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小學組閱讀計劃書目(初小)導讀選輯
  《雪人》 文.圖 / 雷蒙.布力格 出版社 / 上誼文化 主題:面對分離 《雪人》是一本沒有文字的繪本,由英國作家雷蒙.布力格於1978年出版,是經歷接近四十年的一本非常動人的經典故事書,四年後,被拍成動畫,同樣令小孩子和大人著迷。 在一個下大雪的日子裡,小男孩跑到雪地上造了一個很可愛的雪人,還給雪人戴上帽子,打上領帶,非常帥氣。小男孩看著自己造的雪人,感到很滿意。到了晚上, 他還是想著白天造的雪人,他站在窗台上,一直看著雪人,很想出去跟他玩。這個時候,媽媽來叫他刷牙洗臉,上床睡覺去。半夜十二時,小男孩突然醒過來,想起屋外的雪人。小男孩爬起床,走近窗邊,看見雪人獨個兒在雪地上。小男孩馬上穿上衣服,離開房間,走到大廳,打開大門,想不到雪人竟然動了起來,不但向小男孩打招呼,而且走到他跟前,跟他握手。小男孩異常興奮,他邀請雪人到自己家裡。雪人對小男孩家中的東西充滿好奇,火爐、燈泡、掛畫、廚房的用具、滑板及氣球等,他們從大廳走到廚房, 從樓下跑到卧室,所有東西都成為了他們的玩具;他們一起玩耍,一起進餐,快樂無比。 雪人就像大個子的小男孩一樣,對四周充滿好奇。然後,小男孩跟著雪人跑到屋外,雪人竟然抱著小男孩一躍而上,飛到星空中。他帶著小男孩飛過森林,越過城鎮,跨過大海,彷彿繞過地球一周,最後雪人把小男孩送回家。他們在屋外相擁,彼此捨不得說再見。他們經歷了一個奇幻的旅程及不能言盡的友誼和快樂。分離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經歷,不論你是小孩子或是大人。分離究竟會帶來甚麼的情緒呢?那就視乎大家之間的情感,或有沒有共同擁有的快樂時光。雪人和小男孩曾經有過獨特的經歷,感情深厚,對於分離自然感到悲傷及不捨,這是人之常情。孩子可以從《雪人》中體會分離的情緒,幫助他們舒緩不捨的情感,以快樂的回憶填補分離的缺口;雖然不能再相聚,但是回憶卻永遠留在心中。 本書榮獲1979年波士頓環球號角圖畫書獎,其動畫影片入圍1983年奧斯卡最佳短片。   《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 》 文 / 雀莉.杜蘭.萊恩 圖 / 亞諾.歐伯 出版社 / 遠流 主題:面對黑暗 白日和黑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白天可以工作,黑夜可以讓人睡覺,好好休息,給身體重新恢復狀態,等待新一天的開始。《討厭黑夜的席奶奶》顧名思義席奶奶最討厭的就是黑夜,但凡與黑夜有關的,她都討厭。她討厭蝙蝠、貓頭鷹、鼴鼠、田鼠,還有星星、月光、睡覺⋯⋯席奶奶無法控制黑夜不來,因為每天都有黑夜,她想盡辦法把黑夜趕走,她費盡心力用掃帚、麻布袋、大口鍋、籐蔓、剪刀、水井⋯⋯ 等,就是要把討厭的黑夜除掉。她用工具除不掉它,又用火燒、拳頭、腳踩,可以用的暴力統統派上用場,也沒用。她又用唱歌、牛奶去哄黑夜,但黑夜根本不理她。席奶奶知道無論她怎麼做,是不可能改變黑夜的,「席奶奶冷冷的哼了一聲說:『我才不理你呢。』」她用了一整晚的時間對待黑夜,不但沒有好好休息,而且「累得無心享受白天的快樂了。」 席奶奶沒有認清「黑夜」的本質,也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她把所有的精力花在這件討厭的事情上,以至累壞了自己,弄至白日到來時失去了享受日頭的快樂,還得在鋪草墊床上睡覺。席奶奶不接納「黑夜」, 令她得不償失,苦待了自己。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幫助孩子接納改變不了的事情,認清「討厭」的事情及其存在的價值,就像黑夜一樣,從而達到一個共存之道,免得錯失了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整本書用鉛筆描繪黑白的圖像,表達黑夜,只有最後三頁用明亮的橘子色代表日頭出來了,席奶奶討厭黑夜的情緒完全反映在圖像中。本書榮獲1972年美國凱迪克銀牌獎。 《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 文.圖 / 南西.蒂爾曼 出版社 / 格林文化 主題:愛  「愛」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不論你是父母還是小孩子。 《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作者南西.蒂爾曼從父母的角度描寫對孩子的愛,「我愛你超過你的想像」,父母的愛就像空氣一樣,濃濃地包圍著孩子,讓他們有充足的養分成長。愛本來是抽象的,不能用斗量,也不是單單用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來,但只要願意表達,卻能讓人深深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超乎我們的想像。 