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32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24
聖芳濟各書院
堂校合作 關懷社區
(本報專題)粉嶺聖若瑟堂的新翼聖堂擴建工程在今年初峻工,並舉行奉獻禮,聖芳濟各書院共40名師生負責接待來賓及協助禮儀進行。自言喜歡與人聊天、就讀中四的翁家怡向老師自薦在當天負責接待工作,帶嘉賓到留言板簽名和領神父到房間更換祭衣,更把握機會向神父詢問有關聖堂擴建的過程和背後的小故事,「平時在宗教課學到的知識沒有這麼深層, 今次親身去到教堂參與和經歷,令我學到一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負責為來賓戴上襟花的中三學生陳樂詩說,自己很少去聖堂, 恰巧禮儀當天有空,便主動報名在禮儀中幫忙, 順道看看新聖堂。第一次到訪聖若瑟堂,祭台後方的大型十字架讓她感覺震憾,而洗禮池由象徵耶穌所流的血的紅色小瓷磚所貫穿,亦教她印象深刻。   與堂區緊密交流   作為區內的教區學校,聖芳濟各書院一直與聖若瑟堂緊密交流, 在聖堂施工期間,堂區主日彌撒、主保瞻禮、小組會議等,均借用學校的地方舉行。工程完成後,堂區連續三個主日舉行「樂在粉嶺」嘉年華,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除參與中國舞等表演,天主教同學會亦擺設攤位,讓參加嘉年華的小朋友體驗擴香石製作。   堂區神父也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禮儀,在去年學校的宗教週,助理主任司鐸龐匡泰神父更聯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演出「福傳Band Show」,利用多元音樂及文化進行福傳。今年四月的宗教週則會上演「神父廚房」,由主任司鐸戴民禧神父傳授烹調意粉的心得,藉此與同學交流。     翁家怡和陳樂詩雖然不是教友,但兩人均表示透過參與宗教活動,增加了對天主教的認識,也會定期祈禱,獲得內心的平靜。自中一起已加入天主教同學會的翁家怡更稱,參加宗教活動已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亦考慮日後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共同服務社區   除了宗教活動,聖若瑟堂也會邀請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一起參與社區義務工作,包括探訪長者、協助籌備皇后山邨社區的聖誕攤位遊戲等。去年九月本港受惡劣天氣影響,粉嶺龍躍頭一帶嚴重水浸,過後瘡痍滿目,堂區關社組遂與學校社會服務組的同學,協助該處的年邁村民清理大型垃圾和被洪水損毀的傢具,例如床褥、沙發、衣櫃和桌子等。   有份參與服務的陳樂詩憶述,「剛到達龍躍頭時覺得垃圾很骯髒、很臭,又有很多蚊,有點想放棄,但覺得既然來了, 就不應放棄,我也不想辜負老人家。」期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她在暴雨期間看過一位朋友傳來家中水浸的照片,「我一面清理時還在一面想,為甚麼這地方和我朋友的家這樣相似,後來看到他坐小巴回來,原來他真的住在龍躍頭!他看到我時也很震驚,不知道我為甚麼會在他的社區出現。」花了兩小時執拾,過程雖然辛苦,但能幫助別人,她也感到高興,又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中四的沈嘉熙亦有參與這次活動,與長者聊起水浸時的情況,激發了她的同理心,稱假如事情在自己家中發生,會感到「崩潰」:「難得家中有整整齊齊的傢具,可能有些還是不便宜的,但水浸時無法把它們搬到高處,令它們被水淹蓋、浸壞了,不能再使用。」她本來跟一起服務的同學並不熟稔,經過這次互相幫忙的體驗,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聖芳濟各書院牧民助理李芷晴表示, 堂區和學校在有需要時都會互相邀請幫忙,「我們的同學很願意發揮愛德精神去服務,不會計較星期六、日還要回來⋯⋯ 他們都很享受做服務,可能因為喜歡一班人一起玩。」她認為,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犧牲精神,讓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增加滿足感,慢慢使他們願意去做更多的服務。(黎)  
kjy01_201901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7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動動小手 動動腦筋 體驗不一樣的常識科
