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小學專題
2022.09.18
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比賽
13間天主教小學學生參與
(本報專題)暑假的一個星期六,13間天主教小學(V區)的學生整裝待發,回到所屬的學校,參與「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活動」。比賽中,他們手持平板電腦,爭分奪秒地回答一條又一條問題。每完成一條問題,看到同校同學暫時高踞成績榜的首位,同學鼓掌歡呼;當看不到名字,也不放棄,互相鼓勵。當日戰況十分激烈。
「路加福音網上問答活動」由柴灣角天主教小學主辦,荃灣天主教小學協辦,其餘參賽的學校分別為深井天主教小學、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梨木樹天主教小學、石籬天主教小學、天佑小學、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仁德天主教小學、祖堯天主教小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及青山天主教小學。主辦方期望藉此活動,促進學校之間的溝通,互相交流及學習。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凱恩致辭時表示,活動在不同學校同時舉行,「這讓我們明白認識主的福音,並沒有空間限制。」她希望同學能享受活動過程,並期望活動能加深學生對路加福音的認識,引起自發閱讀聖經的興趣,達至福傳的效果。
感受閱讀聖經樂趣
當天比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配合禮儀年,題目圍繞路加福音,以跟隨善師耶穌為主線。
憑著二萬多分成績而奪得冠軍的荃灣天主教小學學生林星妤,在參與比賽前做足準備, 「我在手機下載了可以閱讀聖經的應用程式, 每天重溫三次,每次半小時。」星妤不是教徒,但在過程中同樣感受到閱讀聖經的樂趣, 當中她對聖經中耶穌行奇蹟的事蹟最感興趣。她希望活動能加深她對聖經的了解,「讓我和耶穌的關係變得更好。」
另一位同校參賽者馬愷晴則在比賽中獲得第四名,她表示被老師邀請參加比賽後,便反覆溫習路加福音的內容,「我平日也愛閱讀聖經,因為從中能明白到不同的道理。」
學校各自派出約15位學生出賽,比賽採用了限時問答遊戲程式進行,學生要在20秒內作答每條問題,而且不可重答,稍不留神便會失分。此外,學生答對之餘也要鬥快作答,才能取得高分數,每一秒鐘也是決勝的關鍵。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學生陳政熙形容是次比賽非常刺激,能與多間學校的同學較量也十分有趣。
為鼓勵學生參與,當天比賽每校均設有冠、亞、季、殿及優異獎。
認識周守仁主教
比賽的第二部分是有關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的問答環節,題目包括周主教的聖名、牧徽等。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的教友學生陳舒悅及陳舒愉姊妹倆一起參與比賽,賽前一起閱讀聖經,並溫習老師提供的內容,舒愉說:「我以前較少閱讀聖經,但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感到閱讀聖經的樂趣。」
姊妹倆在比賽前對周主教的認識不深,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在周主教晉鐸後,主日學導師在課堂中播放主教晉鐸禮儀的片段,「這次活動增加了我對主教及路加福音的認識,十分有趣!」舒悅說。
甘寶維副主教在活動結束祈禱前,引述聖經中耶穌與聖母的故事,鼓勵學生學習聖母的生活態度,「不明白時發問,遇困難時祈禱,學習聖母默存心中,反覆思想。」(吳)


小學專題
2022.06.26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領養動物 傳遞愛與家庭的信息
(本報專題)聖方濟各英文小學近年領養了不同動物, 包括: 鬆獅蜥蝪、豹紋守宮、七彩變色龍及甲蟲等。牠們大多是因為不同原因而來到這間學校,有些是因為身體缺陷而被拋棄;有些是因為主人移民而未能繼續照顧;有些則是其他學校飼養的動物所繁殖的初生寶寶。但不論這些動物因何而來,對學生而言,牠們都是學校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
這些動物居住在校內的Science Corner(科學閣) 中, 由學生組織「Science Corner Helpers」(科學閣服務生)在上學日子的早會前及小息照顧。六年級的趙俊諾自三年級起成為科學閣服務生,每天聽到小息鐘聲,便急不及待到科學閣照顧變色龍。為甚麼願意在小息中照顧變色龍?俊諾回答說:「小息的意義是做喜歡的事情,而照顧變色龍就是我喜歡的事情。」
俊諾近年照顧一隻有皮膚病的七彩變色龍, 這隻變色龍經過學生每天努力為牠塗藥膏,現在已經痊癒,「竉物店會因為牠身上有傷而棄養牠。但我覺得這反而是牠的特點,在街上又怎會見到在頭、背及尾部有三點的變色龍!」
