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40107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1.07
孩子經常往街外跑, 家長可以做些甚麼?
有家長向我投訴,他們九歲大的女兒經常說要到同學家做功課, 有時吃過晚飯才回家,有時要媽媽到同學家接回來,曾經爸爸放工時在街上看見女兒三五成群地嬉戲, 家長曾禁止女兒去同學家,但女兒總是理由多多,最後還是出去了, 爸爸曾打罵過許多次,媽媽恐怕會出事,問我可以怎麼處理?   我問媽媽:女兒出去的理由是甚麼?媽媽回答說:由於她的文化水平低,希望女兒和同學一起做功課, 有所得益。沒想到孩子竟把去同學家成了習慣,每天非去不可。於是我再問媽媽:家中有沒有一些東西,可以把孩子留下來?她回答:不知道。   其實,女兒受到兩股力量的拉扯,一邊是家中的力量,一邊是外邊的力量,為何孩子被外邊的力量扯了出去,難道家裡一些吸引力都沒有?孩子在家中吃飯和睡覺,又有父母的愛,我總不相信家裡一點吸引力也沒有。但從父母的口中,我相信這對父母必有不足之處,第一,就是親子關係的好壞:可能爸爸經常以打罵來教導孩子,否則媽媽不會恐怕會出事。教導孩子的方法,絕對不是打罵,這只會使親子關係愈來愈差,孩子就選擇往外跑。第二,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取決於家長的文化水平。多交談,多關切才是重要,家長應該學好與子女溝通,尋找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方法;第三, 不要把家長的責任推給別人,孩子做功課和溫習,是孩子的責任,家長負責督促,若孩子遇到困難,可以用電話問同學,不可連督促的責任也交由其他人處理。   最後,孩子走了出去,家長必須知道他去了那裡和回家時間,不是等了很久才出去找他,或在某處踫到他才召他回家,我想這家長的女兒,也有一些問題,家長可以找老師或學校社工談談,不要等事情惡化才找人幫忙。   重點: 1. 孩子經常往外跑,家長應自我檢討:為何孩子愛在外邊而不愛家。 2. 家長也要檢討一下親子關係。 3. 最後,家長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幫忙。  
kjy16_202312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2.17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兼容多元文化 愛與恆促共融
(本報專題)平日週五放學後,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余二)的校園裡,多是寂靜無人,與放學前的熱鬧大相逕庭,只有零落的腳步聲,這天,不少學生放學後仍留在校園,充滿濃厚的歡樂氣氛,原來同學們正為學校開放日作綵排。校長李德輝微笑道: 「在這裡(學校),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感情要好,高興時甚至『攬頭攬頸』。」   在余二,2016至2017學年開始錄取非華語學生,由該年的四位,到目前已發展至佔全校十二班學生中約近三成人數,他們主要來自逾二十個地方,包括埃及、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韓國、澳洲、法國及英國等,因著文化背景不同,同學們相處時出現過不少有趣的場面,例如對傳統中國節日感受有所不同,本地生慣常視中秋節的菱角為「食物」,非華語生會將之看作「植物」去栽種。李校長表示:「余二是一所關愛、多元文化的學校, 將校本正向價值觀教育和天主教五個核心價值融入學校課程當中。校方鼓勵學生透過課程和活動,培育學生在靈、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下茁壯成長。」   建立共融校園   在支援非華語學生方面,負責統籌學校教務的徐芷邦老師表示,學校推行「師友計劃」:非華語學生於中一起,獲安排加入一個為期六年的小組。每組一共有四至五名組員,當中混合本地生及非華語學生,由老師帶領,一年約有五至六次的會面交流。除下課後於校內舉行聚會,也在課餘時候,一起與老師到茶樓品茗、吃點心、試飲咖啡及室內射擊。   至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英文科科主任的徐芷邦表示,余二對於支援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獲教育局肯定。學校為學生「度身訂造」學習內容,同樣就讀中一,華語與非華語學生所學的中文,深淺程度亦有所不同。   此外,徐老師指出,華語和非華語學生一起參與興趣學會,以促進校園的共融文化,例如學校最近成立的「爬蟲保育社」及「愛護動物學會」,同學們透過照顧小動物,培養出責任感,從而懂得與他人分工合作。   李校長表示,校內老師積極為學生打造共融的環境,例如校內有非華語學生獲邀赴英國劍橋大學參加辯論比賽,但家人未能負擔比賽所需費用,本想放棄比賽。