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動態
2023.03.12
喜樂幼小-動態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朝聖之旅
(本報訊)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早前分別安排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到聖德肋撒堂和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朝聖。
學生從聖德肋撒堂導賞員的講解中,認識了聖堂的建築特色及學習聖女小德蘭簡樸、謙遜、耐心地祈禱。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的導賞員介紹了主保聖人的聖像,帶領學生參觀設於聖堂內有關耶穌受難時所用的刑具複製品,令學生感受良多。
兩天的朝聖之旅中,學生皆投入參與活動,享受其中,積極回答導賞員的提問。是次的朝聖活動加深了學生對聖堂和主保聖人的認識,讓他們可以認識聖人的行實,在生活中恆常祈禱、愛主愛人,一生追隨天主。(少)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專題研習日
(本報訊)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了為期兩天的專題研習日,旨在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以三年級為例,學生以「健康小廚神」為題進行烘焙「愛心健康曲奇」活動,活動包含STEAM元素。當日,家長義工教導學生,例如學習把無鹽奶油放至室温,軟化後放入容器中攪拌變滑,認識温度會影響物體的形態,掌握烘焙曲奇所需的時間及温度等;學生亦透過營養師講座認識「紅燈、黃燈及綠燈」小食,以上活動均能讓學生認識健康的生活方式。
至於六年級學生則以社會議題「蝸居」作為研習重點,他們先進行分組,並透過網上室內設計平台設計蝸居平面圖,再根據平面圖製作立體模型,學生透過環保材料進行設計,共同發揮創意,並持續關心社會上不同的議題。
兩天的專題研習活動多元化,學生能度過一次愉快及充實的學習經歷,有效達致「自主學習」。(年)
聖安當幼稚園•為地震災民祈禱
(本報訊)土耳其南部與敘利亞接壤地區於上月發生強烈地震,釀成數萬人死傷,以及數十萬人無家可歸。聖安當幼稚園師生早前於早會上,為地震災民祈禱。
雖然年幼的學生未曾經歷過地震,但在圖片中已感受到地震所帶來的破壞及對人類的傷害。當分享各國救援隊在頹垣敗瓦中,救出被困數十甚至百多小時的生還者消息時,師生除感謝救援隊的努力不懈外, 也堅信天父在困厄中必定垂顧眾人。另一方面,學校也邀請家長慷慨解囊,捐贈善款以解災民燃眉之急, 並鼓勵家長和學生一起填寫心意卡,為面對困難的兄弟姐妹祈禱,祈盼地震災民能早日重建家園。(喜)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四旬期祈禱會
(本報訊)馬鞍山聖若瑟小學在2月23日午息舉行四旬期簡短祈禱會,向學生宣揚「彼此相愛,實踐愛德」的訊息。
祈禱會開始,校長楊翠珊向全體學生恭讀聖路加福音,講述「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個聖經故事。接著, 公教教師藉此故事,提醒學生在四旬期要謹記耶穌的教訓,做天父的好兒女,愛近人。
集禱後,全體學生一同詠唱以彼此相愛為題的二月月歌《有一新誡命》。宗教大使及音樂大使代表同學, 列隊上前領受巴斯卦羊,象徵學生願意回應耶穌的召叫,在四旬期克己,多作捐獻,實踐愛德。(樂)


小學動態
2023.03.05
喜樂幼小-動態
祖堯天主教小學•跨科組環保活動
(本報訊)祖堯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行融合宗教、常識、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跨科組環保活動。首先,老師在宗教課堂內引入環保主保聖方濟亞西西, 並教導學生認識天主的創造,培養學生實踐保護環境的習慣,愛護大自然,學習和效法聖人的德行。
在常識科中,老師教授學生如何減少廢物,讓學生建立環保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包裝禮物,關注環保教育及善用天然資源,在生活中實踐減廢節能, 「讓生活更環保」的健康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及公民教育組更鼓勵學生在午膳、戶外學習日、聖誕聯歡會中實行自備餐具,減少使用即棄餐具和浪費食物,藉此建立「減少廚餘及製造廢物」的概念。
