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403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3.02
與宋珮老師 走進圖畫書的世界
   色彩繽紛的圖畫書很有吸引力,單看封面已令人感到賞心悅目。小朋友看一看, 隨意地翻一翻,便會愛不惜手;喔,不單是小朋友,大朋友也會喜歡呢。     (本報專題)一個充滿寒意的下午,約晤宋珮老師,在大自然裡暢談藝術與個人的發展。親切溫婉、謙虛含蓄的宋老師,每翻開一本書,逐頁細閱,流露她對圖畫書的熱誠。觀賞圖畫書中圖畫,有方法嗎?  線條 形狀 色彩 「學習欣賞圖畫, 首先觀察線條。看, 畫家伯寧罕( J o h n Burningham)在《穿背心的野鴨 —— 寶兒》這本書裡所用的線條有粗和幼、深與淺之別。看起來,有些線條是用毛筆畫的,線條不是很整齊,看似是中國畫用毛筆的效果。線條是所有圖畫元素中最重要的。直線表達力量, 這幅圖裡所用的直線,令人感到小鴨子很努力跑,往前衝。」 文字也是由線條構成。宋老師曾在美術館裡帶引小朋友從圖畫書開始,欣賞圖畫。「我會告訴小朋友,寫字是用線條,每個人的字都有特色,作畫時也可以用線條,表達活潑的動感。就像這本圖畫書的鴨子,頭仰得很高,牠把脖子伸得很長,好像在看天空。線條與形狀合起來,讓人感受到動作。」線條以外,宋老師表示配合顏料的特性,善用媒材,更能透過色彩,使人感受圖畫的氣氛。「色彩跟線條配在一起, 表達出份量和力量。」 還要觀察肌理。「看這幅圖呈現鴨子身上的毛。畫家會用多種的方法,把肌理一層層的畫出來,形成不同的效果。這幅畫或是用筆繪畫出來,也可能是用顏彩噴出來,讓人感覺毛的質感,像是一層層厚厚的、可觸摸的。肌理讓人用感官去感覺,例如我們經常在圖畫裡感受風在吹、陽光、下雨,晴和陰。」 觀察 欣賞 創作 擁有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藝術史碩士學位的宋老師,具備藝術史及文學的專業訓練,赴美深造前肆業於台灣天主教聖心女子高級中學及天主教輔仁大學。每談到中學時期身受修女們的愛護,喜悅之情讓旁人亦感受到一份暖意。在大學裡繁重的教學工作以外,宋老師積極從事圖畫書翻譯、媒介與推廣視覺教育的工作,圖畫書創作及譯作超過七十本。她鼓勵小朋友看圖畫時,用感官去感受,細看畫家怎樣利用線條、形狀、色彩,怎樣表達肌理,怎樣利用空間和角度;懂得欣賞,便能了解畫家怎樣傳達訊息。「翻開圖畫書,畫家用不同的方法傳達訊息,到處都有學問。圖畫的表達是否真實、圖畫像不像,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 負面的評語很容易令小孩子產生挫敗感,就像圖畫書作者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的作品《有點樣子》所描述的。宋老師洞悉小孩子表達自我的心靈世界,「小孩子最害怕別人說他所繪畫的東西像不像實物。他們的心裡會想:『那麼,我便永遠都畫不像了』。」年幼時已喜歡繪畫的宋老師,念小學時,一次不愉快的學習經驗曾令她逃避作畫。「當時,老師批評我把紅色和綠色配在一起,自此,我便不再畫畫了。」在美國念書時,她參加了一些繪畫班和繪圖班,這才發現美國的老師沒有給她任何創作上的限制。現時,她也是個業餘畫家。「到郊外寫生時,我觀察不同葉子,噢,上帝也是個藝術家,很有創意!動物園裡不同形態的動物,令我很驚訝。」 跟好朋友合作的經驗,令宋老師有很深刻的體會。「我跟患腦性麻痺、有言語障礙的黃美廉老師合作,一起教小朋友美術。有一次,她邀請小朋友在冰淇淋上加一些水果,自由搭配自己喜歡的水果。有些小朋友加上奇異果,紅色綠色的,色彩很鮮艷。小朋友把水果和冰淇淋一起吃掉後,只需運用顏色,畫出冰淇淋的滋味,不必繪畫實物。這次經驗對我很有啟發,對, 引導孩子不是去限制他們自然地表達自己。」宋老師分享她在繪畫過程中, 重新建立自信。「我不再用鉛筆打草稿,小孩子也是這樣吧。即使畫得不好,嘗試發揮便是了,弄壞了也不要緊。」 宋老師深信圖畫書對生命成長能發揮深遠的力量,她補充:小孩子在學懂寫字前,首先用圖畫來表達自己。他們對圖畫有敏銳的觀察力,比成年人更容易察覺細節。遇到喜歡的故事,小孩子會重複翻看,尋找細節,從圖畫中找到故事的關連。她又形容圖畫書的插畫家像樂曲的演奏家,把曲子(故事)表達出來,讓讀者感受和詮釋故事。     跟宋老師經過小花園,她偶爾看到小樹上的青嫩葉子,不禁發出驚喜。小朋友的藝術生命,不也像小葉子般悄悄地成長嗎?(睿) 
kjy03_2014030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4.03.02
四時有序,然後可以等待,可以盼望!
