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30305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3.05
深井天主教小學
嶄新發明 解決生活問題
(本報專題)你有過遺失物品的經驗嗎?除了尋求失物主保聖安多尼的轉禱,不如看看以下同學的發明會否幫到你!深井天主教小學的三位六年級學生溫駿宇、楊思遠及孫一喬,留意到很多同學在小息後,遺下小息袋、水壺在操場,所以運用編程裝置,設計了「大頭蝦提示器」。這發明亦獲得第九屆香港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的金獎。   「大頭蝦提示器」運用了Microbit radio編程,透過無線電信號,當發射器和接收器超過特定距離,提示器便會閃燈及發出聲響,提醒用家可能已經忘記帶走物品。   為了貼合發明的名稱,溫駿宇稱,選用了一個小蝦外型的吊飾,把發射器放在吊飾內,而接收器則貼在運動手帶上。用家只要把吊飾掛在重要的物品上,再把手帶佩戴在手腕,便可以透過裝置提醒自己。溫駿宇更補充,如果要暫時放下掛了吊飾的物品,並離開一段時間,只要調較靜音,便能不發出聲響。   增進團隊合作精神 三位同學在設計時分工合作,溫駿宇和孫一喬負責裝置的外觀和錶帶的設計,楊思遠則主要負責編程的部分,各盡己能。孫一喬表示,在測試發射器和接收器的接收距離時,也作出了多番測試,才得出最佳的效果,「在活動中,我除了學到額外的編程技術,也學懂要反複試驗,才能得出好結果。 」   楊思遠對於在比賽中學習到進階的編程資訊,感到高興。他表示,雖然平日上電腦課時,也有機會接觸編程活動,但因為課時關係,有時只能在模擬器上測試,而不能真實製作成品,「這次比賽讓我們能真實地體驗,也增進了團隊合作精神。」思遠又稱自己喜歡ST EM活動,所以除了課堂上的活動,在學校的周五興趣活動班中,也參加了「小小編程師」活動,用編程設計小遊戲。   三位學生對於這次獲獎都十分高興,也希望能繼續改善「大頭蝦提示器」,例如改善它的大小、有防水的功能,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轉角防撞安全裝置 學生根據生活所需而設計出各種發明,另一位六年級學生張旨遠一次乘坐私家車,車輛進入停車場時,因為有汽車從死角位駛出來,而差點釀成交通意外。這次的經驗啟發他發明了「轉角防撞安全裝置」,並獲得了上述比賽得優異獎。   張旨遠介紹他的發明時指出,香港的停車場面積一般比較小,車路比較窄,大多數只能容許一架車進出。因此,車輛在停車場時,尤其轉彎的死角位, 不容易被看到。他設計的裝置有兩個感應器,當感應器感應到車輛的駛出,便會向對面的車發出停車提示,在Micro:bit上顯示「STOP!」的字樣,提醒駛入的車輛要停車,讓對頭的車輛先駛出。   旨遠喜歡參加不同的STEM活動,他談及早前曾參加一個紙飛機比賽,當中也要運用STEM的知識,量度飛機的位置與結構,需要數據上的精準。   不同學習機會 引起學習興趣 深井天主教小學推行STEM教育多年,並透過校本全班式教學及校本抽離式活動,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校長周詠詩表示,學校一直提供不同機會,讓學生發展才能,亦在當中培養自信心。   常識科主任楊曉君指出,在校本全班式的教學中,常識科會有實驗課,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例如在教導空氣主題時,會與學生測試空氣的特性;又會進行火山爆發的模擬實驗,「希望讓他們具體地學習,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此外,學校每年也會舉行大型活動日,例如STEM DAY,各個年級根據學習課題,設計小玩意,例如空氣炮、橡筋動力船等。常識科主任劉家熾表示,學校邀請學生參與校外比賽,增廣見聞,並透過與其他參賽者的交流,接觸更多STEM的原理。他欣見學生能為生活上遇到的問題而構思不同的設計, 以作解決或改善問題,並充滿自信地向評判介紹自己作品。(吳)  
kjy01_20230226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24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衛冕冠軍 成機甲大師