學生於活動中積極投入,並樂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在心靈上與大自然一起讚美主,達到心靈環保, 和諧共存。(喜)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運動會
(本報訊)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於2月8日在大埔運動場,舉行第29屆運動會。當天邀請了恩主教書院校長賀妙珍主持鳴槍禮,槍聲一響,比賽正式開始。
當天共有21組徑項和18組田項賽事,其中男甲跳遠、女甲擲壘球、男戊及女戊60米更打破歷年的紀錄。
當日賽事非常緊湊,其中社際4x100米接力賽最為緊張,當運動員衝過終點時,台上的啦啦隊吶喊助威, 把比賽的氣氛推至高潮。全日賽事完畢後,本年度社際大獎由孝社奪得,亞軍由禮社奪得,季軍由義社奪得; 而啦啦隊比賽由信社勇奪冠軍。
閉幕禮上,校長劉敏怡在致謝辭時感謝工作人員, 為運動會作出貢獻。劉校長也提醒學生要懂得感恩,並鼓勵他們不論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應該有運動員的精神,敢於挑戰自己,發揮校訓「愛」的精神,將來能夠服務社會。(樂)
慈幼學校•會祖鮑思高瞻禮祈禱會
(本報訊)慈幼學校早前舉行會祖鮑思高瞻禮祈禱會, 主題是「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由校監林仲偉神父主持。
林神父指出,鮑思高神父在九歲奇夢時會用拳頭打其他小朋友,聖母教導他不以拳頭解決。鮑思高的好朋友高木祿溫和良善被人欺負和取笑,鮑思高用手拿起同學橫掃,老師知道後問他是否用大力去懾服同學,天主給他大力不是用來打人而是幫助人。
當天祈禱會的主題是「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曾有學生問神父可否不重罰另外一位同學,由於他是單親,易發脾氣和欺負人,為那個同學求情是和他做朋友,令到他有所改變。在社會是需要互相包容,懂得製造一個歡樂的環境,多些讚賞別人。鮑思高神父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成為溫和良善的人, 多些讚賞別人,為別人求情是希望他有所改變,讓各人在社會中喜樂地善盡本份。(少)
聖若瑟英文小學•聖灰禮儀
(本報訊)聖若瑟英文小學全體公教師生及校監、校長於2月22日齊集九龍灣聖若瑟堂參與聖灰禮儀,由聖若瑟堂助理主任司鐸陳國星神父主禮。
聖灰禮開始時,以《仁愛救世天主》作為進堂詠, 透過誦唱,讓師生重拾四旬期的意義。陳神父講道時談到小時候遺失書包的經歷,勉勵同學在學習上要克己, 為自己的行為作好的改變,藉此拉近與天主的關係。
陳神父又提醒同學在四旬期要悔改、多祈禱及多做愛德的行為。講道後,同學和老師依次到祭台前領受聖灰,陳神父在各人額上劃上十字標記,提醒大家要悔改及信從福音。禮儀完結前,同學們以一曲《愛是不保留》作結。(年)


中學專題
2023.03.05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正向教育日 助學生抗逆解難
(本報專題)「我相信天主創造人也是珍貴,儘管每人也有缺陷或不完美的地方⋯⋯但不要緊,正因著不完美,更教我們要鍛鍊個人能力。」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在一次生活教育課中分享「我的正向人生」時,以自身患有弱視的經歷勉勵學生抱著不放棄的精神,因為「機會永遠是留給繼續嘗試的人」。
「我在小時候遇到意外導致弱視,視力未能發展,我是一位視障人士,患有弱視……左眼只餘下兩成視力,右眼也不多於五成視力。」陳校長透過片段向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時帶出正向的人生觀,她時常記起母親鼓勵她:別只著眼自己視力問題便選擇放棄,應妥善掌管自己的生活,盡力找方法解決困難,「我相信自己要比其他人勤力,更練習到過目不忘的能力,非常專心學習,並抱著不放棄的精神。」
該校自2021學年推行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以全校參與模式「持續推動價值教育, 培育學生正向人生觀」作為首要關注事項,培養學生抗逆及反思能力,掌握情緒管理並學習以正面態度解決困難。