   有謂《然後,春天就來了》(And Then It's Spring)是一個充滿「期待」的溫馨故事。想想看,春天,何以能有所「期待」?因為在嚴寒過後,溫潤的綠、清朗的藍會洗滌大地,讓人眼滿都是春色;春天,何以能有所「期待」?因為我們明白,只要把種子埋在泥土裡,在雨水的滋潤,陽光的照拂下,種子發芽,一點點的綠便會從土黃色裡伸展,然後漫過大地。 當然,「期待」需要「等待」,而「等待」需要時間!需要耐性!  在《然後,春天就來了》一書,作者茱莉.福萊諾(Juile Fogliano) 以最樸素的文字,安靜地為讀者道來一個有關「等待」的故事。同理,畫者艾琳.史戴(Eriri E. Stead)以素淨的筆調,為這個溫馨的故事點染出更為安靜的氛圍,讓「等待」變得出奇的自然安祥。在書中第一個跨頁, 畫者著了不同層次的土黃色,像男孩的衣服、樹木、泥土、小狗,無不告訴讀者時候雖值嚴寒,但天地寧靜。就在一片寧靜景圖中,男孩身上紅色的帽子、圍巾及手套,卻是意涵豐富的象徵,讓隆冬裡隱隱存活一抹溫暖與希望。當然,畫者選擇在很慢很慢的小烏龜頭上,著了一頂稍微暗紅色的帽子,也是她的匠心妙手,讓原來活潑的幽默透徹出一種寧謐的氛圍。因此,當我們與孩子共讀這一本安靜的圖畫書時,只需要從容自然地唸出作者每一句話,讓孩子隨著溫婉的清音走進樸素的畫面,感受「等待」的安靜與祥和,再及春天悄然而來的訊息,那就是人間最為動聽的春之樂章。 誠然,從滿眼土黃色調到綠意盎然,小男孩和他的伙伴必得等待 ——耐心的等待,安靜的等待。不過,春天來與不來,原是未知,屬於未來,但他們為甚麼能心中了然,肯定春天定必踐約而來?—— 因為四時更迭變化,自然有道,也有序。當寒冬退隱,春天徐徐而來之際,耐心的等待是唯一的方法。閱讀《然後,春天就來了》的時候,讀者也許會想到華文原創圖畫書《安的種子》。書中的安,其所以能種出千年蓮花,因為他明白四季更迭有時,除了觀察天時,考究栽種之道,耐心等待是得道之方。因此,當皚皚白雪退去,大地甦醒過來後,安才把千年種子栽種在池塘裡,靜候花發的一天。終於,在盛夏的池塘中,開出了美麗的千年蓮花。 雖然,《然後,春天就來了》與《安的種子》有著相近的主題,但前者更貼近孩子的心理。種子埋在土裡,小男孩期待雨,並深信這一片土黃地充滿了希望。然而,一星期後的小男孩,他開始有點擔心,怕小鳥吃掉種子,怕熊把種子踩壞,作者輕輕一筆,無疑觸摸到孩子的心。書中最讓人感動的是在一個跨頁上的「上面」和「下面」兩個世界 —— 在「上面」,男孩和小伙伴俯首緊貼土地,或聆聽種子在泥土中萌發的聲音,或問詢探頭感受春天氣息的小動物;在「下面」,小動物、小昆蟲也同樣靜聽春天的消息。上下兩個世界同樣深明天道,對自然有著莫名的敬意。於是,在安靜的等待中,春天終於來到,在埋下種子的泥土上,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和柔軟的枝條,滿眼綠油油的一片新。   冬去春來,自然之理。因為天道有序,我們才能有信心,明白春天必然如期到訪,譯者劉清彥把And Then It's Spring中的Then譯作「然後」,並後置一個小小的逗號,讓讀者在這裡稍稍停頓後,才進入「春天」的綠野,不單彰顯了「等待」的意涵所在,還見到譯者的功力。可是,世間上愈來愈少有像《然後,春天就來了》的單純,人類奢求日多, 也急於求成,只懂得在大地母親的身上予取矛求,不知道珍惜,也不懂得顧念。再者,在他們心裡,等待更變成愚不可及,並為訕笑的對象。因此,《然後,春天就來了》這一個有關「等待」的故事,也許有其更為深遠的啟迪作用,讓讀者反思,如果沒有好好珍惜自然,好好與她相處,等有一天她生病了,四時更迭不再,我們就再沒法擁有「等待」而能有所待的信念,因為那時候,「春天來了」再不是可以期許,可以盼望的了。