(本報專題)香港近年致力推行STEAM教育,學校除了增添硬件設施,亦不時帶領學生參加比賽,交流學習。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學生早前參加「RoboMaster 機甲大師2022青少年對抗賽(香港站)」,包攬了小學分組賽及決賽冠軍、國際賽季軍以及「優秀青少年工程師」等多個獎項;他們將參加全國錦標賽,與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對手同場較量。   是次比賽採用實體機械人攻塔射擊對賽,以三局兩勝制形式進行。每局比賽分為紅、藍兩隊, 每隊由四位學生組成,分別是兩位步兵、一位工程兵、一位飛手。他們有各自的任務,例如步兵需要操作步兵機械人,利用水晶去進行射擊;工程兵則控制工程機械人,幫隊友補給支援;飛手操控無人機,進行破甲任務,降低敵方基地的防禦值。六年級學生潘浚僖指出,由於比賽場地與學校場地有差別,除了正式下場的隊員外,也有同學負責後勤工作,幫助即時修改程式,以確保機械人在比賽時有最佳表現。   在五分鐘的比賽中,首一分鐘為編程階段, 機械人只能按照已編寫的程式技能運作;後四分鐘則是手動階段,學生可以手動操控機械人進行對戰。每個隊員分工合作,目標是摧毀對方的基地。陳庭峯主任表示,這活動涉及機械、編程知識等, 亦考驗學生的即時反應、團隊協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團隊合作 互相信任 學生由去年4月開始參加小組賽,到12月完成總決賽,途中參與多場賽事,與多間小學對壘。其中,在比賽中擔任工程兵,操作工程機械人的六年級學生劉永譽稱,印象最深刻的是決賽中的第一局。比賽前,他與隊友發現工程機械人出現線路問題。但在修正及開始比賽後,發現程式也出現問題,致機械人拿取不到較多彈藥的彈藥瓶。由於在比賽中已經不能更改程式,他與隊友即時改變策略,控制工程車阻擋敵方對基地的攻擊;而步兵則去攻擊敵方, 最終取得勝利。   六年級學生司徒奕晞表示,決賽也出現其他意外,在第二局比賽時,由於步兵機械人的子彈出現問題,負責無人機的飛手急於檢查,由於未有事向裁判說明,便觸碰機械人而被裁判「罰下」,即在當局比賽中不能操控無人機。他們最終在缺少無人機的形勢下,被對方追成平手。六年級學生張梓灝表示,當刻十分緊張,既要把握第三局開始前的時間修復機械人,又要調整情緒,幸得在場的教師及家長的支持,而繼續努力應戰。他又指出,這比賽是一個團隊活動,需要團體協調才能成功,「對隊友的信任,也支持我繼續前進。」   每場比賽存在很多變數,需要隊友之間的默契與即時應變。六年級學生鄭井橋認為,隨著持續的訓練,團員之間已培養出默契及團隊精神。在整個比賽中,她也學習到合作和溝通的技巧。殷潔瑩主任高興於見到學生在參加這活動後,能認清各自在隊伍的角色,與隊友配合,「同學們都成長了。」   融入常規課程 發掘學生潛能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除了提供常規課程, 課堂外也舉辦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接觸STEAM。副校長陶國耀表示本學年更把Robomaster落實在四年級課程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基礎概念,同時選拔有興趣的學生參與訓練,「這也是一種生涯規劃, 讓學生更認識自己。」   此外,郭文楓主任解釋,STEAM活動配合學校課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再邀請學生親自創作及搜集資料。他指出,學校亦不斷跟隨社會轉變而調整活動,但重點是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解難能力,內化學習到的技能。   副校長連雲龍表示,學生在過去兩年亦參加過多個STEAM比賽,屢獲殊榮。例如在上一屆賽事中也獲得香港站小學組的冠軍, 及曾代表香港出戰,參加機甲大師總區於新加坡舉行的「2022夏季國際RoboMaster 遠端邀請賽」,與新加坡、台灣等地的對手比賽。   「每位學生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塔冷通。」李國釗校長表示,學校提供多元活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學校亦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從而發掘潛能,提高自信心。(吳)