負責學生生活的顏青霞副校長指出, 校方引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 沙利文博士( Dr 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幸福理論作為推動價值教育的基礎: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 (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hievement)。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由上學年起,為中一至中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的生活課中認識價值教育,及認識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真理、生命、愛德、家庭和義德;本學年集中認識「正向人生」的正向教育。剛於1月18日,向全校舉辦「正向教育日」,學生走遍校園每個角落,體驗與正向價值相關的遊戲與活動。
全面體驗正向人生
在活動開始時,學生代表在台上以手語帶領全校師生跳唱校歌,顏副校長認為, 校歌最能代表學校對學生的期望,有分於台上跳唱校歌的中四學生李偉文也對校歌內容有所感悟,「校歌中的一句『共為人類締殊光』,教我要做好本分,努力為社會帶來貢獻。」他希望藉著校園生活,學習更多助人的價值。
正向教育日為各級設置主題,中一級舉辦「擁抱失敗日營」,要求學生接受不同挑戰:限時砌出最高的積木,或是掀桌布、拋水樽等遊戲,從挑戰遊戲中不斷嘗試,學習正向的成長思維。
中二至中六各級共同完成6米乘3米合共72幅以正向價值為題的巨型數字畫。首次與同學合力拼砌大型壁畫的中三學生李鎧彤表示,與同學一起繪畫時互相討論畫成後的圖像是怎樣,她說製作過程中互相分工,即使繪畫時出錯,也一起找出解決方案。
該校為推動正向教育,持守正面價值觀,在正向教育日推出選擇劇場「同守無欺」,劇中圍繞校園欺凌,帶出拒絕欺凌,學習互相尊重,推動防止校園欺凌教育。中三學生周意晴認為,劇中內容使她印象深刻,她憶述年幼時曾受欺凌感到難過,但此劇場提醒她反思人與人之間需要和平相處,不能因一己私利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PERMA幸福理論
當天校園圍繞著五項PERMA幸福感元素設置拍攝區域,邀請學生重新認識及肯定自己的能力。
平日由操場步上校舍的樓梯,天花上升起多個彩色繽紛的氣球,每個氣球掛有一張彩虹卡,只要抬頭一望,便見到多個由同學寫上一件自己快樂的事情:「和朋友一起時」、「假日與母親一起繪畫」、「今天上學沒有遲到」、「成功約會朋友打羽毛球」等;在球場的羽毛球網架,貼上學生寫上自己的天賦才能及閃亮點,這些也從學生第一身角度帶出正向關係以及全心投入的正向價值元素。顏副校長認為,當學生閱覽其他同學的看法,也是一個學習歷程,「其實快樂也可以互相學習。」
早在正向教育日舉行前,學校已舉行不同的價值教育活動,希望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及探索自己的價值觀。
中二學生郭婥然記起母親為她準備的生日會令她最開心,「母親預先準備生日布置,也悄悄地邀請我的朋友到家中,當我回家時朋友也向我送上生日驚喜。」現在再回想,她說母親為自己製造的驚喜很難忘,也為母親對女兒表達的愛表示感恩;中二學生陳兆君在生活課寫上「一件令你流淚的事」時,憶起小學曾經歷長輩離世的悲痛,在喪禮上泣不成聲,「現在回想,我更明白珍惜眼前人。」生活及價值教育小組組長蕭婉雯老師稱,希望學生多從生活中了解自己,從發掘自己或回顧往事中,懂得感恩,建立正向思維。
欣賞自己的天賦與價值
只要學生認同自己是最佳朋友、最細心、最正面、最幽默風趣、最勇敢等,學生也可以手持寫有以上榮譽的獎盃,站在領獎台上拍照留念,藉此肯定個人成就感。顏副校長認為,一般外界介定的成功,只局限於學術或體藝的能力,學生應多角度思考, 「每人也可以有不同方面的成就,學生應多欣賞自己,學習正向思維。」
該校計劃於2023學年設立校本價值教育框架,並參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的「天主教學校宗教教育支援同行計劃」,繼續在全校推動價值教育,結合校訓「謙愛勤誠」、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以及教育局近年推動的價值觀教育: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以上元素已導向學生正向的人生。」蕭婉雯老師表示,期望學生在六年的中學教育,塑造成為一位「崇真人」。(高)


中學專題
2023.02.24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建設信仰小團體 分享生活
