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40407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4.04.07
足下的愛
張老師回憶起小時候在聖堂擔任輔祭,聖週四的彌撒,一般都會在「濯足禮」被神父洗腳;我記得每次我都非常緊張,亦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於是每次都想盡辦法確保自己的腳是「非常乾淨」,怕委屈了神父,也怕自己尷尬。   有一次,聽到夏志誠輔理主教講道, 提起了「濯足」,提到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意義:昔日以色列人,穿著的只是類似今天的涼鞋,走著凹凸不平的道路, 路上佈滿泥濘沙石,腳上難免沾滿塵土; 甚至有機會因被沙石擦傷而流血,所以可以想像耶穌當時為門徒洗腳,門徒的腳並不乾淨;但他願意委身做這件事,顯示了在基督跟前,人並沒有尊卑之分,只有是否願意付出愛的分別,而耶穌清楚表明他的做法是為我們做了榜樣。   張老師希望各位同學思考: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有沒有一些埋在心裡,不希望他人發現的秘密,就像我們的「腳」不希望被人觸碰一樣?也害怕自己的「腳」坦露於人前?但在面對親密的人,例如家人、好友時,我們有沒有勇氣向他們坦誠,並公開真實的自己?換一個角度,當他人向我們展示傷痛時,我們是否願意用愛去撫平他們的傷痛,療癒他們的心?我們可以想像,當時耶穌並不會不知道門徒的尷尬,他濯足的行為所立的榜樣固然是愛,更是對傷痛及罪惡的撫平。  
kjy14b_20240324_f
400400中學文章
中學文章
2024.03.24
喜樂中學 - 文章
那些獨處的時光   雨停了,空氣還是潮濕的,我沿著梯級上了天臺。同往常一樣,我將手搭在護欄上,靜靜地眺望,眺望繁星,星光點點。   又是獨處的時光啊!我沉浸於想像之中,彷似可以傾聽萬物之聲,與這座城市對話……秋風蕭瑟,月色皎潔,我們從歷史談到人民—─從人煙稀少說到繁華昌盛,多少俗客雅士飲酒、品茗、賞花;多少文人墨客吟詩、賦詞、作畫;討論氣候、環境、發展、現世之多元;對話明月、山水、人民, 歷史之厚重……四周的景物好像提醒著我, 要緊隨時代潮流及思想,提醒我要把握機遇,尊重事實,不忘初心。在那些獨處的時光裡,我與城市之聲對話。   多少獨處的時光裡,我在腦海中一遍遍地演繹著歷史,與歷史對話。我彷彿與歷史進行了千百年的悠久對話,從前人的經驗中總結出無數真理,我們的對話,是血與光,興盛與衰落的壯麗而偉大的史詩……   多少獨處的時光裡,我讀書閱報,如微品沁人之茶香,自在休閒,絲毫不覺孤獨。古語常言曰:「書中自有黃金屋」, 萬卷書中自有萬千世界,閑而閱之,如漫步其中,體驗故事中角色的經歷、想法、愛恨——或歡喜,或憂鬱,或感人肺腑,或熱血勵志……   多少獨處的時光,我有目的或無目的地走,或許隨著候鳥遷徙,一路前行,或許朝著夕陽西下和旭日東昇。既讀了萬卷之書,也便行萬里之路,獨處之時,我遊園, 登攀,行至空中塵埃不甚濃密之地,席地而坐,觀些許星火……也許行至山谷幽靜之處,聽山澗溪水潺潺,微風作伴,愜意而舒適……我雙手合十,微風拂面恍若耳語,我虔誠的—─傾聽自然的召喚,此是天人合一,我與自然對話……   在那些獨處的時光裡,我傾聽萬物之聲,對話萬物之靈,我發掘世界的語句,也探索自己內心的想像。我感悟著生命之美, 生活之美。我緩步下樓,只見身後天際,那蔽月的黑雲裂開了一條破天的痕……   或許僅是對話亦難解獨處之孤獨,就像月光難過黑雲……   但那想像中的對話讓心不老,就像黑雲終散,就像月色永存……   葉壯銘   天主教新民書院   中三  
kjy16_2024032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24
聖芳濟各書院
堂校合作 關懷社區
(本報專題)粉嶺聖若瑟堂的新翼聖堂擴建工程在今年初峻工,並舉行奉獻禮,聖芳濟各書院共40名師生負責接待來賓及協助禮儀進行。自言喜歡與人聊天、就讀中四的翁家怡向老師自薦在當天負責接待工作,帶嘉賓到留言板簽名和領神父到房間更換祭衣,更把握機會向神父詢問有關聖堂擴建的過程和背後的小故事,「平時在宗教課學到的知識沒有這麼深層, 今次親身去到教堂參與和經歷,令我學到一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負責為來賓戴上襟花的中三學生陳樂詩說,自己很少去聖堂, 恰巧禮儀當天有空,便主動報名在禮儀中幫忙, 順道看看新聖堂。第一次到訪聖若瑟堂,祭台後方的大型十字架讓她感覺震憾,而洗禮池由象徵耶穌所流的血的紅色小瓷磚所貫穿,亦教她印象深刻。   與堂區緊密交流   作為區內的教區學校,聖芳濟各書院一直與聖若瑟堂緊密交流, 在聖堂施工期間,堂區主日彌撒、主保瞻禮、小組會議等,均借用學校的地方舉行。工程完成後,堂區連續三個主日舉行「樂在粉嶺」嘉年華,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除參與中國舞等表演,天主教同學會亦擺設攤位,讓參加嘉年華的小朋友體驗擴香石製作。   堂區神父也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禮儀,在去年學校的宗教週,助理主任司鐸龐匡泰神父更聯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演出「福傳Band Show」,利用多元音樂及文化進行福傳。今年四月的宗教週則會上演「神父廚房」,由主任司鐸戴民禧神父傳授烹調意粉的心得,藉此與同學交流。     翁家怡和陳樂詩雖然不是教友,但兩人均表示透過參與宗教活動,增加了對天主教的認識,也會定期祈禱,獲得內心的平靜。自中一起已加入天主教同學會的翁家怡更稱,參加宗教活動已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亦考慮日後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共同服務社區   除了宗教活動,聖若瑟堂也會邀請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一起參與社區義務工作,包括探訪長者、協助籌備皇后山邨社區的聖誕攤位遊戲等。