kjy01_20230219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19
獻主會溥仁小學
以生命影響生命
(本報專題)花開花落乃自然現象,落葉、枯花掉在地上便再也沒有價值?獻主會溥仁小學教授視藝科的李韻璇主任在校內推行「生命教育—— 『植』得人生」計劃,帶領學生在春、夏、秋、冬四個不同季節遊覽校園,運用多感觀方法感受花草樹木在四季的變化,再進行視藝創作,期望以植物的生命周期,讓學生體會人類生老病死的階段,學會欣賞萬物的生命。   李主任早前憑著這視藝計劃,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舉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獲得優異表現獎。   樹葉的第二次生命 「我一至五年級上學時,每天都會經過位於學校正門兩側的大樹,它們就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我的成長。」六年級學生鄭子壕憶述校園四周的植物時,表示最難忘這兩棵大樹,它們雖然處於校舍外,但枝葉茂密,樹蔭遮蓋校內跑道,守護著溥仁小學每一位學生。   可惜,其中一棵大樹因為安全理由, 於去年被砍伐,使子壕感到傷心。但在視藝課中,跟著老師探索四周,看著植物在四季的變化,子壕明白到「樹葉落地後, 也可以有第二次的生命。」他在老師帶領下,撿起校園內的樹葉,進行視藝創作,學會欣賞它們的生命,也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偶遇挫折,也不要氣餒, 再次努力,便能重新挑戰。   「春天和夏天時,小鳥在樹上唱歌;秋、冬天時,樹葉掉滿一地。」子壕描述他留意到的大自然變化。其中,在夏天的視藝活動中,觀察百花盛放的情境後,他繪畫出向日葵,象徵生命與活力, 寄望同學凡事保持正向態度;他也會像花朵上的蜜蜂努力學習,將來回饋社會。   多感觀感受大自然 珍惜生命 在遊覽校園時,學生以多感觀方式感受大自然,六年級學生汪逸朗觀察植物的形狀與大小;嗅到清新的香味;聽到風吹過樹葉及小鳥歌唱的聲音;觸摸植物的質感,這是一場五感盛宴。   喜愛視藝創作的逸朗跟隨教師,以植物進行視藝創作後,獲得了不少創作靈感。他早前便以動植物為主題作畫,參加比賽並獲得獎項。他希望透過畫作,提醒更多人「珍惜花、草及其他生命,一起愛護大自然。」   六年級學生黃以可則在遊覽校園時,觀察樹葉在四季下的色澤變化。在秋天時,她用不同形狀及質感的落葉為舞者拼貼出一件漂亮的舞衣,再選取較幼小的樹葉為舞者加上舞蹈棒,「原來用落葉,也可創作一幅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黃以可之前曾參加舞蹈比賽並獲得亞軍,她體會到比賽需要努力,才能有成果,「這就像畫作一樣,也要努力的拼砌才能完成,所以畫作上也寫有『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觀賞四季變化 認識生老病死 李韻璇主任表示,為了配合學校去年度的關注事項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生命」,而設計出「生命教育——『植』得人生」計劃。身為初級花藝師的她指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植物,所以期望藉此計劃,以生命影響生命,並讓學生認識到萬物皆是由天主創造。   李主任提到,學生在新冠疫情下難以外出參觀,有些學生更要面對親友突然患病離世,「校園內的植物是無聲的教具,它們的生命也能啟發同學,透過植物在四季的變化,認識生老病死。」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四周有著不同植物,操場旁更設有「魚菜共生」區域,種植了小番茄、生菜等,「這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在校園內的生命力,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結合。」   此外,余校長提到,學校本學年的關注事項為「家庭」,視藝活動中也會加入家庭元素,「希望把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連貫在學生的六年小學生涯中,讓他們學會愛主、愛人、愛大地。」   李主任堅信「今天為學生埋下藝術種子,他日成為學生創意的泉源,綻放生命的色彩」,她希望學生能發展潛能, 發揮各自的才幹。(吳)  