(本報專題)本主日是四旬期第一主日,踏入四旬期,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聖詠團逾100名學生,每星期落力地練習多首聖詠,準備於聖週五到聖文德堂獻唱。負責聖詠團的教友老師、音樂科主任譚頌朗說,儘管大多數學生並非教友,透過講解聖詠內容,有如訴說耶穌基督的故事,把福音的故事,潛移默化地放進他們的內心深處。
「因祢聖血身上流,山園祈禱見心憂⋯⋯」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聖詠團過百位成員唱著《頌恩》歌詠《因祢聖血身上流》時,負責聖詠團的譚Sir會一邊教授唱歌技巧,另一邊廂向學生說聖經故事,引導學生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想像耶穌流血時的情景與淒慘,同時邀請學生分享箇中心情,「在祈禱中會發現,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面對一些令人憂心的事情⋯⋯讓學生從歌詞表達自己感受到耶穌的悲慘。」
譚Sir認為每次誦唱聖詠也是福傳機遇,「唱聖詠時,歌詞比旋律更重要,因為是藉著唱歌,帶出信仰的信息。」
該校於每年的教會慶期,如四旬期或將臨期,或是學校校慶等,也邀請聖詠團在聖堂獻唱。去年擔任聖詠團團長的中五學生洪樂瑤,自小學部四年級加入聖詠團至今,她表示,藉著聖詠團時有演出及表演的機會,從中建立她的自信心。
聖奧斯定曾說,音樂是雙倍的祈禱,就讀中五的教友溫麗欣對此也感到認同。她平日在聖母訪親堂擔任輔祭,至中三開始在聖詠團擔任司琴,她尤記得首次伴奏時的難忘經歷,「由於不習慣在人前彈琴,即使只伴奏亞肋路亞,未能掌握拍子和音準,當時心情十分緊張。」後來她在其他司琴的示範下並多加練習,逐漸與團員及指揮建立默契,現在她認為能夠與聖詠團團員一起透過音樂福傳,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音樂而高興,專注音樂使她感到療癒。
因著音樂相聚
「Shalom to you my friend, Shalom until we meet again, The word shalom means peace hello and goodbye, so sing shalom shalom.」上學年的散學禮上,聖詠團唱著《Shalom to you my friend》歡送參與聖詠團已有15年的李樂兒老師,洪樂瑤回想由初中起,跟隨李老師一起學習的時光,「在聖詠團有許多回憶,練歌以外也會聚會,老師也願意聆聽我的心事⋯⋯中三面對選科壓力,她會給予意見, 有如媽媽一樣關心我。」她將對老師的感謝憑歌寄意,希望成為師生最難忘的回憶。
中四學生宏灝錇於本學年代表學校參與聯校合唱團,有機會與其他學生交流,擴闊視野,他說自升中後一直受疫情影響,唯獨參與聖詠團才可享受團體生活,「每到演出前的一星期,便有機會練歌,令我珍惜每次練習的時候,享受在團體當中的樂趣。」
中五學生廖芷瑤自中一開始參與慕道團,去年起加入聖詠團。她說,不少好友也是聖詠團的一份子,遂吸引她參與。短短一年,她已和洪樂瑤和另外兩名男同學代表學校,在去年的聯校音樂大賽參與四人合唱,並贏得金獎。她倆在校方推薦下在校外接受聲樂訓練,廖芷瑤善用所學,在團隊中協助老師帶領同學進行個別聲部的練習;洪樂瑤也曾在校內舉行的周年音樂會上擔任指揮,以所學的聲樂知識應用於團隊之中。
設信仰小團體推動信仰
該校由2007學年開始,首先設立聖詠團及Jesus' Club的信仰小團體,隨後相繼成立心靈茶座、慕道團、天主教同學會,以及愛心服務團。
該校校長林志江指出,能夠在校內建設不同的信仰小團體,需倚靠公教教師的參與,按其福傳意願推動信仰小團體,「有教師熱愛誦唱聖詠,便透過組織聖詠團福傳;有老師樂於分享福音,成立慕道團與學生要理講授; 亦有公教老師熱愛煮食與種植,在心靈茶座向學生福傳。」
林校長認為,在學校推展信仰小團體的方式,可以使學校成為推動福傳的園地。他曾於2018年到訪澳洲悉尼的天主教教育事務處,以及參觀當地的天主教學校,他發現不少學校均以信仰小團體的方式,培育學生信仰,使他更肯定學校福傳可以多元化:愛德服務、要理講授、聖詠團等,「不同種類的信仰小團體,以強化學生對信仰的接觸。」先凝聚學生,建立團隊精神與自信心,繼而再進一步讓學生認識信仰。
東涌天主教學校的校訓「立己愛人」,期望學生從校園生活中達到「自愛、承擔、欣賞、犧牲」的價值觀,譚頌朗主任觀察到, 參與聖詠團的學生從中也有所成長,「學生在聖詠團也樂意分享,演出使他們愈來愈願意放膽詠唱,從中提升自信心。」而團體感也使團員學會自律與願意承擔。正如林校長所言,要具備以上素質發展自己,「這一切也源於學習耶穌基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