kjy07_20140126
喜樂書房
2014.01.26
2014.01.26(初小)
有趣的書名、色彩豐富的封面,看,這些書是多麼吸引! 每次為「喜樂書房」準備一張選書的名單,首先得向資深的閱讀推廣人請教,然後跑到圖書館及書店在書海裡尋好書,逐一翻閱內容,繼而以有限的字數寫推介⋯⋯ 製作過程確是絕不輕鬆。 愛恩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閱讀優秀文學作品,開啟讀者的想像力。「喜樂書房」已經到了第三期,由首期至今, 「喜樂書房」共推介了七十二本好書。深信這裡所推介的童書,有助小讀者透過適合學齡的階梯,由初小、中小至高小,由兒童圖畫故事書到少年小說,由曾獲國際童書大獎到華文圖畫書獎項的優秀文學作品中,取得展翅高飛的鑰匙。 踏入2014年,農曆新年亦快來臨了,親愛的同學, 你會怎樣善用時光,展翅飛翔呢? 「喜樂書房」每年刊載三次:學年開始、農曆新年前及學年結束。  1. 《最可怕的一天》(小天下)湯姆牛 小三女生玲玲對上台有莫名的恐懼,對她來說,要上台報告的那天就像世界末日, 好可怕,好恐怖。三十年後,玲玲成為一名成功的建築師,還獲得國際獎項。頒獎禮那天玲玲要上台演講,她還是臉紅心跳,這一天又會是怎樣的一天呢? 2. 《這不是我的帽子》(天下雜誌)雍.卡拉森 3. 《媽媽做給你》(維京)長谷川義史 4. 《30層樓的30隻貓咪》(大穎)安井季子 / 文,杉田比呂美 / 圖 住在一樓的老奶奶飼養了三十隻貓咪,每隻花色不同、個性也不一樣。趁老奶奶不注意,三十隻小淘氣全都跑出去了,躲在大廈的每一層樓裡。你能幫助老奶奶,把所有貓咪找回來嗎? 5. 《小護士蕾蕾》(道聲)賽門.詹姆斯 6. 《蘋果樹笑了》(文林)張秋生 十五個小故事,也是十五首詩歌 。大自然裡不同的動植物和景物化身故事主角。 作者張秋生以活潑的文筆、輕快的韻律節奏,構成一個個感動人心的美麗故事,告訴我們感恩、分享、友愛、寬恕的美。 7. Make Way for Ducklings (Puffin, 1999) 作者Robert McCloskey是波士頓藝術學院的學生,他為了深入了解鴨子的生活, 索性在公寓中養了六隻鴨子,觀察其動靜和形態,以利描繪。作者連這本書在內, 兩獲凱迪克童書繪本金獎(Caldecott Medal)。 8. Man who walked between the Towers (Square Fish, 2003) 高飛象徵自由。如果有人在半空中行走,你自然會感到驚嚇,目瞪口呆。作者Mordical Gerstein繪畫年輕巴黎高空雜技師於1974年以鋼索懸空,走過紐約雙子塔的壯舉, 獲2 0 0 4 年凱迪克童書繪本金獎( C a l d e c o t t Medal)。適合初小同學親子共讀,高小同學自主閱讀。  
kjy03_2014011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4.01.12
《看不見》的世界是怎樣的?