照顧身體缺憾的變色龍 學會包容及關懷
五年級的劉松濤照顧的高冠變色龍及七彩變色龍,分別有不同的身體缺憾,「高冠變色龍的其中一隻眼睛未能看見,七彩變色龍天生不可以伸舌頭,如果牠們在野外,就難以生存了。」
所以,松濤照顧牠們時需要更多的耐性,其中他舉例在餵養七彩變色龍時,需要把食物放近牠的嘴旁,才能進食,「每一隻都有自己的性格。」照顧這兩隻變色龍的過程中,松濤理解到傷殘人士可能會因為身體缺憾,而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更加學會要關心及包容他們。
五年級學生譚翊騫照顧的鬆獅蜥蝪「十分貪吃,一日食十隻蟋蟀後還會吃菜、蟑螂,一看見食物便會衝過來。」在小息時,科學閣服務生有時會與其他學生介紹科學閣內的動物,其他同學便會排好椅子,圍著飼養箱看動物、聆聽科學閣服務生的分享,「他們最常問可否摸一摸變色龍!」
跨學科活動 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創作
這些小動物陪伴著學生成長,也是老師的教學題材。該校宗教組本年度重點培養學生對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和「家庭」的了解。科學科劉秀明主任說,宗教科、美術科、公民教育科及科學科早前便進行跨學科活動,合辦「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招募」活動,邀請學生就主題「「Love and Family — Animals at SFA」進行創作。作品需要配合老師揀選的聖言來創作,內容圍繞學校飼養的動物,學校希望學生能從中領悟到「愛動物如愛家人」的道理,藉著藝術創作,分享及傳遞愛與家庭的重要訊息。
五年級的科學閣服務生梁熙翹也有參與活動,並透過作品講述身體有缺憾的動物來到學校、經學生的細心照料後,變得更健康及開心。宗教科科主任張芷菱老師說:「當家人有這些情況出現,我們也不會放棄他們,所以想藉此活動讓小朋友知道並不是因為一隻小動物很完美,我們才會喜歡牠們,而是因為牠們都是我們的家人。」
「名信片及四格漫畫作品招募」活動中勝出的作品,將會印作名信片,並由學生送給鄰人,期望藉此傳愛給其他人。
實踐五大核心價值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內飼養的動物,早已成為這個「家」重要一分子。早前,學校飼養的變色龍年邁去世後,學校也邀請神父在早會中,帶領小朋友一起為牠們祈禱。
校長譚嘉明認為照顧動物有助學生實踐天主教教育的五大核心價值,一方面學習到更多知識,亦培養關愛,「知道原來世界上有很多小動物需要關顧,從而更關心四周環境,思考如何令生態環境變得更好」,全方位培養學生,對他們成長有正面的影響。(吳)


小學專題
2022.06.19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 (蒲崗村道)
塔冷通儲蓄計劃 強化學生好行為
(本報專題)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本學年推行「博德塔冷通儲蓄計劃」,期望强化學生在學術、品德及課外活動範疇的好行為。每位學生獲派一本《Fun分存摺》,這本存摺並不是用來記錄學生零用錢或利是的金額,而是學生在學年內努力的憑證!
學生主要透過完成學術、品德、課外活動的目標,便可以獲得印章。例如,學術方面,學生默書、測驗達至目標分數或有進步,便能獲得5至15個印章;品德方面,樂於助人, 便可以得到10個印章;在課外活動上, 只要準時出席活動及表現積極,便可以得到5個印章。學生在存摺上達到指定的印章數目,便可到禮品櫃換領文具、小食、玩偶等,獎品十分豐富!
學術品德並重 發揮潛能
「上課積極舉手答問題、放學執拾書包時表現良好,也能拿到印章。」三年級學生蘇柏言由去年9月至今已儲得300多個印章,期望在學期尾前得到500個印章,換取大型玩偶。
柏言認為天主給予他運動塔冷通,平日參加了籃球、跆拳道、游泳等課外活動,除了强身健體,也希望發展天主賜予他的潛能。
五年級學生林泳芊至今已儲了400多個印章, 她表示,在過程中體會到助人的樂趣。即使在早前網課、特別假期期間,泳芊仍然樂於幫助同學。泳芊與同學有一個通訊群組,當他們功課上遇到困難,便會在群組中發問,泳芊在群組中解答了不少同學的疑問。當泳芊有困難時,同學也會主動幫助,使她感受到同學間的友愛。
陳麗珠校長指出,該校本學年的學習主題是「積極參與展潛能・愛滿家校與主行」,存摺除了讓學生儲印章外,當中也有些小任務讓學生檢視自己的行為。例如,在核心價值「愛護家庭」中,學校便列出了一些具體行為,讓學生實踐, 學習愛護家庭。
存摺中也列出學校主保聖博德的五大精神:「慈愛奉獻」、「以德報怨」、「堅毅不屈」、「擇善固執」、「逆境自强」,期望學生多學習以上行為,成為天父的好兒女,陳校長說:「透過持續儲印章,深化學生的好行為,啟動學生參與及學習的動機。特別在長時間的網課後,希望能幫助學生重新投入課堂中。」
家校合作 幫助小朋友成長
學校鼓勵家長與學生一同翻閱存摺,完成小任務及閱讀印章準則。此外,存摺也記錄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情況,期望透過家校合作, 促進親子關係和提升家長管教及支援子女的能力。社工陳靜妍說:「家長與學校相輔相成地幫助小朋友成長,結業禮中也會為家長送上嘉許狀,給予他們一份肯定。」