當時負責的老師想盡一切方法尋找資助,並協助學生處理旅遊證件事宜, 學生最終得以參加比賽,並獲主辦單位肯定其表現。近年, 校內的英語話劇成績優異,除了老師四出找尋資源,同學在課室內外相處融洽也記一功。   培養家國情懷   余二除了以共融精神連繫不同種族的青少年,也重點發展「家」與「國」的聯繫。學校藉著內地交流活動,培育莘莘學子的家國情,如今年10月學校組團到江西交流,參觀博物館外,亦有到訪鷹潭市的重點學校。負責交流活動的人文學科科主任梁頌康老師解釋,在交流期間,該校一名非華語學生,以毛筆寫出香港學生的家國情懷,令當地的老師大感驚喜。梁老師表示,校內非華語學生積極學習中華文化,投入學校的升旗禮;他們參觀孫中山博物館時甚表興趣,在研讀中國歷史時,有時也會從一些新角度看事物。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逾四十年來秉承天主教學校的辦學宗旨,藉「愛心與恆心」培養學生成材。(曾)  
kjy05_20231217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12.17
我有一個家
放學回到家中,和家人相處,感覺是平常不過的日常風景,但對於某些孩子來說, 這卻是奢侈又遙遠的夢。這次我們共讀繪本中的主角小女孩,將會尋到自己理想中的家。   這個冬天很寒冷,下著大雪。小女孩和她的小狗坐在孤兒院的一角,感到依依不捨, 因為孤兒院要解散了,她將要離開這裡,幸好有一對夫婦願意收養她。這個新家庭已有一對兄弟,所以小女孩將會有兩個弟弟。來到了新的家,她發現媽媽的腿扭傷了,正打著石膏。媽媽為了迎接小女孩,正為她編織毛衣。她發現家裡的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相框,而且有很多漂亮的裝飾。院子裡的大樹上有很多前來覓食的小鳥。小女孩的房間在最上層的小閣樓裡,裡面掛滿了弟弟們為她製作的玩具禮物。她還發現爸爸有個工作室,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顏料和工具,牆上掛滿了有關馬的裝飾和畫像。工作室成為小女孩和她兩個弟弟經常流連的地方,他們會在這裡高興地玩耍。自從小女孩來了以後,爸爸便開始製作一匹大馬玩具送給她,讓他和弟弟們一樣,有大大的玩具,他們會化成小馬和小象,在屋內歡快地奔跑。不久春天來了,天氣變得暖和,弟弟們喜歡在院子裡看書,他們也會在院子裡的木板圍牆上畫畫,爸爸還為小狗做了一間小木屋。小女孩結識了新朋友米莉,他們都各自養了一頭小狗,連小狗們也成了好朋友。小女孩有時會待在米莉的房間,她的房間裡有很多有趣的模型。小女孩很喜歡米莉,甚至把爸爸做給她的大馬也送給了米莉。到了傍晚,小女孩回到家中,看見小狗和爸爸靠在一起睡著了,桌上放了爸爸剛為她製作的風車。她終於擁有自己的家了,她喜歡這個家,她喜歡爸爸、媽媽、弟弟, 還有她的好朋友,小女孩感到非常幸福。   共讀指引   家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在家庭裡獲得照顧、愛與關懷,但現實中並非所有孩子都能擁有完整的家庭。出於種種原因,有些家庭已失去應有的功能,父母無法照顧自己的子女,孩子因此被送到院舍。故事中的小女孩便是其中一個,她住在孤兒院裡,但孤兒院即將關閉,幸好覓得善心的夫婦收養她,使她擁有完整的家。聖誕節即將來臨,這是一個傳遞愛與關懷的節日。家長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以商量如何能身體力行把愛心傳遞,可以是探訪院舍中的孩子, 也可以是捐贈玩具給有需要的小朋友。   繪本小寶庫   在香港,每年也有一定數目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出現問題,需要接受兒童住宿照顧服務,這可算是兒童的最後安全網。兒童住宿照顧服務適用於2 1 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因其家庭及個人需要,例如行為、情緒或人際關係問題、受虐待,或家人因疾病、死亡或遺棄引致的家庭危機無法妥善照顧他們,而需使用服務。服務範圍包括寄養服務、兒童之家、留宿育嬰園、留宿幼兒中心、男╱女童院及男╱女童宿舍等。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全港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名額每年約有四千個,接近一半以院舍形式提供。各種院舍營運模式不同,但同樣面對人手不足,供不應求的情況。   《我的家》   作者/ 繪者: 林丹 譯者: 索尼婭.達諾夫斯基 出版社: 南門書局 ISBN : 9789864915118  
kjy06_20231217f_f
DIY
齊齊DIY
2023.12.17
引領我們尋找小耶穌的白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