉魯先生和成群的動物在下坡路段,一路栽進了河裡, 看似悲慘的結局,卻因大家的笑聲、玩水聲,為這一團混亂帶出了新風景。我的孩子(四歲)在看到這一頁時叫著:「魯拉魯變成一條哈哈大笑的魚了!」

上了岸,魯拉魯先生照樣載著那一大群動物,賣力的、愉快的踏上歸程,我想,這就是伊東寬想要呈現的生命風景。在現代,很多大人或孩子就像魯拉魯先生一樣,主動甚或被動的活在一個又一個自設的框框中,每一件事非得有一套固定的作法、規矩和預計的成果。我們有多少彈性可以承受新的變數呢?當事情不盡人意時,能否在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中賦予事物新的意義呢? 

這兩本魯拉魯先生的故事繪本真是奇妙,閱讀它們,彷彿讓我得到了一雙更靈活的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