(本報專題)有沒有想過小學一年級已能夠在班上訂立班規,承諾上課時尊重老師和同學,用心聆聽,做個有禮貌和誠實的學生;並為團結班級,各班設有「班呼」以提升士氣!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小一常識科開展的L B 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在不設考試,只以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顯示學生進度,學生從「做中學」探索事物,啟發潛能。 該校由二○一八學年開始,與教育大同協作推行LBD (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自主學習課程,剛於本學年,該校正式參與由教育大同主辦的賽馬會「感.創.做」LBD的三年計劃,首年由小一常識科開始,教育大同把小一至小三的常識科整合,透過遊戲、實地考察、創作及設計、閱讀等過程,設計出具LBD元素的小一常識課。 從「做中學」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生孫楚涵說:「能與同學一起玩樂,一起製作不同的項目使我最愉快。」 上學年該校以「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家」,以及「不一樣的公園」為單元,其中「不一樣的公園」單元,全級一年級每班分組打造他們理想中的公園,動手設計及製作公園模型前,學生到公園考察,與遊人交談,以了解用家的需要。 楚涵回想小一時與組員構思的「火箭公園」,以可循環再用的紙盒、廁紙筒、膠樽等製作過山車,也有其他休憩空間,沿途設有椅子顧及區內長者到公園時可舒適地安坐,她說組員也關注長者有腰痛等問題,「公園設有涼亭,可以給公公婆婆乘涼,也可遮擋陽光」。 甚麼是LBD?  該校課程主任劉秀雯指出,LBD強調動手做,學生從合作中學習技能與解難能力,培養學生建立全人與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生所學的技能和態度,可以受用一生」。 訪問當天,一年級生學習製作「情緒瓶」,把水、膠水、閃粉混合後,閃粉緩慢地隨液體飄流,在燈光照射下, 效果有如水晶球般漂亮。 一年級的莊可欣說:「情緒瓶有如水晶球,可以變魔法,更可以紓緩情緒」。她說,有次見到哥哥和姊姊爭吵,感到十分無助,她希望製作成情緒瓶後給予兄姊看,以緩解他們的情緒。 由於所有學生也參與製作情緒瓶,他們也踴躍分享,課堂上,有學生說:「我看到瓶子很漂亮, 能夠自己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情緒瓶,真的很開心」;「我很喜歡同學揀選的金色閃粉,覺得很美」。有學生表示當看到閃爍的顏色在瓶內閃耀, 心情也好起來,也有學生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 教育大同Walker Candace姐姐這天也到校陪伴學生製作情緒瓶,她察覺到小孩在學習過程中會自我發掘其他學習經歷。例如有小朋友發覺倒入膠水時過程緩慢,便索性把兩枝膠水一併倒入, 「LBD鼓勵小朋友動手做,多分享機會,給予幼兒開闊學習環境,同時在開心及探索的環境下學習」。她指出,每項體驗也讓小孩子發掘潛能,探索可解決問題的辦法。 讓學生學習更全面 該校有逾九成學生居於葵青石籬區,常識科主任陳俊林說,活動鼓勵學生多動腦筋思考,其中小二常識科會安排學生落區考察,學生訪問坊眾,建設理想的社區,「學生化身成小區議員,體察居民需要,也可從小孩的角度去關懷社區發展」。他又指出常識科強調探究式學習,LBD有助學生吸收所學。  該校校長蕭茵指出,計劃有助帶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包括愛護所有、尊重生命、對家庭表達感恩等,「學生需要學習經驗,互動學習有助學生處理共通能力的融合」,從學習中經驗批判性思維及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高) 
kjy14_20150920
icon78
種子的力量 : 足印篇
2015.09.19
聖師小德蘭系列 澤莉小姐與路易先生
1854年,修女們在阿朗松開辦一所新學校,澤莉小姐也來幫忙,她教授婦女編織花邊的工藝。在這裡,澤莉遇到馬丁夫人──路易.馬丁先生(Louis Martin, 1823-1894)的母親。 路易的父親是個軍人,奉派到不同的營地服役。童年時,小路易隨著軍隊,到處走動。軍隊的生活促使小路易慣於守紀律和服從,亦驅使他追尋那超越服從的心靈自由。到了入學的年齡,他們全家遷往阿朗松,開始在那兒定居。路易對未來充滿期待,二十一歲時,一種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主的念頭逐漸在他的心裡萌芽。當時一座位於法國邊陲的雪山上,有一座隱修院,修院裡的隱修士經常帶著獵犬,在山上營救那些受困於雪山的旅客。一幕幕在巍峨雪山上尋人的情景,深刻地印在路易的腦海裡。他跑到山上,央求院長給他加入這個隱修團體。路易滿懷善意,勇氣可嘉;可是,隱修院每日多次祈禱都要用拉丁文, 偏偏他無法掌握拉丁文。 最終,路易惟有放棄修道的渴望。回到阿朗松,他逐漸安頓下來。阿朗松是個寧靜的小鎮,他喜歡在這裡生活。閒暇時,他愛垂釣, 又偕朋友們組成聖雲先會地區分會,共同關懷社區上有需要的人。路易喜歡安靜和專注的工作,他專程到巴黎、雷恩(Rennee)及巴黎聖母院所在的斯特拉斯堡(St r a s b o u rg)等地區,學習製造和修理鐘錶的技術。隨後,他在阿朗松開設一家售賣珠寶和鐘錶的商店,生意挺不錯呢。 在阿朗松,澤莉小姐編織和設計花邊的熱誠早已街知巷聞。有一天,馬丁夫人跟路易談及澤莉。1858年四月,澤莉在景色怡人的近郊古石橋上,與路易相遇。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闖進她的心靈,「我早就為妳準備好了,他就是了。」這番話好像是天主給她說的。二人一見鍾情,數月後一個仲夏夜,他們按法律規定註冊結婚,到午夜時分在阿朗松的聖母堂舉行婚禮,宣發婚姻盟誓。 婚後最初十三年,他們住在路易的鐘錶店裡。因工作需要,路易經常出門遠行, 夫婦間只能夠透過書信往來,互訴心曲。1871年,路易結束鐘錶生意,專心協助澤莉發展她在阿朗松經營的編織花邊事業。他們深愛對方,家庭生活簡樸又愉快,孩子也一個接著一個誕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