學校定期舉辦祈禱會,歡迎家長的參與外,也為家長舉行不同講座,林泳芊媽媽也經常出席。她特別提到在疫情下子女多待在家中,學校透過講座教導家長對子女的管教、處理小朋友情緒,對家長十分有幫助。另外,校方每月也會就靈性培育、品德、學習上的策略,撰寫家書給家長,家長也會回信給學校,促進家校合作。
每人有不同才能 尋找自己的塔冷通
張友邦副校長指出,在博德塔冷通儲蓄計劃下, 他見證到學生更願意運用塔冷通去幫助別人,並且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天主給予我們很多才能,但不一定是在體育、音樂或藝術上,有時幫助別人也是學生的一個才能。」連廣發主任認為計劃讓學生明白,人的才能範圍很闊,而天主給予每一個人的才能都很不同。他期望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助學生尋找到自己的塔冷通。(吳)


小學專題
2022.06.12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認識香港文化與藝術
(本報訊)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最近以「香港本土社會與人文」為題,翻新及改裝由九龍巴士有限公司捐贈,現停泊在校園內的一輛退役巴士, 將之變成「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 (ARTSHAUS),除了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藝術學習經歷外,也增加他們對香港文化及藝術的認識。
這輛巴士單從外觀來看,已帶出濃厚的香港文化,包括點心、舞龍舞獅、搶包山等圖案,設計融合了學生及教師的創作。視藝科主席黃俊蒿老師表示,學校早前舉辦了巴士車身設計比賽,收集不少學生的優秀作品。因此,巴士的設計配合學校老師創作的同時, 也採用了學生作品的優秀元素,「讓更多學生創作呈現在巴士上。」
五年級學生關祖添參加了是次比賽,更被評選為高小組的冠軍。祖添表示,巴士內展出了不少懷舊玩意,例如有大頭佛、鐵皮玩具、飛行棋等,其中部份展品他從未見過,讓他大開眼界。
願主祝福學生及坊眾
除了讓學生認識香港文化,宗教科主席陳啟聰老師不時看見途經的居民在校外替巴士拍照,「他們也在回想昔日的香港。」陳老師指出稍後將邀請校監張明德神父祝福巴士,希望透過天主的祝福, 讓每一位到訪巴士的學生、家長,及每一位看到巴士的人,都能感受到天主的愛,「車身上有一個巨大的平安包圖案(左圖),我們亦希望把這一份平安,帶給每一位。」站在平安包上方的學生除了把天主的平安傳送給人外,亦代表著「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若壹三18)在生活中活出地鹽世光的精神。
這輛雙層巴士經改裝後, 上層設置為「多用途空間」, 添置展板、變形工作檯、大屏幕及虛擬實境等設備,培養學生在視藝及音樂的美感觸覺和創造力;也會配合中國語文科、常識科、圖書科、電腦科等不同學科的學習。
巴士下層則是「展示廳」,增設展櫃、休憩區、圖書閣及電子屏幕等,展示不同的作品和藝術相關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探索藝術知識,了解及把文化傳承下去。
壁畫、視藝課堂活動 圍繞香港文化
除了以上的「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該校也在校園四周塑造香港的文化與藝術氛圍,當中邀請學生在三樓繪畫別具香港特色的壁畫。這幅由20多位學生創作的壁畫,畫有電車、奶茶、天壇大佛等,呈現出學生對「香港文化與藝術」的認識。
在繪畫壁畫前,學校邀請了藝術家為學生主持工作坊, 學習插畫、平面設計及藝術字體等。然後,每位學生負責壁畫的不同部份。
五年級學生黃偉茹在牆壁上繪畫了菠蘿包,事前她上網搜集了不同菠蘿包的相片,最終揀選了有牛油夾在中間的菠蘿包,「導師建議我在菠蘿包旁邊加入刀叉,下面畫上碟子,這可以更加凸顯菠蘿包。」
四年級學生王詩雅繪畫了鐘樓,她說在本學年的視藝科中曾畫香港的建築物,所以在這次壁畫活動中,自薦繪畫鐘樓。
該校近年積極推行校本視藝單元教學與課程,向學生灌輸不同文化與藝術的知識,其中,在視覺藝術科中, 亦有不少圍繞香港文化的創作。
五年級學生李淑晴本學年在視藝課中,與同學就粵劇「帝女花」,用環保物料製作戲服。在中文課中,淑晴先欣賞帝女花的部份篇章,然後便與小組成員選擇了以角色「清帝」為主,設計服飾。提到小組的創作意念時,淑晴說:「清帝拿著長矛,穿著盔甲,所以在創作時,也會加上相關的元素。」
傳承文化
「香港有很多值得保留的文化,但是新一代小朋友未必熟悉,希望藉著這個計劃, 讓小朋友認識更多香港文化,保留值得香港人自豪的地方。」校長胡艷芬說。
她提到若翰多感官藝術體驗室的設立,為不同年齡層的人也有很多得著,「年長一輩的教師重拾很多回憶,找回小時候經歷過的生活點滴;年輕的教師、學生也可以從中認識以前的文化。」她期望以上活動讓學生認識香港,幫助文化的傳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