kjy01_20230212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02.12
聖若瑟英文小學
「香港‧亦情」攝影展覽
(本報專題)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不安、迷惘感覺似乎籠罩著香港,在忙碌防疫的同時,我們有忽略到生活中的美及快樂嗎?聖若瑟英文小學資優小組的數碼特工(攝影小組)在過去三年從學校所在的彩石里出發,走訪香港多地,用相機記錄香港在疫情下的各種美態;作品將於2月18 日至19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展出。   學生曾到訪香港藝術中心、大館、香港迪士尼樂園等多個地方拍照,六年級學生楊樹熹最難忘的是到香港尖沙咀維港海傍的一座大型購物中心拍照,因為當天下雨,所以學生在戶外拍攝時都十分狼狽,「但我們互相幫忙,有些同學撐著雨傘, 另一些拍照,體現了我們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 成員之間互相幫助。」   在疫情肆虐時,香港似乎較往日平靜,所以當五年級學生劉弘毅跟隨老師到迪士尼拍照時,都被樂園內仍然開心、熱鬧的氣氛吸引,「原來疫情下的香港並不是只有悲傷,也有很多歡樂。」其中一張他在遊玩設施「瘋帽子旋轉杯」拍攝的相片,運用了追蹤攝影的技巧,使焦點放在其中一組遊客上,並令背景模糊又有速度感,「凸出在疫情下, 都可以親密、開心地玩。」   校長學生合作 寄意香港美好將來   聖若瑟英文小學資優小組的數碼特工(攝影小組)約於20年前由校長鄭德明及教師陳倩芝成立, 除了教授學生拍攝技巧,也經常帶學生外出,運用不同的拍攝技巧,捕捉一事一物,透過鏡頭訴說學生眼中的世界。   鄭校長有時也會參加小組的外出拍攝活動,其中一次到訪大館時,便教導五年級學生何顯雋運用技巧,拍攝出充滿心形圖案的相片「Light Fantasy」, 顯雋說:「我用慢快門,然後再在二至五秒畫出相應的圖案。」這相片寓意「即使疫情繼續,香港人都能繼續保持樂觀正面。」   除了在陸地上拍照,學生亦乘船出海拍攝,六年級學生周樂道提及在一艘行駛中的船上,拍攝頗具難度,因為若在過程中出錯,便難以再拍攝到相同的效果。所以他便在船上先計算角度,再用廣角鏡拍攝昂船洲大橋,「大橋一直延伸至照片外,寄意香港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像這條跨海大橋般跨過疫情。」   第七屆相片展覽 記錄香港美態   數碼特工從2009年起,每兩年在香港文化中心籌辦相展,向公眾人士展示學生的攝影成就,惟因疫情緣故,本屆展覽延遲一年舉行。首屆相片展覽主題是「從彩石里出發」,而今次舉行的第七屆相展,仍會以這個主題作延伸,配合「Hong Kong GoFit」為拍攝方向,記錄香港疫情下的美態。   五年級學生黃傲然在大館以一堆疊在一起的椅子為主角,拍下一幅充滿線條美的相片,「每一條線條都像是一條條道路,是通往社會復常正常的一條路。」他與其他數碼特工成員將會在展覽中擔當導賞員,向參觀者介紹作品。他期待與參觀者分享他的拍攝技巧,吸引更多人喜歡攝影。   四年級學生趙公亮的相片亦帶出一條前往光明的路的寓意。對於自己的作品能在展覽中展出,公亮感到興奮, 並已邀請家人屆時參觀,透過相片,向遊人、家人分享他眼中的香港。   發掘潛能 培養自信心   教師王熹東指出,除了這次相片展覽外,不少成員近年也參加不同的攝影活動和比賽,屢獲殊榮。他解釋相展主題「香港‧亦情」時說:「『亦』代表香港美麗亦然, 『情』亦代表人情味。」而這次與同學到訪的地方,都是比較富有香港特式的地方,「大館富有歷史文化背景,藝術館是中西藝術家交匯的地方,維港的景色,從建築、光影,或人情味上,都可以透過照片,展現在參觀者面前。」   是次展覽將展出來自32位學生共53幅作品,教師陳倩芝指出在拍攝過程中,學生不時遇上困難,例如天氣欠佳的情況,「縱使陰天,也有它的美,透過雨水的倒影, 也可拍出精彩的效果。」她表示,在活動中也教導學生以正面態度看待事情,並喜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掘潛能, 亦培養出自信心。(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