作者善於用詩一樣美的文字及圖像,帶領讀者揣摩愛的世界,品嘗親子之間的愛。本書就像一篇愛的宣言,愛的詩歌,「我的愛會找到你」;「我的愛可以飛很高」;「愛是無限大」;「我的愛會游泳」; 「我的愛很高、很深、很廣就像藍天、大地、海洋⋯⋯ 」作者用孩子可以明白及具體的事物說明父母的愛,「愛」支持著他們走前面的路,他們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就如書名一樣,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 全書的圖像及文字充滿想像的空間,每頁圖畫以大自然為背景:充滿動感的海洋,佈滿花卉的草原,安靜偌大的雪地上加入孩子與動物之間的互動,襯托出小孩純真自由,在大自然中並沒有懼怕,因為他們被愛相伴,被愛擁抱,就像在父母的懷抱中一樣。   本書獲美國Amazon網站、《出版人周刊》、《書單雜誌》、《育兒雜誌》、《科克斯書評》、BlogCritics網站等國際媒體推薦,非常適合親子間彼此朗讀,互相傳情。  
kjy12_20150920
喜樂畫室
2015.09.19
從修改中溫故知新
畫畫和做任何事一樣,都是學無止境的。我們每作一畫,也許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但也有所不足。人要進步,便得一步一腳印,在不斷的醒悟和修改中進步。學畫的人最好養成看出自家的弱點,設法改善的習慣。例如,下圖本是我一幅曾頗受好評的畫,畫的是一群小孩和老師一起去郊遊。我想畫出大自然的清新氣息,便選用了水彩顏料中特別鮮艷,水份也特別不好控制的彩色墨水(Color Ink)來畫。這材料善於把花花草草畫得栩栩如生,也容易把卡通人物畫得既鮮明又淡雅,色彩富微妙變化。從下圖看,這畫也確取得了這樣的效果(以後我們也可以教小讀者如何運用它來畫花草),但這幅畫也有不足之處, 是該花些氣力來修改的。 卡通比例並無準則 修改的要點和步驟,我在右圖由A到F已逐點說清,這兒不必重覆。其實,卡通人物的設計, 比例是入手的關鍵。你可以把造型畫得頭大身小,有若侏儒,也可以畫得修長飄逸有若仙女, 每種比例都各有妙處,這些以後我們還會逐一介紹。常有人問:怎麼樣的比例才是最合適的呢? 我的經驗是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是否好看,其實全憑你的感覺。例如若就下面的原畫來看,小孩的頭與身的比例約2.5:1,這樣處理小孩的比例,我不知人家怎麼感覺,在我看來,驟眼看亦看不出有甚麼不妥。畢竟中外許多童書繪本都這樣畫, 但後來愈看愈不對勁, 只好修改。改畫後的比例是2:1,但效果便舒服多了。這正合了成語說:「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看來我們都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如果你覺著自家筆下的人物比例不符理想,便不必理會別人曾否這樣畫,或試圖尋找一些教畫書上常見的數據來支持自己原來的畫法,最好乾脆馬上動手,試著憑感覺畫出新設計。說實話,我在動手修改之前,也只是憑直覺感到該把人物的頭畫大些,至於原圖和修改後,附圖人物的頭和身的比例數值到底是多少,我還是在後來寫這段文字時才留意到的。 聽從直覺的判斷 繪畫是造型藝術,它和音樂一樣,在發明文字之前,人類已不知畫了唱了多少年。是以它們和文字不是同一種東西。能用文字或理性思維去把握的繪畫和音樂,都只宜在課室裡談論;說到底,真正的創作是全憑作者的直覺成就的。小讀者們要把畫學好, 最好記住,一切都得從你自己的感應出發, 是好是歹,不必聽別人評論,也不必接受現成辦法的規限,直覺認為好的便堅持,覺著不好的便修改,直到自己看著滿意為止。
kjy01_201506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13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倡生命教育 油蔴地天小 積極參與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下稱計劃)多年來透過優質圖書,積極推廣親子閱讀。本年度計劃繼續舉行學生閱讀分享比賽,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兩名學生分別獲獎。計劃今年更新增「生命教育故事爸媽培訓工作坊」,由學校甄選義工家長參加,推動生命教育。   (本報專題)學生閱讀分享比賽為參加者提供一個閱讀分享的平台,透過圖畫和文字,介紹他們在計劃的書單中最喜歡的圖書。就讀油蔴地天主教小學二B班的陳晧及五A班的何浩齊在今屆的學生閱讀分享比賽中, 分別獲得二年級亞軍及五年級優異獎,二人分享好書和得獎感受。 