    今年的學生對我兒時的玩意特別有興趣, 我當然樂意為他們介紹兒時的遊戲, 像「狐狸先生幾多點」、「一,二,三紅綠燈」、「大風吹」⋯⋯但我最愛玩的是「耍盲雞」(摸瞎子)。其實「耍盲雞」跟躲貓貓的玩法差不多,只是做「鬼」的要蒙著雙眼,單靠聽覺來抓人。當「鬼」的,不但要留心周圍的聲音,也要牢記周圍的環境,這樣才不會被絆倒或撞傷。我們很愛玩這個刺激又有趣的遊戲,因為我們都知道它只是個遊戲—— 摘下蒙眼布後,便可以重見光明。不過,失明人士就永遠沒有摘下蒙眼布的可能,他們一生都要活在看不見的世界裡。要了解盲人的世界,我們不能抱著像玩「耍盲雞」般的「遊戲」心態,而是通過模擬的體驗活動,真切地感受、體會失明人士無日無之的恐懼與壓力。     台灣畫家蔡兆倫的作品《看不見》,寫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他讓讀者通過閱讀與模擬的體驗活動,體會「看不見」的恐懼與焦慮,使讀者從而明白身邊有著「看不見」的一群,他們需要關愛,需要尊重。要一個孩子從家裡走到常去的公園,那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當他被蒙著雙眼, 一切便變得複雜和困難。首先,從家出發,他要知道怎樣出門,家中一切必須瞭如指掌。走出家門後,他必須要知道每層樓之間有多少級階梯,逐級而下,這樣才能安然走到街上。最後走到街上了,危險正式開始,因為街道上的一切都是不可預測,他不知道自己會遇到甚麼,碰上甚麼。人類普遍對看不見,不清楚的東西都會感到恐懼。於是,畫家便運用了張開口、準備吃人的恐龍,強化了看不見的情況下過馬路的危險;以傾斜的迷宮,重複拼貼男孩的影像,表達了對前路不確定的恐懼。無論是多熟悉的路,因為看不見的緣故,我們很容易喪失距離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只一點點的不確定,那恐懼、惶恐會變得無限大。     不少一般人認為易如反掌的事情,對失明人士來說,都是挾山超海的困難。如果我們能體驗他們的困境,在有機會幫助他們的時候,便能清楚地明白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感受。我們並不是要高高在上的可憐他們,而是明白失明人士跟我們一樣,需要別人的關心,需要別人的尊重。《看不見》的書末提供了一份小冊子,教導我們協助盲人的基本方法,只要我們多用心思學習怎樣正確地與他們相處及互動,便能減輕盲人的許多不便, 也能讓他們遠離危險。     很多人誤以為兒童圖畫書必須要用上繽紛的色彩,但《看不見》全書基本只用上黑白二色,突顯失明人士所面對的黑暗,畫家也刻意不去描畫書中事物的細節,只以大色塊平塗的方式顯示事物的外形,目的在切合失明人士看不清、看不見,只知事物大致外貌的特徵。當我們的視覺被剝奪後,其他感官便會變得敏銳 —— 創作者以不同的字型,表達了從四面八方襲來不同質感的聲音;以不同的線條、符號, 及文字排列,呈現了花香、涼風、聲音以至被觸碰的感覺。於是,讀者透過畫面、文字與符碼,明白盲人是如何認識世界。全書結束前的雙跨頁是全書的亮點,創作者以彩色描繪孩子到達公園,並在除下眼罩後所見到情景。蔡兆倫在這唯一的彩色雙跨頁中,運用了豐富的色彩向讀者展示能看見的美好願望與想像:蒙娜麗莎抱著兔子坐在公園、撲克牌中的國王帶著泥耙子到來、女孩用噴罐噴出彩虹⋯⋯所有的都是奇哉偉哉!     能看見,實在是神奇美妙!     不過,當我們以為「看見」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我更期望《看不見》這本書會讓我們察覺,身邊仍有一群失去視力,需要我們關心、尊重的人。