去年九月本港受惡劣天氣影響,粉嶺龍躍頭一帶嚴重水浸,過後瘡痍滿目,堂區關社組遂與學校社會服務組的同學,協助該處的年邁村民清理大型垃圾和被洪水損毀的傢具,例如床褥、沙發、衣櫃和桌子等。   有份參與服務的陳樂詩憶述,「剛到達龍躍頭時覺得垃圾很骯髒、很臭,又有很多蚊,有點想放棄,但覺得既然來了, 就不應放棄,我也不想辜負老人家。」期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她在暴雨期間看過一位朋友傳來家中水浸的照片,「我一面清理時還在一面想,為甚麼這地方和我朋友的家這樣相似,後來看到他坐小巴回來,原來他真的住在龍躍頭!他看到我時也很震驚,不知道我為甚麼會在他的社區出現。」花了兩小時執拾,過程雖然辛苦,但能幫助別人,她也感到高興,又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中四的沈嘉熙亦有參與這次活動,與長者聊起水浸時的情況,激發了她的同理心,稱假如事情在自己家中發生,會感到「崩潰」:「難得家中有整整齊齊的傢具,可能有些還是不便宜的,但水浸時無法把它們搬到高處,令它們被水淹蓋、浸壞了,不能再使用。」她本來跟一起服務的同學並不熟稔,經過這次互相幫忙的體驗,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聖芳濟各書院牧民助理李芷晴表示, 堂區和學校在有需要時都會互相邀請幫忙,「我們的同學很願意發揮愛德精神去服務,不會計較星期六、日還要回來⋯⋯ 他們都很享受做服務,可能因為喜歡一班人一起玩。」她認為,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犧牲精神,讓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增加滿足感,慢慢使他們願意去做更多的服務。(黎)  
kjy08_20240324_f
400 400 喜樂小學投稿
小學投稿
2024.03.24
喜樂幼小 - 文章
一次被稱讚的經歷   我看見書桌上的傳單,腦海中浮現出三年級那天的活動。   今年六月二十九日,林老師邀請我和同學們參加一個捐贈活動。學校希望透過體驗學習,讓我們學會愛自己、愛家人以及其他人。   在林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興沖沖地進入聖文德堂。我們把要捐贈的罐頭分類製成福袋,再加上我們自製的心意卡,送給正在「方濟厨房」進餐的長者們。   公公婆婆看見我們很開心,笑得合不攏嘴。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當我送福袋給一位婆婆時,她握著我的手,對我說:「謝謝!」並稱讚我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聽到那句話後,我開心的笑了,心裡就像喝了蜂蜜一樣,甜滋滋的。   經過這次的送暖行動,令我意識到應該多點關心社會上的孤獨老人。那次婆婆對我的稱讚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加這種有意義的活動!   李芷茵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4EL   你想選擇分身術還是千里眼?   我會選擇分身術。   我選擇分身術是因為以下兩點:首先, 分身術能提升我的做事效率,在日常生活中, 我可以變出分身,同時進行刷牙、洗面、吃早餐等工作,節省了我寶貴的時間。在考試來臨前,我能在學校上課的同時,也能在家溫習。其次,我可以利用分身術去幫助他人, 在火災時, 我能一邊捨己為人地救人,一邊協助消防員們滅火。我也能物盡其用發揮我樂於助人的精神。   如果我擁有分身術,我能利用分身學習各種知識,前往各個國家旅遊,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而千里眼只能讓我看到遠方的風景, 卻不能親身體驗各地的風光, 一次還只能看一個地方,效率低下,也沒有實用性,可謂徒有虛名。 分身術既能提升做事效率,又能豐富人生閱歷。因此,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分身術。   胡碩希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6A   朋友重要嗎?   朋友重要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能自己做所有的事情嗎?我認為朋友是重要的,有些事情我們是需要朋友協助的。朋友是金錢買不到的,是個無價之寶。   首先,朋友是一個好老師。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幾個人中,必能在別人的說話中找到一些值得學習的。如果缺點的地方,就要馬上改正。如果我們在默書得不到理想的成績,朋友不但不會取笑我們,還會陪伴我溫習。   此外,朋友是我的「開心果」。當我們在成績表中取得「滿江紅」。朋友會安慰我們,亦都鼓勵我們下次再接再厲,或被老師或家人責罵後,設法令我們開心,但沒有朋友的人不會被安慰, 會感到孤單。   再說,朋友可以引導你去做正確的事。當你誤交損友,又差點泥足深陷, 好的朋友會引領你重回正軌。   總括而言,朋友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莎士比亞說:「朋友間必須是患難共濟,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友誼。」我們在成長和學習上都要朋友的幫助。   蔡孝弘   獻主會小學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