繪本閱讀 反思生命 計劃提供的圖書中,陳晧最喜歡《消失的魔法》, 「因為插圖很漂亮,故事很有趣。」故事講述魔法師梅瑞克的魔法消失了,那些平常依賴他魔法的人的生活全都亂成一團,梅瑞克亦因而展開尋找魔法之旅。閱畢這書,陳晧有所反省,「我們要學會獨立,否則發生問題時,我們不能解決困難。」他表示自己有時候也會過份依賴媽媽,「其實我懂得自己收拾床舖,但經常依賴媽媽替我收拾;我明白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得獎作品中,陳晧繪畫了魔法師梅瑞克煩惱的模樣,並發揮創意,畫下了魔法消失時,依賴魔法的人們會發生甚麼事情。「我畫了正在拉小提琴的人、正在髹油漆的人、正在走路的人……他們的弓飛走了、油掃掉了,甚至有人被蕉皮跣倒了,十分混亂。」得到二年級亞軍,他非常高興,「希望來年有機會再參加這個比賽,將好書介紹給更多人。」 比賽中,何浩齊介紹的書籍是《"永遠" 都要說實話?》,「這本書的圖畫生動有趣,主角在說謊話和說實話間掙扎,題材貼近生活,加上故事沒有結局,吸引我思考更多。」故事內容引發讀者思考說謊言和實話對自己和別人會帶來的影響,會否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指出說謊和說實話都不是絕對。 浩齊分享他的反思,「與父母溝通時,我們應該說真話,這樣他們才會更了解我們。我也覺得自己不應該說謊,因為說謊除了會令父母生氣,自己也不會快樂。」參賽作品中,他對比了主角多多說謊和說實話的模樣,帶出他的反思,「我很高興得獎,感謝評判,也感謝家人給我的意見和靈感。」 家長培訓 認識童書 為推動生命教育、促進親子閱讀,並協助學校培訓故事義工團隊,計劃今年舉行生命教育故事爸媽工作坊,二十所學校參加。每校甄選五位義工家長參加,工作坊內容包括生命教育與閱讀、選書、講故事、演繹故事及深化故事主題的活動。油蔴地天主教小學的家長義工徐太和金太是其中兩位參加工作坊的家長。 起初兩位家長只是希望透過工作坊提升講故事技巧,增進親子關係,經過一連四星期的工作坊,他們的得著卻不止於此。「以往也會給孩子買圖畫書或到圖書館借閱,但感覺自己昔日不懂得開發圖畫書這個寶藏」,徐太表示。「在工作坊我學到選書的方法,也學到怎樣透過問問題,在講故事後與孩子作延伸討論。」她認為圖畫書是一個教育孩子很好的工具,「優質的圖畫書能打動孩子,能啟發他們思考,而不是生硬地跟孩子說大道理,幫助他們的品德成長。」 完成工作坊後,金太發現講故事原來最重要是用心,「不用扮聲,不用做動作,只要用心投入,孩子便會感受得到,其實每個人都能講故事。」她亦認同圖畫書能推動生命教育,「認識關愛、寬恕、包容等價值對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圖畫書甚至能透過故事和圖像,讓孩子體會他們從來沒有的經歷,例如面對與家人分離。」她表示親子共讀亦有助拉近父母和孩子間的距離,「過程中可以聽到孩子的心聲和想法。」 稍後,校方將會安排五位已完成工作坊的家長在期終考試後活動期間,帶領其他家長義工,為小一、二的學生講故事,並展望新學年在校內繼續發展親子講故事;兩位家長均表示非常樂意配合學校的需要,為學校服務。(澄) 
kjy04a-20150517
icon53
畫中有話
2015.05.16
利用線條上色
   木顏色筆所繪畫的圖畫,顏色總是淡淡的,這就是木顏色筆的特色嗎?不一定的。要用筆頭這麼小的木顏色筆,填滿整張畫紙,確實需要花一點力氣;因此,木顏色筆所繪畫的圖畫,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繪畫的作品,顏色總是淡淡的。每當想到要用小筆頭,填滿一張大畫紙,實在是一項不輕鬆的工作。若果採用木顏色筆完成整本圖畫書,更是艱巨的任務。《第一條魚》就是一本採用木顏色筆完成的作品,由現居於柬埔寨的德國畫家薇碧克.余瑟繪畫,並於2000年獲德國出版工會繪本獎。 《第一條魚》的封面有一個男孩子,坐在木板搭建的小碼頭,正在耐心等候他的第一條魚。他背後有一雙拖鞋、水桶和一把刀。一把刀? 原來爺爺教小男孩,要親手用刀把魚處理。雖然眾人譁然,但爺爺告訴他要做認為正確的事,其實爺爺希望透過生活,讓男孩子明白人生意義。《第一條魚》的圖畫看似休閒,初看充滿動感風格,還以為是一個幽默有趣的故事;反之,這是一個讓人反思生命的故事,輕鬆活潑的風格,為嚴肅的內容帶來平衡的作用。   畫家除了採用輕鬆活潑的風格,平衡故事帶出的嚴肅話題。她還能夠把木顏色筆的優點發揮,更能隱藏木顏色筆的缺點。《第一條魚》色彩厚實又豐富,大部份畫面由線條組成,避免使用小筆頭填滿一張大畫紙的工序。曾經提過木顏色筆的質感,也有軟硬之分,質感較軟的木顏色筆,感覺比較容易控制,只要在畫紙上擦過,便留下一條顏色線,不過線條會比較粗。看,《第一條魚》粗粗的線條充滿速動和力量,應該是使用質感較軟的木顏色筆繪畫了。以後用木顏色筆繪畫,除了可以慢慢地用心上色,也可以嘗試用充滿動感和力量的線條,繪畫一幅色彩厚實的木顏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